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考古新闻(2024.06.02-2024.06.08)

文化   2024-06-08 12:12   广东  

2024.06.02-2024.06.08


  01 史前     

海绵动物早期演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http://www.nigpas.cas.cn/kyjz/202406/t20240603_7177586.html

近期,中国科学院……在湖北宜昌距今约5.5亿年前的石板滩生物群中发现了一种埃迪卡拉纪晚期的海绵动物,填补了海绵动物早期演化的重要环节。

本次新发现的螺旋网格海绵,具有与六放海绵类似的形态特征……它们形态和结构非常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螺旋网格海绵的网格是有机质组成,而在古生代海绵化石上则是由矿化骨针组成。本研究认为,螺旋网格海绵化石可能代表了一种不具有矿化骨针的早期海绵动物。

螺旋网格海绵化石的发现,表明前寒武纪确实存在非生物矿化的海绵动物。这一发现提示研究人员不能完全以现生海绵作为蓝本去寻找前寒武纪海绵化石,因为早期海绵可能没有生物矿化骨针,并且可能不具备现生海绵的所有特征。

简评: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在于,打开了一种早期海绵动物化石找寻鉴定的新思路,原来空白的1.6亿年并不是不存在海绵动物,而是形态与大家原本设想的不一致。
螺旋网格海绵和其他动物之间的演化关系 ▼



  02 人类起源     

云南鹤庆蝙蝠洞遗址小哺乳动物揭示的古环境信息


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http://www.ivpp.cas.cn/xwdt/kyjz/202406/t20240605_7184531.html

近日,中国科学院…有关云南鹤庆蝙蝠洞遗址小哺乳动物群研究的文章…研究为重建该地区古人类中更新世晚期的古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信息。

蝙蝠洞遗址的地层分为31层,其中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产自第3–12层,铀系测年法测得的年龄范围为7–18万年前;第25–30层产出小哺乳动物化石,其年龄应早于18万年前。出土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共638件,为零散的牙齿、下颌和少量破损的上颌标本。

对该遗址中的11个现生种的生存环境分析表明,这些物种普遍生活于海拔1500m以上的森林与草甸环境中,而其中的玉龙绒鼠是生活于较高海拔岩石草甸地区的一类生物,推断当时蝙蝠洞遗址的海拔范围为2081–3681m,呈现出植被垂直分带的特点,

简评:这属于根据现存动物习性特点推断当时地形地貌的应用案例。
基于现生种栖息地点的现代气象数据推断的蝙蝠洞遗址小哺乳动物共存MAT、MAP和海拔范围 ▼


禄丰古猿牙齿化石研究获新进展


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http://www.ivpp.cas.cn/xwdt/kyjz/202406/t20240603_7177974.html

近期,中国科学院……对禄丰古猿(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牙齿内部结构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为禄丰古猿生长发育、牙齿结构特征及功能适应提供新的认识。

本次研究采用高精度CT扫描虚拟重建技术和组织切片的显微观察方法,深入研究禄丰古猿牙齿内部结构特征。

研究人员对9颗禄丰古猿牙齿釉质组织学切片观察分析,研究发现禄丰古猿芮氏线周期为9天,从而可以比较科学地推算禄丰古猿牙冠形成时间及幼年个体第一臼齿萌出年龄等重要生长指标。通过与其他现生和化石灵长类和人类比较,显示禄丰古猿芮氏线周期要长于现生原猴类、猴类及小猿类;与黑猩猩和现代人相比,更接近现生猩猩、化石猩猩和大猩猩。

简评:莫名就想到了「螺蛳壳里做道场」这个词。
禄丰古猿臼齿三维釉质厚度测量及釉质厚度分布形态研究流程(张立召供图) ▼


高原腹地最早的细石叶技术遗存揭示青藏高原人群扩散历史


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http://www.ivpp.cas.cn/xwdt/kyjz/202406/t20240606_7185570.html

近日,中国科学院……完成了对高原腹地色林错沿岸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的研究。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出土的石制品保留了细石叶生产的全过程,

文章作者得以通过详细地技术分析确认该遗址的细石叶生产技术为典型的楔形石核技术和半锥形石核技术,复原了两种技术的生产序列。当时的古人选择在河滩较常见的燧石和玛瑙团块为原料,使用片状毛坯的开发理念,高效地生产细石叶。

