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考古新闻(2024.06.30-2024.07.06)

文化   2024-07-06 12:12   广东  

2024.06.30-2024.07.06


  01 史前     

铁质鲕粒矿物分异和成因机制研究新进展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http://www.nigpas.cas.cn/kyjz/202406/t20240628_7200133.html

近期,中国科学院……在广泛踏勘和实测华南上扬区中–上奥陶统的基础上,对不同古地理位置的铁质鲕粒及地层序列开展了沉积学和岩石矿物学的研究。

研究发现,该套铁质鲕粒沉积时代主要为达瑞威尔中–晚期(中奥陶世),见于华南上扬子区中–上奥陶统华弹组和十字铺组等;代表的是呈“马赛克”状的浅海环境,由局限和半局限潟湖相、开阔海潮下带相以及滨岸相组成。

研究结果表示,周期性的环境变化是圈层形成的决定因素,而与不同沉积过程相关的氧化还原波动则造成了不同类型铁质鲕粒类型间的矿物分异,或受微生物如微需氧铁细菌和铁还原细菌等的生命活动控制和影响。

简评:“鲕”读ér,鲕粒是指一种由核心和围绕核心的包壳组成的球形或椭球形颗粒。从文中看是可以根据其同心纹层结构来研究地球环境的周期性变化,这么说倒是有点儿像树木的年轮……
华南上扬子区中奥陶统铁质鲕粒的形貌、矿物组成和赋存岩性 ▼


寒武纪SPICE事件中古海水氧含量的下降驱动了三叶虫动物群的重大演替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http://www.nigpas.cas.cn/kyjz/202406/t20240628_7200373.html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研究员朱茂炎、陈波,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杨爱华,以及山东省地质科学院、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非开普敦大学等国内外同行合作对华北地台寒武纪SPICE(Steptoean Posi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事件与动物的演化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寒武纪晚期SPICE事件期间海水的缺氧是驱动三叶虫动物面貌发生重要演替的原因。

简评:SPICE指的是全球海水碳酸盐碳同位素值(δ13Ccarb)正漂移,看不懂……不过知道其关联着地球历史上一次生物大灭绝就好了。
古海水氧含量下降驱动三叶虫动物面貌在SPICE事件中发生重大演替 ▼


数据分析揭示泥盆纪植物传播模式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http://www.nigpas.cas.cn/kyjz/202406/t20240627_7197859.html

近期,中国科学院……构建了全球泥盆纪植物化石记录数据集,对泥盆纪植物化石记录数据进行了选取和梳理,并开展了时空分布、网络、多样性、和古地理方面的综合分析,识别出了泥盆纪植物的传播模式和古植物地理分区。

研究表明,草本石松和前裸子植物多样性在中泥盆世吉维特期到达了顶峰。

研究团队还基于泥盆纪植物的传播,识别出了深时植物的两种传播模式:陆内传播和陆间传播。

研究团队系统总结了深时植物传播的演变过程,推断认为,陆生植物自隐孢子阶段可能已由洋流、风等因素驱动,开始了全球传播过程,随着植物繁殖体的不断演化,以及传播媒介多样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共同促进了植物定植生境的扩大和多样性的增加。

简评:要做这项研究,数据集的丰富程度应该挺关键。
地史时期植物传播模式图 ▼



  02 人类起源     

研究称,印尼5.12万年前类人形象与野猪互动洞穴画或为世界最早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gj/2024/07-04/10245572.shtml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考古学论文指出,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上一幅描绘类人形象与一头野猪互动的洞穴画可追溯到至少5.12万年前,使该画作成为可能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叙事洞穴画。

论文作者分析了苏拉威西岛一幅狩猎场景洞穴画,其之前的测年为至少4.39万年前,而且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叙事画之一。利用LA-U系法,他们估计这幅画至少有约4.8万的历史,这比之前认为的早了至少4000年。随后,研究团队将这种新方法应用到当地一幅之前未测年的具象画样本上,这幅画描绘了3个类人形象与1头野猪的互动。结果显示,这幅画至少完成于5.12万年前,从而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具象洞穴画和最古老的叙事场景。

简评:这篇论文最重要的还不是介绍洞穴画,而是一种新的激光剥蚀铀系成像(LA-U系)测年方式。
本次研究的5.12万年前类人形象与野猪互动洞穴画(图片来自格里菲斯大学)。施普林格·自然/供图 ▼


中国新发现丹尼索瓦人化石 在青藏高原持续生存到约4万年前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sh/2024/07-04/10245552.shtml

