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贵州的矿业状况
文摘
2024-08-08 00:00
贵州
贵州汞矿开采由来已久,贵州汞矿业的特点是厂点多、规模大。在清代著名的汞矿产地务川,除木悠、板场、岩头等老厂外,又连有华盖山、泥塘山、大岩山、大路坳、猫门、李家沟、铁厂沟、太平沟、官坝等地矿洞,铜仁万山的水银朱砂场也恢复生产。康熙以来,其他一些州县也陆续开办朱砂、水银的采炼矿场。如开州在明末仅有白马洞矿,康熙九年(1670年),开州三脚岩开掘朱砂矿,后又开有洋水、热水、白洋林、用砂坝、川主庙、祠子、红岩沟、壅角沟、马蹄关等矿。修文县开有红岩、白岩矿,普安开回龙湾矿,遵义开平水里矿,独山开凉亭矿,八寨开有羊伍加河矿。雍正年间贞丰州开有回龙水银厂、坳坡朱砂矿;册亨州开有乐繁水银厂。
朱砂、水银厂矿见诸文献记载的即达33处之多。除务川的木悠、板场、岩头,铜仁的万山,开州白马洞等处外,其他的矿厂都是清代所开,分布区域,从原有的务川、铜仁、开州3府州县扩散至10个府厅州县。朱砂、水银采炼的规模,以务川及开州尤为突出。务川自板场经木悠至岩头,在长达10里、宽1里的范围内,采砂场、炼砂厂连绵不绝。务川人申一于道光年间,在距木悠场里许开办的采炼场,雇请工人即达300余人。遵义平水里矿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由官府开办,占地纵横四五里,招雇矿工六七百人,并派兵300守卫。开州的规模更大,“自马蹄关而用砂坝,而洋水三槽,而热水;又一区之斗甫青棡林,三区之下王比,皆有之”。其中,白马洞矿工之多实为空前,“背捶手,数至万余”。贵州巡抚田雯曾对当时的情景作了如下的描述:“阡江盘水,婺邑铜崖,咸可握而可采。然忽闭而忽开,未有若开阳之伙者也。于是奇赢之徒,废举之士,指烟岚以争趋,驱舟车而来至。相与募保佣工,画壤列肆”,争相聚集开州招工开采朱砂矿。道光年间,开州居民卢氏五兄弟经营矿业,在上矿穴中得一硕大如壶的朱砂,重达20余斤。背赴汉口出售,得银800两归来,购置田产,后“闻两湖疆臣以重金得之”,请巧匠依朱砂矿石形状,雕琢为朱砂瓜,作为宝物“贡京师”。清代采掘汞矿,冶炼水银,已有一套复杂而完整的工序。矿道可分为4类:自上而下开凿的称为“井”,平行推进的称为“墏”,既直又高的矿道称为“天平”,较矮并有变道的称作“牛吸水”。对普通岩石用铁锤、铁钻开凿。若遇岩石过于坚硬,则先燃煤烧烤之,再泼以水,岩石便松裂,易于开凿。无论何种矿道,都“必支木幂板为厢”,以防顶部及左右壁岩石垮塌。矿工(称砂丁)额顶油灯,持负工具,日以继夜匍匐在矿道里边凿石开道,边积累矿石。矿石运出后,放于水中淘选,利用朱砂矿比重大于岩石的原理选矿。盛所选矿入麻袋漉水,袋内滤出的水储于池内或引竹筒,因其含有朱砂,不得浪费。水银(即汞)提炼是设灶安锅烧制而得。大灶安置可用20升汞矿的大铁锅,每放一层矿砂,即铺糠壳一层,如此共放矿砂10层。用另一同等大小的铁锅反扣其上,取拌有盐的泥巴密涂两锅交接处,勿使漏气。小灶安置小铁锅。矿砂放入铁锅内,用竹笼罩在锅上。竹笼周身涂以稀泥,仅留一大孔,每孔之下都与槽相接。竹笼顶部留一大孔,孔上盖砖一块,仍用盐泥密封砖与笼的衔接处,燃柴火于灶内烤煅一昼夜即成。大灶之汞升粘于反扣的锅顶,小灶之汞升于盖砖后下流注槽内。汞为流体状,用豕脬(俗称猪尿脬)盛陈,便于保管或搬运。在清代文献中,铅有白铅、黑铅之分。白铅实即锌。铅是清代铸造铜币不可少的原料之一,也有部分用于制作武器的铅丸。康熙十四年,户部议准,凡各省产铜及黑白铅处,“有民具呈愿采”者,该省督抚即委派官员监督管理,任其开采。