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的治疗选择:有效与无效的治疗方法

文摘   2024-12-29 00:23   美国  

背景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然而,目前针对其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KD)的有效治疗选择仍然有限。本文综述了现有的医疗和非医疗治疗方法,并评估其有效性。

病理生理学机制

ADPKD 主要由PKD1 PKD2 基因的突变引起:

  1. PKD1 编码多囊蛋白1PC1)。

  2. PKD2 编码多囊蛋白2PC2)。

这些突变导致:

  • cAMP水平升高

  • mTORERK JAK-STAT 通路的异常激活

  • AMPK 活性降低     细胞内钙水平下降

这些生化改变导致:

  • 囊肿形成和细胞增殖;

  • 抗利尿激素(AVP)紊乱;

  • 代谢异常。

上述机制为治疗靶点提供了依据。

药物治疗

1. 托伐普坦(Tolvaptan

  • 机制V2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抗利尿激素(AVP)信号,降低囊肿体积,延缓肾功能下降。

  • 临床试验

    • TEMPO试验:表明托伐普坦可通过抑制囊肿生长,延缓临床不良结局。

    • REPRISE试验:进一步证实了托伐普坦可显著延缓ADPKD的疾病进展。

  • 结论:托伐普坦是目前唯一被批准用于延缓ADPKD患者肾功能下降的药物。

2. mTOR抑制剂

  • 机制: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减缓囊肿生长。

  • 临床试验

    • 西罗莫司Sirolimus):尽管显示可减缓囊肿体积增加,但未改善肾功能。

    • 依维莫司Everolimus):Walz等的研究显示依维莫司可减缓肾脏总体积增加,但未延缓肾功能恶化。

  • 结论:尽管对囊肿生长有一定影响,但未显示出改善肾功能的临床意义,不推荐。

3.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兰瑞肽)

  • 机制:通过减少囊液分泌缓解囊肿体积增加。

  • 临床试验

    • 虽然减少了肾囊肿和肝囊肿液体积累,但未显示延缓肾功能下降。

  • 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等。

  • 结论:不推荐用于ADPKD的治疗。

4. 二甲双胍(Metformin

  • 机制:激活AMPK,调节代谢。

  • 临床试验

    • Brosnahan等的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能减缓eGFR下降,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 结论: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5. Venglustat

  • 机制:葡糖鞘脂合酶抑制剂,通过调节鞘脂代谢抑制囊肿生长。

  • 临床试验

    • STAGED-PKD试验

      • 第一阶段:未显示肾脏总体积年变化率的显著改善。

      • 第二阶段eGFR下降速度反而加快。

  • 结论:未显示临床疗效,不推荐。

非药物治疗

1. 疼痛管理

  • 腹腔神经丛阻滞和肾去神经术:可能缓解囊肿相关的疼痛。

  • 囊肿去顶术(肾囊肿减压术):比单纯抽吸液体效果更好。

2. 手术干预

  • 原位肾切除:适用于某些肾移植前或后的患者。

  •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适用于不适合肾切除的患者。

总结

  • 有效治疗:托伐普坦是唯一被证明有效的药物。

  • 无效治疗

    • mTOR 抑制剂(如西罗莫司、依维莫司)、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Venglustat 等均未显示显著疗效。

  • 未来方向: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以改善ADPKD患者的预后。


原文链接:

https://ajkdblog.org/2023/06/21/treatment-options-for-autosomal-dominant-polycystic-kidney-disease-adpkd-what-works-and-what-does-not/

刘松 中美肾内知识分享
本公众号主要用于分享普通肾内, 肾移植内科和内科其他专业的诊疗知识和前沿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