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新刊︱宋时磊:中文创意写作的学科内涵、实现路径与拓展方向

文摘   2024-07-22 10:05   新疆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

 出版单位:《写作》编辑部

 出版周期:双月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

 邮政编码:430072

 电  话:(027)68752268

 电子信箱:writing@whu.edu.cn


摘 要

Abstract

2024 年初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将中文创意写作新增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标志着历经15年的中国创意写作本土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中文创意写作学科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中文写作能力,有低阶、高阶和学术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应实现“四个结合”,即中文专业教育滋养与通识教育的涵养的结合,创造力的激发、养成和拓展与创意思维的训练的结合,分体专门化教学和高强度写作训练的结合,课内教学同广泛的写作社会实践的结合。为促进中文创意写作在新时代新阶段的新发展,需要建设中文创意写作人才培养的优质教学资源,建立符合硕士、博士层次的人才招生条件、培养体系和学位标准,在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专业学位教育的突破,借助创意写作回归并实现文学教育和文学生活的初心。



2024 年伊始,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网站发布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以下简称2024 版《简介》),在学界和教育界引发了巨大反响。就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而言,其下属的二级学科从8个变为11个,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一分为二,民间文学结束长期一分为三的局面、恢复独立学科地位,新增了中文创意写作。其中,中文创意写作二级学科备受关注。长期以来,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多重视语言学、文学理论历史的教育,相对忽视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更声称“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结果中文专业的毕业生不会写作、文字表达能力下滑反而成为一种现象。这一问题饱受各方争论,不符合社会对中文学生的期待,更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层次写作人才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


自2009年以来,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开展创意写作的学科建设。经过15 年的发展,创意写作在中文学科下终于获得了应有身份和合法地位,不再需要通过各高校自主增设、挂靠其他学科门类或者设置研究方向等方式“委曲”求发展。中文创意写作发展迎来了新机遇、新阶段和新时代,在这样的关键性时期,我们迫切需要回答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以及未来方向。


一、中文创意写作学科内涵、目标和属性

学科内涵是指一个学科所包含概念、范围、目标、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等,它是一个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也可以指导这一学科更好地开展研究、教学和实践。从概念来说,中文创意写作是指以中文为语言表达工具和创作载体,通过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创作特定类型的作品,这种作品既可以包括文学类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也可以包括非文学性的、适用于多种用途和场景的各类应用文。中文创意写作和表达的基本要求是,注重语言和文化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并借此表达独创性的观点、思想和情感,以及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相关事项,等等。


中文创意写作学科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中文写作能力”。中文写作能力看似语义不言自明,以往的教学和研究成果更看重怎样提高这一能力。实际上,我们首先需要仔细分析中文写作能力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是人才培养的重心和方向。所谓中文写作能力是指写作者从事写作时所体现出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特征及其所展现出的水平和素养。具体来说包括:第一,对写作对象和内容的理解,明晰写作要达成的任务和效能,清晰有力地阐述自身观点和看法;第二,清晰的逻辑思维,写作者所写出的文章要结构明晰、条理清晰等;第三,能够胜任不同文体和场景的写作,合理安排篇章结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第四,正确的中文语法和合理的词汇运用,按照中文的语法惯例开展写作,并且能够使用丰富、准确、贴切、生动的语句表达自身的想法;第五,使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并合理修改润色,能够巧思妙言达成写作和表达的目标,让文章生动、鲜活,还要会反复修改和润色,让文章表达效果最佳;第六,还应该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并对中文的文化语境和社会情境有深刻的洞察,以便通过写作更好地实现沟通和交流,等等。


在2024 版《简介》中,围绕提高中文写作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创意写作可被具体区分为三个层次的培养方向和任务。第一,基础的培养任务是“促使学生具有应用文及一般写作的基本素质”。这意味着中文专业的核心能力是写作,要求学生具备熟练运用中文从事各种工作的能力。在应用文写作方面,还提出了三项要求,即具有深厚专业基础、出色创意才华、高层次。这表明中文创意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满足社会对于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第二,高阶的培养任务是“发掘和鼓励文学创作及相关研究的专门人才”。从此之后,“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的说法和争论会成为历史,今后探讨的主题要转移到怎样培养创作型人才这一中心上来。2024版《简介》还强调文学创作人才应该具有“原创力”,也就是说,中文创意写作应该成为文学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故有论者认为,未来作家的成长与生存方式将会得到根本性改变,高校文学教育也将会发生翻转式变化。第三,学术方面的培养任务是“写作理论、方法的研究和文学教育研究”。此次设置的中文创意写作二级学科是学术型学位,故培养任务提出要培养从事研究者,与其他二级学科的研究者不同的是中文创意写作的研究主要聚焦创意写作学的本体研究、创作理论及规律的相关研究、新媒介写作研究、文学教育研究,这是该专业研究的四个主攻方向。将基础、高阶以及学术三种人才培养任务进一步概括,可以将其称为“三才”建设,即高层次应用型写作人才、文学创作人才、创意写作研究人才。


