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新刊︱杨景生:试析《论语》对于写作主体修养的启示

文摘   2024-08-04 11:27   新疆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

 出版单位:《写作》编辑部

 出版周期:双月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

 邮政编码:430072

 电  话:(027)68752268

 电子信箱:writing@whu.edu.cn


摘 要

Abstract

写作行为与写作主体的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论语》中许多关于道德意志、深远意识、社会情怀、人格操守等修身养性的论述,对于写作主体具备远大的志向、崇高的道德修养、深远的生命情怀、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心和使命感等,提高自身修养,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



写作行为与写作主体的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家经典《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文品与人品关系,关于道德意志、深远意识、人生情怀、人格操守等修身养性的论述,对于写作主体提高自身修养,具备远大的志向、崇高的道德情操、高洁的人格操守、深远的生命情怀、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心和使命感等,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


一、《论语》对于写作主体

思想意识修养的启示

(一)写作者要具备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

《论语》给予写作者的启示,首先是写作者应该具备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充满伟大的理想,以人类社会发展、民众生活幸福为己任,胸怀宽广,意志坚强,为实现伟大理想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死而后已。


曾子在《论语·泰伯第八》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写作者应该把实现伟大的理想当作自己的任务,任重道远,为理想而奋斗到底。曾子在《论语·泰伯第八》中还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孩子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他身上,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不屈服。这种人才是君子。君子可以托孤寄命,具备责任担当。孔子在《论语·泰伯第八》中对舜、禹以天下为己任发出赞叹:“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孔子罹难于匡,在危境中,还没有忘记保存、传承古代文化的使命和责任。《论语·子罕第九》记载:“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责任在身,临危不惧,大义凛然。


(二)写作者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

《论语》启示写作者,应该具有伟大的理想,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宏大的价值追求。《论语·述而第七》载,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说,立志于道,根据德,依靠仁,从事各种技艺。启示写作者在事业、生活中要立志弘扬大道,传扬美德、仁爱精神。


孔子提出,提高修养的目的是“安人”“安百姓”,使周围的人安乐,使老百姓安乐。《论语·宪问十四》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修己以安人。’……曰:‘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公冶长第五》:“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说自己的志向是“安老、怀少、信友”,使老人们都能安享清福,对朋友守信用,让未成年人受到恩惠、照顾。孔子具有治理国家“致鲁为周”的宏大抱负。《论语·子路十三》载,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阳货十七》载:孔子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子路认为“不仕无义”“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是不对的,为了实现伟大的抱负,应该担当一定的职务,推行理想,不能为了洁身自好而放弃伟大的理想。《论语·微子十八》载:“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孔子认为,读书要有远大的志向,不能仅仅为高官厚禄。《论语·泰伯第八》:“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论语·里仁第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把人生追求仅仅局限于仕途俸禄而没有远大的抱负作为耻辱。《论语·宪问十四》:“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孔子认为,国家政治清明时只知做官食禄,国家政治黑暗时也只知做官食禄,就是耻辱。


《论语》中有多处记载,孔子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的培养。孔子与弟子们经常谈论理想志向。《《论语·先进十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在各言其志中,子路、冉有的志向是治理国家,使人民富足、勇敢、知礼,公西华的人生目标是做个掌管宗庙祭祀的傧相,曾皙的追求是带着弟子们徜徉于自然山水之间,自由而率性。


(三)写作者要坚持追求真理,做到是非分明

作者应当尽心尽力追求真理。《论语·里仁第四》载,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卫灵公十五》载,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面对仁德,即使老师,也不必谦让。


追求真理,就要求作者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到是非分明,爱憎确当,“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论语·子张十九》载:“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子夏说,在大的节操上不可以逾越界限。孔子认为君子要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十二》:“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子路十三》载:“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夏认为,看待人要是非分明,贤贤亲仁,爱才重德。《论语·学而第一》记载:“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看待人,不能以貌取人,重要的是要看他的德行和才能。《论语·学而第一》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亲仁”,即亲近有仁德的人。


孔子认为,追求真理,作者要客观看待问题,不能以自己的好恶评判事物。《论语·颜渊十二》:“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孔子说,喜欢他就想让他活,讨厌他就想让他死。又想要他活,又想要他死,这就是迷惑。


