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报个喜讯:第二届家风杯征文比赛一等奖作者杨超淦(华南中英文学校)获《今古传奇》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届光芒少年文学奖金奖,借此机会再次祝贺这位来自沙井的准高中生。
下面展示沙井街道第四届家风杯征文比赛中学组入围作品,请大家继续关注转发。
本次征文比赛截稿日期为2024年7月31日。作品征集初评结束后,将邀请深圳作家、期刊编辑和第四学区教师评委担任终评委员,对入围作品进行“盲评”。评审结束后,拟于2024年9月颁奖。
本届“家风杯”征文比赛中学组共收到来稿98篇,经初评,以下10篇进终评(排名不分先后,最终奖别及名次以四位终评委评分总分决定;小学组入围作品请点击沙井街道第四届“家风杯”征文比赛小学组入围作品展示)。
我的那点心思
“呼哈,呼哈……”外边的夜静得仿佛神界的庄严肃静一般,只有房间里一个女孩的气喘声夹杂着她妈妈的数数声。
这会儿已经晚上九点半了,本该早睡的妈妈还在陪我做仰卧起坐,任务是120个,这对我来说真是个“天文数字”。没办法,母上的“圣旨”不可违逆,只好硬着皮头动起身来。“117,118,119,118,119……”她数着数着就忍不住偷笑。我一听就知道,我的母上又开始调皮了。
“哎呀!妈!你又折腾你闺女!”我一脸不虞,双手抱着腿哼唧了几声。120个的仰卧起坐做下来,我的小肚腩疼得就像快要撕裂开一样。我躺在凉席上,脸嘟囔得像个快吹爆的气球。妈妈则是那个胜利者,满脸洋溢着得意的笑。这时候,我觉得她不像我妈,倒像是一个爱调皮捣蛋、玩弄姐姐的淘气小妹。
“多做几个试着突破你的极限,妈也是为你好嘛。”她又不自觉地唠叨起来,还一副神采奕奕的模样,仿佛她正在举行一场慷慨激昂的教育演讲。我边抚摸安慰我受累的小肚腩,边扮演她的台下观众,时不时还要面带微笑鼓掌迎合,营造气氛。
十几分钟悄然而逝,母上大人的演讲还在继续。我早就倦了,可看她那精神抖擞的状态,也没法打断。忽然,妈妈讲话题扯到:“你是个女孩子,得在这个暑假学学做饭呀,不然以后嫁人了想给你婆家秀一手厨艺都手足无措,那可不行!你看,你妈‘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啥都会干,我平时包饺子,做南瓜饼,包粽子的时候你得多学习,这对你以后有好处的……”我灵机一动,主动把身子挪向妈妈,依偎在她怀里,开始了撒娇那一套。“对对对,我的母上大人最能干了!说到这个,您什么时候能再露一手你的南瓜饼呀?我又想念那金黄脆香的小饼咯。”
房间安静了半分钟,我望着妈,妈望着我。
我刚想打破这莫名其妙的沉寂,结果被妈妈抢先一步。“你这个小吃货,在暑假里天天喊着要减肥,咋又‘罢工’啦?你要坚持跑步和做仰卧起坐才可以瘦肚子……”我默不出声,因为我知道,我越讲,她越能续。
“好啦,不跟你唠嗑了,妈明天还得上班,得早睡,不然明天又‘钓鱼’被老板抓到。你也早点睡,别老想着好吃的,小心睡觉流口水,弄脏了枕头的话你自个儿洗。”她的脚步轻轻踏出门外,今晚接近一个小时的母女谈心终于结束了。一躺下,我所有的心思早就抛向九霄云外,只余下悠长的呼吸声。
次日下午,我在阳台休息,刹那间急促的雨滴狂奔而下,没有一点淅沥小雨铺垫。老天的脸色真是说变就变,方才还像个热情洋溢的热血少年,霎时就变为伤心至极的哭泣者。我看了看时钟,六点过一分,妈妈应该要到家了。
门外传来敲门声,我上前去给妈妈开门,微暗的廊道里,只见她提着一大半块的大南瓜和一袋糯米粉,手指被袋子勒出红印,她却笑得很开心。“看,我把材料买回来啦!一会儿吃完饭就给你做南瓜饼喽。”我竟一时语塞,内心的情感有些杂糅不清,又有千言万语仿佛要一涌而出。
我立马帮妈妈把东西提进厨房,一转身见她打开带出门的那把小伞准备晾干。那倾盆大雨,加上凑热闹的台风,这小伞根本支撑不住。我悄悄走近,瞅见妈妈的额上和发尾有些水珠子,裤脚也被水浸湿。一股暖流瞬间涌进我的心房,那是妈妈的爱。
我一把抱住她,“妈,你这记性,还能想着我那点心思呀。”
“可不嘛,我都是为了你呀!一会儿做的时候,你学着点。”
晚饭后,屋外风雨依旧滂沱,厨房里有两个身影,一个:母亲在包南瓜饼的馅;一个:女孩在用粽叶包裹做好的饼。她们时不时细细碎碎地说着些什么,幸福挂在脸上。
很快,锅里的水响了起来,飘出袅袅汽雾,我的心思随之蔓延,手中的动作逐渐放缓。我偷偷抬头看了一眼母亲,那点心思更加坚定……
编在盘扣里的岁月
五色绒绳,编的是盘扣,编的是万千思绪,编的更是那淙淙的岁月长流。
旗袍,曾风靡一时;盘扣,更是为旗袍平添了古韵与雅致。一个蝴蝶扣,曾经能让万千姑娘心动;而现在,又有谁会为一个小小的扣子而倾倒呢?多少年过去了,很多人早已不知何为盘扣。平时可见的大多是一些机器生产的小盘扣。
