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歌唱训练中“气息无用论”的深度剖析与研究报告

2024-12-28 16:46   黑龙江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在歌唱训练领域,气息的运用一直是备受关注且争议颇多的话题。传统观点强调通过系统且刻意的气息训练来支撑歌唱,认为气息的精准掌控是发出优美、稳定歌声的关键要素,诸多声乐教学体系都围绕着复杂的气息练习方法构建。然而,近年来一种与之相悖的 “歌唱训练气息无用论” 悄然兴起,该观点主张遵循人体自然规律,回归自然呼吸状态,摒弃刻意的气息训练。其认为人体本能的呼吸足以满足歌唱需求,过度的气息训练反而可能破坏歌唱时自然的情感表达与身体协调性。这一争议引发了声乐界广泛的讨论与思考,也让歌唱者在训练路径的选择上陷入迷茫。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 “歌唱训练气息无用论” 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多维度的剖析,为声乐教学与歌唱训练提供崭新的思路,帮助歌唱者找到契合自身的发展方向,推动声乐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发展。

1.2 研究方法与范围

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探究课题。文献研究法上,广泛查阅国内外声乐领域关于气息训练、歌唱生理机制、心理学等方面的学术著作、期刊论文以及经典声乐教材,梳理不同学派对气息运用的观点演变,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案例分析法选取了众多不同风格、层次的歌唱家及歌唱学习者作为案例,涵盖美声、民族、流行等声乐风格,对比分析他们在气息运用上的实践经验,观察自然呼吸与刻意气息训练在实际歌唱表现中的差异。实证研究法通过设计一系列歌唱实验,邀请专业歌手与业余爱好者参与,在不同情境下测试自然呼吸与传统气息训练模式对音准、音色、情感表达等歌唱指标的影响,收集客观数据支撑研究结论。
研究范围聚焦于歌唱训练中气息训练的核心争议,涉及气息与发声、情感表达、身体协调等多方面的关系,同时考量不同声乐风格、演唱场景以及歌唱者个体差异对气息运用的影响,旨在全方位解析 “歌唱训练气息无用论” 的可行性。

二、歌唱训练中气息运用的传统认知

2.1 主流气息训练方法概述

在传统歌唱训练体系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一方法强调胸腔、横膈膜以及腹部肌肉协同运作,吸气时,横膈膜下沉,腹部随之自然隆起,肋骨向外扩张,使得胸腔全方位扩大,气息容量得以最大化;呼气时,通过腹部肌肉有控制地收缩,与横膈膜形成对抗,让气息均匀、平稳且持久地呼出,为歌唱提供坚实支撑。例如在美声唱法中,歌唱家们凭借这种呼吸法,轻松驾驭悠长华丽的咏叹调,在高音区展现出强大的气息控制力,确保声音的饱满与穿透性。
腹式呼吸法同样备受关注,它主要依托膈肌的上下运动来调控气息。吸气时,膈肌收缩下降,腹部如同气球般膨胀,将气息深深吸入;呼气时,膈肌松弛上升,腹部回缩,气息缓缓呼出。在民族声乐的一些慢板抒情歌曲演唱中,腹式呼吸法有助于演唱者细腻地表达情感,通过对气息的精妙把控,实现婉转悠扬的音色呈现,像经典的民歌演唱,常能让听众感受到那源自丹田的醇厚韵味。这两种方法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打磨,成为众多声乐学习者入门的必经之路,旨在帮助他们构建稳固的气息基础,以应对歌唱中的各种挑战。

