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武汉大学
出版单位:《写作》编辑部
出版周期:双月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
邮政编码:430072
电 话:(027)68752268
电子信箱:writing@whu.edu.cn
摘 要
Abstract
创意写作是一个发端于美国的学科,在其落地于中国大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本土写作传统和大学课程制度的调试和改造,否则就无法很好地发挥其特色作用。基于近年来四川大学创意写作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思考,在创意写作本土化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大班教学的可能方法,写作与经典阅读的联动,写作课的同文体同题材小组训练模式等问题。在具体教学经验分享之余,也对创意写作教育在当代中国学院中如何与通识教育勾连并促进校园人文氛围营造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我在四川大学教写作,是从2021年秋天开始的。川大作为一所历史悠久且有深厚文科实力的大学,在写作教育上本有长期的传统。民国年间,各种各样的文人学者都曾在此流连,且校园内外自然蕴含着一种海纳百川、兼容新旧而又充满本地风光的文章趣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川大又经历了全国的院系调整,在调整中其文科各系都被要求开设写作课。这样一来,川大中文系就在1960年成立了写作教研室。该教研室长期从事写作的教研,直至2001 年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合并。
但四川大学的写作教育并未到此终止。随着发端于美国高校的“创意写作”这一专业方向在当代学院中不断展开,并被多所国内高校看重、引进、实验,经教学探索推动了创意写作本土化的进程。2024 年初,“中文创意写作”也已正式被列为国家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二级学科。在这样的时刻,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因缘,四川大学那本就有着悠久传统的写作教育,又看到并踏上了更为广阔的实践之路。
一、再谈写作可教与否
“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个著名观点,可以追溯到西南联大当时的中文系主任罗常培,也在之后的岁月里被反复提及和辨析。应该说,写作的起步阶段是需要教的(这在中小学阶段应该打完底子),但天才作家从来不会仅仅因为受过写作训练就诞生。中文系的意义,在我看来是给大学生以基本的知识、素养和技能,但伟大作家确实不是仅靠学院课程和培养方案就能有的。
“写作可教与否”,这是个前提性的问题,它决定了我们是否要开设写作课,以及写作课的讲授内容和训练方式。我在大一写作课的课堂之初,总是会这样去厘清写作教学的可能与不可能:写作需要的因素可以说有3个方面——第一是心智,第二是世界,第三是经典。写作需要一个写作的主体,把经验的世界剪裁变形并将其表达呈现出来;写作需要世界上尽可能丰富而综合的经验、感受、思考、行动,这些是写作的材料和源泉;作为一门技艺,写作需要“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学习前人优秀的写作成果,也就是经典。同时经典的学习不仅有技术的训练,更有心智养成和修养提升,它其实也会回过来更新对经验世界的感受理解。因此,我们的写作课基于中学的语文基础,尤其注重对文学经典的揣摩学习,由此或可促进心智的养成、精进表达的技艺,至于世界所给予每个个体的生命经验,则是课程不能给予的写作材料。
一方面,既然写作里真正可以教的其实是“从经典学习”这一向度,那么我的写作课程的重要一环就是兼收并蓄地选择研读的经典文学文本。我希望同学能在课里课外扩大阅读视野,找到自己的“文学知己”。所谓“文学知己”,就是和你的世界感觉与写作面貌相契合,但水平和经验远远超过你的现状,因此能给你的写作带来滋养和进步的作家。这样的作家对你的养育是全方位的,除了帮助你获得对语言的敏感度和技艺,还会从其人格和生命理解上启发和塑造你,并告诉你更多新鲜的(当然一般是二手的)世界经验。最终,这样的学习其实可以在3个方向上都有增益。
另一方面,为了益智、广见闻、增思考的阅读和历世,其实不仅仅对写作起作用,而且也正是人文类教育的重要养育功能。在文学教育上我喜欢综合的方式,修辞和心智、语言和经验、想象力和理解力,全都一起来,彼此交织,互相增益。创意写作是文学技术和想象力的训练,但我觉得创意写作本土化里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与中国古老的文章学传统和儒家修养的碰撞融合中达到新的深度。那么所谓“知人论世”“言志与载道”“修辞与修养”都是必须重新考虑的教育方法。如果根基不厚、理解力不到位,那么想象力可能是斑斓的,却不免脆弱而空泛。只有长期自觉,进行全面的自我养育,写作能力才有厚重的根基。这些事情,在可教不可教之间,需要写作教学的实践者自觉地意识到。