谁知阶前朽泥尘,也曾芳菲四月中。一次,沙井街道办和辛养社区组织了一场非遗传承活动,让我得到一个机会去学习手工盘扣——一门被人遗忘的手工技艺。教我的是一位阿姨,耳朵上戴着手工盘扣,衣服上也缝着盘扣。她笑着,如数家珍地把材料一个个拿出来。“彩布、铜丝、绒毛……”一捆捆绒绳放在桌上,看得我有些心慌:这得多复杂啊!她似乎看出来了,幽幽地说了一句:“很多年轻人学过,都没学成啊!”她望了望窗外,阳光映在眼里,纯澈如天池雪,朦胧如瓦上霜,盛了对这份美丽消逝的不舍与无奈。我不敢看她了,低头摆弄这些绒绳,心中却暗流涌动。
我不想让这优雅的文化消散,绕着手中的绳,我都可以感受到它里面流动的时间。但盘扣看上去是那么复杂巧妙,怎是我做得出的?这种困难,我怕是面对不了的。阿姨已开始教了,我也只得学着她的样子盘了起来。
左绕右绕,上穿下穿。我们谁也没有讲话。下午的阳光像透明的奶油,熙熙攘攘。有小麻雀叫了几声,伴着微风,吹进温暖的房间。我逐渐平静下来,烦燥随着时间一去不复返。盘扣的朴素之美,也一点点步入我的心中,映入我的眼帘。一卷一绕一缝,一枚小小的梅花扣逐渐成形,米白与桃粉,撞出了典雅秀气。一个下午,时光都浸在了绒绳之中,编在了盘扣之里。我才明白,当时编织盘扣的女孩们,都有这样一双细腻的巧手。
编好后,阿姨笑道:“好!好!你比一下,适合你不?”我对着桌上的圆镜,满脸兴奋地在领口、腰间比划着。望着盘扣,我回想,多年以前姑娘们的盘扣,一定是手工的吧。如此精湛的一门手艺,为什么现在却没有几人会呢?我突然体会到阿姨的那种伤感了。盘扣是一种淡雅的中国美,可人们对它的关注逐渐变少,导致盘扣的光辉在时间中一点点消散。原来,我在无意间继承了一项文化。手中小小的扣子忽然沉重起来,载了过去,含了现在,也装了未来。
我带了盘扣回家。路上有花虽未盛放,香已旖旎。有一泓往事清澈,足可慰平生干涸。这盘扣,便是那股清泉。它会告诉我,它曾闪耀在历史舞台之上,即使现在暗淡,也终将重现光辉。
窗外,美丽的蚝乡湖波光粼粼。窗台边的那粒盘扣,正如一朵娇艳的花,在蚝乡绽放。
小镇家风
李旷站在面试室外,等待着将简历送到面试官手中。
“下一位。”面试官的声音透过那扇薄薄的门传入李旷耳中。
李旷走进房间,将那张薄薄的A4纸递给面试官。面试官皱着眉头看完那张纸,随后悠悠开口道:“我想,这个职位可能不用作家,你回去等消息吧。”这一句话犹如一把重锤将李旷吊在空中的心重重击碎。
回到家,李旷野已然忘记自己是怎么走出那扇门的,是怎么坐上公交的,是怎么拧开门把手的。
这已经是这个28岁男人面试的第17份工作了。李旷瘫软在客厅沙发上,闭着眼睛,他想他应该放弃。但脑海中又有另一个人告诉他:你不能放弃!他又想起他小时候问母亲:“妈妈,为什么我叫李旷啊?”那个温柔的女人总会摸摸他的头,笑着告诉他:“我认为人生像一片旷野,妈妈希望我的儿子可以在旷野上生长。”他又想起这个记忆深处的女人在他18岁一炮成名的时候对他说的话:“看吧,坚定信仰总会得到属于你的那份回报。″
李旷正回忆着,闹钟声打断了他的回忆。闹钟是最近才定的,闹钟上写着“接晓顺”。李旷站起来,拿着钥匙串走了出去。
从家里到李小顺幼儿园的路要经过一个公园。这个公园是这一个小镇的象征。这个小镇靠养蚝发家,逐渐成为现在的经济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旷望着那堵蚝壳墙,想起自己曾写过的一篇文章:这些生蚝是这儿的象征,这儿的人民曾经克服了许多困难,最后才拥有现在的辉煌。 李旷又想起他曾经为了获取写作灵感去找蚝民闲聊,看到过蚝民们在采摘生蚝。但生蚝可不好采摘,于是蚝民们左思右想,终于找到办法。李旷当时还夸他们自强不息,蚝民们说:“自强不息,几乎成了这个小镇的象征”。
李旷来到幼儿园,看到了排着队等父母来接的一个个“小团子”们。他找到“小一班”说:“老师,您好,我是来接晓顺的。”“晓顺!”老师朝队伍后面大喊了一声,一个唇红齿白,皮肤嫩得能掐出水的小男孩走了出来。 李旷看着晓顺的眼睛,心刺痛了一下。
“老师再见!”李晓顺向老师挥挥手,随即又抬头问李旷,“爸爸,为什么妈妈不来接我了?”
“妈妈有事。”李旷含糊其辞,想蒙混过去。
“可是妈妈也不回家了。”
李晓顺的话犹如一根软刺,虽软,但扎在了李旷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医生伯伯说了,妈妈醒不来了。”李晓顺落寞地说道。
“妈妈去天上当神仙了。”李旷想了一会儿后,又说道。
“妈妈为什么不带我一起当神仙?要和奶奶一起呀?”
“因为……因为……”李旷“因为”了半天,但他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好在,李晓顺的注意力被路边的野花吸引了。橘黄色的小花在阳光照耀下开昨正艳。但李晓顺没摘下它,李旷便好奇地部儿子:“晓顺,为什么不摘花?”
