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往事》之十一、十二、十三//段作文

文摘   文化   2024-03-29 18:01   广东  


    本作品集第八章《四海清平福泽亭》刊于《文化天地》2024年第一期,在此鸣谢。


十一.桥头搬运工精神

讲述人  冯苏  冯国祥

 

大约7岁那年,冯苏的家乡顺德到处战火,一片狼藉,村里的人不是被日本仔打死就是饿死,流离失所。父母和叔叔饿死后,冯苏便跟着同村的人一路走难,终于找到了远嫁新桥的姐姐,开始了在桥头墟上逐家铺打杂的生活。

他在文纺铺干两年后,去了烧鹅店当店小二。店老板有生意头脑,做砵头饭让他担到黄田的公路边卖给香港难民。几年后,他又到石灿培开的米铺当杂工,磨米磨谷,经常从米铺搬米到米机厂扬糠皮(车米),米车好又搬回来。有一次米太重,冯苏扛不住。整包米从肩头滑下来,正好压到米机厂的一个女人,吓得他半死。后来伪军把米铺打散了,他就到“合安盏”做伙头,“合安盏”是榨油卖油的杂货铺。他在店里早上负责开门,煲茶,打扫卫生,洗碗,住在铺里,一天两餐,一年一套衣服。

1944年,冯苏到一家曾姓人开的米铺磨谷碾米。伪军三番四次来桥头墟“揾食,他只好跟着老板白天走到公明田寮,晚上又偷偷回来米铺守门。那段日子,都是在夜里关门碾米卖,各间铺头白天关门,晚上才敢回来。他在桥头墟铺上打工最长久的一家铺是瑞风米铺,几个新桥人合伙开的,只有他一个工人磨谷,碾米,车米。有时他还担200多斤重的米走路到西乡卖。老板给他一个月50斤谷,后来升到60斤。

解放后,冯苏去墟上搬运站当工人,搬沙搬谷下船,船到货来帮忙卸货,用独轮车拉沙,双肩扛谷。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松岗、福永、沙井三个地方的搬运站合起来,总部设在松岗,各分站有负责人,冯苏当副站长,管几个地方的业务,负责排工、分工、组织开会。  

搬运工非常辛苦,日晒雨淋,捱更抵夜,但多劳多得,三更半夜出门的自己收,不用交回站里。他说:“搬运站工人自带单车,平均每月30元到40元左右。日常业务不多,秋收后农民上缴公余粮,比较忙,经常晚上送货。修新沙路时,从新桥到沙井整条公路的泥沙都是新桥搬运站负责,用人工骑单车拉泥沙。最惨的是1958年,吃大锅饭,搞大炼钢,大家把谷拿出来集中在桥头墟煮着吃,才吃了几天粮仓吃光了,只能吃糠饼,跟猪一样。”

出生于1966年12月的冯国祥介绍,上世纪80年代之前,清平墟每天有大量谷物、大米及其他货物进出,搬运站因此应运而生父亲曾做过码头搬运站站长。他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清平墟的原居民,在这里一出世新桥搬运站就有了,那个时候叫搬运组,后来叫搬运站,这个搬运站当时在沙井、松岗、福永、公明一带都算比较大的运输行业。当时运输没有汽车交通工具,都是用人力推车,一个人推的叫做辘头车。上面载三四百斤米,就推去某一个地方。那个时候不叫做镇啊,叫做公社,推去各个地方。后来就转变成人力车,两个辘的,拉五六百斤,一样是上桥啊。到了70年后,就开始逐渐有拖拉机,人就没这么辛苦啦!”

工不是正式工,没有固定上班时间,有活就干,收入也不稳定,多为女工,经常朝出晚归,用沙井讲,叫“咕哩佬”(苦力佬)。最初,冯国祥的父母都是搬运工,他父亲卖大力,人称大力佬,别人托100斤,他就要托200斤。那时候虽然很辛苦,但是搬运工也挺吃香的,因为可以不用靠种田都有钱挣,种田更辛苦,所以搬运工多为新桥本地人,最多的时候有60多人。

