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爆!传统声乐教学“结果式”手段或成歌唱“毒药”?

2025-01-07 17:03   黑龙江  

别让 “结果” 误导了你的歌唱

在民、美声声乐教学体系里,存在一种较为普遍却又容易被忽视的现象:我们常常把歌唱产生的结果,硬生生地变成了训练的手段。比如说共鸣腔体,它本应是在正确发声后自然而然出现的音响效果,是声带振动带动气息,与各个腔体相互作用后的产物。当我们歌唱时,气息顺畅流动、声带科学发声,共鸣自然会在口腔、胸腔、头腔等部位产生,让声音更加饱满、立体。可如今在教学中,不少老师却本末倒置,将如何打开共鸣腔体、追求特定的共鸣效果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刻意去寻找、去模仿那种共鸣的感觉。

高位置也是如此,它本质上是高频泛音带来的听觉感受,而高频泛音的根源其实是声带的不同振动形式。假声天生容易产生高频泛音,真声在一定条件下同样可以。但在教学场景里,老师往往会要求学生把声音放在诸如眉头、人中、后脑勺、后咽壁等特定位置,去追求所谓的 “高位置”,学生们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拼命调整肌肉、改变发声状态,反而忽略了声音最本真的发出方式。
还有声音支点,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说法,像前支点、后支点、前中支点、上中支点、下中支点,甚至脚跟支点,学生们被这些繁杂的要求搞得晕头转向,仿佛像刺猬一样浑身长满了刺,浑身较劲,只为找到那个所谓的 “正确” 支点,却忘了歌唱原本的轻松与自然。
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就刻意避开了这些容易误导学生的声乐术语。我从不跟学生讲头腔共鸣,不去强调口腔内各个腔体的精细操作,也不会指定声音要放在哪个神秘的 “高位置”。但神奇的是,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们在正确掌握了发声方法,让声带自然、科学地工作后,那些曾经被老师们反复强调的共鸣、高位置等效果,都自然而然地呈现了出来。比如高一的女同学,不知不觉中头腔共鸣就有了美妙的展现;高二的男生,腔体共鸣也越发明显,声音愈发动听。这恰恰证明了,当我们把歌唱的源头 —— 正确的发声理顺,这些看似复杂、需要刻意追求的结果,都会水到渠成。
反观那些过度执着于用结果去引导教学的方式,学生们为了达到老师要求的声音效果,过度关注局部肌肉的控制,试图塑造某种特定的发声状态。像是为了共鸣就使劲撑大口腔后部、下压舌根,结果声音卡在口腔出不来,还误以为这就是共鸣;为了高位置就拼命提喉、挤卡,发出的声音尖锐、发虚,甚至伤害声带。而且这种对局部的过度关注,让学生们忽略了歌唱的整体性,使得歌唱语言变得僵硬,表情也呆板木讷,失去了音乐本应有的灵动与感染力。
所以,我们真的得清醒地认识到,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别被这些看似专业、实则误导的 “结果式教学” 带偏了方向,要回归到歌唱最纯粹的起点,让声音自然绽放。

自然发声,水到渠成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信自然发声的力量。就像之前提到的,我从不给学生灌输那些复杂的声乐术语,而是利用擞音法教学,引导他们去感受自然发声的状态。有一次,一位学生来找我,之前他在别的老师那里学习,被要求拼命寻找头腔共鸣,每天都在对着镜子,试图通过调整面部肌肉、抬头挺胸等各种姿势来找到所谓的 “高位置”,结果不仅没找到共鸣,嗓子还变得沙哑、紧绷,唱歌时表情僵硬,声音也失去了应有的灵动。
来到我这里后,我让他放松下来,先用“假真擞”从自然的说话呼吸开始找感觉。我告诉他,就像平时我们说话时的呼吸一样,不要刻意去控制气息的深浅、快慢,让身体自然地引导气息的流动。然后,我让他用自然说话的感觉去哼唱一些简单的旋律,不要去想声音要放在哪里,只是单纯地用最舒服的方式发声。一开始,他还有些不适应,总是不自觉地想要去模仿之前学的那些 “技巧”,但我不断地提醒他放松、自然。
慢慢地,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随着他越来越放松,声音逐渐变得圆润、饱满起来。在不经意间,他自己都惊讶地发现,当他自然地唱出一个高音时,头腔共鸣自然而然地出现了,那种明亮、通透的感觉让他兴奋不已。而且,因为没有了刻意的肌肉控制,他的歌唱语言也变得清晰、流畅,表情自然生动,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情感表达中。
这就是擞音法自然发声的魅力。当我们摒弃那些刻意追求的 “结果”,回归到发声的本质,让声带、气息、共鸣腔体等各个发声器官在自然、协调的状态下工作,那些我们曾经苦苦追寻的美妙声音效果,都会像花朵绽放一样,自然而然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整体协调,拒绝局部 “死磕”

