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控制”是声乐教学的最大误区

2025-01-13 22:12   黑龙江  

一、引言:声乐学习的迷思与突破

在声乐学习的漫长道路上,我们常常被各种理论和方法所包围,其中 “控制” 这一概念似乎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气息控制到喉咙打开,再到高位置的寻找,我们仿佛在努力操控着一个精密的仪器。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就会发现,“控制” 这一说法,或许正是声乐教学中最大的问题。这一观点的发现,让我冒出一身冷汗,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声乐教学理念。
唱歌,从本质上来说,与学走路或做运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一定程度上,即便没有高深的理论指导,我们也能自然地发出声音,就如同婴儿无需教导便能啼哭,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会走路。但要在声乐领域达到专精的境界,系统的训练必不可少。不过,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很多人可能熟知各种声乐技巧的理论,但在实际演唱中却无法展现出相应的水平,这就是所谓的 “表面懂”。真正的懂,是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演唱中完美地运用各种技巧,这才是对声乐知识的真正掌握。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应当是理论为实践服务,用理论来诠释实践中所发生的现象和过程,而不是让实践机械地照搬理论。这其中存在着明确的因果关系。我们的 “想法” 和 “情绪”,才是歌唱的源头,是真正的 “源代码”。它们引导着我们产生相应的动作,而不是先去考虑要做什么动作,再去寻找与之匹配的情绪。只有当我们从源头出发,以正确的 “因” 去引导,才能收获理想的歌唱效果这一 “果”。否则,如果在源头的认知上出现偏差,盲目地去追求各种外在的控制技巧,就如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

二、理论与实践的错位:本末倒置的 “控制”

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即过度依赖理论,试图让实践完全照搬理论,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使得 “控制” 成为了声乐教学的一大阻碍。
许多声乐学习者在接触声乐理论时,往往会被各种复杂的概念和方法所吸引,如精细的气息控制教程、特定的打开喉咙方式以及所谓标准的高位置发声技巧等。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这些理论,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就能在歌唱中展现出完美的表现。然而,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人虽然对理论倒背如流,但在实际演唱时,声音却显得生硬、不自然,缺乏感染力。这是因为他们将理论置于实践之上,忽略了歌唱本身是一种基于本能和情感的表达。
例如,在学习气息控制时,一些教学方法强调要按照特定的方式吸气、呼气,保持气息的稳定和控制。学习者们努力遵循这些规则,却发现自己在演唱时,气息变得僵硬,无法随着歌曲的情感和节奏自然流动。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从实践中去体会气息的运用,而是机械地套用理论。真正的气息控制,应该是在演唱实践中,通过对不同歌曲的演绎,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气息运用方式,让气息自然而然地服务于歌唱的表达。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应该是理论对实践中所产生的现象和效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当我们在演唱中感受到某种效果,比如声音更加通畅、共鸣更加丰富时,再用理论去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歌唱的理解。这样,理论才能真正成为我们提升歌唱水平的助力,而不是束缚我们的枷锁。

三、“控制” 气息:拔苗助长的隐患

在声乐教学中,气息控制常常被视为重中之重,然而,过度强调 “控制” 气息,实则如同拔苗助长,带来诸多隐患 。
许多声乐教学方法,在学生尚未具备强大呼吸能力之时,便急于让学生练习特定的吸气、呼气方式,进行人为强加的气息控制。他们试图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快速拥有强大的呼吸能力,短期内呈现出有气息支撑的声音。但这种做法,就如同给稚嫩的幼苗施加过多外力,虽能在眼前看到一丝看似长高的效果,实际上却在悄然埋下祸根。
这种人为、有意的气息训练,极易使学生养成无数坏毛病。例如,学生可能会过于关注气息的控制动作,而忽略了歌唱本身的情感表达和音乐性。在演唱时,他们的注意力被分散到如何吸气、呼气上,导致声音变得僵硬,失去了自然的流动感。而且,过度控制气息还会限制声音的灵活性,使得声音在面对不同节奏、旋律和情感变化时,无法做出自然而流畅的反应。
真正正确的气息支持,并非通过生硬的控制得来,而是在学生追求演唱不同速度的旋律、节奏型和力度的过程中,逐渐锻炼出来的。就像小苗会在自然的生长过程中,凭借自身的生命力不断茁壮成长一样,气息能力也会随着学生持续的演唱练习,以及对不同作品的演绎,自然而然地增强。
在我的声乐教学中,我选择不跟学员提及呼吸控制,既不教导他们如何吸气,也不讲解如何呼气 。因为我深知,气息的运用其实与我们日常说话紧密相连。我们日常说话时,气息自然流畅地支持着我们表达,歌唱时同样如此。学员们无需刻意去想气息的问题,只需如同平常说话一样自然地运用气息,就能在歌唱中找到舒适的气息运用方式。随着不断练习和演唱经验的积累,他们的气息能力会逐渐提升,而不会陷入过度控制气息所带来的困境。

