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咸同时期贵州陶新春起义

文摘   2024-09-03 00:00   贵州  

一、起义的爆发与七星关大捷
咸丰十年(1860年),在贵州西北部又爆发了陶新春、陶三春兄弟领导的起义,这次起义以苗族群众为主体,有广大汉族、布依族、彝族群众参加。其间,太平军石达开部三次进入黔西、大定、毕节一带,号军和岩大五领导的苗军也曾转战黔西北。这些起义军推波助澜,把黔西北的农民起义一再推向高涨,使这次起义前后战斗达十年之久。
在黔西北,许多土目残留特权犹在,民众身受官府和地主、土目的压迫。咸丰五年(1855年)春,杨龙喜部起义军在官军的围攻下,由遵义退到毕节等地,军锋所向,一扫官府、土目往日的威风,陶新春同当地民众受到极大鼓舞,自此陶新春潜形匿迹谋划起义事宜。咸丰十年(1860年)五月,陶新春发出号召,要求群众到韭菜坪集会并举行降仙大会,与会者一万多人大都带来口粮和刀矛猎枪等武器,会众一致同意立即行动打官家和土司,黔西北各族人民大起义就这样爆发了。起义军惩处了差郎土目,以机和青松二土目逃走。接着又在齐家湾(今赫章县属)击溃地主团练,一鼓而下毕节七星关。
大定知府鲁经芳闻变,调集附近团练沿毕、威大路之长春堡、撒拉溪、平山堡、野马川等处布防,与七星关连成一气,企图堵截起义军出路。起义军集中兵力攻打七星关东路,连克撒拉溪、长春堡堵住西进的官军,接着回军再战,攻占平山堡、野马川。从各地调来的官兵团练纷纷溃逃,使七星关守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刘源灏获悉军情紧急,派威宁知州顾昆阳领兵增援毕节,并约定滇军从镇雄夹击骨董山。起义军派兵迎击东面官军,同时猛攻七星关。咸丰十年十二月,七星关被起义军占领,大长了起义军声威,于是大定、威宁、水城、云南镇雄等地民众纷纷投到陶新春麾下,男女人众号称数十万,势力所及,从平山堡到鸦关绵延九十余里。
二、猪拱箐根据地的建立
七星关被攻占后,田兴恕曾派参将李有恒率兵赴毕节进剿。李有恒决定联络镇雄方面的滇军出兵,以收夹击之效。经一个多月的苦战,起义军主动撤出七星关,转移到黔滇交界的猪拱箐,建立起猪拱箐根据地。猪拱箐处于云贵川三省毗连的战略要地,有“八面环山,三面崭然”的地形,骨董山、韭菜坪均在这里。以猪拱箐为中心的根据地纵横约90里,周围约300里,岗峦起伏,地势险要,东西南三面多是悬岩峭壁,海马姑则易守难攻,起义军誉之为“铁桶山”。陶新春放弃七星关,率众来到这里,在各山口设立哨卡,又树立大木为栏栅派兵把守,把周围百姓及起义军家属全都迁入山寨,最盛时期人数不下10万。
义军占领猪拱箐后,推举陶新春为总元帅,以周国瑞(汉族)和基哉(彝族)为军师,以陶三春、杨应寨、熊万顺、杨八、张项七、张项八(均为苗族)、罗大幺(布依族)等为元帅、将军。起义军采取寓兵于农的政策,在山寨内广开耕地,规定谁种谁收。又派军占领附近土目的土地,让士兵耕种。陶新春等下令建住宅,依山傍水,鳞次栉比,陆续盖起大小房屋约三万间。陶新春等十分重视吸收汉族知识分子、工匠等到寨传艺、教书,并利用他们来往自由的身份,探听外面消息。为了对付官军围攻和经济封锁给起义军造成供应上的困难,特别是为了解决食盐缺乏问题,陶新春等采取保护商人的政策,招引并协助商贩上山寨做买卖。还开发了以黑章汛为中心的商业贸易市场,实行平买平卖,粉碎了官军的封锁。
咸丰十一年后,太平军三次到毕节,帮助起义军重新建立守哨制度,规定十弓地设岗哨一个,派一人昼夜轮流守望,每天卯、酉二时换班吃饭,以放炮为号。每十个岗编成一组,每组守哨人员回家吃饭时,九人先去,留一人在防线区巡逻。在关卡要地,均构筑明碉或暗堡,采用太平天国火器,近攻远射,威力大增,从而增加了根据地的防御。太平军帮助起义军在红岩尖山建立了一个小型军火工场,制造土炮、铸造铁弹丸、火药枪、日常应用铁器及火药。在险要关卡添石火轮:采圆石,中凿一孔,实以火药,使用时点燃引信从上向下滚去,有的在半山爆炸,带动碎石泥流呼啸而下,大有天崩之势;有的在山脚爆炸,给官军以重大杀伤。
对猪拱箐根据地的形势,当时有人作如下描述:“苗巢已固,仰攻费力,猪拱箐险逾凤顶山百倍,黄沙赤壁,高插云汉,溪罄㟝嵝,绵亘数十里,出没分歧。自秋至冬,难逢晴霁,贼得负隅,气势甚恶”;“半山以上为内营,诸苗居之,山以下为大营,白夷、土目、龙、仲、蔡家等混杂居之,中以大路为隔。苗为首,而白夷为之主计,维无黑夷土目”。猪拱箐根据地是逐渐发展和完善的,太平军丞相张遇恩部及宰辅李福猷部,对猪拱箐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配合太平军进攻毕节和转战黔川滇边界