通过技术对比提出,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的细石叶技术同中国华北地区南部的细石叶技术一致,两地细石叶技术存在强烈联系。结合在整个高原上的细石叶技术对比和年代结果,研究者认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存在一条清晰的细石叶技术进入高原的路线。

简评:所谓的「细石叶技术」,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特点是将小的石核精心打制成长条形的细石叶,这些细石叶通常很薄,宽度不等,长度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然后这些“细石叶”又可以高效地生产大量标准化的小型石器,也算是古代的预制件了。
青藏高原细石叶技术的传播与扩散(供图:靳英帅) ▼


广东南江流域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130余处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sh/2024/06-02/10227580.shtml

十年来,磨刀山遗址周边的南江流域共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130余处,年代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延续至旧石器时代晚期,进一步确认南江流域是目前广东省内唯一具备系统开展广东最早先民及其文化研究可行性的区域。

……对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出土近400件石制品。考古人员根据地貌部位、地层堆积与文化面貌等方面开展综合研究,推断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上、下文化层的整体年代可至中更新世偏早阶段,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约在距今60万至80万年。

磨刀山遗址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将本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由距今13万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数十万年前,是岭南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

简评:也就是说在旧石器时代,中国的南北发展差异或许也并没有很大,只是到了有文字记载后,不知道南方怎么就突然掉了队。
磨刀山遗址出土的石器——手斧。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



  03 先秦     

淄博城西新村遗址考古收获与初步认识 


来源:考古中的国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淄博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院与张店区博物馆联合对城西新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布方32个,发掘面积约2450平方米,所获遗存涵盖龙山、商代、汉代、元代、清代等多个时期。

龙山文化遗存仅在发掘区见有3个灰坑、2座墓葬,比较支离破碎。

商代遗存集中分布于发掘区中部,数量为最,

汉代遗存包括墓葬67座、灰坑17个、井8眼、沟3条。墓葬大部分属于西汉中晚期,部分延续到东汉时期。

元代遗存极少,均位于发掘区西部

清代遗存有墓葬15座,应为一处小型家族墓地。

公众号:考古中的国【考古前沿】山东:淄博城西新村遗址考古收获与初步认识
简评:这类遗址感觉也不像那种古代的城市,就有点类似陶渊明笔下那种世外桃源式的聚落,天高皇帝远的。
城西新村遗址发掘区全景照 ▼


距今3000多年!青海新发现一处罕见岩画群


来源:新华网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9ce3bf0d-b0ef-47bf-ba64-f9d3876c2815

近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文物普查队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时,新发现一处内容丰富、画面生动的岩画群,并对岩画的分布、数量、图像、基本数据、保存状况等进行了详细采集与记录。

贵南县文物普查队工作人员王占存介绍说,这些岩画都是青铜时代的产物,距今3000多年,也是贵南地区先民活动的又一有力证明,对于我们了解人类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简评:3000年前,也算是进入商朝了,造成南北后续出现发展差异的,或许就是文字的出现使用。

岩画现场 ▼


云南吉岔遗址考古为“冶金术南传”添新证


来源:新华网

http://www.yn.news.cn/20240606/dd5540efcf674380bd081bcc624d6a84/c.html

揭露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聚落遗址,发现了冶金生产区,清理了多座地穴式熔炉,出土坩埚、炼渣等相关遗物。尤其是吉岔遗址二期遗存(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200年)出现的西北地区青铜时代黑彩彩陶,为该区域早期青铜时代提供了重要年代标尺

与研究团队发现的中越边境龙脖河遗址呈现较高一致性,尤其表现为地穴式炼炉,再次证实了两处冶金技术体系的同一性与共源性。基于上述认识,研究团队认为,冶金术可能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200年间经由青藏高原东麓山地走廊传入云贵高原及大陆东南亚地区

专家表示,吉岔遗址位于横断山区腹地、澜沧江沿线,拥有完整的年代序列和完备的冶金生产链条,是“山地路线”的关键节点。

简评:不管怎么样几千年来中国南北的技术交流传播一直没落下。

吉岔遗址冶金遗存。(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


南美洲发现巨大岩画


来源:phys.org

https://phys.org/news/2024-06-enormous-engravings-prehistoric-territorial-markers.html#google_vignette

