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假美声”误导你的歌唱之路

2024-12-30 20:30   黑龙江  

一、引言

最近看了张玫瑰演唱《我爱你,中国》的视频,感触颇深。张玫瑰在舞台上的表现堪称惊艳,她的歌声仿佛有一种魔力,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从视觉上看,她站在舞台中央,身姿优雅,仪态万方,举手投足间尽显专业歌唱家的风范。而当她开口歌唱时,那饱满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更是让人陶醉。
起初,单从视频呈现的效果听来,感觉她充分运用了腔体共鸣,声音圆润、饱满,极具穿透力。但仔细琢磨后发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这也让我不禁联想到,在我们日常的歌唱学习与实践中,似乎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过度追求共鸣腔体的运用,结果反而导致声音缺乏应有的穿透力,出现所谓 “假美声”“假共鸣” 的中国式美声现象。今天,咱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二、中国式 “假美声” 现象剖析

(一)过度追求共鸣的误区

在声乐学习中,共鸣腔体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人体的共鸣腔体主要包括胸腔、口腔、头腔等,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天然的 “扩音器”,能够让声音更加丰满、圆润、富有穿透力。当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基音后,这些共鸣腔体通过共振作用,将基音放大并修饰,从而产生美妙的歌声。
然而,许多中国歌者在歌唱时却陷入了过度追求共鸣的误区。有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 “美声效果”,刻意地去撑开共鸣腔体,过度使用胸腔共鸣,使得声音听起来空洞、沉闷,缺乏明亮的焦点;还有些人在头腔共鸣上用力过猛,导致声音尖锐、刺耳,失去了应有的柔和与温暖。这种过度追求共鸣的唱法,往往会让声音变得臃肿,失去了自然的灵动性,听起来就像是在 “炫技”,而非真正地用歌声表达情感。
比如在一些声乐比赛或演出中,我们经常能听到部分选手,一开口就是满满的胸腔共鸣,声音震得人耳朵发麻,可细听之下,却发现歌词含糊不清,旋律的美感也被掩盖。又或者在高音部分,过度依赖头腔共鸣,声音尖锐得如同警报声,让人听着心里直发慌。这些都是过度使用共鸣腔体带来的不良后果,使得歌声看似华丽,实则缺乏灵魂与感染力。

(二)舞台与日常歌唱的混淆

舞台和日常琴房的声学环境有着天壤之别。空旷的舞台空间较大,周围的墙壁、天花板等能够反射声音,形成丰富的回声,为歌唱者营造出一种天然的共鸣效果。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歌唱者没有刻意去追求强烈的共鸣,声音也能借助舞台的声学特性传播得更远、更响亮。
而日常的琴房通常空间较小,吸音效果较好,为的是让练习者能够更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声音,便于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但这也导致琴房内的声音反射较少,共鸣效果相对较弱。如果在琴房里按照舞台表演的标准去追求共鸣,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有些歌者在琴房练习时,习惯了那种近距离、相对干涩的声音反馈,一旦登上舞台,面对空旷的空间和强烈的回声,就会不知所措。他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加大共鸣的使用力度,结果声音变得过于庞大、松散,失去了控制。反之,一些在舞台上表现出色的歌者,回到琴房练习时,如果不懂得根据环境调整发声方式,也会觉得自己的声音 “不对劲”,甚至会对自己的歌唱能力产生怀疑。
就像之前提到的张玫瑰演唱《我爱你,中国》,舞台上的她光彩照人,歌声饱满有力,可若将她在舞台上的发声方式原封不动地搬到琴房里,恐怕就会显得声音过于 “撑”,缺乏细腻的情感表达。这就是没有分清舞台与日常歌唱环境差异所导致的问题。

三、错误观念下的教学乱象

(一)错误观念的代代相传

在国内的声乐教学领域,一些老师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将国外歌唱家在舞台上展现出的发声方式奉为圭臬,不假思索地照搬到日常教学中。他们过于强调共鸣的强烈程度,要求学生在练习时就追求那种宏大、深沉的声音效果,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声乐的 “高大上”。
在课堂上,老师常常让学生长时间进行单一的共鸣练习,如过度强调胸腔共鸣的低沉轰鸣,或是头腔共鸣的高亢尖锐,却忽略了声音的自然性和灵活性。学生们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拼命地撑开腔体,调整气息,结果导致发声器官过度紧张,养成了错误的发声习惯。长此以往,学生们不仅难以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还可能对自己的嗓音造成损害。
比如,有些声乐老师在教学生唱高音时,一味地要求学生加大头腔共鸣的运用,学生为了达到老师所期望的 “明亮、有穿透力” 的高音效果,会不自觉地用力往上顶,使得喉咙变得僵硬,气息也变得急促而不稳定。这样唱出的高音虽然看似响亮,但却缺乏美感和控制力,而且极易疲劳,无法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演唱状态。