二、课堂的组织:基于大班教学的经验
就我目前主讲过的写作课而言,大班教学仍是四川大学本科写作基础课程的常态。我负责的3轮“写作理论与实践”基础课程,是文学与新闻学院的中文系学生必修课,一般开设于大学一年级的秋季学期,人数总是超出100 人。写作基础课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这样一来,就会涉及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和衔接问题。具体来说,大一的写作课程需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方法、文章观念和训练、同学认知和心态等方面从中学状态转换为大学状态。
为讲清目前大班教学的写作课的开展方式,我以2023年秋季学期本人的“写作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为案例,试图通过教学安排举例来更清楚地说明。
“写作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
(选课人数:114人,大一新生为主。课时:每周3节,实际上课15周。)
【写作基础】
第一次 开场白+写作基础(上)
第二次 写作基础(下)+课堂摸底作业
【小说写作】
第三次 小说分析(提供篇目,老师分析,再布置小说分析作业)
第四次 摸底作业评讲+小说写作作业布置+写法教学
第五次 小说分析评讲(从同学的分析作业中选讲)
【诗歌写作】
第六次 诗歌分析(提供篇目,老师分析,再布置诗歌分析作业)
第七次 诗歌写作作业布置+写法教学
第八次 诗歌分析评讲(从同学的分析作业中选讲)
【略讲:散文写作、写作理论、学术写作】
第九次 散文略讲
第十次 写作理论+学术写作
【写作作业评讲、总结、期末考试】
第十一次、第十二次、第十三次 优秀作业展示和评讲
第十四次 课程总结与答疑
第十五次 随堂闭卷考试
需要说明的是,该学期的分析作业有两次,小说和诗歌各一次,学生只要从中选一次提交分析即可;写作作业也有两次,小说和诗歌各一次,学生只要从中选一次提交作品即可。也就是说,平时的课后作业包含一次分析作业,一次写作作业。另有开学的课堂摸底写作一次,期末的闭卷命题写作一次。
100 人以上的大班教学,一学期两次作业(文本分析、文学创作各一次)、两次测试(摸底测试、期末测试各一次),对于老师来说是要求较高的。本来,创意写作类课程最好能形成小班圆桌教学和研讨的形式,这样老师和同学之间、同学互相之间的写作交流会更多,无形中促成向其他每一个人学习和良性竞技的氛围。但100 人以上的课堂很难做到这一点。我的一个折中办法是:按照学生的写作文类和题类分写作小组,每个小组六七人,同文类的、同题目的往往分在一起,在学生写好创作作业以后,先组内互评(每个同学都必须对本组其他同学的作品给出简要评语),然后老师打分并给出简单的评语。这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既可以使得同学之间增进交流,同龄人互相启发来增强写作能力、调试写作方法,又可以提升学生参与课程的主动性,老师也不是权威,而只是评议者中相对有经验的一位。要用流行的话,也算个“翻转课堂”的变体吧。重要的是,写作不该是“独学而无友”的状态,一组同学写同题,互相学习中能收获更大,这也提高了大班写作课的效率。
此外,课程相关的网络交流平台也很有用。比如在2023 年秋季学期,本班把每次的优秀作业发在川大的创意写作交流公众号“川江变奏”上,方便同学们看到好的作业案例,这也会相当程度地唤起一些同学尚未自我发现的写作潜能。
三、从经典中学习
在2023年秋季学期的“写作理论与实践”课程中,我试图教会学生把握两种文类:小说和诗歌。对于这两个文类,我做的专题讲授设计都是3次课的量。具体来说:
第一次课,我和学生一道分析小说/诗歌的范例文本,之后布置同文类的一些文本让学生选择一篇做分析作业。
第二次课,布置该文类的创作大作业并进一步谈论写法问题。
第三次课,选择出好的学生文本分析作业进行交流和讨论。
小说、诗歌两个专题六次课安排在学期初,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创作和互评,然后收上来打分评价,再将其中优秀的范例安排在学期末的三次作业展示和评讲课上交流。
从分析典范文本入手教写作,是基于很传统很朴素的学艺方法:描红。生活是宽广的,自我是深曲的,但不管怎么拿自我的视点对生活的经验进行剪裁取舍,基本的结构文章和使用修辞、设计叙事的能力都得有。我一般用诗歌举例教基本的修辞方法,用经典短篇小说教叙事的基础技术。我的范本选材,所出自的往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现代以来的世界文学经典。我们的课堂共读,也不是从文学史或思想文化出发,而是力图从写作的方法这一维度展开分析和学习。