写作者要有正确的审美态度,尊贤嘉善,是非分明,不能以丑为美,颠倒黑白。《论语·子张十九》:“子张曰:‘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君子要尊重贤人,赞扬好人。孔子赞扬殷之贤臣是非分明,不与邪恶同流合污,是真正的仁人志士!《论语·微子十八》:“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反之,孔子认为,是非不分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论语·阳货十七》:“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四)写作者要追求正义,富有献身精神

《论语》启示我们,写作者要以追求正义作为根本。《论语·卫灵公十五》载: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认为,君子要把追求正义作为根本。《论语·颜渊十二》载:“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孔子说,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论语·里仁第四》:“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懂得大义,小人懂得私利。《论语·宪问十四》:“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通达于高尚的仁义,小人通达于污下的财利。孔子认为,君子崇尚仁义,善于向正义靠拢。《论语·颜渊十二》:“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孔子说,提高道德就是以忠心诚实为主,向正义靠拢。


为了正义的事业,作者要富有献身精神,处于危难能献出一切。《论语·子张十九》:“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说,读书知礼的人看见危难能献出生命。《论语·宪问十四》载:“(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认为,看见利益想到道义,看到危急能付出生命,长久穷困而不忘记平生的诺言,才能成为完美的人。


(五)写作者要有深远的意识和丰富的情怀

作者要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对于自然、人生、社会具备深远的意识和丰富的情怀。人格情怀有崇高与渺小之分。《论语·里仁第四》:“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思念保持美好的道德,小人思念安乐之地;君子思念遵守法刑,小人思念恩惠私利。


《论语》启示我们,作者要有深远的忧患意识,具有高远的思想情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论语·卫灵公十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公冶长第五》:“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评价孔子的思想高深莫测。


《论语》启示我们,写作者对待自然、人事要有敬畏之心。《论语·季氏十六》载,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敬畏上天赋予的使命,敬畏修养高深的贤人,敬畏圣贤的言论。《论语》启示我们,写作者对待自然、人事要有“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的情怀。《论语·学而第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主张,君子要有敬畏之心,治理国家勤奋敬业,讲究信誉,节制用度,爱护人民,在农闲时征用劳动力。


时间匆匆,时不我待,作者要有执着追求、只争朝夕的时间意识。《论语·微子十八》:“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尚可追寻。


写作者要有发展眼光。《论语·子罕第九》孔子谈代际关系时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写作者要有通达的生死观。《论语·雍也第六》:“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泰伯第八》:“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作者要有爱护动物、让其繁衍生息的生命情怀、生态意识。《论语·述而第七》:“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网纲捕鱼;用箭射鸟,而不射回巢宿息的鸟。


(六)写作者要有持之不渝的坚定信念

写作者要有坚定信念,笃信守死,努力奋斗,持之不渝。《论语·泰伯第八》:“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说要坚定信念,爱好学习,不怕牺牲,完善大道。作者为了正义,要意志坚定,弘德笃信,持之不渝;不可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论语·子罕第九》:“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张十九》:“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说,实行仁德不广大,信仰道义不忠实,这种人怎么算他有?


君子应该知难而进,坚持奋斗,不怨天尤人。《论语·宪问十四》记载:“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说自己不怨恨天,也不责备人,通过常见的事实而颖悟深奥的道理。


无论什么处境,富贵贫贱,颠沛流离,写作者都要坚持自己的志向,时刻不违背正义的追求,甚至杀身成仁,付出生命。《论语·里仁第四》:“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说,君子一刻也不能离开仁爱,即使紧张忙碌、颠沛流离也不能忘记仁爱。《论语·卫灵公十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有志之士和仁爱之人,没有为了贪求生存而损害仁爱,只有牺牲自身而成全仁爱。


二、《论语》对于写作主体道德修养的启示

写作与作者人品、德行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德修养是作者人格修养的根本,也是写作行为之本,写作者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宪问十四》中,孔子对于德与言、仁与勇的关系进行阐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一个写作者要长久地保持德操,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持之以恒。《论语·子路十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论语》中,对于写作者提高道德修养的见解与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作者要有爱护大众、同情弱者的仁爱之心

