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咸同时期贵州姜应芳起义

文摘   2024-08-25 00:01   贵州  

一、起义的爆发和发展
就在咸丰五年(1855年)春,桐梓杨龙喜起义军转战到瓮安、余庆一带时,在镇远府天柱县爆发了由姜应芳等人领导的侗族及苗族人民起义。姜应芳(1833-1862年),天柱县坌溪人(一说革溪人),“素工击技”,远近闻名,“苗人多从学习”。咸丰四年,“姜应芳亦为天柱各前任横征,又闻杨龙喜势大,怂恿愚民拈香拜把,与官作对,遥与龙喜接应”。咸丰五年初,下游官兵大多调往都、麻、平、瓮追剿堵截杨龙喜起义军,姜应芳见时机已至,于三月初三日召集民众在天柱县织云(或作执营)关帝庙前正式宣布起义,参加的群众有一千余人。
姜应芳以“打富济贫”相号召,提出“大户人家欠我钱,中户人家莫乱言,小户人家跟我走,打倒大户来分田”的通俗易晓的口号,并且没收了织云大地主潘乙贵的粮食、财产分给贫苦人民。为了保存力量,在赖洞桥一战后,姜应芳即率起义军退入崇山峻岭的梁上、巴治地区。
咸丰七年(1857年),姜应芳进一步组织和发动各地群众,创立了“太平教”,自称“奉天伐暴灭清复明统领义师定平王”。于是“苗人纷纷入教,聚众至三千人,地方官带兵剿捕,该逆恃众抗拒,即在南洞司地方扎营,刊刻伪印,四出焚掠”,声势日大。姜应芳创立“太平教”后,即在天柱、清江地区侗苗民众中间吸收教徒,建立基层组织。其中以坝平(今天柱石洞乡)的基层组织规模最大,周围入教的农民达数万之众。由于当时没有公开打出“太平教”旗号,以致地主团练说它是“白莲教,迷人心,个个投顺”。
在黔东南苗侗等族起义爆发后,地方当局为补官军力量之不足,要求各府厅州县士绅尽快组织团练。天柱全县十一里都有团练成立,其中较大的有坌处“保安团”、冷水“中和团’、远口“聚星团”、江东“定清团”等,估计有团丁三万余人。各地团练大都是仿照曾国藩的湘勇组建的,以五百人为一营,五十人为一哨,且设有“总理局务”“总理粮饷”等以保证粮饷供应为主要任务的组织机构。为扩大影响,起义军于咸丰七年(1857年)九月攻打瓦寨,受到时任思州知府韩超的拦截折回,咸丰八年五月转而攻打天柱。天柱知县徐达邦联合了湖南护辰沅永靖道翟诰一起围剿起义军,起义军失利。姜应芳放火烧了顺洞根据地,退到廖洞(今属施秉县)
咸丰八年后,姜应芳在官军团练的围剿下,改以高拐(今剑河县大洋乡)为根据地,经过三年休整,又决定攻打天柱。咸丰十年(1860年)十一月,坝平“太平教”在冷水召开秘密会议,筹集经费,发动起义。姜应芳、龙海宽联合了张秀眉的部分苗民军总共约四万人,于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渡过了八卦河,向汉寨进发,进攻天柱县城。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初三日,姜应芳与苗民军领袖九大王率领侗族、苗族联军在黄桥一带击溃了地主团练“中和团”,占领了汉寨、皮厦、冷水。四月二十三日,第一次攻占了天柱县城。
起义军攻占邦洞后,“大行封赏”,姜应芳自称定平王,张秀眉为乾兴王,龙海宽(冷水人)为龙胜王兼元帅,杨通甲(杞寨人)为盘古王,周家烺(雷寨人)为文德王,杨树勋为黔兴王。又封四个侯:东伯侯熊老旺、西伯侯陈大六、南伯侯龙景良和北伯侯吴应春。以上“统归定平王姜印方(按“印方”为“应芳”之误)节制”。
姜应芳还以“奉天伐暴灭清复明统领义师定平王”的名义发布布告,表明起义的目的和各项方针政策。布告说:“满奴入寇中华,仕宦专肆横行,民众遭受压迫,决誓打富济贫。……田土分给民种,衣食自有充盈。凡我军民人等,不准赌宰奸淫,不准借端敲诈,不准扰害凡民。……如敢故意违犯,准其捆送来营”。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姜应芳还发布不准宰杀耕牛的布告说:“人食五谷,全赖牛耕,栽插毕楚,牛始脱辛。凡我同胞,要体其情,须好饲养,不可宰烹。近有凶贾,不念牛辛,希图营利,偷偷宰牲,此等恶徒,罪不可矜,谕禁之后,违者重刑,言出法随,决不宽轻”。
占领天柱后,姜应芳计划出湖南,于是分兵南北两路,向湖南进军。北路由熊老旺和陈大六率领,于同治元年五月十三日攻占瓦寨,五月十四日攻占邛水,五月十九日攻占青溪县城,但在羊坪、丙溪遭到镇远府知府陈昌运的阻击而失利。不久,湖南又派滕加洪等率大批楚军由晃州入黔会剿,起义军被迫折回。南路军由龙海宽率军南下攻打王寨(今锦屏),曾击溃坌处“保安团”,攻占地柳、金厂,又击溃牛场“三和团”,占领牛场,因团练的抗阻未攻下坌处。