在沙井作家协会会长石泰康所著的《岁月留痕》中,是这么描述清平墟搬运工的:“他们原来从事个体工商业,平时协助丈夫管理店务和家务。新中国成立后,个体工商业逐步走上公私合营之路。粮食加工厂、百货商店、食品站、打铁社、收购站,竹器织造社和车衣缝纫组等国营、集体企业相继在此成立。为搬运站的成立奠定了一定基础。立站之前,工人们以五角至一元的价格用肩挑、步行运送货物,路程近的是松岗、沙井、福永,远的到太平、石岩等地。后来陆续发展到有手拉车、牛拉车,自行车。”“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这种集体模式的经营方法得不到上级主管单位的指导,一时是县二轻局主管,一时属县运输局领导,后来又划归沙井农工商管理。人员逐步老化,但退休机制并不完善,再后沦落到谁都不管不要的尴尬境地,发不出退休金,老搬运工人不能老有所养,只有望天长叹。”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清平墟商贸和加工厂衰败,搬运站也走到了历史尽头。最后,冯国祥摇摇头说。

 

十二牛墟铺和三首诗

讲述人  曾洪恩  曾锡牛

 

过去的墟镇不同于现在的超市或市场,每个行业都有较为独立的市场,比如鸡市,猪市,牛墟等。在职工宿舍也就是现在的清平墟牌坊东面左侧的空地处,原本就有一个牛开铺,当地人又叫“投牛,专门杀牛的地方。每天,无论黄牛还是水牛,都在这宰杀销售。年墟后面还有一口塘,后来填掉了。据曾洪恩回忆,每到墟日,整条村(中间隔了一条田路)摆卖的东西从村里一直摆到桥头,石岩、凤凰、福永、壆岗、万丰、上星(村)、长圳、玉律等地的水果和别的农产品都向这里集会交易。正街尾还有个“猪仔亭”,即生猪或猪苗交易地。猪仔亭是一座二层的楼,上层是妓庄(妓院),下层是猪和猪苗的交易场所,很靓,备有麻石条凳。当时这里地势很低,外面机动船都可以驶入进来。经过拱桥时,帆船的帆放下,也可驶入进来。解放期,不单是牛墟生意好,其他行业,比如猪肉店,做“香”的,衣服的,打铁的,木器社,代销社,百货店,食品店,各行各业都很旺。关于牛墟和别的行业经营盛况,有一位居住在新桥村的老人曾锡牛写过几首打油诗加以描绘过,现摘录三首如下:

古乔写照(七律)

鼎盛青烟祖庙缠

苏屠耸立伴红棉

宗祠典雅牌坊衬

古朴永兴几百年

省广飞舟常往返

墟期杂货满涌边

繁荣盛世今怀旧

已邈乡情感万千

写于2015年12月19日

记叙民国三十四年前,新桥古村落的兴盛情景和写照。愐怀,展望未来。祖庙即太祖庙;墟期即牛墟日。

 

桥头牛墟日(七律)

曾经古乔一边陲

水泊帆船太广来

墟日滩沿河岸远

声声叫卖耳轮回

永兴桥上人如织

货物琳琅抢客睐

昌盛繁荣能几见

民间贸易互生财

                          写于2011年11月10日

 

回忆解放初新桥头墟,最后一次牛墟日的壮观盛况。太即东莞太平;广即广州。

 

永兴桥(五律)

磊石弓为桥

雄姿压一方

蜒伸三桥洞

水面可通航

精修美

朴真古雅藏

春秋遥几百

永兴秀辉煌

写于2012年12月24日

永兴桥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雅朴真,岁月远陈,永兴鼎立,造桥氏曾。

 

十三.日本人没在丁字街打过仗

讲述人  曾洪恩    

 

