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明朝 后期的历史(五十三)一个即将破产的帝国

文摘   历史   2024-09-30 07:43   山西  

崇祯没有当皇帝时,总认为自己当了皇帝,就能如何如之何。这纯粹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更是把现实社会当童话故事看罢了。

等他坐在皇位上,马上就发现,事情远比他自己想象中要复杂;更渐渐明白了,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


崇祯有理由嘲笑自己哥哥的无能;崇祯也有理由痛恨、鄙视魏忠贤的下三滥。因为他们把大明帝国折腾得乌烟瘴气。

问题是,崇祯当了皇帝后,大明帝国依然是乌烟瘴气。

崇祯当了皇帝之后,面对帝国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的危机,都是一筹莫展。毫不夸张的说,他没有一项,真比他哥哥做得更好。

在军事上,满清竟然开始一再深入长城了;在政治上,党争愈演愈烈;在经济上,帝国加派一日多似一日;在社会上,帝国的流寇一天多似一天。

就是让天启皇帝、魏忠贤继续执掌朝政,帝国最多也不过如此吧!

甚至而言,就是让天启皇帝、魏忠贤继承执掌朝政,帝国都未必会沦落的这样迅速。


后人嘲笑崇祯皇帝,实际上如果把他们放在崇祯的位置上;恐怕他们连崇祯也不如的。

因为人们在认为崇祯皇帝无能时,通常总是假设,崇祯皇帝有着近于无限的权力。问题是,面对一个具体的个人时,皇帝就是有着近于无限的权力,但是面对一个抓不住、摸不着的利益群体时,皇帝的权力常常是苍白的。

明帝国的灭亡,其实就是亡于经济上破产。

[注] 明朝的覆亡,乃是财政破产,例如1632年(崇祯五年),有三百四十个县欠缴国家税粮达半数以上,其中一百三十四个县全部拖欠《崇祯存实疏抄》(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想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在江南打仗时,哪一次主力对决时,不是率领二三十万大军?要知道,当时的朱元璋,连江南还没有统一。

明帝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各种大型工程,一个接一个。

别的工程不用说了,就是修建长城,这得多大的工程啊!宋元时期,长城控制在契丹、女真、蒙古人手中,长城自然长久的荒废着。明帝国建立后,自然得重修长城。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就是明长城。

明成祖时代,帝国要北上迁都,修建紫禁城的工程有多大?我们可以想像。

明成祖时代,明成祖五次远征蒙古,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之大、阵容之豪华,放到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盛况空前的。


后来,明帝国统治着大江南北,而且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无论土地、人口、物资,都比当年的朱元璋,要多多出好几倍。

问题是,此时的明帝国,不要说想调到二三十万军队了,就是调动个十万军队,也是折腾的个鸡飞狗跳。

更夸张的还在于,此时的明帝国,不要说修万里长城、修紫禁城了,就是皇帝重修个三大殿,也会让帝国财政出现危机。

从这层意义上,明末财政危机,是因为开销太大造成的吗?显然也不是的,至少与明初相比是如此的!


帝国在最初期,政府可以强有力的,控制着帝国的主要经济资源。所以帝国之初,虽然总是战乱后一片狼籍,却能保持着强大的国力!

帝国在后期,帝国的主要经济资源,早已被各种利益群体,通过种种手段侵蚀殆尽了。在这种背景下,虽然帝国的土地、人口、物资,是帝国初期的数倍。但是帝国政能控制的资源,却是越来越少了。因为类似的原因,帝国政府自然越来越无力,履行自己的各项职能了。

面对满清的兴起,大明帝国实际上只调动了十万左右的军队(萨尔浒之战)出征;但马上问题就来了,因为军费没有了着落;于是为了这笔军费,大明帝国遂弄得鸡飞狗跳。

一个庞大的帝国,就堕落到了如此悲哀的境地,拼凑区区十万杂牌大军、且是缺乏足够后勤保障的十万杂牌大军,就让帝国连吃奶的劲也使上了。

从此以后,明帝国一场战役能投入的军事资源,恐怕也就停留在萨尔浒之战那种水平了。总而言之,最多也就是投入十多万军队。而且通常还是杂牌军的水平,因为真正合格的士兵有多少,皇帝永远也无法弄清楚。

面对西北旱灾,大明帝国只拿出区区不足二十万两银子去赈灾。我看了许多,当代历史学者的相关作品,也看了一些明末的原始书籍。发现明帝国政府,对西北大灾荒,好象只投入这么一丁点儿赈灾物资。

一个庞大的帝国,竟然只能拿出这么一丁点的物资,去赈济这场空前巨大的自然灾害?让人可笑呢?还是让人悲哀呢?


在这种背景下,帝国如果不去一再加税,帝国政府实在一天也维持不下去;更可悲的还在于,帝国政府就是不断的去加税,财政赤字也从来没有减少过!

