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用小弟的人头 向皇帝上缴投名状

文摘   历史   2024-12-28 08:03   山西  
皇帝削夺了郭子仪的兵权,就让郭子仪赋闲在家。
绛州军人在闹事的时候,都纷纷表示,应该让郭子仪复出指挥军队。
听到这个消息,皇帝有一种说不出的害怕。因为在这种背景下,不让郭子仪复出,估计搞不定这件事,如果让郭子仪复出,万一郭子仪想不开,这事比较复杂了。
但是,现在似乎只能让郭子仪出山了。因为不让郭子仪出山,各大军区拿这种事大作文章,局面有可能更会失控的。
当然了,皇帝相信郭子仪的智慧。
因为郭子仪与皇帝合作,就会赢得忠义之名,更有机会稳坐军界头把交椅;而背叛皇帝呢?前途实在未卜,而且从大概率上,也实在没有乐观可言。
最简单而言,郭子仪如果割据某个军区,其它各大军区的军头,会拜服在郭子仪脚下吗?估计是不会的。郭子仪可以一直凌驾于各大军区主管之上,是因为他一直与皇帝合作,所以一直在中央军委前排就坐,如果他背叛了皇帝,他与其它各大军区主管的身份,就不会有多大的区别。
郭子仪之所以是郭子仪,是因为这种简单的利害关系,他一直分辨的非常清楚。
当然了,就算郭子仪一时想不到,只是会让皇帝面临的困境变大,最终的结果,恐怕也就是皇帝多受点磨难,而郭子仪就会在绝望中走向死路。
事实上,太多的人,曾处于了郭子义类似的位置上,只是他们一时想不到,所以都是越走越绝望。
比较经典的就是,李光弼在皇帝有难时,按兵不动,拒绝皇帝的调动,结果皇帝渡过那个坎后,李光弼在绝望中忧郁而死了。
再经典一些,就是仆固怀恩手握枪杆子,拒绝皇帝调动,最后在绝望中越走路越窄。一门为大唐战死46人,而仆固怀恩本人更是一直奔走在平叛第一线,最后却只能身败名裂而死,还名列在了叛臣传中。
更经典的就是李怀光本来有机会成为郭子仪第二,但是在关键时候,竟然高举手中的枪杆子对皇帝指手划脚,于是在绝望中死了。
后来,皇帝想到李怀光当年功绩,想给他子孙安排一份好工作,都没有机会,因为他的子孙都被杀了。
许多年以后,赵构在劝说军方大佬时,就拿郭子仪、李光弼举例子。总而言之,郭子仪永远听皇帝的话,所以拥有了近于完美的人生;李光弼关键时候,不愿意时刻听皇帝的话,于是无法善终。
事实上,处于郭子仪的位置上,人们很容易想不开的。因为手握枪杆子,却只能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这叫什么事?
更主要的是,如果当时的皇帝一心信任奸臣、一再干各种脑残的、祸国殃民的事,甚至还要杀了你,你手里握着枪杆子,却继续听他的话,这叫什么事呢?
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许多人看皇权时代的历史,总会有一种错觉,那就是手握枪杆子的大哥,之所以永远忠于皇帝,就是因为他们死心眼。换而言之,如果他们自己处于相关位置上,肯定不会忠于昏君的,更不会任由奸臣祸害的。问题是,这样想的大哥实在太多了,但是结果呢?除了少数如同抓住大奖一样的大哥,绝大多数人都是越走越绝望。
皇帝代表的是一种利益格局,皇帝手握的资源太大了,你想和皇帝掰手腕子,先看看自己大腿有没有皇帝的小胳膊粗!如果你的大腿都没有皇帝的小胳膊粗,你和皇帝掰手腕子,这个想一想,也让人感觉太悲壮了。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从郭子仪复出说起。
郭子仪进入绛州军区,那是旗帜鲜明的站在了中央政府一边。
那些带头闹事的人,认为郭子仪一直被皇帝压制、猜忌、赋闲在家,是因为他们的呼喊才得以再次出山,所以郭子仪应该会感激他们。
问题是,郭子仪直接就把他们全叫来,都杀了。总而言之,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你们以下犯上擅自击杀长官,这就叫造反作乱。关键是,你们担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这样无组织无纪律的胡折腾,万一让敌人趁乱杀过来,你们能负起这种责任?
