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

财富   2024-06-22 08:53   北京  

“在过去二十年中,达到世界顶尖地位的公司,无一例外都是怀着与其现有资源和能力不相称的远大抱负起步的。我们将这一令人着迷的事物称为战略意图。”1989年,核心竞争力理论创始人加里·哈默尔与普拉哈拉德在其经典论文《战略意图》中开宗明义地阐述了“战略”的魅力。


回望华为3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农村包围城市”起步,到成为ICT(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领先的全球化企业,通过持续变革,支撑企业战略达成——“成就一个世界级的华为”。华为的发展史,正是一部不断用创新驱动战略意图实现的变革史。


对于更多企业来说,华为的组织和战略变革有何启示

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

任何一家企业要想长期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回答清楚企业要往何处去,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是什么,即弄清企业的使命、追求、愿景。


1994年10月,华为成功开发C&C08万门交换机,在江苏邳州顺利开局。庆功会上,任正非首次提出了全球通信设备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宏大目标。


彼时,股票和房地产在深圳炒得很热,很多企业抵挡不住诱惑开始转型。任正非有发展科技企业的雄心壮志。为了让企业更长久地活下去,向职业化管理转变,1995年,任正非领导华为制定了《华为基本法》,第一条就明确,要专注把华为定位于信息技术领域,追求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


“我们的目标是‘修教堂’,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在华为公司监事会主席郭平所著的《常变与常青》一书中,他这样说:“在数字化转型的初期,华为就把数字化的目标和公司整体战略互锁,坚持基于核心能力进行业务扩展,通过一系列变革和调整,支撑实现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愿景。”


对此,在2024年6月13日“洞见·趋势——保险家系列考察活动之走进华为”活动中,华为高级管理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卫伟说:“华为的创新实践,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紧紧围绕增强核心能力开展创新,在与企业竞争力不相关的利益面前,始终禁得住诱惑。”


加里·哈默尔认为,“企业要想长盛不衰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正是一种不断快速适应发展的能力。在2010年以前,华为一直是客户需求驱动,只要强化客户需求导向做好产品开发,成为先进企业最快的跟随者,就会形成足够的竞争力。2010年,华为收入接近2000亿元,迈向行业领先,逐步进入了“无人区”。


当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如何做好市场领导者,是华为面临的更大的考验。2011年,华为将研究和开发分开,借鉴电影《2012》的名字,成立2012实验室,意在为公司未来建造一艘诺亚方舟,作为华为的核心研究部门,专注于基础技术的研发,研究重点面向未来产品开发所需技术提前进行布局。如今,我们熟悉的麒麟芯片、鸿蒙操作系统等都是从2012年逐步形成的。


“2023年开始,华为重点投资‘算力’,为下一代的AI大模型建设打基础,大量数据的处理和算法的学习需要算力,华为看准了这一发展趋向从而切入。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就是,华为要做数字世界的基础设施,而不是在下游去做赚钱的事。”黄卫伟表示。


在战略上,华为鼓励“先开一枪,再放一炮”,即先投入较少资源,进行小范围试错,一旦确定方向,就用范佛里特弹药量进行饱和攻击,实现新技术的突破。同时,华为和高校开展了一系列合作,与顶尖的科学家、学术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开放创新,构建“为我所知、为我所用、为我所有”的全球能力组合。


2019年后,受被制裁等因素影响,华为要修补的漏洞有很多,很多原本可以通过采购获取的器件和技术无法获得,华为研发不得不去补齐。为此,华为再次做出调整,以科学技术驱动为前轮,客户需求为后轮,实现新的“双轮”驱动。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部署,华为构筑了坚实的基础研究能力,才能在无线、数据通信、光、存储、云等领域持续创新、厚积薄发,取得产品的突破和领先。


“截至目前,华为已经拥有100多个研发能力域、86个基础技术实验室,向下扎到‘根’,加强根技术的基础研究,确保每个产品都有独立于美国的技术能力;向上捅破‘天’,探索器件极限,在理论和原创技术上有突破,做到比现在更领先。”郭平介绍,只有这样,才能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构筑持久的竞争力。

实现长期有效增长

产业投入有很大的滞后性,公司必须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的投入,才能构筑起面向未来的长期竞争优势。但在产业投入和业务扩张的决策上要有边界和限度。扩张过程中要控制好风险,扩张与控制如何达成微妙的平衡,是管理的重要命题。


在华为成立之初,其净利润率达到20%左右。那一时期,只要能够签到合同,华为就能实现盈利,因此形成了以销售为导向的文化。后来,华为意识到在海外“有规模就有利润”的假设已经不存在了,如果继续以规模为中心,公司将会滑向深渊。


任正非及时刹住了这一风气,要求华为必须从粗放式增长转变为长期有效增长,使自己具备长期竞争力,持续赢得客户信任。为此,华为内部还形成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碗里有饭,锅里有米,田里有稻”,指的就是长期有效增长。


“华为对利润不看重,而是以长远眼光来经营公司,在合理的利润水平基础上追求成长的最大化。固然增长是硬道理,但如果增长中的风险不可控,将会给公司带来灾难。”郭平在《常变与常青》中这样写道。对此,他主张要处理好扩张与控制的矛盾,追求效率和效益。


从华为的发展来看,很多业务都是“后发制人”,无论是通信还是云计算、手机终端,以及芯片和企业软件,这也是中国企业的一个普遍特点,即“后来者居上”。对华为来说,其在战略上体现为两方面,一个称为“聚焦”,另一个称为“压强”。


在华为部分业务发展初期的时候,业务规模和一些世界级企业可能存在上百倍的差距,那么,把有限的研发投入集中到有限的选择中去,在单点上强力投入,从而体现出投入强度的优势,逐个进行突破。这在华为也叫作“压强原则”。对华为来说,抓住了战略机会,花多少钱都是胜利,抓不住战略机会,不花钱也是死亡。


为此,华为在2006年底推进财经变革,其目的即是要做好扩张与控制的平衡,用规则的确定应对结果的不确定。只有这样,才能支撑公司长期有效增长,让公司活得更久、活得更好。耗费8年时间,华为重构了财经管理体系,在准确确认收入、加速现金流入、项目损益可见、经营风险可控等方面取得了根本性的进步。


在内控方面,华为参考了国际框架和IBM实践,建立了华为内控与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第一层防线是业务主管和流程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第二层防线是内控及风险管理部门,集团CFO负责内控整体单元,落实内控要求,监控所有流程和业务单元。第三层防线是内部审计部,通过对业务和内控管理中的疏漏进行独立评估和事后调查,既建立威慑,也修补漏洞。在三层防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公司的内控管理体系。


“对于金融保险行业而言,对风险的控制更要置于重要位置。在做好风险防范基础上考虑收益以及创新亦是金融业的重要前提。特别在保险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机制创新方面,如果无法有效控制风险和内部腐化,即使整体业务持续增长也潜藏着巨大危险。”黄卫伟在与保险企业高管的对话环节特别强调


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在华为快速成长的几十年里,我们见证了国内外很多企业从辉煌到瓦解的过程。尤其在当前环境下,风险很多,保守地去防,并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在业务层、管理层、治理层做好设计,编织好“笼子”,让业务在“笼子”里自由运作、稳健前行。(图片来源:摄图网)


中国保险家
为中国保险家群体提供宏观大势、行业大势、商业潮流、跨界创新、管理前沿方面的内容和深度解读;报道领先者的所思所想所行,为中国保险家们提供战略和管理上的决策参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