四、被束缚的声音:控制下的 “风筝” 效应

在声乐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追求一种自由而灵动的声音,然而,过度的 “控制” 却如同给声音套上了枷锁,使其失去了本应具备的活力 。
我们不妨将声音比作风筝与小鸟。风筝,虽然能在天空翱翔,但其飞行轨迹完全由手中的线所操控。线的另一端紧紧握在别人手中,它的一举一动都受到限制,无法真正自由地探索广阔天空。这就如同被各种 “控制” 技巧束缚的声音,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某种标准,却始终缺乏内在的生命力和灵活性。例如,当我们过于强调气息支持、打开喉咙和高位置等所谓的 “控制要素” 时,声音就像是被风筝线牵扯着,只能按照既定的模式发声,难以根据歌曲的情感和个人的表达需求自由地变化和发挥。
而小鸟则截然不同,它凭借自身的力量,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它可以灵活地穿梭于云层之间,随意改变飞行方向和高度,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灵动性。我们理想中的声音,就应该像小鸟一样,充满生命力和自由感。它能够自然地表达出各种情感,随着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自由起伏,不受过多外在规则的限制。一个自由的声音,能够在演唱抒情歌曲时,如微风拂面般轻柔婉转;在演唱激昂的歌曲时,又如汹涌澎湃的海浪,充满力量和感染力。
当声音被 “控制” 所束缚,就如同小鸟被关进了笼子,失去了自由翱翔的空间。这种被控制的声音,缺乏灵活性,无法根据歌曲的需要迅速做出调整。在面对节奏快速变化或情感强烈起伏的段落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展现出歌曲应有的魅力。而且,由于被各种控制技巧所左右,声音往往会变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辨识度。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声乐领域中,常常出现 “千人一面,千人一声” 的现象,听众难以从众多演唱者中分辨出独特的声音。
我们广大老百姓对传统美声和部分民声唱法的接受度不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些唱法中存在太多的 “控制” 元素,使得声音变得不自由。表面上,这些声音可能符合一定的技术标准,但却缺乏能够打动人心的灵魂。它们就像是被精心制作的风筝,虽然外观精美,但与充满生命活力的小鸟相比,显得黯淡无光。

五、案例直击:“控制” 与 “自由” 的声音较量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 “控制” 与 “自由” 对声音的影响,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示范 。
我先向学生展示了控制气息时的演唱效果。我严格按照传统的气息控制方法,刻意地控制吸气的深度、速度以及呼气的力度和节奏。在演唱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身体的紧绷,气息仿佛被一根无形的绳子牵制着。发出的声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听起来较为稳定,有较强的气息支撑,但却显得生硬、缺乏灵动性。每个音符都像是被精心放置在既定的位置上,缺乏自然的流动感,就像是被操控的木偶,虽然动作整齐,但却没有生命的活力。
接着,我尝试不控制吸气,以一种自由、自然的状态进行歌唱。在这个过程中,我抛开了所有关于气息控制的条条框框,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之中。我发现,气息自然而然地随着我的情感和歌曲的节奏起伏。当歌曲情感轻柔时,气息也如微风般轻盈;当歌曲进入激昂部分,气息也随之变得饱满而有力。此时发出的声音,充满了弹性和生命力,每个音符都像是从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能够自由地传达出歌曲中的喜怒哀乐。与控制气息时的声音相比,这种自由歌唱的声音更加灵活多变,能够轻松地应对歌曲中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快速的旋律转换还是细腻的情感表达,都能处理得恰到好处。
通过这次示范,学生们清晰地听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效果。这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我们往往以为有气息控制的声音就是好声音,但实际上,过度的 “控制” 反而严重限制了我们在歌唱中的表现。这种限制不仅仅体现在声音的灵活性和生命力上,还影响了我们对歌曲情感的自然表达。当我们被各种控制技巧所束缚时,就很难真正地投入到歌曲之中,让声音与情感完美融合 。