举例来说,我在2023年秋季学期的小说写作部分,提供的范本之一是美籍犹太裔作家艾萨克·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我这学期的方法是:首先布置此作品为分析作业的对象文本,让学生从写法的角度来分析其特色。之后我会在课堂上邀请分析有特色的学生就着自己的作业发言,然后我再来与之对话,并讲授我的观点。在我的对话和总结的讲课里,我会提出几条分析的思路:比如,为什么这个故事要选择以吉姆佩尔为视点的第一人称限制叙事来进行小说写作?这会关联到很多问题:如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的优点和效果,以及不可靠的叙事者来叙述故事会发生的阅读功效……这些会关联到小说的主题构思,也就是第二个问题,即吉姆佩尔为什么被称作“傻瓜”?作者对他的傻瓜言行的态度是什么?这一切又是想要表达什么?然后我们会自然地谈论到情节如何围绕傻瓜言行和傻瓜视点来编织和推进。最后的问题是:不可靠的叙事者吉姆佩尔的主观虔诚和绝对相信的意义何在?我会和学生们聊到吉姆佩尔的天国和圣徒艾尔卡仅仅存在于他的第一人称不可靠限制叙事里——这也是小说形式的力量:天国有没有不知道,但吉姆佩尔主观相信,他也就在吉姆佩尔的叙事中真的存在。小说的判断和理解不是乐观也不是悲观,而是那么复杂地游走在悲喜的世界的边界之处。由此,小说艺术能通过其形式告诉人一些理解人性和世界的辩证和曲折,这也就是文学不可替代的意义之一。
在讲授《傻瓜吉姆佩尔》时,我必须做的是让学生们分析小说的形式和写法,但这不是技术讨论那么单一,而是从形式分析抵达了它的表现意图,最后抵达了意义的世界。恰如其分的形式和思想之间水乳交融,互相增益,这就是理想的小说艺术的一个范本。其他文类的分析,如诗歌的分析,我也大致采取从写法和形式到意义和效果的思路来展开讲解与讨论。举出《傻瓜吉姆佩尔》的研读作为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劳动,形式设计、内容传达和主题命意三者从来是互相牵连的关系。与之对应的写作者综合素质养成,也是语言和形式、创意和修养的综合。从对经典的研习中获取这两层能力,是我在川大实验写作课方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两个目标。其中操作起来最容易的可能是语文能力,而见效最慢的大概是修养的形成。一个学期以后,学生或许看了一些名家名作,知道文学审美的丰富多样,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写出和榜样看齐的文章来,也就是所谓“眼高手低”。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可以辩证看待的结果。首先,审美眼界的养成是写作重要的一个底层建设。没有好审美,空有好技术,炫才炫技,长远来看不是写作的好状态。其次,好的审美会让一部分有心的学生知道自己的限度,但须知“眼高手低”者中,总有少数将来有达成“眼高手高”的可能。而“眼低”的时候,手则决然高不起来。所以作为一门大一上学期的打基础的课,“写作理论与实践”更希望的是让多数学生从优游于经典而入文学之门,获得鉴赏能力和基本的表达能力。而少数学生如果在这个起点处提高了眼界,愿意继续在创意类写作中前进,那么本课程也能给他们一些基础和方法,一些远景和兴趣。如此,大概就是大一写作基础课比较务实可行的目标和愿望了。以上都是一些整体性的关于目标与方法的个人经验,以下我们则想进入具体的文类教学。在这方面,我重点谈小说和诗歌写作的经验与思考。
四、小说教学的方法和意图
小说可能是最典型和可教的一种文学方式。我教小说的时候,最重视的其实是叙事方法的讲解。你让学生知道小说是什么,表面看来很容易,但其实真的教起来,会发现有相当多的理解是处在“外行看热闹”的起步阶段。那么叙事学的根基其实就很有必要,比如第几人称的问题、全知叙事还是限制叙事的问题,这关乎视点在哪里,从此点能看到的范围,以及这个主体视点的主观性的特点——这些都是小说必备的基本设置。其次,学生们喜欢按照常规平铺直叙地讲事情,但是小说的精彩常常要靠剪裁和颠倒乃至插入别的叙事——所以需要提醒设计叙事顺序的意义,要求在写得能理解的情况下尝试顺叙、倒叙、预叙、插叙等方法。总的来说,这些基本要素是可以教的,也是必须教的。有了这些自觉以后,才能要求学生把故事材料做成合格的小说。
写作课堂的容量有限,而且大一基础写作的目的在于训练,所以我会更倾向于小说创作作业采取同题写作的方式。这里分享一个我2023年秋季学期的小说同题三选一设计。
2023年秋季学期“写作理论与实践”
小说创作作业三题
(三选一完成)
一、【小说选题一】改写丁令威传说一则
《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
【请根据此段文字的情节展开想象,叙述出一个故事,不超过3000字。】
二、【小说选题二】续写《边城》
如题,沈从文的《边城》结尾是开放性的,其实可以接着写: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请根据《边城》全篇和此结尾展开想象与构思,接续小说前面情节,续写并完成这个故事,字数不超过3000字。】
三、【小说选题三】写一个穿越故事
某川大一年级同学,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回到了高一,由此展开想象,叙述出一个故事。
【请根据这一开场展开想象,叙述出一个故事,不超过3000字。】
