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武汉大学
出版单位:《写作》编辑部
出版周期:双月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
邮政编码:430072
电 话:(027)68752268
电子信箱:writing@whu.edu.cn
中国写作学科青年学者访谈
编者按:借中文创意写作实现突破的契机,为彰显新时代新一辈学者在写作学科领域新作为和新担当,现依托中国写作学会和《写作》杂志,发起“中国写作学科青年学者访谈”,增强青年学者的学科认同,扩大写作学科的社会影响力。访谈内容将由“写作writing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敬请关注!
叶 炜
浙江传媒学院
本名刘业伟,创意写作文学博士,作家,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创意写作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会长。出版《福地》等长篇小说26部,《作家何以养成:创意写作中国化实践研究》等专著5部,另有《风华汉诺》等长篇非虚构作品5部。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等。
求真·求实·自主·平视
01
您是因为什么机缘走上写作学科道路的?
对于我来讲,这个问题可能要分为两个层面来谈。一个是创作方面,我从小受爷爷的影响,喜欢读杂书乱写字。初高中时也一直是偏科语文,酷爱作文。记得在初中时,还在文学启蒙老师温传安先生的指导下,和同学一起创办过名曰“野坡”的文学社,编辑“出版”了油印社刊《野坡》。到了高中,加入过“地平线”文学社。因为高考压力巨大,高中期间并没有真正的创作,但却和当地广播电台和报社的文艺栏目保持联系。至今我还记得我们穿过整个城市去电台和报社送交作品的情形。给电台的作品应该是发表了不少,但送给报社的杳无音信。一直到读了大学中文系,才正式在文学期刊发表了小说作品。我记得当时主要投稿发表的目标对象都是《青年作家》《青年文学家》这样带有“作家”和“文学家”字样的期刊,自以为在这样的刊物上发表了小说,就可以称得上“作家”和“文学家”了。后来发表的范围又陆续扩大到《芳草》《小说家》等文学期刊。除了小说,那时候也常常写诗歌,在《时代文学》《山东文学》和《大学生》诗歌栏发了一些作品。读书评论当然也是写的,主要发表在《当代小说》《现代语文》等刊物以及地方上的报纸《济宁日报》上。除了数量不小的小说、诗歌、散文、评论,还有一些访谈文章,比如和李新宇先生的对话等,陆续见诸于报刊。大三的时候,有了一个把这些文字集结成书的机会,于是便有了我的第一本作品集《五月的爱情》,成为那所大学第一个公开出版著作的在校大学生。
叶炜出版的第一本作品集《五月的爱情》
在大学期间,我还参加了校刊记者团,做了四年的校刊学生编辑和两年的记者团负责人。大四的时候在《现代语文》杂志编辑部兼职,开始正式做起了论文。
开始的研究并不完全是写作学科,而是作家批评。那时候在校园的圈子里谈论比较多的是余杰、摩罗等人的作品,以及《方法》这样的杂志。我的第一篇正式发表的论文就是关于余杰的创作批评。事实上,那是我的本科毕业论文。而真正走上对写作的研究道路,应该是在大学毕业到了江苏师范大学工作之后,一边从事小说的创作,一边开始了对于写作和编辑方面的研究。改变我创作和研究道路的是创意写作的学习实践与学术研究。这就不得不谈到我在鲁迅文学院(以下简称鲁院)的两次学习和在上海大学攻读创意写作文学博士学位以及访学爱荷华的经历了。
02
您自身学习和研究写作学科的经历如何?