十八年又规定,各地所采之铜、铅,除交官部分外,其余全“听民发卖”,并指定“黔楚之铅……上供京局”作鼓铸之用。以后各省及贵州鼓铸局的开设,需铅量剧增,促进了贵州铅业蓬勃兴起。贵州铅业,主要分布在威宁州、水城厅、毕节县、大定府、普安州、平远州、遵义县、绥阳县及凯里县丞、丹江县、镇远府、松桃厅、都匀县、南笼府、贞丰州等地。其中,威宁铅厂特多,有妈姑、羊角、新发、白崖、马街、倮纳、黑泥、三家湾、莲花、齐家湾、白蜡厂、江西沟厂、罐子窑、榨子朱砂、倮布戛等十多处。榨子朱砂及倮布戛两地和凯里永兴厂主产黑铅。南笼府的小红关等厂开办于雍正年间。绥阳县月亮岩、水城福集、倮木底、大定水洞帖、丹江济川、凯里永兴、松桃巴贝山大丰厂、普安连发山等铅矿厂是在乾隆年间开办的。雍正以后,铅产量不断提高。威宁州的朱砂厂,雍正时期年产铅20-30万斤,乾隆时达100万斤以上。绥阳月亮岩厂也由30余万斤增加到100余万斤。年产铅100万斤的有丁头山、达磨山、榨子厂、大鸡、小洪关等地的厂矿。各铅厂产量最高的是莲花厂,年产量达500-600万斤之多。全省各府厅州县产铅量最大的是威宁州,年产为1000万斤以上。乾隆年间贵州全省年产铅在1400万斤左右。至道光时产量大减,仅及乾隆时的三分之一。贵州的铅大部分运京师供鼓铸用,其余供本省及外省用。雍正十一年,白铅每百斤官价为银1.3-1.5两之间,黑铅则每百斤在1.6-1.8两之间。乾隆四年规定,各矿产铅每百斤以20斤抽课归官府,50斤由官府收卖,30斤听卖商人。铅业的兴旺,致使供大于销,各厂铅积压很多。福集厂积压铅达2000余万斤,妈姑厂积压铅达3000余万斤,“至滞不销,久悬帑本”。其它厂也积存不少,如乾隆十五年(1750年),“都匀厂铅甚旺,数月间已积至百万”。贵州在清代是全国铅的主产地,也是全国铸币用铅的主要供给地。湖北省的汉口则是全国铅的最大集散地,贵州铅除办运京都外,主要运销汉口。《黔语》卷下载,凯里铅厂年可产铅四五十万。商贾贸贩由厂陆运至龙头河,再“水运至清江厅,经洪江而常德而汉阳”,继由“汉商而转贩,遂达于四方矣”。在全国各地流通的钱币中,大都含有贵州各族人民采炼的铅的成分,贵州铅在清代钱币铸造上作出了独特的重要贡献。贵州铜藏量并不大,产量也不多。康熙初年,大定府开办银厂沟采铜。贵州铜的批量生产开始于雍正五年,该年威宁即有猴子、赋书、阿都、白蜡、柞子等5个铜厂。七年,增设格得、八地、朵里、拖克、落州、女罗等6厂。雍正八年增大定府及丹江厅铁器寨冶铜厂。乾隆年间增设的铜厂有威宁州的致化里、玉龙、罗布甲、铜川河、勺录、哈喇河等厂及绥阳玛瑙山、普安阿先冲、水城厅陈家沟厂。道光年间又有威宁州的三格、地田坝、迥龙3厂。威宁州是清代贵州铜业中心,全省21个铜厂有16个在威宁。各铜厂又以威宁的致化里厂规模最大。致化里铜厂在乾隆六年有厂民2000余人,开凿槽洞72口,其中的14口已出铜100余万斤,并设有炼铜炉20座。陈家沟砂铜产量亦多,年产量最高达70万斤。贵州的铜主要供给贵州铸币用。乾隆九年经总督张广泗奏准,宝黔局每年所需的14万斤铜由本省出产的铜供应。另从云南采购滇铜40万斤以补所需。乾隆二十年,因贵州铜业生产发展,足够本省钱币所需,遂停止采买滇铜。各厂生产的铜,每百斤提取一成作为酬劳,以换取米盐,九成以每百斤银8两的价格,全由官府收买。清代贵州金矿发现不多,开采点少。金矿的采炼主要散布在黔东北的印江、江口、思南及黔东南的天柱、黎平、锦屏等府州县境内。金矿有岩金(脉金)、沙金两大类。岩金含夹在岩石层中;沙金含夹在河道砂砾层内。采掘岩金是沿矿脉开洞凿出坑道,掘取金矿。沙金是在河中淘取:于含金河段横筑一坝,使沙至坝前受阻截留,河水水位提高,水从坝上流走,河沙厚积,于坝间开一缺口,口下斜置一镶有若干水条相隔的木槽。