仁爱之心,是写作者修养的根本和核心。有无仁爱之心是衡量文章的标准之一。作者不仅要关心自己的事情,还要具备广泛地关切、爱护大众,救助群众、使人立身发达的情怀。


内心与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内心的仁爱是外部善行的根源。《论语·里仁第四》:“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认为,如果立志实行仁爱,就不会有不好的行为。《论语·里仁第四》:“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有爱憎情怀,能够喜爱人、厌恶人。《论语·宪问十四》:“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孔子认为,仁爱的人一定勇敢。《论语·八佾第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没有仁爱之心,就谈不上礼仪和音乐。《论语·里仁第四》:“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约,贫困。孔子认为,仁爱的人能够正确地对待贫富状态。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不能够长期处于贫困当中,也不能够长期处于安乐当中。讲仁爱的人安心实行仁爱,聪明的人认识到实行仁爱对自己有好处而实行仁爱。


何为“仁”?《论语·颜渊十二》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里,孔子明确地阐释了仁德的核心内涵,就是“爱人”“爱别人”。《论语·学而第一》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又进一步提出了仁德的具体内涵“泛爱众”,即广泛地爱护民众。


仁爱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有仁爱之心,应该是自己要立身而先让别人立身,自己要发达而先使别人发达。或者说,自己要立身也要让别人立身,自己要发达也要使别人发达。写作应该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先人后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第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里,孔子和学生子贡提出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立人、达人”的主张。仁爱有时要以大爱为核心,不能以小的信誉加以衡量。《论语·宪问十四》载:“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贡认为公子纠的家臣管仲,在公子纠被齐桓公杀死后,做了齐桓公的辅相,不是仁人。而孔子认为使国家强大,人们幸福,就是仁人。管仲辅佐齐桓公当了诸侯的霸主,使整个天下得到匡正,老百姓到如今还都受到他的好处。仁人以大爱为重,不必像普通人那样遵守小小的信约。仁爱有时表现在对待自然、人事的情怀方面。《论语·学而第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说,仁爱表现在“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应该毕恭毕敬地办事,讲究信誉;节制用度,爱护人民;征用劳力要在农闲的时候。仁爱有时表现在让人勤劳上进,规谏他做好事。《论语·宪问十四》:“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喜爱他,就要叫他勤劳,忠于他,就要进行规谏。


仁爱之心特别表现在关注下层劳苦大众,同情、关怀弱者和遭受危难的人们方面。孔子的人生理想就是“安老怀少”。《论语·公冶长第五》记载,孔子在和弟子们谈志向时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说自己的志向是愿老人们都能受到尊敬,安享清福,对朋友守信用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受到恩惠和关照。孔子特别尊重残疾人,富有怜悯之心。《论语·卫灵公十五》:“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子罕第九》记载:“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穿礼服戴礼帽的人和瞎了眼的人,即使对方年轻,见面时,也一定从座位上站起来;经过他们身旁时,一定快步走,表示敬意。孔子富有同情心。《论语·乡党第十》载:“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看见穿丧服的人,一定把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看见戴礼帽的人和瞎了眼睛的人,一定表现得有礼貌。乘车时看见穿了送葬衣服的人,就低头表示同情。看见背着国家档案、图书有公干的人,也同样表示敬意。《论语·述而第七》:“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第七》:“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如何坚持一颗仁爱之心?作者无论处于什么处境,富贵贫贱,饮食忙碌,颠沛流离都要保持一颗仁爱之心。《论语·里仁第四》:“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说,不通过正当的途径而获得的金钱和地位,君子不受;不通过正当的途径而获得摆脱贫穷和低贱,君子不摆脱。无论什么时候,君子都不会离开仁爱。《论语·里仁第四》: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君子不仅要内心充满仁爱,生活行为也要注意体现仁爱,居住在讲仁爱的地方才好。


(二)写作者应该具备大公无私的情怀

写作者应该具备大公无私的情怀,不能为一己私利而写作。孔子在《论语·泰伯第八》中对禹克己为公进行赞美:“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自己饮食菲薄、衣服粗糙,住房低矮,却把祭祀的事情做得很到位,尽力于农田水利。孔子在《论语·宪问十四》中对子产、管仲惠济民众、不为私利进行评价:“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孔子对有人患得患失提出批评。《论语·阳货十七》记载:“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鄙陋的人在没有得到时担心得不到,得到之后又担心失去,那么什么事就都做得出来的了。孔子在《论语·里仁第四》中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为己私利,往往遭致怨恨。《论语·颜渊十二》记载:“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如果不贪求太多的财物,即使奖励也没有人偷窃。孔子指出为人不要贪婪。