六、以丑为美:声乐审美中的误区

在声乐领域,以丑为美的现象并非罕见,它如同一层迷雾,遮蔽了我们对真正美好声音的感知 。
长期以来,一些声乐教学理念和审美标准,过度强调所谓的 “技术控制”,将声音塑造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情感。这种声音虽然在某些技术指标上看似完美,却失去了最能打动人心的灵魂。然而,由于这些标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许多人逐渐将这种缺乏生命力的声音视为美,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审美习惯。例如,在一些声乐比赛中,评委往往更倾向于那些符合传统技术标准的演唱,而忽视了演唱者独特的个性表达和情感传递。这使得许多演唱者为了迎合评委的喜好,不断追求这种被定义为 “美” 的声音,而放弃了对自身特色的挖掘和发展。
这种以丑为美的审美误区,对声乐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它限制了声乐艺术的多样性,使得声乐作品和演唱风格趋于单一。当所有演唱者都朝着同一个 “标准美” 的方向努力时,声乐艺术便失去了其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魅力。而且,这种错误的审美观念也让观众逐渐对声乐艺术失去兴趣,因为他们无法在这些千篇一律的声音中找到真正能触动心灵的情感共鸣。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勇敢地重新审视现有的审美标准。我们需要摒弃那些过于僵化、单一的技术至上观念,更加注重声音中的情感表达、个性特色以及与听众的情感连接。一个真正优秀的声乐作品,应该是能够直击人心,让听众在聆听的瞬间,感受到演唱者所传达的喜怒哀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声乐学习者和演唱者勇敢地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不要被传统的审美观念所束缚,让声乐艺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七、追本溯源:打破迷思,回归本真

在声乐学习的漫漫长路中,我们常常在纷繁复杂的理论与方法中迷失方向,而追本溯源,回归声乐的本质,才是突破困境的关键 。
网络上的声乐教学资源犹如繁星般繁多,其中不乏一些看似精妙的教学片段,如群里分享的教唱京剧小视频,以及大量传播的石倚洁老师教学视频等。但这些视频往往只是片段呈现,学习者若不了解其背后的源头,只是盲目照搬其中的方法,就如同在没有根基的沙地上建楼,难以收获理想的效果。就像看到京剧教唱视频后,依葫芦画瓢地去学唱,却不知视频中老师的声音是如何通过长期的训练、独特的技巧以及对京剧艺术的深刻理解而形成的,最终只能是东施效颦。
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在网上看到一点有用的只言片语,就断章取义地按照自己的臆想去判断和实践。在声乐学习中,必须找到真正的源头,理解每个技巧、方法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比如,对于国外的声乐教学理论和方法,不能不加思考地全盘照搬。中国与外国在语言、文化、生理结构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人的说话方式和歌曲咬字与外国人截然不同,若一味地套用外国人的五个母音 “aeiou” 来训练中国声乐学习者,就如同将西方的鞋子强行套在东方人的脚上,必然会出现 “水土不服” 的现象。用国外竖起来的歌唱方式去唱中国作品,去咬中国字,往往难以唱出符合中国审美的好声音。
真正的声乐学习,应从自身出发,以自己的演唱实践为源头。我们要在不断的演唱过程中,去探索、感受和理解声乐的奥秘。通过演唱不同风格、不同难度的作品,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声方式、气息运用方法以及情感表达途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声乐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之路,摆脱盲目跟风和错误方法带来的困扰,真正实现声乐水平的提升 。

八、教学反思:对传统声乐教学的挑战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面对刚刚接触声乐、宛如一张白纸的高中生,我深感责任重大。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反思传统声乐教学方法的利弊,越发认识到其中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以及对外国声乐教学方式的盲目照搬,存在着诸多弊端。
传统声乐教学中,常常急于向学生传授诸如打开喉咙、气息支持、寻找高位置等技巧,期望在短期内看到显著的教学成果。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使学生将这些技巧当作一生追求的目标,却忽略了歌唱的本质 —— 情感表达和个性展现。很多学生在长期追求这些技巧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独特的声音特质,陷入了千篇一律的发声模式。而且,即便许多小有名气的歌唱家,在面对不同大师对于气息支持等技术的不同见解时,也感到无所适从,这充分说明当前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在教学理念上,部分中国 “大师、教授” 过度推崇外国的声乐教学方式,如让中国学生学习外国人的五个母音 “a、e、i、o、u”。然而,由于中外在语言、文化、生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做法往往导致 “水土不服”。中国人独特的说话方式和歌曲咬字,与外国人截然不同。用国外的声乐训练方法来演唱中国作品,就如同方枘圆凿,难以唱出符合中国审美的好声音。比如京剧演唱,对张嘴的宽度和咬字的清晰度有着独特要求,若采用西方张大嘴的演唱方式,不仅不符合京剧的审美标准,也无法展现出京剧独特的韵味 。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声乐教学方法。我们应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特点出发,深入挖掘中国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个性和创造力。同时,鼓励学生多接触中国的传统音乐和优秀的现代音乐作品,增强对本土音乐的认知和热爱。通过这些方式,让声乐教学真正回归到艺术的本质,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厚艺术底蕴的声乐人才 。

