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云老师的第二部散文集《守望花开》出版后,得到了众多在校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喜爱。暑假期间,他们纷纷拿起笔,真诚地记录着与这本书的美好相遇。以下4篇读后感,表面看各有千秋,小作者们真心想表达的,仍是对陈老师及其文章的喜爱。另,多说两句,近年来,沙井热爱写作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了,而且发现了不少好苗子。就在今天,收到了来自《今古传奇》(少年文学)的三篇沙井中学生作品的用稿通知,甚是欣喜。
藏在食物里的思念
——读《守望花开》有感
彭依妍(在校大学生)
收到小云老师欲将新书赠与我的信息时,我很开心,开心老师仍惦念着我们,开心老师又向她的梦想靠近了一步。
从《故乡云》开始,我就喜欢上了小云老师的文字,那里有烟火和真情,温暖而真诚。看她的文字,就像是一个人在用缓慢而温和的语调跟我讲着往事,讲着世间的那些美好,引着我慢下来,去窥见平淡日子里的幸福。在《守望花开》里,老师的文字仍是这样,字里行间都是烟火气,让我再次感受到她对待生活的认真和赤诚。
在《守望花开》这本书里,最打动我的是老师文字间的思乡之情。在第一辑《人间至味》里,老师对陕西关中美食的描述令我心生向往。我曾将此书借给妈妈阅读,彼时正是饭前的一段时间,她看一会儿就将书放下了。我以为她不喜欢书中的内容,谁知她放下书居然是因为书里的内容让她更饿了,可见老师笔下关中美食的吸引力之大。第一辑除却美食还有真情,我最喜欢其中的《清汤面》。在这篇里,老师写到她来深圳后去找寻了许多家面馆,想找到家乡面的味道,但少有正宗的,“不知是这里的水不行还是食材不对,反正呢,在南方即使是陕西人开的面馆,也难以做出家乡面的味道来”。不过,我却觉得可能并不是水和食材的原因,即使这面做得再地道再正宗,老师也难尝出家乡面的味道,因为对远离家乡的她来说,重要的可能并不是这面的做法,而是吃这面时,她所处的不是所思的故土,做这碗面的也不是所念的人。如果能让她在家乡吃上一碗母亲做的面,即使这面忘加了一味调料又或是已经坨了,那这碗面也是最有家乡味的。不是此地此人,在深圳吃到的面味道也就差了三分。老师有写到“一碗家乡面,虽不及山珍海味那般名贵,却珍藏了我的许多记忆”,也写到“物离乡而亲”,她在深圳执着地找寻家乡面的味道,或许她执着的并不是那一碗正宗的面,而是想努力留下那份关于家人、家乡和儿时的回忆。
在《守望花开》里,除了老师笔下的那份真情,打动我的还有她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生活的认真。《暖心肠粉店》里,老师写到肠粉店的老板和老板娘每天凌晨四点起来磨豆浆,然后将豆浆免费送给食客,“我听后心头一热,为了能让食客喝上一杯免费热豆浆,竟如此起早贪黑不辞劳苦,真不容易”。说来惭愧,我家楼下有一家肠粉店,店主也会磨豆浆免费送给食客喝,但我却觉得这很正常,不过是一种揽客手段,不曾想过他们磨豆浆的辛苦。早起磨豆浆送给食客,或许老板的目的就是揽客,但我们不能忽略了人家的辛苦,不能否认一杯热豆浆确实让早起的我们心生愉悦。在这个小细节和这整本书里,我感受到老师和我对待生活态度的差别。老师是认真地感受生活,用温暖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小细节,珍惜生活中的小美好,而我却只是认真过着生活,很少认真感受过,因此错过了生活中不少的小确幸。读完《守望花开》,我想我应当更加用心地去感受,更加真诚地去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在生活的细节里感悟人间真情,以收获许多不曾注意到的幸福和美好。
楮墨有限,不尽欲言。我将始终记住这本书带给我的温暖,并带着这种温暖去认真感受生活。希望在未来,小云老师能有更多时间回到故乡,陪伴亲人,做些自己喜欢的事,也希望老师可以继续认真、赤诚地感受生活,继续用温暖而真诚的文字记录平淡生活里的欢喜。
栀子花的岁月
——读《守望花开》有感