我设置题目的时候,有三个考虑。第一个考虑是,我个人不喜欢在训练阶段让学生养成大而空的写作习惯,所以我总是希望题目具体,比如大一学生穿越回高一的题目,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中学经验,让他们有经验原材料可以用,不写假大空的东西,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中取材。第二个考虑是,我会试图照顾到学生各种趣味,让学生尽可能都有自己喜欢或擅长的选题,能发挥才华,所以选题风格彼此差异较大。第三个考虑是,学生人数多的大课交来的作业不可能太长(既有起步阶段长篇不好把握的问题,也有百人以上课堂老师看作业的实际困难),所以出的题目或材料尽量小一些。此外,规定如此精细化了的同题写作,相对来说更可能避免学生抄袭既有小说文本。
小说就是讲好一个故事。讲故事自己选角度,自己裁剪情节,自己找主题方向。但我的一个意见是,命题小说一定要把给出的材料/经验呈现好。这种好,不一定要很先锋地去炫耀太多叙事技巧和叙事新观念,作风可新可旧,可洋可土,可雅可俗,但一定要是一个把事情讲明白了的、让人看了觉得有些意思的叙事作品。人物的塑造,情节的选择和安排,都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试着来思考和把握。
创意写作是一种技能,我认为大一写作的基础课程就是训练这种技能。把技能弄清楚并试过了水深水浅以后,其实是很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生学会了叙事,对他们之后的文字类工作来说都是很好的基本功。我们看似在文学的天地里淬炼本事,但这样的本事未尝不是一通百通,可以用于艺术也可以用来实干的。
五、诗歌教学的方法和意图
和小说的侧重不同,诗的写作在我看来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对语言的感知和使用。小说是叙事,故而有人物、有情节。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一篇小说的语言很平庸,但因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有特色或吸引人,于是小说依然可以有比较好的读者反馈。但是很难想象诗歌都靠情节和人物来支撑台面。叙事诗固然有,但诗不是一定要有叙事性,那么在一首可能会没有人物、没有情节的诗歌里,我们究竟靠什么让诗歌击中人心,获得意义和精彩呢?我以为,诗歌的本分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必须比别的文类更加重视语言,在语言的经营里获得艺术性。
就目前我的经验所及,本校大一写作课的学生们,对于诗歌的认知其实比较有限。这或许并不是学校自己的特殊问题,而是当下国人文化生活中的常态。21 世纪以来,中国新诗其实展现了更多的推进和更丰富的面貌,但似乎中学的诗歌教育更看重古诗,中国新诗的选目依然停留在民国新诗初期的趣味和左翼写实主义诗歌上,就算有首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讲得不到位、不充分,外国诗歌的选目多为浪漫主义抒情诗。这大约是基础教育阶段使用全国统一教材的缘故,所以有了全国各地区使用篇目的统一。这种统一带来的,或许也包含妥协和平衡。既然此事不能改易,那么大一写作课上,我能做的就是尽量打开学生的视野,让他们看到新诗的众多可能性,也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诗歌如何精妙和陌生化地处理语言。我一直认为,即便学生不写诗,像这样打开视野和阅读训练也不是徒劳的,因为学生起码能从中知道语言的使用可能,或许也可以在今后有更多想象力,更有经验和分寸地对待汉语。而好的语言感觉其实是一切文字工作中的必要素养。
诗歌的写作,也是文学滋养心灵和人的心智建设的一个环节。我一直会告诉学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与此同样重要的事情在于,诗歌也是在处理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包含无数的理解、想象力、情感教育。在2022年春季诗歌写作总结课上,我给出了两段话作为总结语:
一般来说,诗歌比较接近查拉图斯特拉想要给予人们的“礼物”一类,就是说这个东西不是帮你顺遂,帮你过得容易的,而更可能是要使你承负的。它有时候会有一点重,但它也会给你回馈。这种回馈可能是世俗层面的,比如爱情、才华被肯定、文学上的成功……但更可能仅仅是一个精神层面的安顿可能性、一种对自我/他人/世界的理解力、一种对语言和文明的美的感知和体察。
当诗人,我想最要紧的是面对此时此地做一个醒过来的人。醒过来的人知道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知道爱和坚持什么,知道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一个充满平庸的世界上,诗人因为抗拒平庸而成为自己,这很难,很奢侈,很美好。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来经营语言的艺术。诗歌最终是人心人情的传达,人的心智建设和语言建设一样重要。
这两段话也集中表达了我对诗歌教育的期待,而这样的期待和语言的能力训练本身并不是矛盾的。因为语言就是我们的存在之家,所以语言能力和生命的幸福能力其实非常相关,这些都是诗歌教育中压在纸背的意图和关切。
结语:写作教育何为?