从学科属性上来看,中文创意写作以中国语言文学为基本学科范式,但带有浓厚跨学科属性,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在创意写作之前冠以“中文”二字,意在强调这是以中国语言文字和自主文化体系为依托的写作,不是英文、俄文、日文等其他语种的写作。在中文创意写作的学习、教学和研究过程中,需要分析中文写作的理论规律、技巧、方法和特质等,以使用熟练的母语写出优秀的作品、培养合格的中文写作人才为旨归。而中文创意写作的学科交叉性首先体现在“其他学科为写作”,写作者需要融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才能创作出富有创意和深度的作品。写作涉及心理学,需要理解和研究写作的思维过程、创造力、表达欲望等心理层面的问题;写作关涉教育,涉及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教育评估等;写作与传播学关系密切,传播学的知识有助于写作者更好地理解受众,调整表达风格和写作手法以实现更好的沟通效果。与创意写作相关的学科还包括哲学、社会学、艺术学、科技和新媒体、创意产业,等等。其次,中文创意写作的学科交叉性还体现在“写作为其他学科”,即写作的成果服务不同的学科领域,是政务、法律、经贸、医疗等成果实现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二、中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实现路径

中文创意写作二级学科的核心目标和任务是提高“中文写作能力”,在明晰了什么是中文写作能力以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层面后,我们需要回答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中文写作能力,进而达成“三种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主要有四种实现路径,即实现“四个结合”。


其一,将中文专业教育滋养与通识教育的涵养相结合。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从创意写作的发端来看,都有对传统教育模式反抗或者反拨的因素。在19 世纪及以前的美国的高校体系中,古典学或者说语文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形成了浓厚的语文学教育和学术传统。在这种形势下,文学教育特别是在高校中从事创作的力量是极其微薄的。直到19世纪80年代,温德尔等在哈佛大学开设高级写作课程,标志着创意写作教育的开端;20世纪30年代,在施拉姆的推动下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成立,创意写作走上学科化和专业化的道路。因此,“创意写作始于对语文学的反抗”,在中国同样如此。随着近代西方学科体系的引入以及本土学术体系的建立,中文专业越来越注重学术研究,课堂讲授内容主要是各类语言文学的理论和史料知识,文学院学生不读文学作品,写作的语言文字能力不过关、写不出文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和突出。这就是进入21 世纪以来,国内各高校从国外引入创意写作教育理念、开展中文创意写作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


高校中文学科重视应用和创作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意味着创意写作与中文其他二级学科的分道扬镳,相反,创意写作需要中国语言文学其他学科的滋养,这是中文创意写作最基本的属性。因此,中文创意写作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语言学、文学理论、古代汉语、中国古典文献、现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具备中文专业能力。不仅如此,中文创意写作的学生还应该具备新闻传播学、文化产业、经济管理、社会学等多元学科的理论和知识,需要教师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这既需要在课程体系方面展开有针对性和特色化的设计,还需要该专业学生有自主学习的好奇心,能够多去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拓展写作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中文专业教育为基础,同时树立通识教育的理念,中文创意写作教育通过滋养和涵养结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其二,将创造力的激发、养成和拓展与创意思维的训练相结合。2024 版《简介》强调中文创意写作学科“特别注重创造力的激发、养成和拓展”。习近平总书记2021 年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反复强调了创造的重要性,指出“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并不完全是天生的,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极为重要,故需要激发、养成和拓展。要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创造主体的自我努力,如保持好奇心,能够关注周围的事物,主动探索新的领域;多元化的阅读和学习,广泛地阅读书籍,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与不同背景和专业领域的人交流,共同探讨问题,促进创造性的碰撞;寻找创造灵感,通过参观艺术展览、旅行、观看电影等方式寻找灵感并融入自身创作之中;坚持实践,通过不断实践逐渐提高创造性表达的水平等。其次,一个积极鼓励创新、容错机制完善的社会环境是“养成”创造力的重要保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创造力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而得到激发和提升的。中文创意写作专业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是开发创意思维训练的专门课程,将头脑风暴法、心理距离法、逆向思维法、六顶思考帽法、发明式的问题解决理论(TRIZ)、联想法等运用到创意写作中。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障碍、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挖掘创造潜能,实现中文创意写作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