仿佛冥冥之中天注定,在自身的喜好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我走上了创意写作的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从2011年秋天到2015年五年的时间里,我完成了创意写作经历中的“三级跳”:鲁院的两次进修,上海大学攻读创意写作文学博士学位,对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的访问以及爱荷华大学的访学。通过这个“三级跳”,我对创意写作实现了创作与研究的内外兼顾,开拓了创作与研究的中外视野。
因为机缘巧合,我有幸先后两次入鲁院学习进修。第一次是在2011年9月到2012年1月,参加了鲁院首期也是目前唯一一期的“鲁迅文学院青年作家英语班”的学习。这次学习比较特殊,培养的定位是提高作家的英语会话水平。或许正因为此,这个班的学员先后有多批次出国访问。我也有幸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推荐下,和其他三名作家一起应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的邀请,参加了国际写作计划之下一个名为“发现生活”的短期访问项目。这已经是2012年10月份的事情了。那时我正好在江苏省作家协会的推荐下,又参加了鲁院的第二次学习。与青年作家英语班不同,这次是鲁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序列是“鲁十八”。那时候到鲁院高研班学习都是要经过省作协推荐,因此需要提前报名排队。我本来应该是“鲁十九”,但因为一位被录取到“鲁十八”的作家没有请下来假(高研班需要在北京脱产学习四个月),于是我俩就交换了一下。这个交换打乱了我的生活节奏,导致鲁院学习和上海大学读博以及访问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青年短期项目三者交叉重叠,让我颇有些手忙脚乱。
叶炜著“乡土中国三部曲”
总起来说,这两次鲁院的学习,让我有时间思考和写作“乡土中国三部曲”《富矿》《后土》和《福地》,同时为我的博士论文的资料搜集提供了便利,打下了基础。
从2012年9月开始,也即是在鲁院第二次学习时,我在上海大学读创意写作方向的文学博士,开始了奔波于京沪两地之间的日子。而我当时的工作地恰好在徐州,位于京沪的中间点。这三点连线,成为我那一时期的主要位移。应该说在上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是我人生中至为关键的时期。在坚持继续创作的同时,我在导师葛红兵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系统研习了创意写作理论。结合在鲁院的两次学习经历和搜集下来的有关资料,早早就定下了关于文学新人培养的博士论文写作方向,顺利完成了作为创意写作中国化实践样本的鲁院研究。2015年5月以三部长篇小说作品即“乡土中国三部曲”《富矿》《后土》《福地》和一部博士论文《从中央文学研究所到鲁迅文学院》完成了毕业答辩。
叶炜在上海大学获得创意写作文学博士学位
在上海大学毕业不久,我又第二次赴美,系统访学爱荷华大学的创意写作。有2012年访问国际写作计划“发现生活”短期项目在先,虽说那是一个短期项目,时间太短,但也为第二次访学打下了一个好基础。第二次的访学则长达一年,自然是有了更多的收获。回想对爱荷华的两次出访经历,无论是对我的长篇小说创作,还是创意写作的研究,都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如果说鲁院的两次进修让我的文学创作有了新的境界,上海大学三年的博士学习让我对国内创意写作有了新的认识,那么,爱荷华的两次访问,则使我对欧美创意写作有了新的了解。这三个学习经历对于我的创意写作实践和研究都十分重要,而三者的叠加效应于我而言则不啻于原子核爆,影响的威力极大。
叶炜在爱荷华大学访学时给学生作报告
03
在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您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我在坚持长篇小说创作的同时,近年来的研究主要围绕创意写作中国化和当代作家的文学教育等方面。出版了《作家何以养成:创意写作中国化实践研究》《叶圣陶家族的文脉传奇》等研究专著,在《光明日报》等发表了《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等教学论文,在《当代作家评论》等发表了对中央文学研究所、鲁迅文学院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调到浙江传媒学院工作以后,探索了“网络文学与创意写作”新专业建设,建成了全国首家网络文学影视化创意与制作方面的文科实验室,并撰写发表了若干总结论文。实验室方面的建设经验和成果还被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多所985高校借鉴与推广。
叶炜著《作家何以养成:创意写作中国化实践研究》
04
您在写作学科的主要学术理念和学术观点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
首先,从创作实践方面看,我认为好的作品一定是有创意和有个性的,创意性和异质性是好作品的主要标志。因此,创意写作的追求要从技艺的训练上升为艺术的天成。
其次,从创意写作研究方面看,我认为创意写作中国化的研究落地和中国自身创意写作资源的梳理至为关键。我的观点是创意写作虽然发端于欧美,但与此同时中国也有类似的探索和成就。我们与西方创意写作的关系不是亦步亦趋的学习,而是平等出发的互鉴。中西方创意写作的明显区别在于创意写作是否成为文学教育的主流。在这一点上,欧美显然快走一步,但在中国,中文创意写作依然是有迹可循。总之,中西方创意写作之间是平等对话和互鉴共生的关系。
第三,从创意写作人才培养层面看,我认为写作的本质是创意表达。因此创意写作教学的浅层目标是作家和写手培养,深层目标则是创意思维和创意能力的塑造和养成,而根本目标是培养有思想的创意人和有创意的思想者。
叶炜(左一)向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赠送“乡土中国三部曲”
05
您在写作学科研究的方向和课题有哪些?