具体的课程理念、设计和操作前文已经较多地谈及,在文章的收尾处我想荡开一笔,谈谈写作在大学教育中可能的多重位置与意义。谈这个话题,我想重点联系当代大学中的博雅教育和校园人文氛围这两方面。
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是一个在欧美大学中广泛实践,近年来在中国的一些著名大学里也陆续推广、不断成熟的教学尝试。博雅教育作为人文学通识教育的一种,是与专业教育相对而又有可能互补的一种教育方向。专业教育追求专家的培养,通识教育追求通人的长成。前者是更职业性的,后者是更修养性的。对于文学院的同学,大一的基础写作课程其实完全可以包含一部分文学博雅教育的成分。一方面,这是对博雅教育的实践,有助于学生进入大学后更好地建设成熟的人格,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了解一些基本的价值问题。另一方面,高素质的写作者需要的是一个综合了各个维度的积淀和想象力的心智,而博雅教育提供的思考是完全可以启发、训练、促进这样的心智生长的。绝大多数专业需要的是专家型人才,而创意类写作的极其特殊的方面就是,它长期地呼唤一种能够成功综合各方面的通才的出现。这样的事情没法急于求成,也并非有“武功秘籍”就能节省积累和跋涉的时间。相反,通过培养心智,才能有一部分人抵达写作的高层面。当然,即使不会使人人成为高水平专业写作者,一种兼及语文训练和博雅教育的写作基础课也是可以对学生未来的表达能力提供重要助益的。
此外,写作教育尤其是文学类创意写作,往往关乎一所大学的人文涵养,更进一步牵涉大学作为一个小环境的独特精神氛围。毕竟,大学以育人为首要目的,校园里学生成长成熟的环境会终生影响到他们的人格和气质。本文作为一份我在四川大学三年写作教学的经验谈,或许也可以提到一点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创作实绩。在大一的写作基础课开端处,我总是在带领学生反思和重新看待高考写作的意义和限度。高考既是一场生命里的大考,也仿佛是中国孩子成人的重要仪式——学生们青春的相当一部分都在为它而准备,也多多少少地被它塑造。我不希望这种塑造成为限制,尤其在对人的生命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上面。我们写作,因为写作是一种人性的能力,是人的一种可能关联着幸福的工作或行动。这几年,我也见证了好些校园写作者的成长和破蛹——或许是在我的眼里有了写作上莫大的进展,或许是获得了一些文学刊物或奖项的认可,或许是别的什么……我总是会想起我的一位不甚熟悉但非常感念的已故师长胡续冬的话:文学奖或者发表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信心的来源,使作者心中有数。那么心中有数了,知道自己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能力了,你就可以更自由地发挥才能,做更多的各种方面的尝试。我们写作的路途可短可长,有的人可能找到了更适宜的志业,有的人在这条路上终生跋涉。获得荣誉和认可很幸福,也很幸运,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生活过,我们的心神理解过、也创造过如此可爱的纸上楼阁,我们使用了人的心智能力,对世界的美和丰富有所增益。创意写作是主张你应用的,但最好的写作教育不只可用之于工作,成为活的技能,更可以在同学们的心中开一扇永远的窗,体会世界更多的有趣,看到心灵更多的风景。
责任编辑:宋时磊
* 本文刊发于《写作》2024年第3期。目录链接:《写作》2024年第3期篇目总览;
**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专职博士后研发基金(项目编号:SKBSH2022-44);
*** 为适应新媒体阅读,排版时将文中注释一并删去,详见本刊原文。
作者简介
康宇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专职副研究员。
《写作》电子刊
长按识别小程序码,畅读全文
本期文章已全文上线,欢迎阅读
排版:沈钰洁
审阅:郑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