考古学家们在奥里诺科河上游和中游的岩壁上发现了14个包含世界上最大岩画雕刻的遗址,他们认为这些雕刻可能是史前居民用来标示领土边界的。这些雕刻规模宏大,最大的超过40米长,被认为是世界上记录的最大的单一岩石雕刻。

这些雕刻至少在2000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因为在该地区发现的陶器上也有类似的图案。其中许多最大的雕刻是蛇形,被认为是蟒蛇或水蟒,这些在当地的土著人的神话和信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简评:还别说,南美洲的2000年前,指不定真有这么长的蛇。

岩画上42米的长蛇 ▼


  04 汉唐     

山西太原发现唐代“树下人物图”壁画墓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24/06-03/10227739.shtml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喀什地区文物局、喀什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协助下,于2019年6月开始对莫尔寺遗址进行主动考古发掘。

通过五年时间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确认莫尔寺遗址集中分布在北、西、南三面为陡崖的洪积台地西南部,长约200米、宽近100米、面积近2万平方米,形成主要借助高耸的自然台地而不设围墙的大型地面佛教寺院。

早期(第一阶段,始于约公元3世纪中叶),修建了山门大道和山门大殿,印度、中亚风格的覆钵式舍利塔和仅见于喀什本地特征的独栋式多室僧房。

中期(第二阶段,约公元4-6世纪),增修塔里木盆地流行的“回”字形佛殿、厨房等建筑,构建出中心广场。

晚期(第三阶段,约公元7-10世纪)……

简评:说起来如果坐着火车去南疆,这是一处不用下车就看看到的遗址。

目前新疆发现最早的佛教遗址之一——莫尔寺遗址。▼


山西太原发现唐代“树下人物图”壁画墓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24/06-04/10228530.shtml

太原6月4日电 (记者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4日对外公布唐代壁画墓考古发掘资料,这座唐代壁画墓是目前太原地区有纪年的唐代“树下人物图”壁画墓中最晚的一座,对研究太原地区唐代“树下人物图”流行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晋阳古城考古研究所所长龙真介绍,该墓葬位于唐代太原府城以西的山前坡地,此区域为城西重要的墓葬区,已发现唐代墓葬数百座,较为重要的有赫连山墓、赫连简墓和温神智墓等。据墓志记载,墓主卒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卒年63岁。

简评:看这骆驼、胡人,果然是我大唐气象。

墓室西壁南部的驼马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提供 ▼



  05 明清     

首次!明代戍边将士弄丢的铜钱,被他们在这里捡到了


来源:光明网

https://m.gmw.cn/2024-06/04/content_1303754232.htm

6月3日,箭扣长城五期保护修缮项目考古发掘现场,正在怀柔120号敌台西北角采集土样的考古队员,在灰烬土中发现了一枚铜钱,上面“万历通宝”四个字不难分辨,明确的年代还原了这处遗存的时间,意外出现的铜钱也增加了这处敌台的神秘色彩。

‘万历通宝’四个字证明这枚钱币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般来说,发现明确纪年的文物,我们就会把年份作为这个遗迹的时间。比如我们所处的120号敌台,从形制上看是万历时期修建的,今天又出土了‘万历通宝’,就更加确定了这里出土的一系列文物都属于万历年间。”尚珩说。

简评:你看就算是明代没有那么远,想要给遗迹确定存续时间,也还是得要靠一些发现物才成。

窖藏硬币 ▼


山西太原发现唐代“树下人物图”壁画墓


来源:考古中的国

箭扣长城修缮五期项目考古发掘开展近两个月,一批重要文物重见天日——3件明代建筑构件脊兽憨态可掬,其中最大的“吻兽”较为罕见,再现长城建筑的精巧结构;明代最先进的火器之一佛郎机出土,为该段长城考古首次发现。这些新发现,从不同角度还原了明代戍边将士的生活。

公众号:考古中的国【考古前沿】北京:箭扣长城考古有新发现,3件脊兽凑齐一组明代“表情包”
简评:嗯,这俩新闻应该是一波人……

考古现场 ▼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陈勇
上下千年时空历史地图、生动有趣的博物馆导览、新奇好玩的历史书籍推荐,最后,无聊的时候还能刷刷历史剧、说一说历史游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