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氏之名,开始在秦汉之际,又称“月支”。《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根据潘策的观点,月氏在河西地区的活动,显然在敦煌以东,直至乌鞘岭的广大地区。《旧唐书》也曾记载:“姑臧,汉县,属武威郡。所理,秦月氐戎所处。”《汉书·西域传》记载:“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说明月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秦汉之际,月氏处于强盛时期。《史记·大宛列传》“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故时强,轻匈奴”,《汉书·匈奴传》“东胡强而月氏盛”。这个时候的月氏可以说是在河西走廊一个非常强大的游牧政权。月氏不仅和匈奴相抗衡,还打击和他同处于河西的乌孙。《汉书·张骞李广利传》记载:“臣(张骞)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难兜靡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大月氏攻杀难兜靡,夺其地,人民亡走匈奴。”从这段记载来看,乌孙和月氏一样,也是生活在河西走廊的古老民族。
关于月氏和乌孙的来源,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月氏和乌孙都是河西走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一种认为月氏和乌孙的故地都不在河西,是由外地迁过来的。目前,学术界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一般认为,民勤、永昌、金昌等地的沙井文化遗址就与月氏和乌孙有关。
沙井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末期的一种文化,因最初发现于甘肃省民勤县沙井而得名。1923—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在考察镇番县(今民勤县)柳湖墩遗址、沙井东墓地、沙井子墓地、沙井东墓地时,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青铜器、石器、珠子、子安贝壳、金器等,这是沙井文化最早的考古调查。此后的近百年时间,沙井文化遗址陆续在河西走廊被发现。经过相关研究,沙井文化的中心区域在今武威、金昌一带,向东南延伸可达永登、兰州附近,向西拓展到了张掖。根据碳-14法测定,沙井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000~前645年,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西周时期和春秋早期。
从整体特征来看,沙井文化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青铜文化存在联系,反映出月氏、乌孙的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经济形态以畜牧业为主,兼有部分农耕经济。到了沙井文化晚期还出现了铁器,有锸、铲、刀和剑等。
月氏人独占河西没过多久,就被长期居住在漠北地区的匈奴人打败,而被迫退出了河西,匈奴人成了河西走廊的新主人。
(本文节选自《汉代武威的历史文化》)
编辑:马海霞
审核:王 冰
终审:王雪军
❖ 版权归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所有,只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本品须经同意,违者必究。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凉州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完全保留作者署名,且不修改文章标题和内容。
❖ 投稿邮箱:Lzwhyjy2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