其三,将分体专门化教学和高强度的写作训练相结合。中文写作能力是一种通用性能力,但在具体实践中,它又会呈现专用性特征,因为不同主体往往具有不同的特长,有的擅长写诗歌,有的在编剧方面有才华,等等。这就需要针对特定的文体和文本类型,开展个性化的、针对性的教学。有学者曾提出,在分体训练方面,当前的创意写作课程可按照审美性写作(主要是艺术创作)、生产性写作(专注于策划脚本)和工具性写作(关注实用写作)三个不同方向展开。这是一种大文体的划分,在实际课程体系设计中,可能要更加具体,审美性写作可进一步划分为诗歌、小说、散文等;甚至小说还可根据篇幅和类型划分,如聚焦科幻小说、儿童小说、侦探小说等亚类型。教师开出分体教学的课程菜单,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进而实现师生的双向“奔赴”,提高匹配的精度和成效。


另一方面,中文创意写作能力的培养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课下大量的日常写作训练,将课堂吸收的理论、技巧和方法运用到写作实战中。从古至今,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有勤写勤练的传统,如此才能持之以恒地提升写作能力。在唐宋时期,有“日课一诗”的传统,科举时代有“日课一文”的备考传统,民国时期则有逐日札记的风习,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实现读写体用合一,这是为著作而开展的札录准备,是写作者从“达”到“隽”的训练基石。同样,在当代,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一些高产的写作者也有“日更”的创作习惯。无论是“日课”,还是“日更”,目的都是强调在实战中逐渐提升写作能力。近年来,这种方法在创意写作学科中也有使用。东北师范大学创办了内部刊物《弦音》《北极光》等,要求创意写作专业的研究生每半个月提供一篇学术随笔、文学作品或其他形式的文本在上面发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多练笔、提升写作能力,取得不错效果。一些没有开设创意写作学科的高校,也在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开展写作训练。2023 年笔者投稿《理念、课堂与教材: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的三重变革》一文时,《现代大学教育》的匿名审稿人指出:“真正的写作高手都是通过日常的写作训练提升写作水平的,很少见到通过上写作课而成为写作高手的人。”审稿人还给出了非常好的例证: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将写作课开设在课外而不写在课程表上,不设写作老师,不计算课时费,直接规定本科生“周课一文”,即大学四年必须写200篇文章。该学校虽然没有写作课,但这种大密度、高强度的写作训练,十分切合中文创意写作能力提升的本义。


其四,将课内教学同广泛的写作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正向激励。创意写作的课堂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培养中文写作的习惯,要想培养优秀的写作者和杰出的创作者,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2024版《简介》强调:“文学创作的能力可以通过大学专业教育获得训练和提升,也需要写作教育结合社会文化发展予以综合培养。”熟悉社会,了解时代,深刻感受和洞彻社会文化的脉搏并将其创意化地表达出来,是一名杰出写作者成长的必由之路,即优秀的作家是社会文化滋养出来的。这就要求在从事中文创意写作教育时,让学生融入社会,扩大自身的视野和知识面。第一,可以采取建立基地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采风、采访、访谈、口述历史等方面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深入社会一线挖掘精彩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故事永远在最粗粝、最鲜活的生活之中。第二,为学生提供改稿会、研讨会等。在课程之外,一些开设创意写作学科的高校,会组织改稿会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如毕飞宇在南京大学,莫言、余华、苏童等在北京师范大学都开展了相关工作。一些改稿会和作品研讨会致力于挖掘优秀的作品和创作人才,不仅提供知名作家指导,还会邀请主流的文学期刊的编辑对接。2023 年,里程文学院便组织了类似活动,改稿成果被结集为《南方蝶道》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集收录了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创意写作专业学生的作品,在“豆瓣平台”斩获不错的口碑和评价。第三,开设创意写作作品征文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成长提供正向反馈激励。不少作家走上创作道路与参加征文活动、获得奖项密不可分。近年来,何建明中国创意写作奖、钓鱼城科幻大奖等奖项,为创意写作人才遴选和培养提供了重要通道。总体来说,这类活动和奖项目前还不多见,今后可多途径筹措、打造创意写作学科的“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借此扩大创意写作学科的吸附力和影响力。