(二)审美偏差的束缚

许多中国学生怀揣着对声乐艺术的热爱,远赴意大利等声乐强国求学深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学生和老师即便身处这样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依然深受国内传统审美观念的束缚,难以真正接受和融入当地先进的发声理念。
中国留学生在意大利学习期间,往往会发现当地老师所倡导的发声方式与自己在国内所学大相径庭。意大利老师更注重声音的自然流畅、情感的真挚表达,以及对作品风格的精准把握。他们认为,歌唱不仅仅是发出美妙的声音,更是要通过歌声传递出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与内涵。
然而,一些中国学生和老师由于在国内长期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审美观念,总是执着于那种 “厚重、响亮” 的声音效果,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美声的标准。他们在面对意大利老师的指导时,内心充满了抵触情绪,不愿意改变自己原有的发声习惯。即便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想要尝试新的发声方式,也会因为旧观念的影响而畏首畏尾,难以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就像有些中国学生在意大利参加声乐考试时,尽管技术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由于发声风格和审美观念与当地主流不符,导致成绩不尽如人意。他们在演唱时,过于注重共鸣的营造,而忽略了作品的情感表达和细节处理,使得歌声听起来空洞、缺乏感染力,无法打动评委老师。这种因审美偏差而导致的学习困境,让许多中国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声乐求学路上倍感迷茫。

四、美声唱法中声音位置的正确理解

(一)靠前与靠后之争

在美声唱法的领域里,声音位置的靠前与靠后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靠前” 学说以德国女高音歌唱家丽莉・雷曼为代表,在欧洲美声唱法中曾占据主导地位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学派主张声音要明亮、清晰,认为歌唱时应将声音集中于两眼、鼻梁至唇上方这一 “面罩” 区域,让声音仿佛从面部前方传出,给人以亲切、直接的听觉感受。就像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他在演唱时,咬字发音字正腔圆,声音明亮且靠前,能够很好地传达音乐情感,让听众沉浸在他的歌声之中。
而以美国著名声乐家凯萨里为代表的 “靠后” 学派则极力反对 “靠前” 唱法,他们认为 “靠前” 唱法是致命的、有害的。“靠后” 学派强调要用最少的喉部消耗发出最大的共鸣,要求松开喉咙,把声音放在咽部,发音时将冲击点放在软腭后面。随着音的升高,声带逐渐拉紧变薄,冲击点的位置也相应后移,使得声音听起来宽厚、含蓄、大气。例如,一些演唱经典歌剧咏叹调的歌唱家,在演绎那些情感深沉、气势磅礴的作品时,常常运用 “靠后” 唱法,让歌声充满力量感,仿佛能穿透听众的心灵。
然而,这两种唱法的极端追求都容易引发问题。若一味追求 “靠前”,有人会错误地将头与下颚往前伸,试图让声音更靠前,结果却导致气息控制不住,气提到了嗓子眼,使声音变得浅、扁,失去了应有的圆润与饱满;而过度追求 “靠后”,则可能出现将气往下压、头往后靠,下巴和喉结也往下压的情况,导致气息僵死,喉部过度用力撑开,声音闷在里面,听众难以感受到声音的魅力,演唱者自身也会觉得疲惫不堪。

(二)寻找声音的 “平衡点”

实际上,“靠前” 与 “靠后” 并非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靠后” 唱更多的是一种演唱者发声时的内在感觉,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共鸣和泛音,就像是搭建一座稳固的声音 “大厦” 的根基;而 “靠前” 则是客观呈现出来的声音效果,是让歌声能够直接传递给听众的 “桥梁”。
在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时,我们应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调整声音位置。比如,演唱一些轻快、抒情的歌曲,如意大利艺术歌曲《我亲爱的》,可以适当增加声音的靠前程度,让咬字更加清晰自然,音色更加明亮甜美,以展现出歌曲的温馨与柔情;而在演绎大型歌剧选段,像威尔第的《弄臣》中的经典咏叹调时,适度运用 “靠后” 唱法,能够增强声音的厚度与力量感,更好地诠释出作品中的戏剧性与张力。
对于不同嗓音条件的演唱者来说,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 “平衡点”。嗓音条件较为清亮、单薄的演唱者,可在保持声音明亮的基础上,尝试运用一些 “靠后” 的技巧,增加声音的立体感和深度;而嗓音本身较为浑厚的演唱者,则要注意避免过度 “靠后”,以免声音过于沉闷,可适当将声音焦点往前调整,让歌声更加通透。
总之,美声唱法中声音位置的靠前与靠后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理解其原理,根据自身条件和作品需求,巧妙地运用这两种技巧,找到那个让声音既明亮又丰满、既具有穿透力又饱含情感的 “平衡点”,从而展现出美声唱法的真正魅力。