起义军攻占天柱后,贵东道曾璧光即向湖南巡抚毛鸿宾乞援。同治元年七月,毛鸿宾即派总兵赵福元及其部下周洪印、戈鉴、滕加洪等率楚军万余人由晃州兵分两路人黔会剿,一路由滕加洪率领赴玉屏与黔军熊兴柏部会合,一路由周洪印、戈鉴率领由晃州过禾翠坳径趋天柱。七月二十日,楚军至天柱渡马。由于楚军有洋枪洋炮装备,战局顿为改观。七月二十三日,楚军陷邛水,七月二十五日即进入天柱县城。姜应芳“以汉寨为‘九龙山’,树木城守”。汉寨失陷后,楚军进驻汉寨、皮厦、冷水。从八月二十五日至闰八月初五日十天中,楚军把三寨“货物妇女,一概掳去”。同时,“众烟户,办军粮,朝夕不怠;田坝里,放战马,吃踏不清”。天柱新县令方时乾到任后,也对群众大肆屠杀:“方县主,升天柱,朝朝杀人”。姜应芳逃出汉寨转移到高拐根据地,整顿队伍,准备联合苗民军“复图出扰”,但杨大六等不愿再坚持斗争,暗中与副将曹元兴勾结。同治元年九月初一日,曹元兴进攻高拐,叛徒杨大六故意诱姜应芳出战,在激战中,姜应芳为黔军曹元兴部下张华秀、张华耀二人阵擒,被解赴铜仁凌迟处死。
二、陈大六继续在江口屯战斗
姜应芳牺牲后,清江协副将曹元兴为增强实力,将姜应芳部将李恒吉、陈大六等人加意拢络,李恒吉等也企图利用曹元兴保存自己的队伍。同治二年,天柱“冬旱,七八家共牛一条,田荒无数,饥谨交加,饿死道路不可胜数”,而官吏仍“每斗粮见十抽三”。这时,陈大六等见再起时机已至,“遂拥中作乱,先据凯寨、塘王坡为业”。不久,陈大六等以江口屯(今剑河县南明乡)为根据地,也改名为“九龙山”,以示继续姜应芳未竟之业。
李恒吉、陈大六等再起以后,同清、台苗军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双方互相配合,联合战斗,共同对付来犯的楚军和地方官兵团练。同治三年五月,李恒吉、陈大六等再次率军向天柱县城进军。五月二十四日胜利攻占县城,署知县方时乾率勇抵抗,被起义军打死。不久楚军周洪印部在地主团练的配合下,又占领天柱城。以后,李恒吉、陈大六等又于同治三年十月、同治四年二月两次占领天柱县城。在同治四年二月攻打天柱的战役中,起义军大败楚军吴胜金部,地主团练也被击溃,迫使天柱县令将县治迁到远口。在同治三年六月到同治四年三月的几次出征中,起义军先后在坌处击毙了“保安团”头子王贞圣、王恩培、刘有仁,俘虏了“保安团”总理粮饷的吴展鹏,捣毁了团防局,打死了练勇、团丁二百余人,从此“保安团”一蹶不振,起义军打通了前往湖南靖州、会同的通道。
同治四年十二月,陈大六联合张秀眉首次攻占玉屏县城。清廷急忙谕令楚军“入黔进剿,楚军乃节节进屯贵州境内之瓦寨、长吉、木梁、滥(按应为“南”)洞各隘,以次扼守”。
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起,冷水、皮厦、汉寨的“中和团”改变了追剿起义军的方针而实行坚壁清野、“结屯防守”的办法。其余地主团练也相继仿效,隔绝了起义军与群众的联系,使义军无法得到粮食和其他物资。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署贵州提督赵德光建议在全省范围推广天柱的“结屯防守”办法。同治六年正月,张秀眉、陈大六等率苗侗联军首次攻占锦屏,县丞郎桂涵等逃走。不久,起义军主动撤出,并相继击溃甘乌、八羊、平略等地的地主团练。陈大六等起义军的胜利,迫使清廷于同治六年十月撤销了“素不得力,讳败为胜,虚糜饷项”的兆琛的职务,改派湘军悍将、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席宝田统带援黔楚军。
同治六年(1867年)十一月十一日,席宝田率楚军万余人至铜仁,开始集中力量镇压刘义顺的号军和张秀眉的苗民军。他先兵分两路,南路由戈鉴、邓善燮等率领,驻兵靖州以防起义军进攻湖南,另责成吴自发募军一千七百人驻守思州(今岑巩)、邛水、青溪、玉屏,阻起义军北进。
同治七年(1868年)三月,席宝田与援黔楚军李元度部配合攻陷号军根据地荆竹园后,即挥军南下,步步为营,缩小包围圈,向张秀眉起义军根据地寨头和姜应芳起义军余部根据地江口屯进逼。
同治七年(1868年)六月,陈大六趁席宝田丁忧回籍之机,联合包大肚、潘老冒等进攻思州、青溪、玉屏,窥伺湖南,以调楚军回援,但未成功。十月,席宝田假满回寨头军所,即命龚继昌、李金榜、李光燎三路进攻江口屯。龚继昌、李金榜在江口屯北面击退张秀眉、潘老冒、九大白前来增援江口屯的队伍。楚军以李光燎所率锐字六营三千人为主力,从石榴坡、凯寨向江口屯推进。十月二十一日,李光燎部用洋枪洋炮攻进江口屯,侗族起义军进行了坚决的抵抗,李恒吉力战阵亡,陈大六中弹受伤被擒。此役起义军被杀者万人,以后被分埋在十八个“万人坑”里。江口屯的失陷,标志着姜应芳领导的侗族起义的最后失败。

(作者:杜文铎、顾隆刚、竺柏松、倪英才)

地域历史文化
地域历史文化资料刊录摘选和学习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