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06 年起,事业单位开始实行岗位管理模式,这一举措打破了以往管理岗和专技岗之间的壁垒,实现了两者的相互转换,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发展路径和选择空间。
对于那些在管理岗位上看不到晋升希望的人来说,转岗到专技岗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专技岗转管理岗却需要谨慎对待。下来从级别、工资以及工作幸福感等方面深入分析。
01 职务级别方面
专技转管理岗后,级别通常会有所下降。
以副高职称的人员为例,他们转到管理岗后,一般只能对应管理七级(正科)岗位;中级职称人员转岗后,大多只能转到管理八级(副科)岗位;而初级职称人员转岗后,往往只能转到管理九级(科员)甚至管理十级(办事员)岗位。
这意味着,从专技岗转到管理岗,在级别上通常会降低一级。这种级别上的落差,不仅会影响个人在单位中的地位和话语权,还可能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一定的限制。
02 工资待遇方面
专技转管理岗后,工资下降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基本工资(由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组成),还是浮动工资(包括津贴补贴和绩效工资),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
就拿岗位工资来说,副高职称的最低档(专业技术七级)岗位工资为 2740 元,而管理七级(正科)岗位的工资仅为 2370 元,就连管理六级(副处)岗位的工资也才 2600 元。副高职称的最高档(专业技术五级)岗位工资更是高达 3420 元,远远超过了正科岗位的工资,甚至比正处岗位的 3120 元工资还要高。
此外,专业技术人员在达到副高职称以上后,还有额外的创收途径。比如,他们可以外出担任评委,获取相应的评审费用;还可以在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到企业兼职,增加个人收入。而这些在管理岗上是很难实现的。
所以,从工资待遇的角度来看,专技转管理岗无疑是一个 “亏本” 的买卖。
03 工作幸福感方面
工作幸福感也可能因为转岗而下降。管理岗虽然拥有一定的权力,但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管理人员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协调各方利益,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挑战。
而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工作内容相对单一,主要是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干好本职工作即可。对于那些不善于社交、更喜欢专注于专业技术的人来说,专业技术岗无疑是一个更舒适的选择。
不过,在部分事业单位中,存在着 “双肩挑” 的情况,这可以说是专技岗人员比较理想的职业发展出路。在医院、高等院校等单位,专技人员可以同时担任管理岗位的领导职责,既享受着专技岗的高工资待遇,又能在管理岗位上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如果确实专技岗想要转到管理岗,那么就转岗要趁早。
随着在专技岗上的发展,尤其是晋升到中级、副高职称后,与管理岗的工资差距会越来越大。
而且,到了这个阶段,年龄也相对较大,在管理岗上提拔晋升的优势就会逐渐消失。因为在乡科级(一般要求不超过 45 岁)、县处级等管理岗位的提拔中,都存在着年龄限制。如果错过了最佳的转岗时机,不仅会面临工资待遇的大幅下降,还可能在管理岗的职业发展中遭遇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