创意写作中国化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今后一段时间仍然是如此。
众所周知,创意写作在中国的发展已逾十年,依然面临着如何中国化的问题,路径探索依然未能清晰可见。目前我主要致力于创意写作中国化的三条路径的研究与实践。一是以鲁院为代表的中国创意写作教育的资源研究,对应的是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创意写作系统;二是网络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寻找最具中国当代类型文学特色的创意写作研究的文体范例;三是创意写作文科实验室的建设与研究,可以与欧美创意写作工作坊形成参照和对话。这三个方面,无论是对于作为创意写作中国化文体突破的网络文学相关专业(方向)的设置与研究,还是对于作为创意写作中国化工坊教学探索的文科实验室的建设研究,都显得极为迫切而有意义,形成了创意写作中国化探索新路径。这一方面是对国家新文科建设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获取了与欧美创意写作同等的对话权,是迈出创意写作中国化的关键步伐。
叶炜访问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06
您认为写作学科哪些问题还未深入展开、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
在创意写作引入中国大陆之前,写作在整个中文学科专业布局当中虽然未能显赫,但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研究基础,也有不少很好的研究成果。创意写作理念大面积铺开之后,目前中国化落地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首先是整理消化吸收域外创意写作经验。这一点,以葛红兵教授为代表的第一批领军人物,已经做了很多开疆拓土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直接推动了中文创意写作的学科专业设置,可以说居功至伟。
其次是创意写作本土化的研究任重道远。有了域外的经验和成果,下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创造性转化。这其中,我认为要特别注意三个原则:一个是求真原则,学深弄懂欧美创意写作的真正内涵,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照本宣科;一个是求实原则,要注意中国本土的具体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免造成“四不像”,落了个水土不服消化不良;一个是自主原则,平视欧美,以我为主,寻求建立创意写作中国化的独有特色。
最后,要打通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的界限,从中寻找中文创意写作的资源与经验。在此基础上厘清中文写作教育的历史,看清来路,才有去处。
叶炜(左一)与台湾作家张晓风交流
07
从事写作学科研究的过程中,您在阅读、收集资料、撰写论文、投稿发表等方面有什么心得体会?
随着创作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发现要阅读的东西越来越多,要收集的资料简直是浩如烟海。以前觉得创意写作是新学科,研究资料能有多少?在打通与文学等其他学科研究之后,才发现要读的书总也读不完,书架上的资料越摞越高,真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写论文更是如此,题目一个接一个往外冒,但苦于时间不够,真是有心无力!想研究的问题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也会有凌乱的时候。至于投稿发表,虽然创意写作引入中国大陆已经十余年,并且已被列入了中文二级学科目录,但专门发表创意写作的期刊杂志尤其是高级别期刊仍旧很少。当然,于我而言,目前的问题主要还不是发表,而是写作。
叶炜(左一)获得《当代作家评论》2019年度优秀论文奖
08
在写作学科领域对您影响较大的代表性学者有哪些?他(她)们的研究对您的启发是什么?
说到影响,就不得不谈到几位老师。首先,从创意写作研究来看,我的博士生导师葛红兵教授给我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葛老师对我的创意写作研究可以说有着根本上的指引。从考入上海大学的那一刻,葛老师就为我打开了创意写作研究的大门。其次,从与创意写作研究关系紧密的文学教育研究来说,我的硕士生导师何言宏教授也给与我很多的教益,在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日子,仿佛仍旧在眼前;而在文学评论和思想史研究方面,则受本科阶段的老师如李新宇教授等人的影响较大。最后,从文学创作来说,自中学语文老师温传安文学发蒙之后,受很多师友作家比如张炜老师、赵本夫老师的影响较大。
09
写作领域的哪些论文、著作或者教材对您影响最大?