(三)写作主体应该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

写作者应该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做人忠心诚实,讲究信誉;写作谨慎诚实,讲究信用。《论语》中,孔子教育弟子,多次提到为人要诚实忠信的主张。《论语·述而第七》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从四个方面教学生,文化、实践、忠心、诚实。《论语·学而第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治理国家应该毕恭毕敬地办事,讲究信誉。《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处事要谨慎诚实。《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做人以忠心诚实为主。《论语·颜渊十二》记载:“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提高道德以忠心诚实为主。《论语·子路十三》记载:“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里仁第四》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说,孔子一以贯之的学说就忠诚与宽容。孔子认为,对人忠诚而守信用,就能得到人们的信任。《论语·阳货十七》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尧曰二十》记载:“(尧舜)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诚实是仁德的五种品性之一,诚实守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人而无信,就无法在世上立足。《论语·为政第二》记载: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輗,牛车辕前横木两端的木销。軏,马车辕前横木两端的木销。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立身处世,就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不能行走一样。


如何做到忠信?忠信更多地表现在说话要谨慎,说过的话要兑现,承诺的事情要完成,做到言行一致。《论语·子路十三》记载:“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近于仁德的品格是刚强、果断、朴实、言语谨慎。《论语·季氏十六》记载:“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说话时想着是否忠诚,是君子应该想着的九件事之一。《论语·学而第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提出了“言而有信”的主张。如何做到言而有信?《论语·为政第二》记载:“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做到后言说。孔子认为,为人不真诚,花言巧语、言过其行是可耻的。《论语·里仁第四》记载:“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以前人们不轻易说话,怕做不到而羞耻。《论语·宪问十四》记载:“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公冶长第五》记载:“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对花言巧语、过分夸饰而语言空洞、不符合事实提出了批评。《论语·卫灵公十五》载:“子曰:‘巧言乱德。’”花言巧语败坏道德。


三、《论语》对于写作主体品格修养的启示

(一)写作者要有正直坦荡的胸怀

《论语》启示我们,作者要坚持正道,具有正直的人格。《论语·卫灵公十五》:“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君子坚持正道而不顾小信用。《论语·述而第七》:“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应该胸怀坦荡。


写作者要写出激发读者正能量的作品,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言行,正人先正己。《论语·子路十三》:“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里虽然讲的是治理国家,同样对作者品格修养亦有启悟。要先端正自己,否则还怎么去端正别人呢?只有正直,才能立身生存,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护。《论语·子路十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雍也第六》:“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在世上生存是因为正直,欺罔的人在世上也能生存,那是侥幸避免了惩罚。


孔子高度赞扬史鱼、齐桓公为人、为君的正直、正派。《论语·卫灵公十五》:“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宪问十四》:“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二)写作者要有过人的胆略和勇敢刚毅的品格

写作者要有过人的胆略,勇敢果断,刚强坚毅。为了社会更好的发展,为了人民的利益,对于不合理的做法、现象,在文章中要敢于揭露、批判,敢于提出正确的意见,那怕面对强权,那怕面对生命的威胁,也要勇于挺身而出。


作者要勇敢,不畏强权,不畏危境,敢于表明观点。《论语·子罕第九》:“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勇敢的人不畏惧。作者应该刚毅、坚强。《论语·子路十三》记载:“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说刚强、果断、朴实、言语谨慎的品格都接近于仁德。


作者的勇敢应该以正义为基础。《论语·阳货十七》:“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孔子提出,君子认为正义是最上等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去做盗贼。《论语·为政第二》:“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正义的事情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孔子对于敢于冒死规谏的贤臣进行了赞叹。《论语·微子十八》记载:“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三)写作者要有宽广的胸怀

作者应该宽宏大量,不可心胸狭隘,尖酸刻薄,妄自尊大,要善于理解别人,与人平等、融洽相处。孔子特别讲求忠恕之道,即“忠诚与宽容”。《论语·里仁第四》:“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强调为人要“宽容”,“宽则得众”。《论语·阳货十七》:“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说,能对天下做到谦恭、宽容、诚实、聪敏、慈惠五种品性,就算仁了。谦恭就不会遭到侮辱,宽容就能获得大众拥护,诚实使人信任。孔子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论语·卫灵公十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对于别人不了解自己不要生气,君子不为私利结党营私。《论语·学而第一》:“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卫灵公十五》:“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与别人相处,要尊贤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认为君子应该尊重贤人而容纳大众,赞扬有长处的人而怜悯才能不及的人。


