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心中最危险的敌人 始终是郭子仪和李光弼

文摘   历史   2024-12-30 07:35   山西  
处于大唐皇帝的角度,安史之乱发展到这个阶段,已是标准的手足之患了。因为能平定这种叛乱最好,不能平定这种叛乱,也没有什么致命的危机。
相反,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郭子仪、李光弼之类的人,那可真有可能成为心腹大患的。所以,皇帝最多的心思一直用于如何控制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而绝不是一门心思的想着如何灭掉史思明。
单看当时的局势,大唐皇帝控制着西北、西南、江南、河东、还占据着大半个中原地区,史思明就控制河北一隅之地,谁也会觉得,统一天下就是临门踢一脚的一事了。
问题是,大唐皇帝最后临门这一脚,怎么也踢不进去。
为什么会这样呢?
简单的看,这就是因为皇帝脑残了,因为皇帝只要放手让郭子仪、李光弼出战就可以了。
问题是,在皇帝心中,现在最危险的敌人,其实就是大大小小的郭子仪、李光弼,皇帝给这些人权力太大了,才有可能输得连毛也不剩的,只要牢牢控制了大大小小的郭子仪、李光弼,史思明再牛×,他也飞不到天上的。
从这层意义上,史思明之乱比安禄山之乱持续的更久,绝不是因为大唐帝国实力不够,实在是因为大唐皇帝的主要心思,从来没有用于平定史思明的叛乱上。
就如后来,所谓的河朔三镇可以和大唐皇帝分庭抗礼一百多年,绝不是因为河朔三镇实力有多强大,更不是因为河朔三镇玩的有多巧妙。实在是因为大唐皇帝时刻想着如何控制政府军,而政府军也时刻想着要养寇自重,在这种背景下,自然无法剿灭河朔三镇了。
单纯从帝国政府与河朔三镇的实力上寻找原因,是永远也无法寻找到原因的。因为彼此的实力,从哪个角度也可以用悬殊来形容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在史思明大举南下近一年后,有人建议皇帝启用郭子仪。
总而言之,现在李光弼在中原一线牵制着叛军主力,以大唐帝国家大业大的优势,让郭子仪再率一支军队直扑叛军老巢,直接就可以把叛军打崩盘了。
听到这个建议,唐肃宗难免也会怦然心动的,甚至一度都要付之实践了。但是在鱼朝恩的阻止下,终于没有实行。【注1】
表面上这是大太监鱼朝恩从中作梗。
其实,这是唐肃宗内心一直存在矛盾,那就是应该全力平定叛乱呢?还是花更多的心思控制大大小小的郭子仪、李光弼呢?
最后,皇帝还是发现,史思明之类的叛乱也就是手足之患,他们一直存在,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实上,皇帝的判断非常正确,因为所谓的河朔三镇存在了一百多年,大唐帝国依然顽强地存在了一百多年。
如果郭子仪、李光弼之类的人失控了,只要看看五代时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大宋的王朝交替就可以知道了。
总而言之,篡夺皇权的人,从来不是那些脑门上刻着乱臣贼子字样的军人,而是那些看起来一副忠心可表天地的人。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当大宋皇帝赵匡胤想重用某个军方大佬时,有人就提醒他,万一他和您一样玩皇袍加身,那可怎么办啊?赵匡胤说,这个人很忠心啊。对方就说了,您以前很忠于大周皇帝啊。结果呢,现在大周帝国安在哉?
甚至往前看,郭威难道不忠于刘知远吗?刘知远难道不忠于石敬瑭吗?石敬瑭难道不忠于李嗣源吗?李嗣源难道不忠于李存勖吗?肯定都是忠于的,否则,皇帝就会给他们那样大的权力!
