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学习的“知行合一”?“行”在前,“知”在后

2024-12-31 21:34   黑龙江  

声乐教学中的知行合一辩证之道

在声乐教学的领域中,“合一” 宛如一颗启明星,照亮着师生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探寻美妙歌声的真谛。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规律无形,却时刻影响着声乐的世界。许多声乐技巧与原理,即便未被我们察觉,也始终在发声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就如美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威廉•文纳所著的声乐书籍《歌唱——机理与技巧》,其中阐述的从假声过渡到真声的训练起音和声区动态平衡的方法,虽未明确提出 “擞音法”,但其本质与擞音法有着相通之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这恰恰证明了声乐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它们都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我所教授的学生大多是高中生,声乐基础较为薄弱。起初,我并不急于向他们灌输繁杂的声乐理论知识,而是让他们直接进行实践练习。例如,通过擞音法的“真假擞”练习寻找最美的真声,引导学生从假声自由落地般通过擞音点过渡到真声,让他们亲身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纯假声,什么是纯真声,什么是擞音点(坎儿),什么是假声零外力,什么是真声的爆破点?当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能够唱出具有浓浓的泛音且富有穿透力的声音时,我再适时地为他们讲解这其中涉及的高位置只是一种体感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气息会自动满足人的需求而不需要人为控制等声乐知识,打破传统声乐理论和术语对歌唱的束缚。这种先 “行” 后 “知” 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不是机械地记忆理论,而是在实践中真正领悟知识的内涵,从而实现了从 “行” 到 “知” 的跨越。

从教学实践来看,“行” 是 “知” 的根基。在学生不断练习的过程中,他们对于气息的控制、喉咙的打开以及声音位置的寻找等方面逐渐有了清晰的认知。这些认知并非来自书本上的文字描述,而是源于他们自身的实践体验,是实实在在的 “真知”。相反,如果仅仅从理论知识出发,而缺乏实际的练习,那么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就如同空中楼阁,看似华丽却无法落地生根,在实际演唱中也难以发挥作用。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摒弃理论知识。声乐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理论为实践提供了方向和指导,而实践则是检验理论、深化理论的关键环节。过多的理论知识可能会让学生陷入困惑,不知从何下手,但缺乏理论的支撑,学生的实践也可能会盲目无措。
例如,在学习擞音法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不断地练习,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声方式,这是 “行” 的成果。而当他们掌握了擞音法的技巧后,再回头去理解声乐理论中关于真假声转换、气息共鸣等知识时,就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此时的理论知识也因为实践的验证而变得更加鲜活。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声乐知识随处可见,但其中不乏大量 “知而不行” 的虚假认知。许多人自认为掌握了丰富的声乐理论,却无法在实际演唱中展现出来。这种局限于 “知” 的层面的学习,犹如镜花水月,看似美好却毫无实际价值。只有将 “知” 与 “行” 有机结合,才能让声乐学习真正发挥作用。
王阳明所倡导的 “行合一” 理念,在声乐教学中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声乐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实践的锤炼。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演唱能力,才能达到真正的 “知”。
总之,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应始终秉持知行合一的辩证思想。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理论中升华,通过 “行” 来验证 “知”,用 “知” 来引导 “行”,“行”在前,“知”在后,如此循环往复,方能让学生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唱出属于自己的动人旋律,实现声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欢迎扫描二维码加旭东老师为好友,他将运用擞音法帮你解决遇到的问题,让你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不再迷茫,勇敢地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


旭东声乐教育近期文章:

  1. 别让“假美声”误导你的歌唱之路

  2. 关于歌唱训练中“气息无用论”的深度剖析与研究报告

  3. 歌唱呼吸训练的关键:先呼后吸

  4. 解锁学习密码:让孩子先动口,再动脑,最后动手

  5. 民族声乐 “美声化” ?咋就找不着北了?

  6. 从《蝴蝶泉边》探寻民族声乐真假声融合之道

  7. 探索声乐新征程:杨旭东老师与擞音法之路

  8. 声乐学习,不能“脚踏两条船”

  9. 戳破 “歌唱呼吸” 谎言:还歌唱本来面目

旭东声乐教育
擞音法,是中国音乐学院周强教授发明的一种声乐训练方法,帮助歌者获得最美音色,最大音量,最宽音域。擞音法教学遵从两个路径:真声路径和假声路径,真声拓展到极致,假声拓展到极致,形成无极歌唱。擞音法教学功效,让声乐学习变得简单快速高速高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