2.2 传统认知下气息对歌唱的重要性

从发声原理层面剖析,气息堪称歌唱的源动力。人体呼吸机体产生带有一定气压的气流,当气流通过声门时,振动声带从而产生基音,这是歌唱发声的起始点。没有充足且稳定的气息推动,声带难以有效振动,歌声便无从谈起。就如同管乐器,气息如同吹奏的气流,是发出美妙乐音的根基。在音准与音色塑造上,气息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精准的音准需要稳定的气息压力支撑,气息过弱或不稳,音高极易出现偏差;而在音色方面,饱满、圆润、富有光泽的音色依赖于气息与共鸣腔的完美配合,通过气息巧妙地驱动共鸣,才能让声音在各个腔体中得到充分润色,绽放独特魅力。
情感表达是歌唱的灵魂所在,而气息则是传递情感的隐形纽带。当歌唱者沉浸于激昂情绪时,磅礴有力的气息能将豪迈之情尽情抒发;在演绎温婉柔情的曲目时,细腻如丝的气息流转可烘托出浪漫氛围。气息的强弱、缓急、深浅变化,与歌曲蕴含的情感起伏紧密呼应,让听众透过歌声触摸到演唱者的内心世界,达成情感的深度共鸣,这也是传统声乐教学高度重视气息训练的关键缘由,将其视为通往歌唱艺术高峰的核心阶梯。

三、“气息无用论” 的提出与理论依据

3.1 “气息无用论” 的核心观点

“歌唱训练气息无用论” 旗帜鲜明地主张遵循人体自然规律,将自然呼吸奉为圭臬。该理论强调歌唱时应回归下意识、本能的呼吸状态,摒弃传统声乐训练中那些刻意且繁杂的气息训练方式。它认为,气息训练的起始动作是顺其自然地将气息呼出,如此一来,身体基于本能会自动吸入气息,形成一种自然的呼吸循环,就如同日常维持生命的呼吸过程一样,无需额外的强力干预。
其核心在于倡导歌唱者放下对气息的主动操控,让呼吸从有意识的肌肉动作主导,逐步转化为无意识的神经冲动引导。最终要达成的境界是,歌唱者在舞台上真正控制的是内心的想象和情绪,凭借情感的自然流淌带动气息的自然流转,而非机械地调控呼吸肌肉。该理论坚信,歌唱实质上是说话状态的一种延续,人体本能的呼吸机能足以支撑歌唱表达,所谓专门针对歌唱的气息训练,不过是人为构建的 “伪概念”,过度训练反而容易破坏歌唱中自然真挚的情感呈现与身体的和谐状态。

3.2 理论的生理学与心理学支撑

从生理学角度剖析,人体的自然呼吸是一种精妙的反射动作。呼吸的基本模式是被动呼吸,大脑监控着氧气需求,当身体需要氧气时,会向横隔膜发出指令,促使其收缩,带动胸腔扩张,进而形成负压吸入空气,呼气时各器官又自然恢复原状,如此循环往复,维持体内氧气平衡。在歌唱情境下,这一自然反射机制同样能发挥作用,只要身体处于放松状态,不刻意抑制呼吸,气息就能依据歌唱的需求自然调节。例如在轻声哼唱时,身体放松,气息会自然且平稳地供应,无需预先设定复杂的呼吸程序。

心理学层面,当歌唱者过度聚焦于气息的有意识控制时,往往会动用大块笨拙的外部肌肉,这不仅间接牵动肺部,破坏机体对内部气息变化的敏锐感知,还会严重削弱呼吸与情绪冲动之间天然的反射关联。相反,无意识的呼吸依托的是体内微妙、复杂且强壮的深层肌肉组织,它们深深植根于身体内部,能更灵敏地呼应情绪的起伏。像演员在舞台上真情流露时,情绪的高涨会无意识地带动呼吸节奏加快、气息流量增大,这种由内而外的呼吸变化远比刻意控制来得自然且富有感染力,能让歌声与情感完美融合,呈现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四、案例分析:不同歌唱场景下的气息运用实践

