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声乐教学的道路上,我常常收到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皱着眉头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啰嗦?每个知识点翻来覆去地讲,不累吗?” 也有人满是敬佩地感慨:“你怎么这么有耐心啊,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一一耐心指导。”
每当这时,我总会微微一笑,心里默念:谁让我是当老师的呢!在我看来,这既是身份赋予的责任,也是内心深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使然。二、人分三类,教育无差
当老师的人都知道,学生的资质、性格、学习能力和态度各有不同。正如古人所说,人有上智下愚,还有中人之分,也就是所谓的上士、下士和中士这三类人 。只要有人群,就必然会有这三种类型的存在。在教学的世界里,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些学生天生对声乐有着极高的悟性,乐感极佳,对音准、节奏的把握轻松自如,这便是 “上士” 型学生。他们仿佛是为音乐而生,一点就通,老师只需稍加引导,就能迅速掌握新的技巧,自主探索更深层次的声乐奥秘。而 “中士” 型学生则处于中间地带,他们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但缺乏稳定性和自主性。有时他们能跟上教学进度,表现出不错的学习状态;有时又会因为各种原因分心,学习上出现波动。还有一类 “下士” 型学生,他们在声乐学习上困难重重,可能是乐感不佳,也可能是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方法,总是难以跟上教学的节奏。然而,作为老师,无论面对哪一类学生,都要秉持着 “一个都不能落下” 的信念 ,这是职业的基本要求,更是师者仁心的体现。我们的职责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挖掘他们的潜力,无论他们起点如何,都要给予他们平等的关注和教导。就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闪耀之星,老师的责任就是为他们点亮前行的道路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 “因材施教” 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依然熠熠生辉。对于 “上士、中士、下士” 这三类不同特点的学生,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声乐学习中得到成长和进步。(一)上士:引领方向
优秀的 “上士” 型学生往往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对声乐有着敏锐的感知和独特的理解。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迅速掌握老师传授的技巧,并且能够举一反三,自主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他们就像一艘艘装备精良的帆船,只要给予正确的方向指引,就能在声乐的海洋中自由航行。在教学中,我会为这类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比如让他们尝试分析不同风格声乐作品的内涵和表现技巧,鼓励他们参加高级别的声乐比赛和演出,与更优秀的选手交流切磋。同时,我会引导他们关注声乐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不断的探索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对于 “上士” 型学生来说,老师的引导就像是为他们点亮了一盏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在追求声乐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二)中士:勤加督促
中等水平的 “中士” 型学生,他们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但缺乏足够的自律性和稳定性。他们在学习上容易出现波动,时而表现出色,时而又有所懈怠。这类学生就像一辆动力不错但需要不断调试的汽车,需要老师持续的关注和督促,才能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针对 “中士” 型学生,我会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定期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当他们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他们出现懈怠时,及时提醒和督促,帮助他们调整学习态度。同时,我会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任务,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有的 “中士” 型学生在气息控制方面有一定基础,但在高音的转换上总是出现问题。我会针对这个问题,为他制定专门的练习计划,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高音转换的练习,并定期检查他的练习成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他们逐步克服困难,提升自己的声乐水平。(三)下士:耐心引导
基础薄弱的 “下士” 型学生在声乐学习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他们可能对基本的乐理知识理解困难,或者在发声、气息控制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这类学生就像刚刚起步的幼苗,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耐心、关爱和精心的呵护,才能茁壮成长。在面对 “下士” 型学生时,我会从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开始教起,一步一个脚印,不急于求成。比如,对于乐感不佳的学生,我会通过一些简单有趣的音乐游戏,如节奏模仿、音高辨别等,帮助他们培养乐感;对于发声有问题的学生,我会亲自示范正确的发声方法,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和学习,然后让他们反复练习,及时纠正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不断鼓励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学好声乐。每个 “下士” 型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潜力,只要老师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引导,他们也能在声乐学习中取得进步,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一)流水思考,突破壁垒
在当今这个知识快速更新、学科不断交叉融合的时代,流水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所有学生形成相同的底层思考代码,从而在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流水思考的核心在于将思考过程像流水一样,自然、流畅地展开 。它鼓励我们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式,不拘泥于单一的学科视角,而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看待问题。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流水思考的方式,将声乐技巧与音乐理论、文化背景、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有机融合。例如,在学习一首声乐作品时,让学生不仅关注歌曲的音准、节奏、发声等技巧,还要思考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创作背景以及所属的音乐风格特点等。通过这样的思考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声乐作品,提升自己的艺术表现力。这种思考方式对于打破学科壁垒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各个学科之间往往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形成孤立的思维模式。而流水思考能够让学生学会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将它们运用到声乐学习中。比如,学生可以运用数学中的逻辑思维来分析音乐的节奏规律,运用文学中的修辞手法来理解歌词的意境,运用历史知识来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自由穿梭,形成更加全面、灵活的思维体系 。(二)感性学习,激发共鸣
感性学习是一种注重情感体验和直觉感知的学习方式,它与声乐学习的本质有着高度的契合。在声乐学习中,感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音乐情感,提升声乐学习的效果。声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通过声音来传达情感,触动人心。感性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加敏锐地感知音乐中的情感元素,与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当学生在学习声乐作品时,不是仅仅从理论和技巧的层面去理解,而是用心去感受歌曲中蕴含的喜怒哀乐,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演唱中,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听众。例如,在演唱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歌曲时,学生可以回忆自己离开家乡时的感受,想象家乡的景色、亲人的面容,将这些情感融入到歌声中,使演唱更加富有感染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性学习能力,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让学生多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通过聆听不同歌唱家的演唱,感受他们在情感表达上的细微差别,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鼓励学生在演唱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代入到歌曲所描绘的情境中,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作品。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如参加音乐会、合唱比赛等,让学生在实际的表演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感性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声乐教学的征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以教师身份教导学生学习声乐,更应该做思考教练教会学生思考,因为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思考能力。思考教练就像是一位智慧的引路人,为学生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它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充满魅力的教学实践。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流水思考和感性学习的方法,思考教练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声乐学习中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质的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无论他们是 “上士”“中士” 还是 “下士”,都能在思考教练的引导下启动思考,获得知识的滋养和能力的提升。这种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正是思考教练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可能,只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支持,他们都能在声乐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亲爱的读者们,在你们的教学过程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感悟呢?又是否遇到过让你印象深刻的学生和教学故事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教学故事和困惑,让我们一起交流探讨,共同成长,为教育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如果你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欢迎扫描二维码加旭东老师为好友,他将运用擞音法帮你解决遇到的问题,让你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不再迷茫,勇敢地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打破“歌唱三阶段”迷思,回归声乐本真
30年声乐教学“反刍”:我扔掉了一切旧理念
破解西洋美声“哭腔”密码,原来奥秘藏在这!
打破声乐迷思:美声并非唯一真理
关于补课:听教师、学生如何袒露心声?
“擞音法”:声乐界的潜力新星
殊途同归:美歌教学“声区重叠”与擞音法“真假声路径”对比
惊!声乐学习,权威和网络教学竟全是坑?
别让歌剧唱法带偏了你的日常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