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训练新视角:间接训练法打开喉咙

2025-01-15 23:51   黑龙江  

走廊里的灵感乍现

就在刚刚,我在走廊里随意喊了几声,刹那间,一个全新的感悟涌上心头,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在学习的广袤天地里,方法可谓琳琅满目,有的以结果为导向,快刀斩乱麻;有的则从源头出发,追根溯源。不同的培训方式,就像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都有可能抵达成功的彼岸。然而,由于出发点的差异,过程往往也会大相径庭,甚至最终的结果也可能背道而驰 。
最近这两天,我沉浸在各种关于打开喉咙的小视频中,同时也在反复研读自己之前写的相关文章,脑袋里就像有一团燃烧的火焰,对这个话题的思考愈发炽热。我们都知道,打开喉咙是声乐学习中的关键一环,常规的做法是以打开喉咙为直接目标,展开针对性的训练 。
可就在今天,我脑海中突然闪过一道独特的思路:我为何不绕个弯,从发声的角度切入,通过间接的训练方式,来实现打开喉咙的目的呢?

迂回与间接训练法揭秘

在深入探讨声乐训练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两种独特的训练理念 ——“迂回训练法” 与 “间接训练法” 。
所谓 “迂回训练法”,就如同在错综复杂的迷宫中寻找出口,不盲目地朝着自以为是的方向直闯,而是巧妙地绕开眼前的障碍,选择看似曲折却可能更有效的路径。它强调不直接从训练本身出发,而是通过其他角度或途径来间接达成训练目的。这就好比我们计划去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地图上显示有一条笔直但路况复杂、交通拥堵的大道,同时还有一条蜿蜒曲折但车流量少、风景优美的小路。迂回训练法就像是选择了那条小路,虽然路程可能变长,但最终能更轻松、更稳妥地抵达终点 。
“间接训练法” 同样别具一格,它突出并非直接针对训练内容进行正面强攻,而是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来实现相同的训练效果。例如,在体育训练中,想要提高跑步速度,直接训练法可能是不断地进行短跑冲刺练习;而间接训练法或许是通过加强腿部力量训练、提升心肺功能,从侧面来促进跑步速度的提升。就像搭建一座高楼,直接训练法是从底层一层一层往上搭建,而间接训练法是先准备好充足的建筑材料、完善施工方案,为高楼的搭建创造良好的条件,最终同样能建成坚固的高楼 。

传统直接训练法剖析

常见方式罗列

在声乐教学的漫长历程中,从喉咙本身入手训练打开喉咙,已然成为一种根深蒂固且广泛传播的传统方法 。其中,打哈欠训练法尤为常见,又细致分为闭口打哈欠与张口打哈欠两种形式 。当我们处于困倦状态,不自觉地打哈欠时,喉咙会自然地扩张,喉结下沉,口腔内部空间增大,仿佛为声音的流淌开辟出一条宽敞的通道 。声乐学习者们被要求刻意模仿这种状态,试图在歌唱中重现打哈欠时喉咙的打开程度 。
除了打哈欠,还有一些老师强调捕捉打哈欠开始阶段的那种瞬间感觉,认为此时喉咙的状态最为理想,是打开喉咙的关键节点 。更有甚者,要求学生在打哈欠时,将喉头下放到最底端,并努力保持在这个位置,以此来稳定喉咙的打开状态 。这些方法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刺激喉咙,使其达到理想的打开状态,为发声创造有利条件 。

目的与弊端探讨

毋庸置疑,直接训练打开喉咙的初衷,是为了创造出最佳的发声状态,追求那如同天籁般最美的音色 。在声乐的世界里,喉咙就像是一座精密的乐器,只有当它被完美调试,各个部件协同运作,才能奏响动人的旋律 。而打开喉咙,正是调试这座乐器的关键步骤,它能让声带处于最佳的振动状态,使气息得以顺畅地通过,进而产生丰富而美妙的共鸣 。
然而,现实却给这种看似完美的训练方法泼了一盆冷水 。在实际操作中,直接从喉咙入手训练,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言,极易引发一系列问题 。其中,“撑” 的现象最为普遍,就像一个气球被过度吹气,失去了原本的弹性和灵活性 。学习者们为了感受到喉咙的打开,往往会不自觉地用力去撑开喉咙,导致喉咙周围的肌肉紧张、僵硬,声音听起来生硬、不自然 。这种过度的 “撑”,不仅破坏了声音的美感,还可能对喉咙造成长期的损伤 。
在《名家谈艺——田玉斌与名家谈美声歌唱》一书中,讲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杜吉刚的经历,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他早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潜心学习的四年时光里,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练习放下喉头这一课题上 。然而,当他远渡重洋,前往意大利留学深造时,才惊觉自己之前对喉咙打开的理解和掌握存在着巨大的偏差 。在意大利的声乐学习环境中,他接触到了更为先进、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这才真正开启了理解和学会打开喉咙的大门 。这一经历深刻地反映出,直接从喉咙入手进行训练,即便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也未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间接训练法的精妙之处