4.1 歌剧演唱中的气息表现

在歌剧这一宏大且高难度的声乐艺术形式中,诸多著名歌唱家为 “气息无用论” 提供了生动实践范例。以帕瓦罗蒂为例,他在演绎经典歌剧咏叹调时,面对超长的乐句、复杂的旋律以及高强度的情感抒发,并未刻意操控气息,而是凭借深厚的艺术造诣与对角色的深度理解,让呼吸自然顺应情感节奏。在演唱《今夜无人入睡》时,开场那极具张力的高音,源自他全身心沉浸于角色期待爱情降临的炽热情绪中,本能地深吸气,腹部自然扩张,气息随着激昂的音符流淌而出,无需额外思索气息的控制细节,却能让声音穿透整个剧院,震撼每一位听众的心灵。
再看玛丽亚・卡拉斯,她在歌剧表演中频繁切换不同风格段落,从抒情的柔板到激昂的快板,从轻声细语的倾诉到悲愤交加的呐喊,始终保持自然呼吸状态。当诠释悲剧角色时,情感的悲痛让她下意识地放慢呼吸节奏,气息如丝般绵延,为悲伤的音色增添无尽哀愁;而在戏剧冲突强烈之处,身体本能地快速吸气,为爆发性的高音提供动力,通过自然的呼吸变化精准传递角色复杂多变的心境,展现出歌剧艺术震撼人心的魅力,用实践证明在歌剧舞台上,自然呼吸足以承载艺术表达的厚重需求。

4.2 流行歌曲演唱中的气息运用

流行音乐风格多样,在抒情慢歌领域,歌手们常以细腻情感取胜,自然呼吸成为情感传递的得力助手。像周杰伦在演唱《安静》这类慢板情歌时,他用接近日常说话的自然呼吸韵律,轻柔地吐出每一个音符,让听众仿若能感受到他在爱情中的那份落寞与不舍。吸气时,肩部放松,气息悄然流入,随着旋律起伏,气息自然地强弱变化,无需特意训练的换气技巧,却完美契合歌曲营造的伤感氛围,将听众带入歌曲情境。
动感快歌则对气息的持久与灵活提出挑战,然而诸多流行歌手依旧凭借本能呼吸应对自如。以蔡依林的《日不落》为例,歌曲节奏明快,舞蹈动作热辣,蔡依林在边唱边跳过程中,依靠身体的运动本能调节呼吸。每一次跳跃、转身之际,呼吸短暂停顿后迅速恢复,利用身体律动的间隙自然吸气,气息随着动感节奏有韵律地呼出,既保证了歌声的清晰稳定,又展现出活力四射的舞台魅力,充分彰显自然呼吸在流行快歌表演中的可行性,使歌手能全身心投入情感表达与舞台呈现。

4.3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气息体现

民族声乐扎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强调韵味与情感的交融,自然呼吸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如歌唱家宋祖英,在演绎《茉莉花》等经典民歌时,从婉转悠扬的前奏引入,到高音区明亮的华彩段落,全程依托自然呼吸。她身姿优雅放松,吸气轻柔自然,呼气时配合歌曲的江南水乡般的柔美意境,气息如潺潺溪流,细腻地推动声音,将民歌的清新雅致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一些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高音山歌演绎中,同样遵循本能呼吸原则。像阿宝演唱的陕北民歌,高音嘹亮且极具穿透力,看似需要强大气息支撑,实则是他在黄土高原生活积累的情感爆发,凭借本能的深呼吸,将对家乡土地的热爱融入每一个音符。吸气时胸腔与腹腔协同扩张,呼气时利用腹部肌肉的自然收缩,让声音在山谷间回荡,展现出山歌豪迈奔放的独特韵味,凸显自然呼吸对民族声乐情感与风格呈现的核心价值。

五、“气息无用论” 对声乐教学的启示

5.1 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声乐教学理念多侧重于对气息的精细雕琢,从复杂的呼吸技巧训练入手,期望学生逐步掌握歌唱的呼吸精髓。然而,“气息无用论” 促使教学理念向尊重学生自然呼吸本能方向转变。教师应认识到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呼吸机能在歌唱中的潜在价值,不再将统一的、模式化的气息训练作为教学起点。
在教学初期,着重引导学生觉察自身日常呼吸节奏与状态,像感受平静状态下呼吸的深浅、频率,以及情绪波动时呼吸的自然变化,让学生建立对自身呼吸的敏感度。后续教学中,将培养无意识呼吸控制置于核心地位,鼓励学生在歌唱练习中放下刻意操控,顺应歌曲情感脉络,使呼吸成为情感表达的自然延伸,改变过去过度强调技巧、忽视本能的教学定式,开启以自然为本的声乐教学新思路。