在声乐学习与教学中,整体协调性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不少老师和学生常陷入一个误区,过度聚焦于局部训练,像单一地强调气息、喉咙打开、高位置等,却忽略了歌唱是一个全身参与、各器官协同运作的过程。
气息固然是歌唱的动力源泉,但如果一味地追求所谓的 “气息深度”,比如让学生拼命下沉膈肌,想象气息要吸到脚后跟,学生往往会因过度用力,导致身体僵硬,气息反而难以顺畅流动。歌唱时,本应是自然而有弹性的呼吸节奏,结果变成了机械地控制膈肌升降,不仅声音干涩、不流畅,还容易引发喉头紧张、声音位置低等问题,让歌唱变得痛苦又低效。
再看喉咙打开,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快速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要求学生过度后仰头部、张大嘴巴,试图强行扩张喉咙空间。可这样做,喉咙肌肉容易紧绷,声带的正常闭合与振动受到干扰,发出的声音要么空洞、缺乏质感,要么直接破音。实际上,喉咙的打开应是在自然放松状态下,通过打哈欠、叹气等日常本能动作去引导,找到喉头稳定、咽腔舒展的适度感。
还有追求高位置时,学生们被要求将注意力集中在眉心、额头等局部位置,拼命往上提气、提声,使得颈部肌肉紧绷,下巴僵硬,声音变得尖锐刺耳,失去了应有的圆润与温暖。

真正科学的声乐训练,应是将局部融入整体。站立姿势要自然,身体各部位舒展放松,为气息流动、声音传导构建顺畅通道;发声时,气息、喉咙、共鸣腔体、咬字器官等协同运作,根据歌曲情感、风格的需求,灵活调整各部分的发力与配合。就像演奏一件精妙的乐器,每个零件都至关重要,但只有组装调试得当,才能奏出和谐美妙的乐章。当学生们学会从整体出发,用身体去感受、去协调歌唱的每一个瞬间,那些曾经困扰他们的发声难题,都会在不经意间迎刃而解,歌唱也将回归自然、动人的本真状态。

大师之言,兼听且思辨

在声乐学习的漫漫长路上,大师们的经验分享犹如一盏盏明灯,吸引着无数追光者。不可否认,像帕瓦罗蒂、多明戈等国际声乐大师,他们凭借精湛的演唱征服了世界舞台,所分享的歌唱心得也让众多学习者满怀期待。国内如沈湘教授这般的声乐教育家,桃李满天下,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是备受推崇。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师们的经验虽贵如珍宝,却多是基于他们自身独特的生理构造、艺术感悟以及多年摸爬滚打积累的演唱习惯。当他们谈及歌唱时的气息控制,或许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自身的感受,像 “感觉气息下沉到丹田”“气息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可对于听者而言,没有与之相同的身体条件和声乐功底,想要精准复制那种感觉,无异于盲人摸象。
以某位大师强调的 “面罩共鸣” 为例,他通过自身实践,能轻松找到那种面部眉心附近强烈的共鸣感,声音明亮且集中。学生们听闻后,纷纷效仿,拼命挤压面部肌肉、提气上顶,试图达到同样效果,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声音变得尖锐、僵硬,甚至引发喉咙紧张、气息紊乱等一系列问题。这是因为学生们只看到了大师呈现出的 “结果”,却忽略了背后漫长的探索过程以及大师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
还有国外大师在传授歌剧演唱技巧时,所提及的一些发声方式、情感表达,是在西方音乐文化土壤、特定语言韵律基础上孕育而生的。中国学生若不考虑语言、文化差异,全盘照搬,唱中文歌曲时就会出现咬字别扭、情感表达与歌曲内涵脱节的尴尬局面。
我们应心怀敬畏地聆听大师之言,将其作为启迪智慧的钥匙,但绝不能不假思索地盲目跟从。要以理性之思、审慎之行,结合自身实际,取其精华,让大师的经验真正为我所用,助力自己在声乐之路上稳步前行。