三、拓展中文创意写作学科的方向

中文创意写作在2024 年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二级学科,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它标志着十几年的创意写作学科化呼吁和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也意味着创意写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轨道。作为一个新增的二级学科,中文创意写作在新时代新阶段的新发展,还需要回答和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方能实现中文写作能力培养这一核心目标,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一批批优秀的高层次写作人才。


第一,建设中文创意写作人才培养的优质教学资源。像其他二级学科一样,中文创意写作学科需要师资、教材、课程等基础的教学资源,不同之处在于其他二级学科的这类教学资源已经开发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内容和体系等方面已经较为成熟,而中文创意写作课程却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教材方面,葛红兵、许道军主编的《创意写作教程》发行较为广泛,课程方面,刘海涛主讲的“文学创意写作”在全国范围内也有一定影响,但总体而言这些资源与中文创意写作未来的发展尚不匹配。特别是,这些基础资源主要是为本科阶段的学习服务的,硕士和博士层面的教学资源目前十分稀缺。在这种基础教学资源之外,开展高质量的中文创意写作教学还需要更高阶的资源,如创意写作工作坊、驻校作家的延聘和指导、线上写作社区、文学刊物和学术期刊、竞赛和奖项、实践实训基地等。“双一流”高校以及北上广等有地域优势的地区,已经有了开展创意写作教育的基础,或者是可以借助入列二级学科的窗口期迅速组建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人才的聚集效应;对于一些具有学科授予权的普通院校、地方性院校,如果要想开设中文创意写作专业,可能面临着资源都短绌的问题。这就急迫需要围绕中文创意写作这个核心,建立共创、共建、共享的资源联盟,借此带动各地区、各高校的中文创意写作专业快速发展。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力量的崛起,为这一资源联盟的建立和实现提供了可能。其次,要激发多元主体参与资源的建设。中文创意写作有广阔的发展天地,绝不仅容纳高校这一单一类型的主体,而应该包括企事业单位和新闻媒体、出版等多元机构。笔者曾对美国一个公益性机构“文字与光办公室”(The Office of Letters and Light)所发起的全国小说写作月展开了全面研究,这一机构不仅举办了招牌活动全国小说写作月,还开发出多个亚类型的活动,在激发全民参与创意写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十分期待中国的各类主体能够勇于创新,为中文创意写作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成才路径。


第二,确定符合硕士、博士层次的人才招生条件、培养体系和学位标准等。在未成为二级学科之前,各个高校为了开展创意写作教学,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或者在“艺术设计”(同济大学、黑龙江大学)、“戏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广播电视”(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下设立创意写作方向,招收艺术硕士;或者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自主增设二级学科(上海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大学),招收文学硕士。博士层面,只有武汉大学等极少数高校以自主增设方式在招收博士生,其他大多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二级学科下设招生方向。无论何种方式,都可称为是一种学科意义上的“寄人篱下”,较少系统探讨符合中文创意写作学科规律的研究生招生条件、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标准问题。在中文创意写作成为二级学科后,这些问题迅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招生方面,如果跟文艺学等一样采取统一命题和考试的方式,具有创作才能的人才能否顺利通过招生入学考试的遴选,进入中文创意写作专业学习?培养方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的内容设置、培养重心和方向等怎样做区分?学位方面,硕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否可以采用作品而不是论文的形式,如果作品可行,硕博士层次的作品有怎样的区分度,导师的指导能力是否可与学生的创作能力相匹配?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未来的学科建设中进一步探索和回答。


