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痰呕痰、咳逆伴头晕痛中医医案

文摘   2025-01-08 07:05   江西  

文/罗华昌中医      

古中医防未病,保民众大健康。

罗某,女,45 岁,高安人,于 2024 年 8 月 21 日就诊。

主诉:呕痰、咳逆1个月,伴头晕痛、肢麻、汗出后寒热,特来求诊。

现病史: 近 2 月因家事劳神,渐现不适。初时偶咳有痰,未在意,后呕痰、咳逆加重,痰黏量多。眩晕、头痛频发,影响活动,肢麻明显,稍动即汗出,汗后寒热交替,面色萎黄,神情疲惫,食欲、睡眠皆差。舌象白腻厚,舌尖边略红,脉象弦滑而虚,右关尤弱。

既往史:  既往体健,无重大及慢性疾病史,无过敏史,作息规律,饮食正常,此次因劳神、情志不畅发病。

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中年,气血渐亏,又劳神过度、情志不舒,致肝气郁结,乘脾犯胃,脾胃运化失常,聚湿生痰,上犯于肺则呕痰、咳逆。肝气郁而化火生风,风阳扰头则头晕痛,风痰阻络致肢麻。脾胃虚,气血生化不足,卫气失固,营卫不和,故汗出后寒热交替,属胃虚痰滞、肝风内扰证。

中医诊断:  胃虚痰滞,肝风内动证

治疗法则:  健脾和胃,化痰熄风,调和营卫

药物处方如下:半夏 9g,陈皮 12g,茯苓 15g,炙甘草 6g,天麻 10g,钩藤 15g(后下),党参 30g,白术 30g,砂仁 6g,生姜 3 片,大枣 5 枚。10 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嘱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饮食清淡,忌生冷、油腻、辛辣,注意保暖。

药物分析:夫罗某之症,缘由中年气血渐亏,兼家事劳神、情志不舒。肝木乘脾,脾失运化,痰湿内生,犯肺则呕痰咳逆;肝郁化火生风,风阳扰头为眩晕头痛,风痰阻络致肢麻;脾胃虚而卫气不固、营卫失和,故汗出寒热,此乃胃虚痰滞、肝风内扰之证也。

观本案之方,以二陈汤为本,其配伍精妙。半夏性辛温燥烈,擅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如《药性论》云:“半夏,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为君,直击痰湿,平逆气之扰。陈皮辛香苦温,理气化痰,协半夏畅达气机,气顺痰消,诚如《本草汇言》所言:“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为臣辅之要。茯苓甘淡平和,健脾渗湿,《世医得效方》载其能 “利水渗湿,益脾和胃”,绝生痰根基,为佐,固本清源。炙甘草调和诸药,兼补中气,使药力相协,共彰化痰之能。

又佐以天麻、钩藤,天麻入肝经,平肝熄风、止眩晕,《本草纲目》称:“能治风虚眩晕头痛”;钩藤甘凉,清热平肝、定惊,二者相伍,平熄肝风,止头目之患。党参补脾肺、养气血,助运化之力,如《本草从新》言其 “补中益气,和脾胃”;白术健脾燥湿利水,增益脾胃之功;砂仁化湿醒脾,防滋腻碍胃,促药力畅达。诸药和合,标本兼治,脾胃健运,痰湿得化,肝风平息,营卫调和,诸症自痊。

二诊:患者复诊,言呕痰、咳逆减轻,头晕痛、肢麻发作次数减少,汗出、寒热情况亦有改善,但仍觉乏力。察其舌苔腻苔稍退,脉象较前有力。于原方基础上加黄芪 15g,以增强补气之力,助脾胃运化,益卫固表,改善乏力之症。续开 10 剂,煎服法同前,嘱其适度锻炼,规律作息。

三诊;患者诸症已大为缓解,精神状态良好,唯偶感肢体稍沉,活动后稍感气短。此次在前方基础上加桑枝 10g,取其通利关节、行水消肿之功,以助气血通畅,改善肢体稍沉之感。再予 10 剂,嘱其继续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若症状完全消除可停药,之后若再有不适,随时复诊。

患者微信联系:  诸症明显缓解,精神转佳,生活已基本不受影响。嘱其停药,日常注意调摄情志,饮食有节,劳逸结合,若不适随诊。

撰此医案,已得患者应允。然患者特嘱,其姓名、微信往来之记录,皆不可泄露。此乃患方所托,吾当谨遵,以护其隐私周全,亦守医者之德与信。


中医罗华昌
罗华昌,执业中医师,从医近三十年。观点认为正气虚,不良生活习惯是造成现代人身体出现疾病的主要因素,重视中气和肾气为中心的基础上对各种支气管炎,胃病,肾炎,乳腺增生,盆腔炎,不孕证,风湿,皮肤等疾患擅长,对现代的青壮年亚健康调理也研究颇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