人在坝上搅动河沙,使其从缺口处随水冲入槽内,取沙放箕形淘盆内,持盆在水中慢慢晃动,比重较轻的石沙顺水流走,比重较大的沙粒留存盆中。无论岩金、沙金采淘产量都不大,又不固定,所以各地金矿业兴衰无常。乾隆七年,由商民刘仕仁等在天柱开办相公塘和东海洞两金矿。张广泗认为两地仍有金矿可采,曾于八年疏请由天柱县官府督采,按产量成色抽取课金以充饷银,经营三年得金783两。后因课税太重,“厂民工本日亏,日渐星散”。思南的天庆寺厂开办于乾隆十年,次年即停闭。《黔南识略》称:天柱“旧产金,有花羊、黄花二厂,旋开旋闭”。这是贵州金矿开采的普遍状况。采金规模较大、历时较长的当数印江县木黄老金厂,这里的金矿业兴起于乾嘉时期,该地因盛产黄金而得名,开有余家槽子、水路上、胡家洞、猴子洞、金花洞、高坡洞等200个金矿洞,矿工多时上万人。开采金矿易获暴利,有权势者为争夺开矿,不惜动用武力,这也影响了贵州金矿开采的发展。贵州银矿常与铅锌共生,尤其是黑铅中含银量较高。黑铅主产威宁州榨子厂及水城万福厂,故贵州银矿的主产地也在这两处。“榨子厂黑铅银厂,系雍正五年开采”。万福厂在水城厅城南25公里处,方圆达10里,主要矿山为高约60丈的岩山2座,所产为含银的方铅矿。乾隆年间是万福厂采炼铅银铜的极盛期,据载“当时矿坑多至百余处,矿工数万人”。银铜皆用麻沟附近的煤炭冶炼,出现“浓烟缭绕,飞鸟不达”的景象。矿工不仅生产、生活劳苦,且有生命之忧。火龙洞厂壁于乾隆年间发生崩塌,压死矿工多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清廷认为银矿“官为经理,不如任民自为开采”,既可输纳课银于官府,又是“藏富于民”的一种方法,谕贵州巡抚贺长龄“相度山场,民间情愿开采者”一律准予开厂,胥吏不得侵蚀、阻挠,鼓励民间开采银矿。贵州民间用煤较早,但见于文献记载则是在清代。民国《贵州通志·土民志》载,康熙时,平远(今织金县)一带苗民,“烧煤取暖,已成普遍习俗”。《滇行纪程》载,康熙初年,作者许瓒曾自安南至新兴所(今兴仁)的行程中所见“沿途多煤山”。乾隆年间即用大量的煤冶炼银、铅。乾隆四十二年,贵州巡抚裴宗锡鉴于松桃厅所产煤不宜冶铅,特与川督联系,拟将大丰厂北迁至与四川省秀山县相邻处,利用该县厚薄湾的煤炼铅。贵州的煤,民间分为有烟煤和无烟煤两种,未经煅炼的烟煤称为生煤。《贵阳府志·食货志》谓:“生煤性恶,煅过则良”,记载了贵阳府民间已将烟煤进行加工,改善其性能。《镇远府志》卷十六亦称:“生煤性恶,毒气中人,煅过则良。黄平之湾水、天柱之帮洞、施秉之瓮哨等处皆产之。有檀煤、油煤之别。用途广,产量亦多”。清代贵州的铁矿冶炼较普遍,主要有贵筑、修文、开州、南笼、黎平、遵义、石阡、铜仁、思州、郎岱、永宁、锦屏等府州县。较著名的产地,根据乾隆《贵州通志》载,有开州的木老山、三岔河,南笼府的鹧鸪厂,黎平、遵义、石阡等府各地以及铜仁府的大万山、思州府的龙塘等处。此外,永宁州的三丙坝、锦屏县的岔河也是产铁地。遵义府月亮岩铁星坪厂原产铁颇盛,由于长期采掘,“洞老山空,炉民星散”,巡抚爱必达于乾隆十四年奏请将其封闭。大定府仡佬族人炼铁的程序是,在炼铁炉底部铺一层木炭,木炭上放铁矿石一层,如此木炭、铁矿逐层堆叠,燃烧木炭,使铁矿由红色烧变为青色。取出烧过的铁矿石捣碎如鸡蛋大,又依次如前放炉中,用风箱鼓风助燃,使之化为铁水,流入炉门前的砂坑中,冷却后即为生铁。捣碎生铁,装入矮炉下层,再以干柴积放铁块上,燃烧木柴,用倒火熔化铁块,变为铁水注入炉底,持铁棍拉出变为熟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