清平墟有两条街:横街和直街,是清平墟主要的商贸场所。横街南北走向,直街东西走向,又称正街或清平街。据曾淦海回忆,刚解放时,清平墟上私人店铺云集,后来因为税收问题,也有很多做不起而关门大吉。土改工作队来后,将原来私营的手工业组织起来,成立了车衣组、铁器社、木器社、竹器社、搬运站、单车组等。那时搬运站推轮头运米,后来才有推车。单车组专门到新桥车站载人。1953年,供销社、粮所在新桥成立。百货、食品、农具都由供销社管理,粮所独立。福永、基围都来新桥交粮,粮食由兆丰年加工厂加工,公私合营加工,再运去广州。当时码头有固定一只船走广州线,粮食运到广州后再拿货回来卖,一只船走太平线。万丰人经常将番薯运到太平卖,石岩人则把山果运到太平销售。兆丰年加工厂公私合营改造后,有些工人解散,有些加入了织社。清平墟的正街称清平街,长约100米,宽约3米,路面由长短不一的麻石铺成。清平街猪仔亭原有一块木制牌坊,写着“清平街”三个字。横街长约60米,宽则与正街一样,同样为麻石路面。 两条街囊括了几十个行业,有舂米铺、织篾铺、药材铺、缸瓦铺、打铁铺、葵衣铺、猪栏铺、补衣铺、打金铺(手工饰物)、文纺铺(专卖嫁妆的商店,有布匹、被单、首饰、藤箱等嫁女物品)、高楼(茶楼、饭店)、什货铺等,鼎盛时有店铺达百家。每当墟日,商铺门口还会摆放临时摊档,从墟外赶来投墟的附近居民,再加上墟上的原住民,墟市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日本仔到清平墟时,曾开着大车从桥上直入丁字街,刮了几条柱。虽然日本人没在清平墟打过仗,但是在食品站那边,曾有一名中国人日本仔捅死在里面

直街的第三间就是食品站,即搬运站斜对面。往沙井方向下桥,这边有一块小小的三角田,那河一出去就顺着路直出。河上面有个蒲卢堡,下有闸口、旧渡头,再下去叫大陂,然后是三级石,最后到了围尾。三级石那里有三堆大麻石,据说修太祖庙时,船穿了,漏水,那石头就堆在了那里,一直没搬走。

清平墟的河流向如今的蚝乡湖往松岗方向,然后拐一个弯,去了茅洲河,再然后过了宝安大道又兜个弯兜了回来。现在的新桥河是新开的,是因为当时淡水引进去基围咸田变淡田而开的。老河不是现在新桥河的样子,老河道属茅洲河水系,有很多闸,潮水一退,一开闸,很多鱼虾游来游去。河流很急,人在水里站不稳。“我小时候,很多麻虾,放学就去捞。海水可以倒灌,门口就可以钓鱼,麻虾就系基围虾。”曾洪恩说,“我们桥头有好多姓,有姓邓的,姓谭,姓冯姓石的,都是东莞那边过来的。姓谭,开打铁铺,姓冯的开车衣组的,姓邓的为高佬永,开粮食加工厂的。当然,现在还是姓曾和姓石的比较多。”


 

编委会成员简介

 

    现为深圳市宝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地名学会理事。1962年3月出生,四川省崇州市人,1979年9月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分配到江苏镇江博物馆工作。曾任江苏省镇江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镇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1999年到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工作,曾为新桥街道党建服务中心(文体中心)职员。编撰出版《沙井历史资料汇编》《沙井记忆》《阅读宝安》《千年传奇沙井蚝》《沙井旅游》《激荡30 年—我们的宝安》《深圳古诗拾遗》《沙井地名录》《茅洲河边的步涌村》《深圳风物志(家族记忆卷)》《深圳风物志(地名密码卷)》《深圳风物志(村落往事卷)》《沙井蚝业志》等书籍,还参与《沙井镇志》《沙井街道志》《新桥街道志》《深圳文物志》《宝安文物志》《宝安区志》的编撰工作。

 

陈玉祥  深圳市宝沙联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荣获“第四届全国乡镇企业家”深圳市“先进生产工作者”深圳市“支持党建工作企业家”等光荣称号,先后担任深圳市乡镇企业协会副会长,深圳市宝安区第一、二届政协委员。

 

石泰康  1961年出生于宝安新桥清平墟,温县世界石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深圳市小小说学会副会长,深圳市宝安区传统文化协会副会长,深圳市宝安区作家协会理事,深圳市宝安区作家协会沙井分会会长,深圳市宝安区体育总会委员。现在广东天汇律师事务所工作。多年来,分别在《中国体育参考报》《安徽体育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宝安日报》《宝安》《宝安史志》《沙井文化》《宝安群文》《伶仃洋》《合澜海》《凤凰山》《福海文学》《永兴桥》等报刊上发表新闻和散文作品达百万字。出版个人追溯宝安历史文化遗存——《宝安往事》《岁月留痕》和深圳民间足球档案——《绿茵掠影》等作品集。

 

陆传辉  1983年出生,广东潮州人,2002年参军入伍,2007年退役投身基层一线工作。现任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新桥社区党委书记,宝安区第六届人大代表、第七届党代表。

 

曾仲钊  深圳市新桥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

 