通过对白石崖溶洞遗址发掘出土的2500余件动物骨骼进行传统动物考古学和古蛋白组学分析,特别对其中2000多件缺乏形态鉴定特征的碎骨进行质谱动物考古学快速筛选,科学家们最新确定出土于第3层(地层年代距今约4.8万-3.2万年)的一件肋骨标本属于人类化石,进一步研究确认该化石属于丹尼索瓦人(丹人),揭示了夏河人在青藏高原持续生存到约4万年前。

这次研究通过古蛋白组学和动物考古学的综合分析,首次揭示出丹人在青藏高原生存过程中(距今约22.4万-3.2万年)的动物资源利用策略,为认识早期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历史提供了可靠证据。

简评:丹尼索瓦人,在这里也叫“夏河人”,属于直立人的一支,而非我们的直接祖先“智人”,从知名度上说好像不如他的近亲尼安德特人。
本次研究通过古蛋白质组学方法从白石崖岩溶洞中鉴定出的丹尼索瓦人肋骨化石(图片来自兰州大学张东菊团队)。施普林格·自然/供图 ▼


澳大利亚1万多年前火塘或保存最古老文化传承仪式证据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gj/2024/07-02/10244232.shtml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人类行为》最新发表一篇考古学论文指出,澳大利亚东南部距今已有约1万至1.2万年的火塘,保存了或是已知最古老的文化传承仪式的证据。

论文作者认为,这些洞穴曾在1万至1.2万年前被用于举行仪式,这与19世纪民族志学者记录的仪式一致。他们指出,古奈库尔奈村可能自末次冰期结束以来就一直在此举行这些仪式,并持续了约500代人。

简评:读完《银、剑、石》后确实就感觉,人类社会的发展路径其实很随机,并不是说一定要向某个方向发展,长期保持“停滞”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03 先秦     

辕村遗址与周边遗址完善青龙河流域仰韶文化发展序列


来源:考古中的国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日对外公布夏县辕村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考古人员在此发现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存。专家认为,其与周边遗址构建完善了青龙河流域仰韶文化早期到中晚期的文化发展演变序列。

此次发掘发现的遗迹有仰韶中期房址、陶窑和灰坑,以及宋金时期墓葬等。该遗址出土的遗物以陶器、石器、骨器、角器、蚌器为主。石器器形主要有刀、铲、斧、钺和凿,骨器以磨制精细的锥、针等小型器居多,角器多为鹿角。

公众号:考古中的国【考古前沿】山西:辕村遗址与周边遗址完善青龙河流域仰韶文化发展序列
简评:仰韶文化代表性文物要属“彩陶”,通常是红色或橙色的胎体上绘有黑色、白色或红色的图案。包括几何纹、植物纹和动物纹等,其中以鱼纹、鸟纹和人面鱼纹最为典型。

墓穴中的木乃伊 ▼


新研究揭示古埃及抄写员“职业病”


来源:theguardian.c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article/2024/jun/27/egyptian-scribes-work-related-injuries-study

近日国外考古研究团队分析了埃及阿布西尔墓地69名成年男性的骨骼,其中30人确认为抄写员。研究指出,抄写员几乎总是有更高的某些病变,包括颞下颌关节、右锁骨、右肩、右拇指、右膝和脊柱的骨关节炎,尤其是在颈部。研究还发现,肱骨和左髋骨上有明显的身体压力迹象,以及膝盖骨上的凹痕和右脚踝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与书记员在古代艺术中被描绘的盘腿或单腿蹲坐的姿势、手臂无支撑和头部前倾的姿势有关。下颌的变化可能与这种姿势或书记员咀嚼芦苇工具以形成刷子状头的习惯有关。拇指的变化可能与书记员用捏握方式握笔有关。

简评:你看就算古代没有电脑,该有的职业病古人也躲不掉。

"抄写员"抄写的古埃及阿尼的心脏在审判天平上被阿努比斯称量 ▼



  04 汉唐     

黑龙江“酒厂沟”遗址发现4座汉魏时期房址和5座明清时期墓葬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24/07-04/10245937.shtml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日发布消息,黑龙江海林市酒厂沟遗址发现大型汉魏时期聚落,有4座汉魏时期房址和5座明清时期墓葬,这一发现为探索黑龙江东部地区汉魏时期族群的生业模式提供新材料。

该遗址有明清时期墓葬5座,汉魏时期房址4座,出土遗物较为丰富,有陶瓮、陶罐、陶钵、石铲、石锛、石磨棒、黑曜岩石片等。

简评:汉魏时期的黑龙江,大概就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吧。

酒厂沟遗址发掘区航拍图。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 ▼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陈勇
上下千年时空历史地图、生动有趣的博物馆导览、新奇好玩的历史书籍推荐,最后,无聊的时候还能刷刷历史剧、说一说历史游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