“妈妈说过,小花有生命。”李晓顺说着,已经走到了家门口。
李旷打开家门,将李晓顺送进屋内,然后又走了出去。
“晓顺啊,爸爸去接爷爷。”
“好!”李晓顺边玩积木边应道。
“记得写作业啊!”李旷回头叮嘱道。
刚到疗养院外,李旷就听到了老头爽朗的声音:“看见没?这可是我老婆赵茵亲手织的毛衣,你们没有吧?”李旷知道老头儿又在炫耀母亲织的毛衣了。
李旷站在门口做了深个呼吸,随即敲门道:“爸,该回家了。”“你今天怎么这么早就放学啦?”李老头大声叫道。老头年轻时当过兵,一嗓子叫起来如同雄赳赳的大公鸡一样。“天都黑了,不早了,妈妈说你再不回去就别回来了。”李旷道。“好吧,走。”老头牵着李旷的手,一老一小乘着落日余晖漫步在回家的路上。
回家的路上,李旷看着李老头的侧脸,不禁感到心酸。这个年轻时保家卫国的老兵,老后患有阿尔兹海默病,时好时坏,李旷不知道他面对的究竟是父亲还是一个病人。
回到家后,李旷拿出方便馄饨下了三碗。出来吃饭的时候,李老头又恢复了正常。“小旷,你要学会走出来。”李旷闻言怔了怔,回答道:“嗯。”
自从半年前那场车祸发生后,李旷整个人都瘦了一大圈儿。
他18岁写过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带着少年时期的美好,也让他坚定了自己的梦想---当一名作家。等到他上大学的时候,他又遇见了他生命中除了母亲之后最重要的一个女人---王慧如。那是一个优秀漂亮的女孩儿,在大学时期便有很多人喜欢她。李旷也很喜欢她,但他只敢卑微地喜欢着。他原以为自己和王慧如不会有任何交集,但自从他们在图书馆相遇,命运的齿轮就悄然转动了。
“你好,我能坐这儿吗?”女孩的声音随着回忆的涌来,袭入李旷耳中。
“可以,可以,你坐。”李旷不知所措的动作逗笑了女孩。
后来他们经历了四年长跑,在大学毕业后,结婚了。他们选择回到家乡工作,王慧如支持李旷的梦想,并在产后重归职场,经过打拼成为了一名国企高管。
反观李旷这一边,他遇到瓶颈期了。李旷写的所有文章都不如当初的文章惊艳,李旷想放弃了,但王慧如总是鼓励他:“我认为你是苏洵,厚积薄发,总能写出你的《六国论》!”
这句话一直鼓励着他,但他还是没能再写出很惊艳的文章。
然而在后来的某一天,意外发生了。
那天王慧如带着赵茵去体检,在回家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赵茵当场死亡,王慧如撑着最后一口气被送进了急救室。但当李旷赶到时,却只见到太平间那小小的一具尸体冰冷地躺着。
“小旷,你要走出来。”不知何时,李老头走到李旷跟前,拍拍他的头说。
“我知道了,爸。”李旷答道,然后去洗澡,上床睡觉。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李旷早早起了床,又约了两家公司去面试。
一如既往,李旷一个也没应聘上。又穿过那座公园,他想起曾经和蚝民闲聊,那时他单纯为了寻找写作的灵感。在这里,他也成功地写出了一篇好文章,可那昙花一现的经验终究如烟花一般落下,再没掀起任何水花。
李旷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躺床上睡了个午觉。
梦里,他遇到了很多人。他梦见了赵茵,那个温柔的女人,她又像从前一样开导李旷。可能是母子连心吧,她也感受到了李旷现在的窘境。她告诉他:“妈妈还是认为,你要坚定最初的理想,去找回自己的初心吧!”
这话点醒了李旷。他如梦初醒,好像知道了该如何突破现在的窘境。也许,我该找回原来的梦想了,李旷躺在床上,对自己说道。
在去接李晓顺回家的路上,李旷牵着李晓顺,大大的手握着小小的手,给了李旷无穷的力量。
李旷牵着那小小的手,又望了望那座公园。他仿佛看见了曾经为了梦想和蚝民闲聊的那个自己,他回想着半年经历,灵感如泉水般涌了出来。
李旷重新拿起了笔,重新捡起了纸,他想:这次我要使劲攥住这张纸,握好这支笔。他用一人称手法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初心》,并投了稿。
一个月后,杂志社给了他回复:大作留用。
李旷又惊又喜,他突破了瓶颈期,他又成为了那个年少成名的作家,找回了初心。
后来,李晓顺考上大学,结婚生子,李老头在李晓顺孩子八岁时去世,也算是安享晚年了;李旷在李晓顺孩子高中时得病,最终去世在家乡的小镇。
那时,躺在病床上的李旷依旧告诉李晓顺:“无论何时,要坚守初心。”李旷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而当时,正是李晓顺事业的低谷期,他便用《飘》中的女主人公斯佳丽的话来开导他:“不管怎样,明天都是新的一天!”