从发声角度出发

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打开喉咙的根本目的,其实质是为了营造出最完美的发声状态,让声带在振动时能够释放出最美的音色 。这就好比一位顶级大厨精心挑选食材、调配调料,一切准备工作都是为了烹饪出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美食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转换一下思路,从发声这个关键角度入手呢?通过敏锐地判断发声是否准确无误,进而间接推断喉咙打开的状态是否恰当 。
当我们发出的声音如同山间清泉,清澈见底、灵动悦耳,又似林间微风,轻柔舒缓、沁人心脾,这就如同一个无声的信号,暗示着我们的喉咙正处于理想的打开状态 。此时,喉咙内部的各个部件,就像一台精密仪器的零件,相互配合默契,为声音的完美呈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而一旦发声出现干涩、沙哑、刺耳等瑕疵,那就如同警报响起,提醒我们需要审视喉咙的打开情况,及时调整 。

擞音法的运用

在我的声乐教学实践中,擞音法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为学生们打开了通往正确发声和喉咙打开的大门 。我会引导学生们通过擞音法,尤其是假真擞的技巧,来判断喉咙是否成功打开 。当学生们能够发出响亮且极具穿透力的声音,仿佛能冲破云霄,让每一个音符都在空气中清晰地回荡;或是发出清脆如同银铃般的声音,每一声都能精准地触动听众的心弦;又或是发出自如流畅的声音,如同灵动的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穿梭,声音的强弱、高低转换毫无阻滞 。那么,毋庸置疑,此时他们的喉咙必定处于打开的良好状态 。
在持续的训练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练习的深入,学生们的发声状态会逐渐趋于稳定 。就像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的船只,逐渐找到了平稳的航线 。他们对气息的掌控愈发娴熟,对音准的把握愈发精准,对音色的塑造也愈发得心应手 。在这个过程中,喉咙也会自然而然地寻找到最适合歌唱的最佳状态,就像一个经过精心调试的乐器,随时准备奏响美妙的旋律 。这个时候,喉咙打开不再是一个刻意追求的目标,而是成为了发声过程中自然而然达成的美好结果 。

间接训练法的优势凸显

对比直接训练法,间接训练法的优势可谓一目了然 。它巧妙地避开了直接训练可能带来的诸多不良反应和后遗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航海家,提前绕开了危险的暗礁 。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无需向学生反复强调打开喉咙这一复杂且抽象的概念,从而避免了给学生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 。
学生们在专注于发声训练的过程中,打开喉咙这一原本艰巨的任务,如同春日里的积雪,悄然无声地融化在歌唱的自然进程中 。他们不再需要时刻为喉咙是否打开而忧心忡忡,而是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声音的雕琢和塑造中,享受歌唱带来的纯粹快乐 。这种训练方式,不仅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悦,还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理想的歌唱状态,实现声乐水平的稳步提升 。

总结与展望

在声乐训练的漫漫征途中,间接训练法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一条别具一格且行之有效的道路 。它以发声为切入点,巧妙地避开了直接训练打开喉咙可能遭遇的种种暗礁,让我们在追求美妙音色的过程中,更加从容、稳健地前行 。
我衷心地鼓励每一位热爱声乐的读者,勇敢地尝试这种独特的训练方法 。在实践的过程中,你或许会惊喜地发现,原本看似遥不可及的声乐巅峰,正一步步向你靠近 。让我们怀揣着对声乐的热爱与执着,踏上这段充满惊喜与挑战的训练之旅,期待大家都能在声乐的世界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收获更加美妙的歌唱体验 。
如果你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欢迎扫描二维码加旭东老师为好友,他将运用擞音法帮你解决遇到的问题,让你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不再迷茫,勇敢地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


旭东声乐教育近期文章:
  1. 颠覆认知:“控制”是声乐教学的最大误区

  2. 声乐学习误区:被高估的“打开喉咙”

  3. 攻克换声点,解锁真假声和谐共处的声乐密码

  4. 惊爆!传统声乐教学“结果式”手段或成歌唱“毒药”?

  5. 殊途同归:美歌教学“换声点”与擞音法教学“擞音点”对比

  6. 唤醒潜能,铸就天赋之路

  7. 李维渤先生《声乐杂谈:美歌教学漫谈——关于声区》节选

  8. 殊途同归:美歌教学“纯化声区”与擞音法“真假声路径”对比

  9. 呼吸训练完美的标准是“恰”

旭东声乐教育
擞音法,是中国音乐学院周强教授发明的一种声乐训练方法,帮助歌者获得最美音色,最大音量,最宽音域。擞音法教学遵从两个路径:真声路径和假声路径,真声拓展到极致,假声拓展到极致,形成无极歌唱。擞音法教学功效,让声乐学习变得简单快速高速高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