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擞音法与传统美声训练真假声路径的奥秘

2025-01-01 22:26   黑龙江  

一、引言

在美声唱法的领域中,真假声的训练一直是核心议题,它关乎着歌手能否自如地驾驭音域、展现出丰富的音色变化,从而完美诠释各类声乐作品。传统美声训练在真假声的运用上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严谨的理论体系,为无数歌唱家奠定了坚实的发声基础。然而,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与探索,一种名为 “擞音法” 的创新训练方式逐渐崭露头角。它深入挖掘真假声转换的奥秘,为美声训练开辟了新路径。深入探究擞音法与传统美声训练真假声路径,无论是对于专业声乐学习者突破瓶颈、提升技艺,还是对于声乐爱好者深入理解发声原理、提升歌唱水平,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剖析不同训练方法背后的科学依据,让我们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加精准地掌控自己的声音,向着更高的艺术境界迈进。

二、传统美声训练真假声路径的理论基础

(一)起源与发展

美声唱法,作为声乐领域的璀璨明珠,其起源可追溯至 17 世纪的意大利,是音乐艺术与宗教表演深度融合的结晶,歌剧的蓬勃兴起更是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那个时代,为了在宏大的歌剧院中让歌声传得更远、更具感染力,歌唱家们不断探索发声技巧,力求声音能够饱满、明亮且富有穿透力,真假声的混合运用应运而生。早期的阉人歌手凭借特殊的生理条件,将真假声的转换发挥到了极致,他们既能以假声唱出空灵、柔美的高音,又能在中低声区运用真声展现出坚实的力量,为美声唱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时代的推进,美声唱法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歌唱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本土音乐文化特色,使其不断丰富与完善。进入 20 世纪,美声唱法迎来了多元化的发展阶段,更加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全球范围内吸引着无数声乐爱好者投身其中,探寻其深邃的艺术魅力。

(二)声区划分与特点

美声唱法通常将人声划分为三个声区,即低声区、中声区和高声区,每个声区都有着独特的音色、音域以及发声特点。低声区,又称为胸声区,主要依赖于胸腔共鸣,音色低沉、浑厚,给人以沉稳、坚实之感,音域大致从中央 C 下方的 F 到中央 C 上方的 E,犹如深沉的低音炮,为整个演唱奠定厚重的基石;中声区,也就是自然声区,音色相对柔和、圆润,接近日常说话的音色,发声较为自然、轻松,音域一般在小字一组的 a 到小字二组的 f,是歌唱者最为熟悉且容易掌控的区域,如同音乐大厦的中坚支柱;高声区,又称头声区,依靠头腔共鸣来实现,音色明亮、高亢、空灵,能够展现出华丽的高音技巧,音域从小字二组的 g 往上延伸,恰似璀璨的高音皇冠,为演唱增添辉煌的色彩。在美声演唱中,实现声区的统一至关重要,这需要歌唱者巧妙地运用气息、发声位置以及共鸣的调节,让真假声在不同声区之间实现平滑过渡,避免出现音色、音量的突变,从而使整个音域听起来连贯、流畅,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三)真假声转换技巧

传统美声训练在真假声转换方面有着一套严谨且精细的方法。首先是气息的控制,美声唱法强调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吸气时,横膈膜下沉,腹部向外扩张,如同深呼吸一般,将气息深深吸入肺部底部,为发声提供充足而稳定的动力支持。在发声过程中,通过对气息的精准控制,实现对声带振动的调节,从而在真假声之间自如切换。例如,在从真声向假声转换时,适当减少气息的冲击力度,使声带由整体振动逐渐过渡到边缘振动;反之,从假声转为真声时,则加大气息流量,让声带恢复整体振动模式。
发声位置的调整也是关键环节。真声发声时,感觉声音较为靠前、集中,仿佛从口腔前部发出,声带振动明显,能够传递出扎实、有力的音色;而假声发声时,需要将发声位置向后上方移动,引导声音进入头腔,借助头腔共鸣来放大和美化声音,此时会感觉头部有明显的振动感,音色变得空灵、悠远。
共鸣调节在真假声转换中同样不可或缺。美声唱法追求全身共鸣的效果,低声区着重胸腔共鸣,中声区则在保持一定胸腔共鸣的基础上,加入口腔共鸣,使声音更加圆润、丰满;高声区主要依靠头腔共鸣,让声音明亮且具有穿透力。在真假声转换瞬间,歌唱者要敏锐地感知共鸣腔体的变化,及时调整共鸣重心,确保音色的统一与连贯。
然而,在实际训练与演唱中,歌唱者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真假声转换时出现明显的 “坎” 或 “断裂” 感,音色不统一,音量突变等。这可能是由于气息控制不稳定、发声位置不准确或共鸣调节不到位等原因所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歌唱者需要进行大量的针对性练习,如音阶练习、琶音练习等,在练习过程中,精细打磨气息、发声与共鸣的配合技巧,逐步消除转换中的瑕疵,实现真假声的完美融合。