如今,李晓顺已成为有些名气的企业家,大孝子。他总是说:“我的根在这个小镇上,我家的家风只不过是小镇上淳朴的家风之一,父亲教我‘孝’,这么多年来,‘孝’早已刻入我心里;他也总让我坚守初心,自强不息,这一直作为我创业的动力。”于是,大家总说他们家家风好,李晓顺便笑笑。
我父亲无数次告诉我,说李旷的经历,他们家的故事,都是真实的,绝对不是我们老家那个小镇虚构的故事和传说,因为在我们小镇上,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每个家庭都传承着类似于“孝、自强不息、坚守初心”的家风。所以,这些良好的家风汇聚起来,就成了我们那个小镇的精神象征。
家风无言,润物无声
如果没有甘露滋润小苗,哪来的苍天大树?如果没有太阳照耀,哪来的花朵和芬芳?如果没有好的家风,哪来的时代新人。 ——题记
家风是什么?是茫茫黑夜里的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家风是什么?是一条通向远方的大道,伴随着我的成长;家风是什么?家风是一个独特的印记,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我也曾好奇过,曾寻找过,直到我明白,家风不是一块挂在墙上的僵硬的木板,而传承家风,就是每一个家庭成员日常的所作所为。
自古以来,家风一直是每一个家庭的根本,家庭的好坏取决于家风,正如《钱氏家训》中所说“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意思是不会看见钱财而起了谋心,不会看见有才华的人而心生嫉妒;正如《三国志》中所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不要以为坏事影响小而去做,也不要以为好事影响小而去做;又如《朱子家训》中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意思是一粥一饭,应当想到得来是不容易的,一丝一线,应常想到这些东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由此可见,家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
还记得以前,我曾是一个花钱大手大脚的人,买东西也从未体谅过家庭的艰难,只知道享受着物质上带来的快乐,沉浸在网络上,每当过节之时,那更是毫无保留,看到什么买什么,丝毫不会关心父母的辛苦,只知道余额不够的时候去找爸爸妈妈要钱。爸爸妈妈叫我打扫房间,做做家务,出去散散步,我也只是象征性的去做。那时的我,甚至不知道家风的意义,只知道它是一个口号,一种符号,一个僵硬的木板和用笔墨写出来的几个大字,却没有真正的放下手机,思考家风这两个字的真正意义。
直到我回到了老家,回到了陌生的故乡,那里没有信号,没有时尚,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只有一望无际的大海和孤独的奶奶。那里养蚝的人被称蚝民,而奶奶正是一名地道的蚝民。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天空被黑夜笼罩着,奶奶带着我来到了采蚝的地方,那里是无望无际的大海,海上,渔船已经出海,发动机伴随着哄隆隆的声音,开始了蚝民辛勤劳作的一天。每一个生蚝都寄生在礁石上,奶奶拿着铲子,一边挖着蚝,一边跟我讲家乡的故事。据奶奶说,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蚝民,一直到我爸爸这代去大城市打工,虽离开了故土,但每月依旧会固定的转钱到老家。回想起我在大城市中的花钱无度,现在的我才懂得了家庭的艰难,回想起每次买东西的场景,他们那怕承受着城市生活带来的经济压力,还如此有孝心,让我不禁对爸爸妈妈感到愧疚。奶奶用镰刀撬开生蚝的壳子,一个又一个,新鲜的生蚝肉就这么一个有一个取了出来。太阳才刚刚升起,阳光洒在海面上,映照着蚝民的辛苦,也洒在奶奶那双充满老茧的双手上,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那些老茧,是岁月在她手上留下的痕迹。她总是一日复一日的挖蚝,我不禁感到心疼。我抚摸着奶奶的双手,粗糙的双手是多少个日夜的勤劳啊。奶奶透过我的双眼,貌似看到了我的心思,连忙回应道,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如此,勤劳,朴实,孝顺已经成为了我们家的家风,正是因为传承着这样的家风,我们才能铸造倡廉的铜墙铁壁,才能继承优秀的家庭智慧和理念。那一刻,我才真正懂得并寻找到了我们家的家风。从那以后,我放下了手机,收起了曾近的懒惰,帮助家里做事情。每当我想拿起手机时,我都会想起家风,这可能就是家风得以传承的体现和意义吧。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家风虽无言,但它像一场细雨,滋润着我的心灵,帮助我茁壮成长。
游曾氏大宗祠 ——忆古思今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朋友参与社区举办的文化实践活动,兜兜转转到了新桥街道新桥社区的曾氏大宗祠,看到宗祠门口的对联“天下斯文宗一贯,古今乔木第三家”时,内心产生不少好奇,于是浏览起解读文字:曾氏先祖曾参是孔子的传承人,继“至圣”孔子、“复圣”颜回之后的“宗圣”。这幅对联中,上联指的是曾参作为孔子的正宗传承人,一贯传承并弘扬了儒家的教诲和思想;下联则以乔木来比喻曾氏家族的根基深厚,自称在古今历史上是第三家在文化和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重要影响的家族。这里的“第三家”并非指排名第三,而是强调曾氏家族在文化和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对联不仅体现了曾氏家族对儒家思想的尊崇和传承,也体现了曾氏家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这幅对联,可以感受到曾氏家族对自身文化和历史地位的认可以及自豪的情思。
阅读完毕,内心一阵自豪,不禁回想起我的母亲。
我母亲也姓曾,在曾氏先辈的教育下,传承了家族的家风遗训。她特别注重对子女“孝”的灌输与培养,教育我们从小就要懂得孝顺父母与感恩。有一次,半夜三更,夜深人静,忙碌了一天的母亲正在休息,外婆打来电话:“女啊,你老爸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发冷打寒战。”母亲有些手足无措,缓了一会后,决定马上带外公去看医生。可是,眼下还有一个棘手问题,家里没有车,离医院又远,母亲就打电话到处借车。我被妈妈的举动吵醒了,带着困意问道:“妈,怎么了?”母亲见我被吵醒,连忙说:“对不起啊,把你吵醒了,外公突然不舒服,现在我要带外公去看医生,你先睡吧!”听到外公不舒服的消息,我强忍困意爬起来,打开保险箱,把外公的医保卡找到递给了母亲。我急忙说:“妈,这是外公的医保卡,不要忘记带上它了,另外……我可以一起去吗?我虽然帮不上什么,但是可以照顾外公。”母亲强装镇定,从担忧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现在很晚了,小孩子不可以熬夜的,你先睡吧。”随后便离去。认识我母亲的人都会对我们说“你的外公外婆真是享福啊”,我们一家都会为这句话高兴好久。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之下,我们也都秉持着“事亲至孝,懂得感恩”的原则。
记得一次用餐,母亲突然一脸正经地对我们说:“以后饭前做个祈祷吧!”我们很纳闷母亲的决定,疑惑不解但也很感兴趣,配合地围坐母亲身旁,看她示范着:双手合十,闭上眼睛,一脸虔诚。看到这,我忍不住嘀咕几声:“这太简单了吧,这算什么祈祷啊!”母亲并没有理会,自顾自地念:“感恩天与地,感恩耕种者,感恩烹饪者,长辈先动我才动,长辈未动我不动。”念完后,只见她的双眼缓慢睁开,双手慢慢放下。随后,她用眼神示意我们跟着一起,我们都学着母亲的做法,双手合十,双眼缓慢闭上,嘴里念着:“感恩天与地,感恩耕种者,感恩烹饪者,长辈先动我才动,长辈未动我不动。”念完后,小妹就忍不住了,抓起筷子就要夹鱼,母亲叫住了她:“小妹,你重新念一下祈祷词的最后一句我听听。”小妹仰着头思索了片刻,复述了一遍。母亲反问了一句:“那长辈动了吗?”小妹羞愧地低下头。母亲见她这样,耐心教导说:“没关系,从现在开始就要知道并做到。”紧接着,母亲带头夹了一块鱼,我们才纷纷动筷,夹了自己喜欢的食物。
饭后我疑惑地问母亲:“妈,饭前念祈祷词有什么含义吗?”