九、拥抱改变:突破传统,迈向新生

在声乐学习与教学的征程中,我们已然站在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过往,我们深受传统 “控制” 观念的束缚,在声乐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却往往难以触及那片真正自由而美妙的音乐天空。如今,是时候勇敢地做出改变,挣脱旧有观念的枷锁,以全新的姿态迈向声乐的新境界。
我们要如同壮士断腕一般,舍弃那些曾经奉为圭臬、实则阻碍我们进步的旧观念。这些观念如同陈旧的包袱,虽在过去或许给过我们一些安全感,但如今却限制了我们的发展。当我们执着于特定的气息控制方式、固定的发声位置等,我们的声音便失去了本应有的灵动与自由。我们应放下对这些表面技巧的过度依赖,回归到歌唱的本质 —— 情感的自然表达和个性的真实展现。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我们要以这种无畏的精神,烧掉一切旧知带来的局限。在声乐学习中,不断挑战自我,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理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审美标准,而是积极探索未知的领域。例如,尝试从不同的音乐风格中汲取灵感,将流行、摇滚、民谣等元素与传统声乐相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或者从生活中的点滴情感出发,用歌声讲述真实的故事,让声音充满生命力。
只有通过自我革命,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以旧换新。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更加灵活多样、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声方式和表达途径。当我们都以积极的态度拥抱改变,声乐学习和教学将迎来全新的局面,我们将在声乐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光明大道,让声乐艺术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

十、结语:开启自由歌唱的新旅程

在声乐学习的广袤天地里,我们一直在追寻着那片最纯净、最动人的声音绿洲。然而,“控制” 这一概念,却如同一层层厚重的迷雾,遮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在声乐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通过对声乐教学中 “控制” 问题的深入剖析,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过度强调控制,不仅无法引领我们走向理想的歌唱境界,反而会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唱歌,本应是一种源于内心深处的情感抒发,是如同呼吸般自然的表达。我们不应让各种生硬的控制技巧,束缚住声音的翅膀,使其无法自由翱翔。
真正的声乐艺术,应当是自由、灵动且充满生命力的。它如同山间潺潺的溪流,顺势而下,自然流畅;又似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我们要勇敢地打破 “控制” 的枷锁,回归到歌唱的本质,以情感为引领,用最真实的自我去演绎每一首歌曲。
展望未来的声乐学习之路,我们充满了无限的期待。让我们带着对声乐的热爱与执着,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理念,从生活的点滴中汲取灵感,让歌声成为我们情感的寄托和灵魂的表达。相信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惊喜的道路上,我们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歌唱方式,让美妙的歌声在广阔的音乐天空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彩。
如果你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欢迎扫描二维码加旭东老师为好友,他将运用擞音法帮你解决遇到的问题,让你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不再迷茫,勇敢地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


旭东声乐教育近期文章:
  1. 攻克换声点,解锁真假声和谐共处的声乐密码

  2. 惊爆!传统声乐教学“结果式”手段或成歌唱“毒药”?

  3. 殊途同归:美歌教学“换声点”与擞音法教学“擞音点”对比

  4. 唤醒潜能,铸就天赋之路

  5. 李维渤先生《声乐杂谈:美歌教学漫谈——关于声区》节选

  6. 殊途同归:美歌教学“纯化声区”与擞音法“真假声路径”对比

  7. 呼吸训练完美的标准是“恰”

  8. 探索擞音法与传统美声训练真假声路径的奥秘
  9. 声乐学习的“知行合一”?“行”在前,“知”在后

旭东声乐教育
擞音法,是中国音乐学院周强教授发明的一种声乐训练方法,帮助歌者获得最美音色,最大音量,最宽音域。擞音法教学遵从两个路径:真声路径和假声路径,真声拓展到极致,假声拓展到极致,形成无极歌唱。擞音法教学功效,让声乐学习变得简单快速高速高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