这一通杀,带头闹事的军人,被杀了四十多个。
这也真是因为郭老大江湖地位太高,而且河东地区军人势力还没有真正成气候,否则郭老大这样给脸不要脸,当时也会被愤怒的将士砍了!
这也真是因为郭子仪后来的路,越走越宽,如果郭子仪这样倒行逆施后的结果,就是让皇帝卸磨杀驴了。人们再回看郭子仪,肯定都会想起《水浒传》中的宋江。总而言之,这就是一心当狗的下场;只是可怜了无数拥戴你的大好男儿!
看到郭子仪进入军区,砍倒一大片擅自杀戮主帅的闹事者。
河东军区主管也照葫芦画瓢,把擅自杀戮主帅的闹事者砍倒一大片。
河东军区主管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两个原因。
一方面,他处于了嫌疑之地,因为将士杀了前军区主管,提名让他当这里的军区主管,他竟然不惩罚闹事的将领,这叫什么事呢?因为这样一来,人们难免会认为,这起叛乱,就是他在幕后操纵出来的。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底气足了,因为郭子仪说了,兵骄逐将、将骄逐帅,就是罪无可赦的行为,所以对这种行为大开杀戒,河东军区主管跟着严惩类似罪行的人,肯定能得到郭子仪的支持。失去这种背景,他恐怕还真不敢对此大开杀戒的,因为没有强大力量支持,他敢这样干,最后谁杀了谁,还真不一定呢。
总而言之,郭子仪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不论你有天大的理由,擅自击杀自己军区的主管,也是死罪。这种事实,对于恢复中央政府权威是非常有价值的。
擅自击杀军政长官、不服从中央政府调令的人,是必须受到惩罚的!
这条底线,大唐中央政府一直是严守的。只是因为军人势力崛起了,所以总会有一些军区会冲破这条底线。
但是,想冲破这条底线的军区,必须得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地缘上远离中央政府所在地。
第二、这里必须得驻扎大量的驻军,我是说,即使中央政府完全控制了这里,也必须得在这里保留大量的驻军。
失去这两个条件,如果还一心要追求军区自治,结果不用说,肯定会死得很难看!
事实上,真正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军区,其实就是河北军区。等而下之,中原军区似乎也勉强拥有这两个条件。
因为类似的原因,河北、中原之外的军区追求自治,成功的概率,实在比抓大奖也难。中原军区追求自治成功的概率虽然高一些,但是中央政府通常是不会轻易妥协的。而河北军区追求自治成功的概率,相对就比较高了。
当然了,军区追求自治失败,相关的节度使,通常只是死路一条;而军区追求自治成功了,也不意味着节度使能善终。因为河北军区一直维持着自治,但是相关节度使被火并、杀戮出局的实在是太多了。
郭子仪离开时,肃宗还活着,郭子仪回来时,肃宗已死,皇帝是唐代宗了。
刚刚上位的唐代宗,看着手握长枪的郭子仪,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看着小皇帝那种奇怪的眼神,郭子仪自然知道该怎么干,于是就主动请求交还军权。
郭子仪此时的处境,让我总不由得想起《水浒传》中的宋江。
因为简单的看,皇帝是昏君(重用太监、祸国殃民);中央政府的执政官是奸臣(大太监),广大爱国将士希望摆脱昏君奸臣的控制,推举自己尊敬的人当军区主管,有什么不对的吗?
更主要的是,大家都希望郭子仪出来领衔这种正义的行动,而郭子仪出山后,竟然是一通大刀阔斧,把走在最前排的热血将士,砍倒一大片,然后像狗一样的又伏在了皇帝的脚下,这叫什么事呢?
如果郭子仪交还兵权后不久,就让昏君、奸臣弄死了,怎么看,好像也和宋江一个德性。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死狗扶不上墙啊!总而言之,你手里握着枪杆子,而且有无数热血好汉支持,你怎么就一心想向昏君、奸臣低头呢?关键是,你低头就低头吧,还要替昏君、奸臣当走狗,祸害了一大批热血好汉。
幸好,郭子仪并没有死,所以不久后,郭子仪等到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机会,于是郭子仪终于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泪痕春雨
历史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