母亲饶有兴致地和我解释:“首先我们要知道,天地养育世间万物,我们要感恩天与地;其次,为什么要感恩耕种者?因为如果没有耕种者,我们就没有粮食,再比如现在,我们之所以能在夏日炎炎吃上这解暑的西瓜,都是吴明珠奶奶辛苦付出得来的;再有,感恩烹饪者,假如烹饪者不烹饪,我们又不会劳作,我们将会怎样?我们不能自私地享用他人的付出与劳动,要给予真诚的感恩。同样,我们也应当真诚地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爱与仁德传承下去,这样,我们的社会与生活会更加和谐与美好!”听了母亲的解释,我的内心产生极大的震撼,对母亲更是敬佩。
现在,母亲仍然在学习“孝道”,还制定、颁布了新家规:“不能顶撞长辈,有什么问题好好说;客人来到家里,要端茶或倒水;要把‘谢谢’常挂在嘴边;更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学会感恩!”
“孝”和“感恩”就是我们的家规、家风,在母亲的熏陶下,我们始终用这两条标准来要求自己。我相信,中华民族的美德与古代仁人志士的遗风,一定能在我们的继承与发扬下,永葆生机,如参天的树木,枝叶繁茂,庇佑后人。
跨过那座大山
时光匆匆,珠流璧转,我已从天真懵懂的女孩成长为风华正茂的少年,但不知为何,一座大山拔地而起,将我们隔阂,只留下无声的沉默。
临近中考,我的心中充满了焦虑与烦躁,复杂的难题,繁多的知识点,倒退的成绩,一步步将我逼向命运的悬崖。我手足无措,任现实将我玩弄于鼓掌之中。母亲似乎没有注意到我的情绪,夜以继日地对我唠唠叨叨,在我考差时总是严肃地指责批评,也总会将我与别人家的优秀孩子进行对比,却从不为我的进步而感到高兴或者表扬。慢慢地,我开始有些厌烦了。
那天夜里,风肆意地划过窗户,雨疯狂地侵打玻璃,我坐在房间里写着作业,感到有点疲惫,便悄悄拿起手机翻看。刚打开,就被母亲抓个正着。她用犀利的目光盯着我,冷冷地说:“都快中考了,要认真学习,别看手机了。”我感到有点冤屈,冲她喊到:“我才刚拿起来,学习有点累了,放松一下不行吗……”她愣了一下,欲言又止,转身离开了房间。那一刻,一座大山拔地而起,矗立在我们之间。
雨下得更加猛烈,仿佛要把窗户震碎。我的心如刀割般刺痛,对手中的手机也没了趣味,默默放下,拿起笔,却无从下手。“我刚刚是不是太冲动了,母亲也是为我着想啊……”我心中更加烦躁,还有些懊悔。
雨渐渐变小,好像是进入了暴风雨后的安宁,我的情绪平静下来,房外异常安静,弟弟已进入梦乡,只有母亲的房门里还透出微弱的光。我走上前,发现她正倚靠在床头,认真地看着手机里的视频,里面传出声音:"孩子面临中考,家长一定做的几件事:一、不要施加压力;二……”,母亲的眼睛半眯着,时不时打个哈欠。我走进去,对她说:“妈,您这么晚了还没睡呢?”她一下惊坐起来,眼睛努力睁大,对我说:“啊,想着你还在学习,陪你一下。”说完,还用力挤出笑容,温柔地看着我。
话语如蚕,心似桑叶。我定在那,突然回忆起一幕幕场景:我每天上学放学,她总是骑着电动车,提前在校门口等我,接我回家,没有一天例外;我学习到半夜,母亲总是默默守候,时刻准备给予我关心、问候,并且尽力把吵闹的弟弟安抚好,给我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我疲惫不堪,她总是送上精致的果盘,或是剥好的桔子,或是切好的西瓜……原来,母亲是如此地关心我,她总是默默地陪伴我,关怀我,给予我无微不至的爱,而我却没能发现她细腻的爱,总是任性,给她惹麻烦。
泪水在我的眼里打转,我拥抱着母亲,对她说:“妈,谢谢您对我的关心和陪伴,和您吵架是我的不对,我向您道歉。您快点休息吧。”母亲温柔地看着我,用温暖的臂弯把我搂住:“孩子,妈妈没有怪你。我知道你学习很辛苦,适当放松一下,也是应该的。好了,快去睡觉吧。”
那一刻,时间定格。母女二人在昏暗的光线下彼此相爱,彼此温暖,横亘的那座大山已渐渐消失。
“轻舟已过万重山”,雨过天晴,红日高照,我终于跨过了那座大山,奔向最爱我的您,我的母亲。
踮起脚尖
窗外点点星光,没一会便下起了小雨。望着窗外,一位爷爷正抱着孙女,感觉像是回家。细雨如箭,穿过玻璃,轻抚着我的脸。我转过身来,目光落在旧照片上,窗外雨声依旧,像时光的泪,讲述着过去。我又低头看着手中的玉,温润而沉重,承载难以忘却的记忆。我苦笑,心中却波涛汹涌。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只留下淡淡的忧伤,随雨落入心底。
小时候,我是家里唯一的小女孩,体弱多病,爷爷把我捧在手心里都怕化掉,我的虚荣心也逐渐显露。“爷爷!他们都有什么护身符?他们说我没有,就是个病秧子。”我一回到家就扑到爷爷怀里哭诉,爷爷眼看“洪水”将临,摸了摸我的头,安慰我道:“咱的小宝才不是什么病秧子呢!不哭不哭啊,这是谁家的小花猫啊?”我抹掉眼泪说:“爷爷你就别打趣我了,我听他们说去那庙里求什么玉可比那护身符好多了,我也想要!”“哈哈哈,好好好,咱的小花猫想要,爷爷我明天就去给你求个开光的玉。”爷爷笑道。
第二天一放学,我冲回家喊道:“爷爷我回来了!我要看看我的玉!”却没有爷爷的身影,迎面而来的巴掌,让瞬间我倒在地上。“就是你害了你爷爷,要不是你,爷爷就不会被撞了……”这些话语一股脑蹦进我脑子里,爷爷……他被我害了?在那一刻,我的脑海突然一片空白,如同被浓雾笼罩。我带着混沌不清的思绪前往医院。沿途,车窗外的雨势逐渐加剧,仿佛天空也在为我的内心忧虑伴奏。我心中默默祈祷,只愿爷爷能够安然无恙,渡过这一难关。