传统与新潮,都过过脑子

在声乐学习的征程中,传统声乐教学方法犹如一座底蕴深厚的宝库,承载着历代声乐教育家的智慧结晶。从老一辈歌唱家口口相传的发声技巧,到经典教材中严谨阐述的理论知识,无一不是珍贵的学习资源。就像金铁霖教授创立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以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为核心,培养出众多享誉国内外的歌唱家,其强调的 “声、情、字、味、表、养、象” 七字标准,为民族声乐教学划定了清晰的框架,让无数后学者受益。
然而,传统并非尽善尽美。部分传统教学过于注重技巧的机械训练,忽视学生个性与情感表达。有些老师执着于让学生模仿某种既定的发声模式,学生在反复练习中虽技巧娴熟,却丢失了自我,唱起歌来如同复制粘贴,缺乏灵魂。而且,传统教学常以教师为绝对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缺乏主动探索的空间,学习积极性受挫。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汹涌浪潮,网络声乐教学异军突起。各种线上课程、教学视频如繁星般涌现,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壁垒,让声乐学习变得触手可及。像抖音上的一些声乐博主,以短视频形式分享实用的发声练习、歌曲演唱技巧,几分钟的干货内容,让学习者随时随地能开启学习之旅。还有在线直播课,师生实时互动,老师能即时纠正学生问题,学习效率大幅提升。
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信息爆炸导致教学质量良莠不齐。一些所谓的 “网红教师”,自身声乐功底不过硬,仅凭花哨的包装、夸张的宣传吸引眼球,教学内容漏洞百出。有的为博流量,传授一些急功近利的 “技巧”,如过度挤压喉咙追求高音、用怪异姿势找共鸣等,误导学生,贻害无穷。
面对传统与网络的声乐知识洪流,我们要保持清醒。学习传统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自身特点灵活运用;接触网络教学,仔细甄别,以专业眼光筛选优质内容。多听、多看、多实践,将二者优势融合,走出属于自己的声乐学习之路。

独立思考,唱出自己的路

在声乐学习与教学的领域中,我们如同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船只,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乐理论、方法与建议,它们有的来自声名远扬的大师,有的源自历史悠久的传统,还有的借助网络的力量飞速传播。然而,这看似丰富的资源背后,却隐藏着诸多让我们迷失方向的暗礁。
就像前面所剖析的,把歌唱产生的自然结果当作训练手段,过度聚焦局部而忽视整体,盲目迷信大师经验、传统方法或是网络流行的教法,都让许多学习者陷入困境。学生们拼命模仿大师口中的 “高位置”“共鸣”,却丢掉了自身发声的自然与舒适;老师们照本宣科地传授传统技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网络上所谓的 “声乐秘籍”,更是真假难辨,误导众人。
声乐学习,本应是一场探索自我声音、表达内心情感的美妙旅程,如今却常被这些外在的、未经思考的信息所束缚。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的嗓音条件就如同指纹一般独一无二,声带的厚薄、长短,共鸣腔体的大小、形状,气息的支撑力度与习惯,都存在着细微却关键的差异。
所以,无论是站在教学一线的老师,还是心怀歌唱梦想的学生,都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问题。听到一种声乐理论,看到一种教学方法,别急着全盘接受,先在心里画个问号。将其与自身实践相结合,用耳朵去仔细聆听声音的变化,用身体去感受歌唱时的状态,从一次次尝试、一点点反馈中,总结出真正适合自己的经验。
别再人云亦云,别再迷信那些看似权威的 “结果”。以批判的精神、独立的思考,在声乐的海洋里找准航向,让每一个音符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唱出那条独一无二的声乐之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声乐学习与教学的征程中,渐行渐远,收获真正的成长与进步。

如果你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欢迎扫描二维码加旭东老师为好友,他将运用擞音法帮你解决遇到的问题,让你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不再迷茫,勇敢地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


旭东声乐教育近期文章:
  1. 殊途同归:美歌教学“换声点”与擞音法教学“擞音点”对比

  2. 唤醒潜能,铸就天赋之路

  3. 李维渤先生《声乐杂谈:美歌教学漫谈——关于声区》节选

  4. 殊途同归:美歌教学“纯化声区”与擞音法“真假声路径”对比

  5. 呼吸训练完美的标准是“恰”

  6. 探索擞音法与传统美声训练真假声路径的奥秘
  7. 声乐学习的“知行合一”?“行”在前,“知”在后
  8. 别让“假美声”误导你的歌唱之路
  9. 探索声乐新征程:杨旭东老师与擞音法之路

旭东声乐教育
擞音法,是中国音乐学院周强教授发明的一种声乐训练方法,帮助歌者获得最美音色,最大音量,最宽音域。擞音法教学遵从两个路径:真声路径和假声路径,真声拓展到极致,假声拓展到极致,形成无极歌唱。擞音法教学功效,让声乐学习变得简单快速高速高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