   1927年7月生于顺德,7岁走难到沙井。曾任新桥搬运站副站长、沙井宾馆副经理。

 

曾喜华  1930年7月29日生于桥头墟直街四铺,因战乱,8岁起失学,跟着父亲学卖猪肉,走村窜巷。1954年函授夜校,成绩名列第一。1956年至1982年,在新桥村7队从事会计工作。

 

曾淦海  1938年12月22日生于桥头墟一号,15岁加入新桥竹织社,退休前系沙井经济发展总公司副经理、法人代表

 

陈福兴  1946年生于沙井蚝三村,1968年嫁来桥头墟,当过生产队记分员豆腐组工人新桥搬运站工人,改革开放后经商办企业,热心公益事业和本土文化事业,在桥头墟一住就是50多年。

 

曾寿培  1958年生于桥头墟,1981年成家立室。15岁初中后在新桥竹社学编织,19岁转到新桥搬运站、沙井粮所从事行政工作。

 

曾洪恩  1946年9月26日出生于桥头墟街街口。1964年初中毕业,1965年入伍,1966年返回家乡。后在村里从事机械农具维修工作,1980年入职深圳市农机局,直到退休。

 

石泰康  石泰康,男,温县世界石氏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员,深圳市小小说学会副会长,深圳市宝安区传统文化协会副会长,深圳市宝安区作家协会沙井分会会长。作品散见于《中国体育参考报》《安徽体育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香港商报》《宝安日报》《特区文学》《深圳文学》《山西文学》《当代小小说》《短小说》《椰城》《雪莲》《微型小说月报》《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报刊。出版了《宝安往事》《绿茵掠影》和《岁月留痕》等作品集。

 

曾泽寿  新桥村本地人,1950年出生,1969年参军入伍,1975年退伍,1976年招工到沙井粮所,主管政工和外线。

    

冯国祥  1966年出生于桥头墟,从小在桥头墟长大,父亲是搬运站长。

 

邓爱群  1950年出生,新桥粮食加工厂创建人邓添女儿,祖籍东莞,其爷爷带着她十几岁的父亲来清平墟开民房铺头起家,后置地创建粮食加工厂。

 

段作文  男,1973年生,四川广安人,有中短篇小说散见于《长江文艺》《作品》《四川文学》《草原》《城市文艺》《特区文学》《雪莲》等,已出版散文集《人间烟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沙井街道文体中心。

 

欧春健  深圳市摄影协会会员,国家认证摄影师。作品常见于《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宝安日报》等摄影作品曾入选第四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多届深圳摄影作品年度展、获第十五届鹏城金秋文化艺术节摄影类“银奖”、2022年度全国青工风采摄影大赛“铜奖”,2023年宝安区“十二相”个人展等奖项和展览。现任政府部门专职摄影师,多次在政府机关、社区、企业、学校讲授摄影培训课程。曾与深圳电视台《时代商人》栏目制作。摄影作品为著名作家王国华《街巷志》系列一书配图。

邓玮麟  字一丁,号槐堂。现为西安青年画院画家,新桥本土画家,自幼习画,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师从李鴻照、侯晓春、赵云雁。遍临诸家笔墨,尤擅五代北宋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兼备。

 

参考资料

 

本作品集主要内容由清平墟长者口述整理,整理过程中,得到了程建老师和石泰康老师的热心指导,部分内容参考《宝安往事》《岁月留痕》《深圳风物志·地名密码卷 》《发现宝安》《何处是家乡—沙井墟镇居民口述史》等著作,特此鸣谢。



尚有部分签名本,若喜欢,可加作者微信(dzw13691931068)购买,每本58元,含快递费。感谢支持。


那个演《大郎摸骨》的家伙终于出书了//段作文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沙井文艺圈”


原创不易,欢迎阅读、转发、关注、打赏


温故知新

沙井街道第五届“卓悦·蚝乡杯”征文比赛结果出来啦,请欣赏学生组一等奖作品

蚝乡青少年“即景公益课堂”习作选登(华南中英文学校第一辑)

知命之年,仍是少年//严春燕、林依灵、黄佳懿、杨超淦//华南中英文学校学生习作选登

随笔//低调是一种修为//段作文

书生的爱情(37/38)//全剧终:重生及尾声//段作文

沙井文艺圈
文学之光,梦想乐园,敬请关注“老段原创文学自留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