来到医院,看着手术室里的爷爷,那刺眼的手术灯照在爷爷身上就像打在我心上……不知等了多久,手术结束,医生在跟父亲说什么,我在旁边听,却听到了“手术失败,对不起”几个字。我跑进爷爷的病房,看到爷爷安详的躺在病床上,我的心就像被穿透一般。悲伤后悔布满我的心,我趴在病床边哭,看到爷爷手里紧握的玉……病房之中,回荡着的仅是深沉而凄切的啜泣之声,每一波涟漪都承载着无尽的哀伤与绝望,仿佛每个音符都在述说着生离死别的悲怆。
哭泣至力竭,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与爷爷共度的时光。“爷爷,快把我抱起来,我想看看窗外的世界!”我张开双臂,满怀期待地对爷爷呼唤。他温和地回应道:“来啦!小宝,如果你真的想看窗外的风景,不妨先尝试踮起脚尖。”我试了试,只可惜我还太矮,还是看不到,失望地看着爷爷说:“还是不行啊!”爷爷笑了笑说:“小宝,你可能没明白爷爷的意思,踮起脚尖,我们可以去跳动我们的思维,去寻找方式,靠自己的智慧打败困难!”“啊?还是不懂。”我懵懂的看着爷爷。“没事,以后就能懂了!”爷爷笑了笑,将我抱起来,我终于看到了窗外的风景。
踮起脚尖……嗯,爷爷,我明白了!可是,一声惊雷把我拉回到了现实中,我把手中的玉握得更紧了。
爷爷就这么离开了我们!今天,我能踮起脚尖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了!爷爷,我会带着你的爱,用自己的方式,踮起脚尖去探索未更广阔的天地,去欣赏更壮丽的景象!
成由俭败由奢(外一篇)
生活繁杂,愁尽了柴米油盐酱醋茶。时代变迁,勤俭的家风在家族里代代相传。那一天,母亲给我讲述了大山里的故事,使我领悟了勤俭的内涵,体会到了家风传承的重要性。
记得早先少年时,我肆意地铺张浪费,食物吃了一口就丢掉,衣服穿了一下就嫌小,文具用了一会儿就要求去买新的。母亲见我如此浪费,便给我讲了她们小时候的故事,使我知道了何为真正的“勤俭”。
当年的大山鸟语花香,但就是缺乏食物。每当外婆从相距十几公里的镇上买回米时,母亲几个都会去山中取泉水,因为她们知道有粥喝了。外婆煮粥时,总是舍不得米,一把一把的抓着放锅里。每当米吃完后,外婆就会将米袋拆成一捆捆的线,给她们做布鞋。母亲说,当年的布鞋容易崴脚,但她们格外珍惜。
除此之外,外婆还会用这一捆捆的线做一件布衣服,衣服只有一件,但外婆家却有五个孩子。于是,这件布衣便老大穿了给老二穿,老二穿了给老三穿……母亲说,这种勤俭的家风在外婆那一辈已经有了,现在也算是一种传承吧。
至于母亲家小时候的文具,则更是简陋了,当时一只鸡蛋仅能换一只铅笔,一个农村家庭就靠那么三五只鸡下蛋卖了开销,于是外婆把铅笔削呀削,最后实在削不了了,便拿炭与木棒混合起来做成铅笔。至于橡皮,则是将其擦掉的渣收集起来引火。外婆说,用这种渣引火,火烧的旺。
听到这里,我被我们家勤俭的家风给深深震撼到了。当我还没有缓过来时,母亲又说:“成由俭败由奢,你要把这勤俭的家风给传承下去啊。”我点点头。之后,我秉持着这种家风,吃饭尽量吃完,文具尽量用久一点,衣服看到合适的码数再买,因为我知道,节俭的家风无论何时何地都至关重要。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沐浴在勤俭的家风里,行勤俭持家之事。我相信: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必将拥有更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也希望,节俭的家风会吹遍世界之壤。
随风来寻根
记得早先少年时,老一辈的人们就告诉我要落叶归根。这归根,便是我们中国人一生的信仰。前几日去参观一所宗祠,我深刻感受到了融入宗祠中的信仰家风,以及那让人念念不忘的根源。
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陈氏大宗祠,听说本地大半陈氏族人都是由此祠发源,我向宗祠望去,发现里面的人真多,人们形态各异,右手都拿着三柱香,大抵是为了祭祀祖先所用,还没进祠堂,便感受到了陈氏后人对先人的敬仰与怀念。归根的家风在他们心底发了芽,使他们纷纷来寻找自己的根
我踏进宗祠的门槛,仿佛踏进了陈氏家族波澜的时空中。祠堂中有三个蒲团,正上方有佛像,我跟随着人流,缓缓进入,跟随他们祭拜上香。此时,我跟随人流寻到了根,觉得归根的家风融入了这古朴的宗祠之中,我一念至此,便想到了一副对联:千千万子孙天涯同一心,岁岁年光阴众人共缅怀
抬眸,发现宗祠上有幅画像,正觉不解,于是便问旁边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奶奶,老奶奶笑了笑,头发随风飘动:“这可是我们陈氏的祖先,我们每次来此都要祭拜他,以示不忘根本,不忘源流”我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看到果真有好几个人正跪地祭拜。这时,我忽然想起这位祖先的儿子陈元方,他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朋友晚到,元方入门不顾,霎时,肃穆的情绪充斥着我的心中,原来,这就是陈氏族人心心所念的根源所在
一看手表,发现时间已晚。无奈,只好匆匆离开,踏出门槛时,我的耳朵好像听见了几句说话声:
“老乡,又是你啊”
“你也是来祭拜的吧”
“是啊,人老了,总要寻着自己的根,才能寻着归宿和安心嘛”
我听着这些话,归根早已不仅在这宗祠中,还融入了每一个陈氏族人的血液里,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家风,让族人们从五湖四海过来,这让他们的事业有了依靠,只是一种精神的依靠。
