武威市地名文化资源概述

文摘   2024-10-05 11:20   甘肃  

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

廉洁过节担使命



【举国同庆·盛世中华】

武威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名文化资源丰富。凉州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曾经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要冲,是中原与西域的交通咽喉。自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以来,历代王朝先后在凉州设郡置府,曾为丝路重镇、河西都会,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战略要地和通都大邑,并形成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凉州文化”。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也孕育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古色古香的地名文化。

一、历史积淀

武威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战略重地之称。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这里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驿站和商埠重镇。汉辟河西四郡,武威始设郡县,为彰显其“武功军威”而得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设十三州刺史部,武威属凉州刺史部。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凉州,州治姑臧。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以及隋末大凉政权都曾在此建都,使凉州成为当时具有全国意义上的三大据点之一。唐时先后为凉州总管府、都督府、河西节度使治所,一度成为中国西北仅次于长安的通都大邑。西夏时为西夏辅郡,其地位仅次于都城兴庆府(今银川)。元朝成吉思汗之孙西凉王阔端与西藏宗教首领萨迦班智达在凉州白塔寺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盟”,奠定了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行政管辖的基础。明清以来,文化传承不辍,“文风甲于秦陇”,享有“银武威”之美誉。明代以文庙扩建为标志,儒学达到了新的高度。清代创立了成章书院、北溟书院、雍凉书院等众多书院,“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文教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出现了“书城不夜”的浓郁文化氛围,对后世文化事业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厚重的历史积淀为武威地名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文化特色

武威是一个既有足够历史长度,又有足够文化厚度的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使其成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战略要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西方文化、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凉州文化”。汉唐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浓郁,构成了凉州文化的丰富内涵,积淀了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绚丽篇章。以文庙、雷台、鸠摩罗什寺、大云寺、海藏寺、白塔寺、天堂寺、天梯山石窟等为代表的名胜古迹,和以东汉铜奔马、汉代简牍、西夏碑等大量高等级文物,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贤孝、武威宝卷、凉州攻鼓子、华锐藏族民歌、天祝土族格萨尔等,都是凉州文化辉煌灿烂的历史见证。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为武威地名文化铺设了一层鲜明的文化色彩。

凉州攻鼓子

华锐藏族民歌
三、地名文化

武威文化底蕴深厚,其城市、乡村地名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显示出独特而鲜明的地域特色。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地名文化遗产资源,是历史留给武威人民的巨大财富,给凉州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武威地名除它们的本意之外,还有其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民族的等各方面的意义,每一个地名都折射出武威历史文化的变化。因此,武威市的地名文化具有历史性、延续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等显著特征。武威的大多地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继承性,在传承千百年以来的地名中,让人们还能了解到先人的历史典故,使老地名成为武威市乃至河西地区文明的记忆。

武威市的历史地名作为一种文化遗存,与当地的民俗、传说、历史人物等密切相关。以传统村落为例,其命名方式虽有不同,但都包含了深厚的文化。从宏观方面而言,武威市城市、乡村地名中保存着大量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军旅文化、交通文化、政府机构特征、姓氏文化等痕迹。又因为武威自古为多民族聚集之地,各民族因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经济水平的不同而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地名文化体系,因此武威城市、乡村地名的特征鲜明独特。要以此为基础,认真分类梳理武威丰富多彩、历史厚重地名文化资源,大力推动地名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文节选自《武威地名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内涵演变》,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马海霞

审核:王   冰

终审:王雪军

【简牍文化】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王杖十简释文

【廉洁文化】豪侠仗义的武威名士潘挹奎

【悦听凉州】后凉的兴衰

  ,使

   

  稿Lzwhyjy2024@163.com

凉州文化研究
弘扬凉州文化,推进文旅融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