三、擞音法在美声训练真假声路径的实践应用

(一)擞音法的原理与特点

擞音法,其核心概念 “擞音点”,即为真假声转换之间的关键节点,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换声 “坎”。它巧妙地抓住了声乐训练的关键,通过围绕 “擞音点” 进行针对性练习,让学习者能够精准地感知并掌控真假声的转换。在实际操作中,演唱者着重分别练习纯真声与纯假声,从 “擞音点” 出发,向下深度挖掘纯真声的潜力,拓展其音色的丰富度、音量的层次感以及音域的宽广度;向上则全力探索纯假声的极限,同样致力于音色的雕琢、音量的提升以及音域的延伸。如此一来,便可逐渐习得真增声与假增声,进而实现自然歌唱的无极状态。与传统美声训练方法相比,擞音法更加聚焦于真假声转换瞬间的精准把控,避免了在声区过渡时因方法不当而导致的音色、音量突变等问题,让声音的变化更加平滑、自然,为演唱者提供了一条更为直接、高效的提升路径。

(二)实践案例分析

以一位抒情女高音为例,在未接触擞音法之前,她在演唱高音区时,虽然能够凭借假声达到一定的音高,但音色略显单薄,且真假声转换时存在明显的痕迹,中低声区的真声音色也不够醇厚,音域跨度相对较窄,大约在两个八度左右。在引入擞音法训练后,她首先精准定位自己的 “擞音点”,在日常练习中,从这个关键点入手,着重强化纯真声的根基训练。通过持续的练习,她的真声音色变得更加饱满、坚实,仿佛为整个演唱搭建起了稳固的基石;同时,向上拓展纯假声时,注重气息的细腻控制与发声位置的精准调整,使得假声不仅音域得到显著拓宽,音色也更加空灵、柔美,具有更强的穿透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她在演唱一首经典咏叹调时,音域成功拓宽至接近三个八度,从原本的高音区略显吃力,到能够轻松驾驭高音部分,音色统一且过渡自然,真假声转换流畅自如,听众几乎难以察觉转换的瞬间,为作品赋予了全新的艺术感染力。
再看一位戏剧男高音,此前他在中低声区过度依赖真声,导致声音沉重、缺乏灵活性,高音区转换至假声时又常常出现 “破裂” 感,整体演唱显得生硬、不连贯,音域局限在两个八度多一点,难以展现戏剧作品中复杂的情感与宏大的气势。接触擞音法后,他依据自身嗓音条件找准 “擞音点”,在训练纯真声时,巧妙地融入气息的弹性控制,使中低声区的声音既保持力量感又增添了灵动性;拓展纯假声时,强化头腔共鸣的运用,让高音区的假声更加明亮、辉煌。一段时间后,在一场歌剧演出中,他的演唱令人眼前一亮,音域明显拓宽,中低声区与高音区之间实现了无缝衔接,真假声的自如转换完美地诠释了角色的情感起伏,将戏剧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与专业人士的高度认可。这些生动的实践案例充分彰显了擞音法在美声训练中的卓越成效,为众多声乐学习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范例。

四、擞音法与传统美声训练的结合

(一)互补优势
擞音法与传统美声训练在真假声训练方面存在诸多互补优势,二者相得益彰,能为声乐学习者带来更全面、高效的训练效果。
传统美声训练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理论体系完备,基础训练扎实,如在气息控制上强调胸腹式联合呼吸,为发声提供稳定动力;共鸣运用追求全身共鸣,使声音饱满、立体;发声位置的精准把握,能让不同声区的音色特点得以鲜明展现。这些系统的训练方法能为声乐学习者打下坚实根基,培养良好的发声习惯与肌肉记忆。然而,在面对一些高难度的演唱技巧,尤其是真假声快速转换、声区过渡时的 “坎”,传统方法有时显得力不从心,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打磨技巧,且部分学习者难以精准掌握转换瞬间的细微变化,导致演唱出现瑕疵。
擞音法恰好聚焦于真假声转换的关键节点 ——“擞音点”,以其独特的训练方式,让学习者从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入手。通过分别深度拓展纯真声与纯假声,精准雕琢音色、拓展音域、提升音量,使学习者能清晰感知真假声的差异与联系,快速掌握转换技巧。比如在一些高音区的演唱中,传统美声可能因声区转换不当而出现音色暗淡、音量不足的问题,擞音法通过前期对纯假声的强化训练,能够让高音轻松且明亮地展现出来。
将二者结合,学习者既能在早期依托传统美声训练构建稳固的发声基础,熟练掌握气息、共鸣、发声位置等基本要素,又能借助擞音法突破真假声转换的瓶颈,攻克演唱中的难点段落。在演唱一首音域宽广、风格多变的歌剧咏叹调时,前期传统美声训练保障了中低声区的醇厚质感与稳定发挥,到了高音区或真假声频繁切换的部分,擞音法训练出的精准转换能力便能大放异彩,让整个演唱流畅自然、扣人心弦,实现声乐技巧与艺术表现力的双重飞跃。