时间煮雨,岁月缝衣。在历史的兴衰中,总有一根丝线联结着古代和现在,这便是归根的家风。家风延续,融入在这座宗祠中,人们每至假日,都会随风来祭拜。因为这,便是他们的信仰和远方。
走进蚝乡沙井
走进蚝乡沙井,你能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深圳。这里不仅有大城市的繁华,还有千年古镇的安宁。伴着二月风的指引,我穿过古朴的街巷,见到了广阔的天地,清澈的湖水映着春天的沙井,水波四起、折竹拂着湖面,那一朵朵水花,即将盛开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春天。
踏着晨光,我走进了一个公园,公园里大多是老年人,他们展现着年轻人的活力——生生不息。偶然听到悠悠琴声和鸟鸣,循着声源走去,看见一白发灰须的老者在弹奏二胡。琴声悠然婉转,如海浪般席卷我的心头,琴声如海水,时而拍打礁石,时而如马儿的嘶鸣,时而如风吹竹叶的沙沙声……老者在琴声中绽放自已,宛如春天的花儿,充满生机和活力。
老者见我如此喜爱,便笑着教我拉二胡。我有些惊慌,不敢接过二胡,他就手把手地教我拉、摁、松……学了几个小曲调后,老者便开始鼓励我自己拉,我拉得像鞋子磨擦地板,刺耳,一老一少都开心地笑。老者耐心地告诉我不要放弃,只要努力并多练习,就可以成功。“人刚开始都是什么都不会,但是不要害怕,不要逃避,多学习就可到达彼岸。”老者这句话烙在我心底,也成为我激励自己的寄语。
漫步于公园旁繁忙的街道,早晨高峰期,早餐店很多,人也很多,我来到一家肠粉店。店主正忙着调粉浆,微笑着问我吃什么。那笑看起来很疲惫,却充满善意。我回复后便好奇地走进她的工作台,看着她熟练地将粉浆均匀铺在铁板上,然后单手打个鸡蛋在上面,放入机器里等待蒸熟。十秒后一拉、一卷、一放,加上料汁,肠粉便做好了。我一边吃着肠粉一边看着人来人往的街道,真的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宛如时光的缝隙中悄悄开了一朵花—一朵美丽的花。
再次端祥肠粉店,店主将工作台收拾得干干净净,其他东西也井然有序地摆放着。她的脸上挂着干净的笑,温暖而友好。她的手粗糙却收拾得很干净,指甲缝里也没有一丝污秽。也许正是这样,顾客才能感到温暖,吃得安心。店主朴实无华的笑容温暖着我。所谓岁月静好,就是风儿让世界都变得安静。在这美好时刻,阳光照耀着整个粉肠店,店主仿佛成了逆光而来的勇者。
绿叶衬着红花、鸟鸣和风声,天空如此美好,我打算去看看一位晋代名人黄舒的墓地。我骑着共享电单车,享受着风的呐喊,周围的事物电影般掠过,色彩交织着,形成了一幅浓厚的岭南画巷。直接导航,我便找到了黄舒墓。黄舒是有名的孝子,是沙井早期的孝文化代表人物。黄舒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践行孝道,要尊老爱幼。其墓地周围是萋萋绿草,绿草如地毯,不断蔓延。风不经意掠过,绿草齐刷刷舞动起来,守护着这个古墓和蚝乡的优良家风。墓旁有水渠,水流如溪水般潺潺流动,似乎预示着我们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一束白菊不知何时放于墓前,宛如洁白的蝴蝶在翩翩飞舞,至今仍清晰记得。
沙井就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它拥有深厚的历史沉淀,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蚝乡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在新时代里更具活力。在春风荡漾中,我看见了古城,又看见了鳞鳞次栉的高楼。沙井在历史的脉膊中跳动。
再次乘上电动车,我想去一览清平古墟的至美,它曾经也属于咱们沙井。一路上,云朵变成了云丝,层层地叠在蓝绸布上。风疾驰着,我踏入清平古墟时已近黄昏。作为深圳四大古墟之一,清平古墟沉淀着深圳的历史,古街石桥纸伞蓑衣,令人浮想涟涟。我穿过一栋又一栋古建筑,看似安静神秘的古墟,实则还有一个灯火璀璨的夜市。我漫步在小巷中,墙上砖瓦虽然有点破烂,长了很多苔藓,但那葱葱的绿不禁让古墟增添了活力。青砖石瓦,小桥流水,美好的意境在我眼前浮现。我仿佛看到了以前在这里生活居住的沙井人,他们的生活欣欣向荣,好不快活。
望向远方,看见一个孩子,约五六岁,上帝无情地夺走了他的一条腿。他拄着拐杖看向远方的太阳,然而太阳快消失了,它的余晖揉碎在云间,壮观的火烧云热烈绽放着,挥射着自己的自由。云层染上了色彩,五彩斑斓的,似卷起来的棉花糖,更似少女飞扬的舞裙花边。那些可爱的云儿在舞动自己婀娜的身姿,夕阳打在灿烂的桃花脸上,桃花笑红了脸,满眼尽是勃勃生机景象。孩子看得痴迷,竟伸出手想撷采一支桃花,可凭他怎样掂起脚都够不到。他突然跳起来,脸色微红,额头上有几颗汗珠,努力去摘那枝离他最近的花。他的腿开始颤抖,他摔倒了。我赶紧跑向他,将他扶了起来。他向我道谢,继续想摘花。他的膝盖已经擦破,我便帮他折了一枝花下来。他很高兴地说了声:“谢谢”。我不明白他都摔倒了还要摘花干吗,我知道摘花是不道德的,可是,对于他来说,他就那么一个小小的却够不着的企求,所以,我也不太道德地成全了他。后来他告诉我说,他的奶奶曾鼓励他:如果你想认真做一件事,就要持之以恒,一次一次地爬起来去面对难关。孩子望向余辉,就像这个太阳一样,即使快消失了,也尽自己全力去绽放自己最后的光带来美丽的景象。他的奶奶是希望他不要因为失去了一条腿便自暴自弃,而是要更加努力地去活着。这株桃花就是孩子想奠告奶奶的,桃花没了声音,余晖也快散了,黑夜即将来临,晚风吹拂着我们的脸,孩子哽咽着说:“桃花开了,奶奶却不在了。”说完,他便独自落莫地转回巷子,手中紧紧攥着那枝桃花,直到拐向另一条古巷时,他才回过头来笑着跟我说再见。