马秋琳(在校大学生)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是真把它当散文看了。但越看越不对味,感觉更像是在观一场老旧但仍清新芳丽的电影,令我身临其境。
还记得小云老师的处女作《故乡云》是在我初中时出版的,出版前看了一遍,正式出版后我又看了一遍。时隔四年,只能回忆起一些稀疏的细节,但画面感依然强烈。如今这本《守望花开》,多了一种故事感,每一字每一句如同每一帧每一幕电影,笔力又更加老道了。
写到这里,我其实才拜读完人间至味这一辑,却迫不及待地写下这些文字承托我的一些感触。往事颇多,逐渐涌现在脑海里,在此就不赘述了,毕竟是写《守望花开》的读后感嘛!与其说是读后感,不如说是在读小云老师这个人,字里头呈现的是在我初中时期完全无所知的陈素云。我带着非学生的目光阅读了这本书,才发现,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和经历是可以和职业完全割舍开的。我细细的阅读着小云老师的过去,又发现陕西当地和往昔年代的生活是如此丰富有趣又多彩,质朴敦实的笔下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藏着世间的温暖,令我百般感动。最有趣的是那些陕西面食的制作,说真的,很想去当地好好品尝一番。
栀子花在夏天盛开,但在冬季就开始孕育花苞了,这中间,它要经受秋风的吹拂,冬天的严寒,春季的变化无常,终于熬过这三个季节才在夏季开出漂亮的花。虽然不知小云老师守望的是什么花开,但在我心里却是像这栀子花一样,经过时间的沉淀以及自己对于写作的坚持,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我为陈素云而高兴。为什么是为陈素云老师感到高兴而不是小云老师呢?小云老师是滤镜,而陈素云才是我作为读者对这本栀子花岁月的感动和欢喜。正所谓,一切云开月明,花香馥郁绵长。
我现在也已长大成人,上次见面小云老师说我女大十八变,着实让我有点害羞,无伤大雅倒也无妨。倒是小云老师还是如记忆里的样子那般,模样未变,气质又多了一份岁月的从容。
噢,不知不觉的写到了饭点,其实还有很多想说的,但也只能先停在这里了。
作为学生,我的文字莫法与小云老师比,还请读者见谅,同时,更期待小云老师以后有更多作品出来,让我们见证每一次花开。
秋琳 2023.8.12
家
——读《守望花开》有感
林依灵(在校初中生)
翻开陈老师的《守望花开》,总有种家的亲切,使我不禁反复咀嚼。
陈老师的文风朴实简洁,一篇看完,像是在听一个长辈讲故事,娓娓道来,百听不厌。《艾草情》讲述了陈老师与清洁工大姐的友情,陈老师会给学生上思想教育课,让学生把喝完的饮料瓶扔进一个大纸箱,扔满后便让大姐去收。大姐也记着陈老师的好,知道陈老师是北方人,会往她的饭菜加点辣椒。回南天时陈老师脚痛,给她一包艾草。艾草不重也不贵,却能温暖人的心。她们相互温暖着。人间自有温情在,陈老师寥寥几笔便把生活中细微的小事描绘得如此动人,让我真正领悟到她平常教我们写作时那作文纸上的一句话:“作文不是由华丽的句子砌成的,就算你优美的句子再多,没有情感,分也不会高的。”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对家人的书写,基本每一篇都不离家人,句句不写爱却句句都能展现陈老师与家人的爱。印象最深的是《老屋》,“父亲走了,我们的天也塌了,从此在这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就只有母亲了,我成了没有父亲的孩子。”读到这里,我涩了眼睛,酸了鼻子。失去亲人,该是多大的悲痛,更何况是那个最爱你,你最爱的人。记忆中,小小的我牵着奶奶的手到她爸爸家里,也就是“我”的曾祖父,他家里总是黑黑的,已经记不清他的脸。每次我们来,他会笑着从屋顶吊着的篮子里摸一块糖给我们。七八年前他走了,来不及向所有人告别。现在,沿着记忆中的路回到老屋,厚重的大门上多了把沉重的大锁,少了个会给我拿糖的人。“老屋”,大概每个人心里都刻着这个充满年代感的词,里面有着忘不掉的人,不管看几遍都忍不住流泪,“一夜又一夜,我和母亲不停地关门,关老屋的门,关院子的门。”“父亲终于走进我梦中,和我说了那么多的话。”“但梦总会醒,留下的只有怅然。”人世间最悲伤的事,应该是想见的人只有梦里才能见到。