孔子认为,为人要多自责而少责备别人,不要把怒气转移、发泄到别人身上。《论语·卫灵公十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雍也第六》:“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主张,君子要宽以待人,正确对待别人的缺点,不要揪住过去的事情不放,要宽恕别人过去的过失,对别人改正错误要进行鼓励。《论语·八佾第三》载:(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述而第七》:“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互乡这个地方的人蛮不讲理,很难说话,有一个少年受到孔子接见,学生们感到不理解。孔子说:我赞同他们进步,不赞同他们退步。应该赞许人家把污点洗刷干净,要求进步,不要死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四、《论语》对于写作主体才能修养的启示

(一)写作者应提高自身修养,具备多方面的才能

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目标,写出伟大的作品,作者要“修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培养提升自己的实力。孔子特别强调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知者不惑”,“敏则有功”,让自己变得敞明、敏锐。《论语·宪问十四》载: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孔子说有远大追求的人,常常担心自己没有能力。《论语·宪问十四》载:“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卫灵公十五》载:“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写作者应该具有多方面的修养,多才多艺,才能把笔触伸向各个领域,写出深刻的作品。《论语·为政第二》载:“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皿那样只有一种用途。作者应该多闻多见,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论语·述而第七》载:“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提出要“多闻多见”,“择善从之”,避免“不知而作”。才艺与出身、命运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少贱多能鄙事,无聘而多艺。孔子少时贫贱,多方面地接触底层社会,掌握了各方面的才艺。《论语·子罕第九》记载: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第九》载:“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作者应该博学,有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不会出现写作失实的现象。《论语·雍也第六》载:“子曰:‘君子博学于文。’”《论语·阳货十七》载:“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教导子弟要多读书,多了解社会常识,多掌握自然知识。写作者要有高深的、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孔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具有很高的音乐才能。《论语·阳货十七》载:孔子“取瑟而歌”。即便如此,孔子在别人眼里也有知识修养的欠缺和不足。《论语·微子十八》记载:孔子曾被路人老者指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写作时常常出现描写失实的现象,就是作者不了解自然、生活的知识造成的。


(二)作者要有自我反思、不断进步的好学精神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写作界确实存在着某些作者自满自大,看不起别人,甚至相互贬低的现象,这样只能导致个人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因此,作者要善于学习,见贤思齐,不断提升写作能力。《论语·里仁第四》记载:“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卫灵公十五》载:“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学而第一》记载:“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主张君子要不求衣食居所华美安逸,要善于接近有道德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孔子就是一个十分好学之人。《论语·公冶长第五》记载:“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述而第七》载:“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第七》记载:“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作者要善于自省,自我反思,有过必纠。《论语·季氏十六》记载:“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学而第一》记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者要经常做到自我检省,找到自己的不足或缺陷,加以纠正和弥补。君子要善于检省、解剖自己,做到问心无愧,才能无所忧惧。《论语·颜渊十二》记载:“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写作者要善于借鉴,学习别人高超的写作艺术,对于别人的败笔要警醒,避免出现别人的不足。《论语·述而第七》载:“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作者是公众人物,善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人们就会敬仰他。《论语·子张十九》:“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对于不善于内责的人提出了批评。《论语·公冶长第五》记载:“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作者有了错误不要怕改正。有了过错而不改正,就真会酿成大错了。《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君子……过则勿惮改。’”《论语·卫灵公十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责任编辑:汪 超



* 本文刊发于《写作》2024年第3期。目录链接:《写作》2024年第3期篇目总览

**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论语》关于写作的见解与启示研究”(项目编号:18SKPJ18);

*** 为适应新媒体阅读,排版时将文中注释一并删去,详见本刊原文。



作者简介

杨景生,济宁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写作》电子刊

长按识别小程序码,畅读全文

本期文章已全文上线,欢迎阅读






排版:沈钰洁

审阅:郑宇飞

写作writing学会
《写作》杂志是由武汉大学主办,文学院编辑出版的写作类核心期刊,以国际化和全球化为研究视野,主要从文学和语言的视角来研究写作问题,也可利跨学科方法开展研究,全力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写作学派。恳请各界赐稿,欢迎转发本公号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