5.2 教学方法的调整

基于 “气息无用论”,教学方法需从刻板的气息练习模式中挣脱出来。首先,以放松引导为基石,在课堂伊始安排充足时间让学生通过冥想、轻柔的身体拉伸等活动,舒缓身心紧张,为自然呼吸营造宽松环境。如引导学生仰卧,全身放松,专注于呼吸的自然流淌,体会腹部随呼吸的微微起伏,帮助学生找到放松状态下呼吸的最佳感觉,从根源上破除因紧张导致的呼吸阻碍。
情绪激发成为关键环节,教师可依据歌曲风格,借助多媒体资源、故事讲述等手段,深度唤起学生相应情感。在演绎激昂歌曲前,播放热血沸腾的视频片段点燃激情;抒情曲目前,分享感人故事浸润心灵,让学生在情绪驱动下,呼吸自然贴合歌曲情感起伏,实现从 “控气” 到 “抒情” 的跨越。
多样化刺激不可或缺,摒弃单一的呼吸练习套路。引入不同场景模拟,像模拟户外微风轻拂下的哼唱、人群簇拥中的轻声吟唱,使学生适应多元情境下自然呼吸的微调;组织小组合唱、对唱,借互动激发竞争与合作意识,促使学生在交流中本能优化呼吸,让呼吸训练融入趣味与实用,全方位契合 “气息无用论” 下的教学需求,助力学生掌握自然呼吸的歌唱真谛。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总结

“歌唱训练气息无用论” 为声乐领域带来了全新视角,其合理性在于强调人体自然呼吸的本能价值,揭示了过度气息训练可能引发的情感表达僵化与身体协调失衡问题。通过实例可见,在诸多歌唱场景下,歌唱家凭借自然呼吸能精准传递情感、驾驭复杂作品,让歌唱回归自然真挚的本态。然而,完全否定气息训练亦存在局限,毕竟歌唱作为一种艺术化的发声行为,在应对高难度技巧、特殊风格作品时,传统气息训练所构建的气息支撑与控制能力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合而言,这一理论为声乐训练开辟了新思路,促使业界重新审视气息训练与自然本能的关系,未来声乐教学与训练应探寻二者融合之道,依据歌唱者个体特质、演唱风格,量身打造科学合理的训练模式,实现自然与技巧的相得益彰,推动声乐艺术迈向更高境界。

6.2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后续研究可深挖气息与发声生理机制的精细关联,借助先进医学影像、生理学监测技术,精准剖析歌唱时气息流动、肌肉协同、神经调控的动态过程,为气息运用提供坚实科学依据。个性化教学研究亟待加强,构建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声乐教学辅助系统,全方位采集学生生理、心理、艺术素养等数据,智能生成适配个体的教学方案,满足多元学习需求。
跨学科研究前景广阔,融合心理学、运动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探索气息运用背后的深层心理驱动、身体运动优化策略以及神经反馈调节机制,全方位赋能声乐艺术发展,助力歌唱者突破技艺瓶颈,展现声乐艺术的无限魅力。

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欢迎扫描二维码加旭东老师为好友,他将运用擞音法帮你解决遇到的问题,让你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不再迷茫,勇敢地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

旭东声乐教育近期文章:
  1. 民族声乐 “美声化” ?咋就找不着北了?
  2. 从《蝴蝶泉边》探寻民族声乐真假声融合之道
  3. 探索声乐新征程:杨旭东老师与擞音法之路
  4. 寒假声乐特训大庆站:开启声乐进阶之旅
  5. 声乐学习,不能“脚踏两条船”
  6. 戳破 “歌唱呼吸” 谎言:还歌唱本来面目
  7. 艺考生:前途=钱图?投资正当时!
  8. 擞音法:开启声乐宝藏的金钥匙
  9. 别让呼吸“绑架”了歌唱

旭东声乐教育
擞音法,是中国音乐学院周强教授发明的一种声乐训练方法,帮助歌者获得最美音色,最大音量,最宽音域。擞音法教学遵从两个路径:真声路径和假声路径,真声拓展到极致,假声拓展到极致,形成无极歌唱。擞音法教学功效,让声乐学习变得简单快速高速高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