所有忧国忧民的政客,都在高呼,不能再加税了,老百姓已够可怜了。问题是,不加税,如何解决帝国的财政危机呢?所有的官员,都是王顾左右而言它,或是和皇帝来一句,你把内帑拿出来,就可以了。

崇祯皇帝高高的坐在上面,表面上风光极了;实际上却是一个即将破产的大公司老板。因为他拿在手上的账本,翻来翻去,全是滥账;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除了加税之外,似乎已看不到别的办法了。虽然谁也知道,没完没了的加税,只会加剧帝国的危机。问题是,如果不加税,帝国当时就得宣布破产了。


满清入关后,最初统治的只是被战乱困扰多年的北方地区;普遍南方地区,还都控制在敌对的势力手中。在这种背景下,满清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实际上比崇祯皇帝少多了。

而满清为了统一天下,所展开的军事行动(需要调动的军事资源),也绝不会逊于明帝国后期的规模。因为当时调动几十万军队,那就是家常便饭。

但深深困扰明帝国的财政危机,为什么不再困挠满清政府了呢?

据说是因为天意,因为大规模的天灾开始渐渐结束了。其实呢?更主要的原因,显然是朱氏的龙子龙孙们(处于上层的贵族),在满清统治范围内,已无立足之地了;而他们所占有的经济资源,现在自然都会归满清政府支配了。

明帝国旧的太监集团、官僚集团、缙绅集团,更在李自成残酷打击下,也元气大伤了;他们曾占据的经济资源,现在自然也都普遍归满清政府支配了。

崇祯皇帝虽然高高在上,但是面对这种社会的蛀虫、害虫,却是不知从何处下手。现在,在叛乱、敌国力量接连打击下,这种社会的蛀虫、害虫,都已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就算残留了一些,也无力与新兴的满清政府玩那套官僚把戏了。

因为,你和崇祯皇帝玩官僚把戏,崇祯皇帝估计拿你没办法;因为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已把整个官场打通了。你敢跟新兴的满清统治者玩官僚把戏。当时就会让收拾的两眼翻白。


清初有一个大案叫奏销案。

据说,满清政府为了清查欠粮,曾对江南某地进行了重拳出击。总而言之,有点身份的人敢欠粮,一律严惩不贷。于是,只要你敢欠粮,有功名的一律革去;有官职的一律降级。仅这次集中整治,被革去功名的、被降级的人,就有一万多人。

虽然这次整顿,体现了满清的残暴。但是,我们必须得知道,它主要的针对目标,是有功名、有官职的人。

有一位老兄(叶方霭)更为夸张,这位老兄的功名是探花,虽然仅仅欠了一文钱,功名照样革去。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事,大约是他想给满清政府一个难堪,总而言之,你不是说欠粮就革去功名吗?我堂堂探花,我就欠你一文钱,我看你能把我怎么样了?

如果他面对的是崇祯皇帝,皇帝还真不能把他怎么样。问题是,他面对的是满清皇帝,当时就被革去功名。于是这位老兄,就因为一文钱,就丢掉了探花的功名。


虽然是这发生在顺治末年的事,但是从这种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满清的统治下,官僚集团想和皇帝玩官僚把戏,常常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的普遍经济资源,自然可以重新分配一下了。当然了,分配的原则通常是政府分一部分,底层农民也可以分一部分。

当然了,满清政府从客观上,可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一个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多年的战乱,让社会的人口压力减轻了。但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却是旧的既得利益集团几乎被连根拔起了(朱氏皇族已成为历史了,他控制的经济资源,都吐了出来;明帝国贵族、官僚、太监、缙绅在李自成、满清的接连打击下,早已不能与从前相提并论了);而新的既得利益群体,还没有变成一个盘根错节的、难以抑制的怪胎。


写到这里,我们大约可以知道,满清政府虽然控制着一个江北,但政府实际拥有的经济资源,已远远超过了明帝国政府控制的经济资源;当然了,一直困扰明帝国政府的种种问题,在满清这里,渐渐都不是问题了。

明帝国政府在后期,总会有大量欠税无法收上来,我们固然可以把一切归于老百姓太穷太苦了;问题是,真正欠税的人,从普遍意义而言,通常绝不是处于贫困中的劳动人民;在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社会中,普遍的劳动人民,所欠的只能是地租,而这地租绝不是说欠就能欠的。

成天哭着、喊着叫帝国政府减少赋税的人们,成天在赋税问题上表现得忧国忧民的官员、缙绅们,他们谁会用这种夸张的态度、慷慨激昂的态度去呼喊地主们应减少地租吗?显然是不会的,因为减少赋税代表着他们的利益,而减少地租显然是损害他们利益的。

但无论如何,明帝国政府只能接受这种赋税大面积欠缴的事实。而满清政府,显然不会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因为当时还没有一个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敢与满清政府玩这种把戏。


明帝国政府与既得利益集团搏奕,他永远也处于下风。

在这种背景下,明帝国政府无论说得多么动听(“无伤也,加赋出于土田,土田尽归有力家,百亩增银三四钱,稍抑兼并耳。”)。但结果,一切负担总是要落在普遍底层农民身上。

而这些问题,在新兴的满清政府中,显然是不会普遍存在着的。一切绝不是因为满清皇帝本事大,仅仅是因为满清政府还没有被强大的既得利益群体所控制。在这种背景下,满清政府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有力的贯彻到整个社会之中,更能强有力的支配自己的政府资源。而明帝国显然已丧失了这种能力。



泪痕春雨
历史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