陈老师笔下,有家人,有爱,这本书记录了作者爱的每一天,再分享给更多的人。凝炼动人的语言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秦岭人童年的欢乐,以及三佳村山里媳妇的自在和身为人民教师的担当。
《守望花开》中的感人文字,始终盘旋在我脑海中。
人间至味
——读《守望花开》有感
蒋文茜(在校初中生)
在生活的细节中,拾起幸福的点滴。
——题记
初翻开陈老师的《守望花开》目录时,一股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平淡的文字构勒出生活的轮廓。面是日常生活中最寻常的食物之一,有的爽滑细腻,有的充满嚼劲,而且烹煮起来十分方便。老师第一辑的第一篇就是“清汤面”。其实说到面,我并没有多大感情或体会,作为南方人,主食是软糯的大米,面只是偶尔作为早餐。但作为地道的北方人,老师的成长和生活却离不开面。
清汤面,书中是这样描绘制作过程的:“把手擀面切成宽面条,锅里倒一碗浆水菜,再加些新鲜野菜,清汤利水的,吃时再放些油泼辣子,提味又好看。”米饭之前较为稀罕,一年难吃上一餐,因此,在到南方之前,老师一直觉得米饭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而清汤面,难免失宠。岭南以米饭为主食,面食成了点缀,成了一种执念、念想和惊喜。
碰到一家陕西面馆时,老师会像是偶遇了亲人般兴奋不已;居处附近的每家面馆,老师成了常客;为了吃到一碗比较正宗的面,老师步行近半个小时;喜欢的面馆关门了,老师遗憾了好一阵子……
母亲做的面条胜过众多山珍海味,父亲一辈子无论走到哪都离不开面。一碗正宗的家乡面,很暖,浓浓的家乡味,打翻了记忆的沉匣。这些回味不尽的甘甜,怎么忘得掉?
这不禁使我想起外婆家的细米粉,湖北特产。外公每次赶完集或卖完菜回
来,都会带一两碗给放假回家玩的我和弟弟。细米粉名副其实,很细,入口带点胡椒味的辣,细腻又不软绵,汤是骨头汤熬成的,一碗量很少,但却不便宜,这一大片区仅有一家店,因此生意一直很红火。后来外公去世了,没人再给姐弟俩带细米粉和甜饼,而我每次回外婆家,为.了.在早上带回细米粉,不惜清晨五六点就出发排队。细米粉很美味,但并不至于让我如老师般钟爱,其实更多的,正她如所说:“物离乡而亲。远离故土,有时即使吃上一碗不那么地道的清汤面,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一碗细米粉,不知承载了我对外公多少地想念;而这清汤面,也不知溶解了老师对家乡的多少思念。
人间至味是清欢,清清淡淡的欢愉是人间的美好。老师的“关中搅团”“麻食”读起来唇齿生香,带着一缕乡愁搅团,口感劲道爽滑的麻食,不仅展现出地方特色,更是将老师言不完的感情包揽了去。
客家酿三宝,酿的是地方文化。我们在家中也会酿苦瓜、豆腐、茄子等等,色香味俱全,家里来客时也会酿,在评价这道菜时,不知不觉地将两家联系在一起。“酒是生活的调味品,喝的是一种兴致。”生活处处都有酒,这么一个复杂蒙胧的字,从古至今,不知狂了多少人,醉了多少心事。这篇文章体现出酒在生活中的一角,有点令人上瘾,又有点令人忧心,说不出的杂乱。“做凉皮”,寻的是一种认真态度;“暖心肠粉店”,守的是一份人间温暖。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许在一口一口中,清欢才渐渐浮现。舌尖上的感动,心底里的暗流,一颗心化成一池充满柔情的春水,便是人间至味。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沙井文艺圈”
原创不易,感谢阅读阅读,欢迎转发、关注、打赏
温故知新
沙井街道第五届“卓悦·蚝乡杯”征文比赛结果出来啦,请欣赏学生组一等奖作品
知命之年,仍是少年//严春燕、林依灵、黄佳懿、杨超淦//华南中英文学校学生习作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