也许是晚风迷了耳,夕阳落下来了,那个孩子自强不息的模样竟在我濒临绝塑时一次又一次出现。在清平古墟中,夕阳美得璨烂,桃花中笑着迎接蚝乡的人们,蚝乡的生活让我不断丰富自己,充实生活,让我的人格和魅力在生活中散发着新的气息。渐渐的,绵绵细雨湿了青瓦,湿了脚下的石板路,我便回忆脚步,去寻找雨夜中更迷人的蚝乡风景。
我从春风中走来,从一个景点去向另一个景点,我知道,蚝乡更加动人了,我们也将继
续迈向新的征程。
诚、沉、成
沙井,一个以蚝文化著称的古老小镇,它的人工养蚝史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以诚信为本,沉淀历史,成就辉煌,孕育出独特的蚝乡风韵,传承着岭南的精神文化之魂。什么是蚝乡精神,我简单归纳为三个字:诚、沉、成。
诚
“诚”代表诚信。蚝乡沙井的渔民们世代遵守着诚信为本的原则,他们以海为生,以蚝为业,坚守着对海洋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执着。说到“诚”让我想起了《一诺一城》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是讲晋文公许诺三天拿下有原,但因为谣言让晋文公三天没有拿下有原,所以晋文公正要撤兵,有原的老百姓见晋文公如此守信,于是投降。读罢,我在记忆的长河里挑挑练练出一件往事:在小学四年级时,我推倒一名同学,导致他的膝盖摔破了皮,流了很多血,为了逃避母亲的责罚,我骗她是同学自己摔的,但是母亲还是查明了真相,并把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批评之后还教育我“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能撒谎成性,你都不小了,都快上初中了,不要当个小孩子,你以后到社会上没有诚信,那你怎么立足!”唉!这不就是孔子说的“人无信不立”吗?最后,母亲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可以学习不好,但不能不诚实不讲信用。”我想:这或许不是母亲第一次对我说,但一定是最后一次对我说。
沉
“沉”代表沉淀。沙井蚝乡的历史就像一瓶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这里的蚝壳堆积如山,每一片蚝壳都记录着一段历史,诉说着一个故事,而我的故事记录在“七下”。在“七下”时,我开始积累名言警句用在作文中。在书中、网上,甚至在作业上,我都能找出一两句能用上的。就像杜甫《登高》中的“纵有狂风拔地起,我亦乘风破万里”,李白《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孟郊《登斜后》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等等。日复一日的努力,终于积累了一大半的积累本。最后,这些积累的名言警句用在了模拟考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与班级第一名只差零点五的差距。我想这就是“水再浑浊,只要长久沉淀,依然会分外清澄;人再愚钝,只要足够努力,一样能改写命运”吧!
成
“成”代表成功。沙井蚝乡的辉煌源于一代又一代蚝农的辛勤耕耘。儿时,我问过母亲:“我们的家规为什么是这样?前面两个字名言警句用在作文中。是‘沉’和‘诚’,第三个字不应该一样是谐音吗?和‘成’字有什么关系?”母亲说:“这个家规的意思是‘能沉,能诚,才能成’。”我记得,我被选去参加跳绳比赛时,我很高兴,因为跳绳是我的特长,我有信心拿到不错的名次,所以,这一次,我会全力以赴。在每天训练上,我都是十分刻苦,每天就训练四个要参赛的动作,每次回到教室,衣服都湿透了。唉,备赛的过程都是十分枯燥的。到了比赛那天,我们队友之间配合密切,拿到了优秀的名次,我也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两张证书。“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这句话,是父亲给我把上面有名言的纸贴在墙上的那句……
总之,“诚、沉、成”三个字,概括了深圳沙井蚝文化的精髓。诚信为本,是蚝乡人民的信仰;沉淀历史,是蚝乡文化的底蕴;成就辉煌,是蚝乡人民的追求。沙井蚝文化,是深圳这座城市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深圳人精神文化的重要支柱。让我们一起感受沙井蚝乡文化的魅力,共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尚有部分签名本,若喜欢,可加作者微信(dzw13691931068)购买,每本58元,含快递费。感谢支持。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沙井文艺圈”
原创不易,欢迎阅读、转发、关注、打赏
温故知新
沙井街道第五届“卓悦·蚝乡杯”征文比赛结果出来啦,请欣赏学生组一等奖作品
知命之年,仍是少年//严春燕、林依灵、黄佳懿、杨超淦//华南英文学校学生习作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