五、回归歌唱本质,重塑发声理念

(一)以情带声,而非以技炫声

歌唱的本质是什么?是用美妙的声音传递真挚的情感。情感是歌唱的灵魂,技术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当我们过度追求共鸣、声音位置等技巧时,往往会忽略了情感的表达,让歌声变得空洞、缺乏感染力。
在演唱一首歌曲之前,演唱者务必深入了解作品的背景、内涵和情感基调。比如演唱《松花江上》,如果不了解歌曲背后那段悲壮的历史,不体会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就很难唱出歌曲中蕴含的悲愤与思乡之情。只有将自己完全代入到歌曲所描绘的情境中,让情感自然流淌,才能唱出打动人心的歌声。
在实际演唱过程中,要学会用情感带动声音,让声音成为情感的载体。当我们内心充满喜悦时,歌声会自然地明亮、轻快;当我们悲伤难过时,声音也会随之低沉、哽咽。这种由内而外的情感抒发,远比单纯依靠技巧堆砌出来的声音更能触动听众的心灵。

(二)个性化发声,拒绝千篇一律

每个人的嗓音条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在歌唱发声时,我们应摒弃千篇一律的模式,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声方式。
有的歌手嗓音天生高亢嘹亮,适合演唱气势磅礴的歌曲,像韩红演唱《天亮了》,她那极具穿透力的高音,将歌曲中蕴含的伟大父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有的歌手嗓音则温婉细腻,更擅长演绎抒情柔美的作品,如邓丽君演唱的诸多经典情歌,她用轻柔甜美的嗓音,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技巧,但绝不能盲目模仿。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摸索,发现自己嗓音的优势与特点,找到最能展现自身魅力的发声方法。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嗓音,避免过度使用或错误使用发声技巧,导致嗓音受损。
总之,歌唱是一门充满魅力的艺术,让我们回归本质,用心歌唱,用真情实感打动听众,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采。

六、结语

总之,过度使用共鸣腔体,一味追求所谓的 “美声效果”,不仅无法让歌声更加动听,反而会导致声音缺乏穿透力、情感表达缺失等问题,陷入 “假美声”“假共鸣” 的误区。希望广大声乐爱好者、学习者以及老师们能够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摒弃错误观念,回归歌唱的本质。
在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我们要注重对作品情感的挖掘,以情带声;根据自身嗓音条件和作品风格,探索个性化的发声方式;同时,正确理解和运用共鸣腔体,找到声音位置的 “平衡点”,让歌声自然、真实、富有感染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歌唱的道路上不断进步,真正领略声乐艺术的无穷魅力,用歌声传递美好,打动人心,享受歌唱带来的快乐与满足。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欢迎扫描二维码加旭东老师为好友,他将运用擞音法帮你解决遇到的问题,让你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不再迷茫,勇敢地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
旭东声乐教育近期文章:
  1. 关于歌唱训练中“气息无用论”的深度剖析与研究报告

  2. 歌唱呼吸训练的关键:先呼后吸

  3. 解锁学习密码:让孩子先动口,再动脑,最后动手

  4. 民族声乐 “美声化” ?咋就找不着北了?

  5. 从《蝴蝶泉边》探寻民族声乐真假声融合之道

  6. 探索声乐新征程:杨旭东老师与擞音法之路

  7. 声乐学习,不能“脚踏两条船”

  8. 戳破 “歌唱呼吸” 谎言:还歌唱本来面目

  9. 寒假声乐特训大庆站:开启声乐进阶之旅

旭东声乐教育
擞音法,是中国音乐学院周强教授发明的一种声乐训练方法,帮助歌者获得最美音色,最大音量,最宽音域。擞音法教学遵从两个路径:真声路径和假声路径,真声拓展到极致,假声拓展到极致,形成无极歌唱。擞音法教学功效,让声乐学习变得简单快速高速高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