第三,在学术型人才培养基础上加快推进专业学位的突破。2024版《简介》中的中文创意写作二级学科所指的是学术型学位,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已有学者研究指出,创意写作教育适宜在专业学位层面开展,这对于推动中国故事的讲述,提升文学和文化的原创力,以及增强中文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2023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应“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到‘十四五’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目前各高校文学院或中文系虽然在招收国际中文教育或者教育硕士语文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但都属于教育学这一学科门类。在文学的学科门类之下,有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三个专业学位,对应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这两个学术型一级学科,并没有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直接对应专业学位类型。这既不满足当前社会各界对写作人才日益紧迫的需求,也与教育部所要求的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的调整和转向精神不符合。在2025年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占比例调整至60%以上,成为各高校中文专业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据笔者所了解,同济大学已经自主增设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并开始招生,武汉大学、上海大学等已经启动论证。在2024 版《简介》试行的基础上,尽快增设中文创意写作专业学位硕士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四,借助创意写作回归并实现文学教育和文学生活的初心。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中,中文专业越来越理论化、知识化和史料化,充满了浓厚的工具理性色彩。师生热衷于用中西哲学理论和宏大话语体系诠释甚至是肢解文学作品,不少论文和著作成为概念和理论术语的空转。文学课堂上看不到文学,见不到故事,谈不到细节,没有情感和人心慰藉。这些问题越来越饱受诟病,故有学者提出,文学要重视精神的多重感受与繁复的人间体验,提出“融入生活的文学教育令人神往”。我们需要回归文学,不仅用理性的方式去剖析文学,更要用感性的方式去贴近文学。2013年,有论者提出创意写作是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确实如此,中文创意写作倡导创造性地阅读,倡导“像作家一样读书”,强调文学的感受力,这与传统的文学鉴赏、批评和新批评等有很大不同。基于这样的理念,毕飞宇的《小说课》已经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也正因此这本谈小说的著作备受各方好评。其次,中文创意写作还强调,创作不仅仅是天才作家的灵感降临,通过教学和训练普通人也可以获得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进而写出杰作。这扩大了写作的受众面,让更多人都走上写作道路,也让写作的内容和空间得到极大拓展,扩大了文学的“朋友圈”。再次,中文创意写作的驻校作家等代表性制度,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作家、得到一流作家的亲炙,在文学场域中用肌肤和心灵感受文学之魅。如2023 年华东师范大学创意写作学科所举办的“现实与传奇:王安忆余华对谈”,现场彻夜排队、一票难求,线上有100万人围观直播,创造了多年未见的文学奇观和盛景。最后,借助创意写作可以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立体化的文学教育网络,中文创意写作可以为这一网络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活水”。


余 论

1997 年版《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确定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所下属的8个二级学科,却未将写作学科确立为二级学科。这种学科设置格局持续了27年,直到2024版《简介》才重新调整为11个,并将中文创意写作纳入其中。这给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建立和发展的现代写作学带来深刻危机,一些高校的写作教研室被撤销、教师分流,自此以后写作学科一度陷入发展低谷。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创意写作、非虚构写作、人工智能写作等概念的引进和实践,写作学科又得到发展。特别是在创意写作的旗帜之下,高校的中文专业的写作传统被重新激活、教育理念得到涤荡和更新,并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代表性的成果。中文创意写作入列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是国家层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知识体系更新进行调整的结果,也是中国创意写作教育者和研究者孜孜耕耘和开拓的成果。需要指出的是,2024 版《简介》是试行版,中文创意写作学科建设的自觉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相反,各高校应该抓住此契机,避免创作和批评的内卷和固化、标准化和流程化等可能风险,解决教学目标和培养体系的一致性与学生能力素养的匹配性等方面问题,在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多元化的课堂理念、多元化的教育层次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以开放的姿态建设中文创意写作学科,进而构建中国写作学派“三大体系”,在世界创意写作界中发出中国声音、书写中国风格、形成中国气派。




责任编辑:陈建军



* 本文刊发于《写作》2024年第3期。目录链接:《写作》2024年第3期篇目总览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团资助项目“当前全国中文写作课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3STA033);

*** 为适应新媒体阅读,排版时将文中注释一并删去,详见本刊原文。



作者简介

宋时磊,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写作学会、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副秘书长。





《写作》电子刊

长按识别小程序码,畅读全文

本期文章已全文上线,欢迎阅读






排版:沈钰洁

审阅:郑宇飞

写作writing学会
《写作》杂志是由武汉大学主办,文学院编辑出版的写作类核心期刊,以国际化和全球化为研究视野,主要从文学和语言的视角来研究写作问题,也可利跨学科方法开展研究,全力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写作学派。恳请各界赐稿,欢迎转发本公号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