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文昌塔塔顶会反光//《清平往事》之四//段作文

文摘   文化   2024-02-01 17:50   广东  

传说文昌塔塔顶会反光

讲述人  曾淦海

 

关于文昌塔,不得不先从它那副一百年后才有人对出下联的单边对联说起。传说100多年前,有个账客(老板)每年来一两次清平墟收账款,每次坐船在古桥下上渡头,都感叹这里的风景十分优美。有年春天傍晚时分,他立在桥上突然来了兴致,随手写下单边对联:丝带绕桥双玉树。这位账客留下了此联却没人记住他的姓名,这也为清平墟披上了更加神秘的面纱,平添了无穷的想象力。这单边联十分精妙,人们口口相传,历经百年仍无人对出下联。

2000年的某一天,曾经读过高中的表弟徐永兆突然对曾淦海说他对出了下联:“古榕镇坛一文昌”,然后问他对得怎么样。曾淦海想了想说,丝带是形容、比喻,下联古“太直”,应该将古榕也改为比喻词,用“碧伞”,表弟笑笑说,对。但曾淦海仍觉得“绕”字对“镇”字不妥,因“绕”字属柔“镇”字属硬。后来曾淦海同一位朋友陈知淦聚会时提起此事,他建议改为“护坛”,结果下联改为“碧伞护坛一文昌。此对联不只是文字上对仗工整,也是清平墟当年风景的真实写照:永兴桥下面一条河像丝带穿过,前面就是两棵英雄树(双树),桥下左边一棵巨大的不落树,树下一座石神坛,英雄树傍边就是文昌塔。所以,此对联真是一绝。再后来,新桥搞同乡会,会上,他又把上下联拿出来与乡亲们分享,然后问怎么样,大家都说好。

“丝带绕桥双玉树,碧伞护坛一文昌。”于是,久负盛名的清平墟,终于有了这百年才完成的“绝对”,它完整描绘了昔日清平墟的外围景观,并给人留下无穷想象。

据老人们回忆,在他们的印象中,清平墟入口(今中心路边)是有这三字招牌的,但文昌塔上没名字,大家都叫它文塔,加上其形状与凤凰山等地的塔类似,推断其为文昌塔。

与太祖庙一样,文昌塔附近也有两棵巨大的木棉树。

从风水上讲,文昌塔是吉祥物,有的五层,有的七层,有的九层,最大的十三层,层数越多,高度越高,摧文摧贵的威力越大。在中国各大城市几乎都有文昌塔,比如合浦文昌塔、湖口文昌塔、祁阳文昌塔、邵阳洞口县文昌塔等。有文昌塔的地方,说明这里风气好,人文气息浓郁,所以,它也是研究地方文化的重要参照物。文昌原取“文曲星”或“文星”之意,主读书功名事业等。所以,“文星”深受文人崇拜。立文昌塔之地,一般情况是这里曾出过名望甚高的读书人或官场要员。据程建老师介绍,位于清平墟的文昌塔应该就是县志里所说的插汉阁。据清嘉庆年间编撰《新安县志》记载:“插汉阁,在新桥村侧,乾隆壬午年建。” 插汉阁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3 )。古人祭奉至圣先师孔子之外,更为举业高中而殷勤地奉祀文昌帝君。除时节之外,科考前学子来祈祷者络绎不绝。文昌帝君诞辰二月初三,礼祀活动更为隆重,还有演剧娱神之举。现仍健在的清平墟曾喜华和曾淦海两位老人说,他们小时候都见过此塔。据曾喜华讲,这塔挺高的,儿时的印象中完好无损,非常雄伟。曾淦海说他清晰记得,这塔不是特别高,应该是七层,但没见过塔顶,以前肯定是有塔顶的。“传说下午太阳一出来,那高高的塔顶就会反光,那光一照射到隔壁村,那村里就会死人。也不知道哪一年,那塔顶就被雷劈掉了,也有人传说是被拆掉了。”曾淦海站在永兴桥畔,指着中心路的方向说。

相信文昌塔建成之时,应该是有顶的,至于那顶是否真被人拆掉或因其他原因消失了,因无影像和文字记载,无从考证。文昌塔的出现,从风水讲有利于当地学生读书,考取功名,创建事业。即使那塔顶真是被人拆了,那也是为了团结附近村民,促进社会和谐,可谓一段历史佳话。就算那塔顶如曾喜华所言未被人破坏过,可当历史的车轮前进到某个节点时,别说顶,连块砖头都下落不明了,对于文物本身而言,这才是灭顶之灾。

历经日本侵华战乱、当地土匪恶霸掠夺及地基多位于沙地等问题,解放初期,清平墟众多古庙大部分已倒塌。几年前该片区改造时,若能重建文昌塔和太祖庙,在牌坊上写上那副对联,或许这清平墟就更完美了。因为真正能显示其深厚文化底蕴的,仅凭我们目前能见到的这些文物或建筑是远远不够的。

在长者们的记忆中,清平墟文昌塔的底层两边各有一间看上去像庙堂一样的屋子,里面却没有菩萨,空空的。那时候,大家都当它是一个废掉的庙堂,其仅有左边一间的功用是停放遗骨。其实,右边这间原来是一家私塾,取名为“题桥书室”。题桥的故事来源于《华阳国志》记载: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初离蜀赴长安,曾于成都城北升仙桥题句于桥柱,自述致身通显之志,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新桥曾氏族人在此建“题桥书室”,是鼓励子弟从这里出发,去搏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国家的栋梁。

在当年,有许多去东南亚的华侨,他们在海外成立了华侨会。华侨们去世后,为了圆其落叶归根的梦想,有人将他们的骸骨运回来存放在那里,最多的时候存放了几百箱。放在这里的目的,是让乡亲们过来相认,找回亲人的骨骸,让海外飘零的华侨有个安身之所,让流落在异地他乡的灵魂有个安息之地。有多少流落海外的华侨客死他乡,有多少客死他乡的华侨尸骨运到了清平墟,最终又有多少亲人前来找到了自己亲人的骷髅,无人统计,也无从统计。当无人认领的尸骨越存越多时,终于在某年夏天,一场大雨突袭而至,数百箱尸骨从永兴桥下漂流而去,最终散落零仃洋,沉寂海底。而见证这一切的文昌塔,也终于在1958年公社化时被彻底拆除,因为,刚开始有关部门准备在新桥建蔗糖加工厂,缺少建材,就拆掉文昌塔挪作他用,至于后来为什么没在新桥建糖厂而把糖厂建在了原松岗中学那里,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庙宇和文昌塔真的从清平墟消失了,连块砖头都找不到了。




尚有部分签名本,若喜欢,可加作者微信(dzw13691931068)购买,每本58元,含快递费。感谢支持。


那个演《大郎摸骨》的家伙终于出书了//段作文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沙井文艺圈”


原创不易,欢迎阅读、转发、关注、打赏


温故知新

沙井街道第五届“卓悦·蚝乡杯”征文比赛结果出来啦,请欣赏学生组一等奖作品

蚝乡青少年“即景公益课堂”习作选登(华南中英文学校第一辑)

知命之年,仍是少年//严春燕、林依灵、黄佳懿、杨超淦//华南中英文学校学生习作选登

随笔//低调是一种修为//段作文

书生的爱情(37/38)//全剧终:重生及尾声//段作文

沙井文艺圈
文学之光,梦想乐园,敬请关注“老段原创文学自留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