(二)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在实际声乐教学中,巧妙融合擞音法与传统美声训练,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丰富的教学经验,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
对于初学者,由于其声乐基础薄弱,发声习惯尚未定型,教师应优先侧重于传统美声训练的基础构建。从最基本的呼吸练习开始,引导学生感受胸腹式联合呼吸的要领,通过慢吸慢呼、快吸慢呼等练习,让学生找到气息支撑的稳定感;发声位置上,利用哼鸣练习帮助学生找到高位置共鸣,初步建立正确的发声意识;共鸣训练方面,借助简单的母音练习,如 “a”“e”“i”“o”“u”,让学生体会胸腔、口腔、头腔共鸣的不同感觉,逐步拓展音域。这个阶段,教师要着重纠正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发声习惯,为后续学习筑牢根基,不过多引入复杂的真假声转换练习,以免学生顾此失彼,产生畏难情绪。
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当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发声技巧,具备了初步的声乐素养,教师便可适时引入擞音法。首先,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 “擞音点”,这需要教师凭借专业的耳朵与丰富经验,根据学生的音色、音域特点进行判断。以一位具有一定演唱经验的女高音为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她在小字二组的 f 到 g 之间真假声转换时有明显卡顿,气息不稳定,便以此区间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围绕这个 “擞音点” 展开练习。向下强化纯真声练习,选择一些中低音区的艺术歌曲片段,如舒伯特的《摇篮曲》,要求学生在演唱时注重真声的醇厚质感,感受气息与声带的深度配合,拓展真声音色的丰富度;向上拓展纯假声时,选取如莫扎特歌剧《魔笛》中夜后的高音咏叹调片段,让学生在安全音域内尝试空灵、明亮的假声,体会假声发声位置与气息控制的精妙之处。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逐渐克服了真假声转换的障碍,音域得到显著拓宽,演唱的流畅性与表现力大幅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注重训练计划的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不同学生的嗓音条件、音乐领悟力、学习进度各异,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于嗓音条件较为出众、领悟力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快教学进度,增加训练难度,引入更多高难度曲目进行实战演练;而对于基础稍差、进步缓慢的学生,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更多的鼓励与基础巩固练习,避免学生因急于求成而产生挫败感。
例如,在一个声乐班级中,有学生音色明亮但气息较浅,教师在传统美声训练阶段就着重加强他的呼吸练习,通过长跑、腹式呼吸操等辅助训练增强气息控制能力;而对于另一位音准出色但共鸣运用不足的学生,教师则在共鸣训练环节加大指导力度,利用可视化教学工具,如喉镜观察声带振动、共鸣腔体示意图等,帮助学生理解共鸣原理,提升共鸣效果。当引入擞音法时,同样根据学生的 “擞音点” 差异制定个性化练习曲目与训练强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成长,充分挖掘自身声乐潜力,向着更高的艺术境界迈进。

五、结论

通过对擞音法与传统美声训练真假声路径的深入探究,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二者在声乐艺术发展历程中的独特价值与重要地位。传统美声训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严谨的理论体系,为声乐学习者奠定了坚实的发声基础,构建起了从气息控制、共鸣运用到发声位置精准把握的全方位训练架构,让无数歌唱家在舞台上绽放光彩。而擞音法作为新兴的创新训练方式,聚焦于真假声转换的关键节点,以独特的 “擞音点” 为突破口,为声乐训练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与高效的提升途径,精准解决了传统训练中声区过渡的难题,使演唱者能够更加自如地驾驭音域,展现出更加完美的音色融合。
在未来的声乐发展道路上,我们应积极推动擞音法与传统美声训练的有机融合。一方面,继续深入挖掘传统美声训练的精髓,传承其经典技艺,将数百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擞音法的创新理念与实践应用,让更多的声乐学习者受益于这一前沿方法。同时,鼓励广大声乐教育者、研究者与演唱者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在遵循科学发声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嗓音特色与艺术追求,不断创新训练方法,拓展声乐艺术的边界。相信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与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声乐艺术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为人们带来更多动人心弦的听觉盛宴。希望每一位声乐爱好者都能在这片艺术的海洋中,持续探索、砥砺前行,用美妙的歌声传递情感、点亮生活。

旭东声乐教育近期文章:

  1. 声乐学习的“知行合一”?“行”在前,“知”在后

  2. 别让“假美声”误导你的歌唱之路

  3. 关于歌唱训练中“气息无用论”的深度剖析与研究报告

  4. 歌唱呼吸训练的关键:先呼后吸

  5. 民族声乐 “美声化” ?咋就找不着北了?

  6. 从《蝴蝶泉边》探寻民族声乐真假声融合之道

  7. 探索声乐新征程:杨旭东老师与擞音法之路

  8. 声乐学习,不能“脚踏两条船”

  9. 戳破 “歌唱呼吸” 谎言:还歌唱本来面目

旭东声乐教育
擞音法,是中国音乐学院周强教授发明的一种声乐训练方法,帮助歌者获得最美音色,最大音量,最宽音域。擞音法教学遵从两个路径:真声路径和假声路径,真声拓展到极致,假声拓展到极致,形成无极歌唱。擞音法教学功效,让声乐学习变得简单快速高速高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