总而言之,让臣子叛乱的原因,从来不是什么忠心不忠心的问题,而是权力格局。如果权力格局出了问题,就算臣子一心忠于皇帝,手下将士如果把他强行按在床上,或是灌酔他,然后用一块黄布裹在他身上,他除了哭干眼泪,接受这种生米煮成熟饭的事实,还能有什么办法呢?【注2】
从这层意义上,唐肃宗开始一度想信任郭子仪,后来终于选择再度压制郭子仪,大约与上面的原因非常相同。
唐肃宗不但一直防着郭子仪,更一直防着李光弼。
邺城大败后,帝国的平叛主力军是由李光弼领衔的,但是这支军队上面有大元帅越王李係,李光弼只是副元帅。更主要的是,李光弼还受大太监鱼朝恩节制,因为鱼朝恩是代表皇帝监军的。
而李光弼的下面,还有一个能与李光弼分庭抗礼、处处作对的仆固怀恩。
至于李光弼的周围,还有相对独立的田神功、董秦、卫伯玉、李抱玉等部。
要知道,这仅仅是中原地区的军方大佬,山西、西北、江淮还有众多的军方大佬存在。这些人给李光弼面子,自然会承认李光弼现在是军界一哥;不给面子,在这些人眼中,李光弼算个毛啊。
最简单而言,李光弼敢和皇帝对抗时,谁还会承认李光弼是军界一哥呢?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动不动给李光弼脸色看,李光弼也只能忍着,因为不服气真的打开了,李光弼估计也是白给。因为这些人以忠君大义给李光弼脸色看,李光弼敢不服,还要动手,你说皇帝会帮谁?如果皇帝把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输送给田神功之类的人,李光弼一定能打过人家?
总的来说,唐肃宗对李光弼控制,那是滴水不漏。
在这种背景下,李光弼自然不具备造反的实力了。但是平叛工作也很难强有力的进行,因为军队在这种权力格局下,很容易出现各种扯皮现象。
双方在河阳一线僵持了一年多时间后,大太监鱼朝恩认为反攻洛阳的时机成熟;仆固怀恩也认为大举反攻洛阳的时机成熟了,但是李光弼认为时机并不成熟。
皇帝面对前方的战报,坚持鱼朝恩、仆固怀恩的作战计划。【注3】
结果呢,政府军让叛军打得大败。于是李光弼、仆固怀恩退到山西闻喜;鱼朝恩、卫伯玉退到陕州。【注4】
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仆固怀恩盖棺定论是叛逆;至于鱼朝恩,盖棺定论更是邪恶的化身,所以说这段历史时,自然都是鱼朝恩、仆固怀恩胡折腾的结果。
但是从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去看,皇帝显然不这样认为。因为无论是鱼朝恩、还是仆固怀恩的军政地位,并没有因此下降。
相反李光弼的地位多少有些下降了。
最后收取平定安史之乱的人是仆固怀恩,一方面是因为仆固怀恩是回纥可汗的岳父,另一方面显然也是因为皇帝认为仆固怀恩的政治可靠性高于李光弼。
虽然大唐皇帝一直牵制前方将帅,并且因此弄得氓山大败,但是史思明也无法借这个胜利的机会,继续扩大战果。毕竟双方实力相差太悬殊,尤其是政府军退到陕西、山西一线时,因为战线收缩兵力更集中,所以叛军不但无法继续扩大战果了,还一再被政府军打得大败。【注5】
【注1】:或上言:“天下未平,不宜置郭子仪于散地。”乙未,命子仪出镇州;党项遁去。戊申,制:“子仪统诸道兵自朔方直取范阳,还定河北,发射生英武等禁军及朔方、坊、宁、泾原诸道蕃、汉兵共七万人,皆受子仪节度。”制下旬日,复为鱼朝恩所沮,事竟不行。 
【注2】:天雄节度使符彦卿来朝,帝欲使典兵,赵普以为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复委以兵柄,屡谏,不听。宣已出,普复怀之请见曰:“惟陛下深思利害,勿复悔。”帝曰:“卿苦疑彦卿,何也?朕待彦卿至厚,彦卿岂能负朕?”普曰:“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帝默然,事遂中止。 
【注3】:或言:“洛中将士皆燕人,久戍思归,上下离心,击之,可破也。”陕州观军容使鱼朝恩以为信然,屡言于上,上敕李光弼等进取东京。光弼奏称:“贼锋尚锐,未可轻进。”……怀恩惮光弼而心恶之,乃附朝恩,言东都可取。由是中使相继,督光弼使出师,光弼不得已,使郑陈节度使李抱玉守河阳,与怀恩将兵会朝恩及神策节度使卫伯玉攻洛阳。 
【注4】:光弼、怀恩渡河走保闻喜,朝恩、伯玉奔还陕,抱玉亦弃河阳走,河阳、怀州皆没于贼。朝廷闻之,大惧,益兵屯陕。 
【注5】:三月,甲午,朝义兵至礓子岭,卫伯玉逆击,破之。朝义数进兵,皆为陕兵所败。


泪痕春雨
历史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