如果只谈写作领域的话,葛红兵教授的文章和著作无疑是最大的。他的《创意写作学理论》是对创意写作学的系统总结,是创意写作学的纲领性文献。他所翻译的国外创意写作著作和文献同样十分重要,所编著的创意写作教材更是惠及万千学子。他此前的《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3卷)等也给我很多教益。至于论文,那就太多了,此不一一。
给与我影响的还有写作学其他师友的许多著作和文章,限于篇幅,也不一一列举了。
此外,大学时代的几位老师比如李新宇、张全之、杨广敏等对我的小说创作都有所教益。
10
您主要上什么写作课?这些课程的收获是什么?存在的困难是什么?
我目前在浙江传媒学院开设的课程有“创意写作”“小说工作坊”以及“非虚构写作”等。这些课都是浙传网络文学与创意写作专业的核心课程。我和学生们教学相长,一方面,我能及时地把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学术思考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我也能及时地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互相赋能。存在的困难当然也不是没有,主要是学生的阅读面不够宽广,加上这个新专业在全国开设得还不多,整体上还处于探索试验阶段,一些专业目标的达成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11
您在学生培养方面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心得体会?
鉴于创意写作“人人可为”“关键在于潜能激发”的理念,我一直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的目标是可以达成的。如果说培养各具特点的学生作家是创意写作的理想目标,那么,培养有创意思维的学生写手应该是创意写作的实际目标。所以,浙传选择了从网络文学这一类型文学样式入手,就是想让学生能尽快“上手”,争取早日出发“上路”,进而超越类型,从技艺的培养走上艺术的创造。目前看,这一培养路径是可行的。
叶炜著“大学青春三部曲”
12
您平时写作习惯是怎样的?除了学术写作外,您还写什么内容?
多年来的习惯使然,我一般在晚上写作。白天除了教学和读书,还用来处理一些其他琐碎的写作任务。其实,学术研究只是占了我大约三分之一的写作时间,更多的时候我是在从事长篇小说的创作。一年两个假期基本上都用来创作长篇文学作品。
13
您认为怎样才能写成一手好文章?
《红楼梦》第五回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说的是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这说明了社会阅历和社会交往对于写作和成为作家的重要性。这当然十分重要,但仅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拿《红楼梦》来说,曹雪芹如果仅仅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他能写出来伟大的《红楼梦》吗?他那经典不可复制的语言,以及里面渊博到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各种“知识”,当然离不开他广博的文学阅读和高超的写作技艺。更重要的是,曹雪芹的思想也是普通作家所无法望其项背的。一部《红楼梦》,儒释道思想尽显,结尾那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看似简单,却叹尽人间万千。总之,我认为读书、阅历、技艺和思想是成为好作家的必不可少的四个方面,当然也是写好文章的必备素养。
叶炜著“转型时代三部曲”
14
在教学和研究之外,您还有什么兴趣和爱好?您是怎样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您如何评价自己现在的工作状态?
如前所述,除了教学和研究,我主要的精力还是在读书和创作方面。其实除了写作,我还很喜欢书法,只是因为时间精力有限,拿笔习字的时候并不多。我还喜欢钓鱼,为了解决鱼饵问题,专门在院子里的菜地养了几百条蚯蚓,但也是因为闲暇时间太少,只能是偶尔为之。
我曾经在微信签名上写过:写作不是生活的全部。意思是还是要把生活放在第一位。理论上讲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该玩时好好玩,该工作时好好工作,写作时好好写作。但实际上往往并不是如此,不得不常常处于生活为工作让路的尴尬处境。
叶炜(左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新人奖
15
您对写作学科的学生及年轻一辈,有什么话要说?
写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创意写作又是一个正处于上升期的年轻学科专业。所以,首先恭喜年轻的你找到了这样一个“朝阳”学科:路子对了,就是方向对了,剩下的就看你的努力了!道路已经找到,前路一定光明!
16
除了前面这些问题,您还想说点什么?
写作或创意写作,无论我们称之为什么,这都是需要千万人来引领、奋斗的事业。只有大家共同发力,才能迎来更大的前景。创意写作是一个可以走向每一个普通人的学科。“人人可以写作”,使命必达。
《写作》电子刊
长按识别小程序码
畅读 《写作》全文
编辑:沈钰洁
供图:叶 炜
审阅:宋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