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中旬,太平军张遇恩部数万人出定番(今惠水县),越广顺城,西走安顺旧州,入平远(今织金县)、黔西境。其后经普定,袭击平远以那架、茶店等处,又绕道天生桥,于二月底进入大定、毕节一带,陶新春率部迎接太平军。提督田兴恕立即传檄记名提督周学桂统军,往毕节追剿太平军,未达毕节城,即遭到起义军从铁沙冲截击后路,伤亡惨重。三月底,太平军与陶新春率领的起义军联合向周学桂发动进攻。四月二十六日,太平军大举攻毕节城时,冬官丞相张遇恩不幸中炮牺牲。五月十二日,太平军和苗军全面撤除对毕节城前后七十余天的围困,太平军旋即进军黔西、新场等地。太平军和起义军从此却结下战斗友谊,一部分太平军战士留了下来,参加到黔西北起义军队伍中。
同治元年后,陶新春利用黔楚川三省集中兵力镇压下游苗、号起义之机,采取以攻为守之策,迅速向根据地外围扩张以增强实力。同治元年十一月底,陶新春派出得力部将赵四,率军进入川滇黔三处交界要冲的镇雄州,以防止滇军入侵。陶新春率部在十八家地方与赵四会合,号称六万人马。同治二年二月,起义军进至林口,攻击廪生康兆寅所筑的辘轳寨。与此同时,陶新春又组织了一支有黔北号军参加、以陶三春为统领的队伍,于同治元年三月,联合云南镇雄农民军头领龚二瞎子,进攻镇雄州城。八月,镇雄知州偕副将张升合向得马老村进攻,在小林沟中全部被歼。同治二年三月,为配合石达开抢渡金沙江,陶三春率兵攻打彝良。接着联合彝汉两族起义军攻打威信县,并乘胜进攻川南的高、珙、筠、叙永等州县。同治三年夏,起义军由川南回师滇东北,再次占领镇雄州城。在这以后,陶三春配合黔北部分号军又转战川南,打败川军副将许荫堂,并取得了一连串胜利。
同治三年,岩大五起义军攻克大定府城,邀集号军及黔西北起义军领袖,共商打击官军的策略。会后,陶新春扩大海马姑根据地,使之与吴家屯互为犄角。新根据地有起义军及一部分太平军和号军,总数号称十万。接着,陶新春又派军协助岩大五的起义军,给安顺府属官军及团练以沉重打击,从而控制住了黔西北广大地区。
四、猪拱箐保卫战
同治四年十二月,清廷令云贵总督劳崇光进剿迤西回民起义军。第二年正月,署云南布政使岑毓英在平彝谒见劳崇光,奏请派提督马如龙专办西路,派岑毓英带五千人由彝良进攻,会合黔省兵勇夹攻猪拱箐。同治五年二月,清廷谕令往黔西大定镇压群众起义的云南巡抚刘岳昭移师,会同岑毓英两面夹击猪拱箐起义军。
同治六初,岑毓英调集大定、威宁、毕节、镇雄各土目数十家,又派员到黔西北各厅州县派款。二月上旬,岑毓英由镇雄移兵毕节,决定先令贵州兵练对海马姑和红岩尖山实行包围封锁。接着率领滇川军主力,从吴家屯、二龙关直扑猪拱箐,中间联营172座,“时大军数万益以各土司土目并各团练将近十万”,将猪拱箐重重包围。
在官军未合围之前,陶新春一面飞调其弟陶三春由川南火速回军,一面知会黔北号军和岩大五的起义军,派队伍前来会合协同作战。其时,号军派将领何大五率众三千,从川南进入海马姑,各地苗、彝起义军皆派队伍进入猪拱箐,共同抵御官军的进攻。未离开猪拱箐的太平军战士,也参加了对猪拱箐的保卫战。
从同治六年二月中旬开始,岑毓英发动多次进攻,都为起义军击退。起义军还乘机以马队或牛队冲击官军之连营,踏平官军营帐二十多座,歼灭兵勇五百多人。岑毓英则采用挖深壕的办法来对付石火轮,并用挖地道埋炸药的办法摧毁起义军关卡。滇军皆身着铁铠甲,刀矛不能伤害,起义军派人持大刀专砍其足,重创敌军。海马姑的起义军占据尖山,暗中给猪拱箐运送米粮军火,岑毓英派夷目安中华装成起义军,将尖山包围,猪拱箐接济中断。起义军在失去外援,缺乏补充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达四个月之久。
岑毓英在以重兵为后盾的同时,又采取剿抚兼施的策略对付起义军,派遣间谍打入猪拱箐进行分化瓦解。经过浴血奋战,最后陶新春、周国瑞、熊万顺、梁大八均力尽被俘,解往黔西州城刘岳昭大营遇害。陶三春等人杀出重围,向海马姑等地转移,与张项七等会合。六月二十五日,岑毓英开始向红岩尖山及海马姑进剿,张项七等向来犯的滇军进行了坚决的抵抗。七月中,滇军于后山及中路同时并进,副将杨玉科在前山小路设伏,及起义军出击,抄出起义军后,将红岩尖山攻破。接着滇军包围了海马姑,张项七、陶三春多次率众击退敌军,在一次战斗中,张项七中弹身亡。尔后,滇军用喷筒燃烧起义军军棚,又用洋枪洋炮作掩护。七月十七日,滇军乘势占领海马姑。陶三春等率众突围,准备回猪拱箐,行至长春堡为兵练阻挡。陶三春、杨二及元帅杨应芳、古老四被俘,后为刘岳昭杀害。突围出来的部分起义军,有的加入了岩大五的起义军,有的就地隐蔽与官军周旋,坚持三四年之久。

(作者:倪英才、顾隆刚、吴慧媛、杜文铎

地域历史文化
地域历史文化资料刊录摘选和学习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