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以为上了师范,就能当老师?大错特错!
你是否曾天真地以为,只要踏入师范院校的大门,就等同于拿到了通往教师职业的 “金钥匙”?以为四年的师范学习,足以让自己无缝对接教师岗位,开启教育生涯?倘若你真这么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从师范院校的学生到真正站在讲台上的教师,这中间隔着的,可不是一小步,而是一道巨大的鸿沟 。在传统认知里,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学生在这里学习专业知识,接受教育理论熏陶,似乎毕业后成为教师是水到渠成的事。但现实却给了我们狠狠一击:不少师范院校毕业生初入教师岗位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空有满腹专业知识,却不知如何传授给学生;面对课堂上的突发状况,更是手忙脚乱,毫无应对之策。这背后,恰恰暴露了师范教育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盲点 —— 过于侧重专业知识传授,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 “如何教” 这一关键能力的培养。二、从 “学” 到 “教”:被忽视的关键一跃
(一)师范院校的教学现状
在师范院校的课堂里,知识的传递仿佛一场单向的 “马拉松”。就拿声乐教学来说,老师们往往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从发声技巧的精细讲解,如如何运用腹式呼吸、怎样找到头声共鸣,到经典声乐作品的深度剖析,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情感内涵以及演唱风格。学生们则像海绵吸水一样,努力吸收着这些知识,为的是在自己的演唱中展现出高超的技艺。然而,当这些学生毕业,真正踏上教师岗位,面对自己的学生时,却发现曾经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很难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他们或许能够熟练地演唱一首高难度的咏叹调,却不知道如何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呼吸的技巧;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深刻透彻,却无法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让学生产生共鸣。这就好比一个拥有满满一仓库宝藏的人,却没有找到打开仓库大门的钥匙,无法将宝藏分享给他人。(二)“学习” 与 “教学” 的本质区别
学习,更像是一场个人的探索之旅。在这个旅程中,学生们专注于吸收知识,将外界的信息不断地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就像一颗种子,努力地从土壤中汲取养分,不断生长、壮大。他们关注的是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追求的是个人能力的提升。而教学,则是一场引领他人探索的征程。教师不仅要自己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知识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游客领略知识的美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沟通技巧和课堂管理能力。(三)盲点带来的后果
师范院校在教学能力培养上的这一盲点,就像一颗隐藏在暗处的 “定时炸弹”,给学生未来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隐患。许多师范院校毕业生在初登讲台时,由于缺乏教学方法和策略,课堂往往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们在下面昏昏欲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提高,教师自身也会陷入职业发展的困境。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失去职业成就感,甚至可能会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倦怠。更严重的是,这种教学能力的欠缺,还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如果引路人迷失了方向,学生又怎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呢?缺乏有效教学引导的学生,可能会错过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涯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三、如何填补师范教育的 “黑洞”
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师范教育中存在的盲点,那么该如何填补这一 “黑洞”,让师范院校的学生真正做好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呢?这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一)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师范院校应当大刀阔斧地进行课程改革,开设专门的教学方法课程,如教学心理学、课堂管理、课程设计等 。这些课程将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帮助他们理解教学的本质、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教学心理学为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明白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和需求。比如,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好奇心强,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采用更多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教学、游戏教学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中学生则开始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关注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课堂管理课程则能教会学生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比如,制定明确的课堂规则,如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等,并及时对遵守规则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违反规则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教育。同时,要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学习。(二)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增加教育实习和实践机会至关重要。学校应与更多的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习岗位,让他们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备课、上课到课后辅导、作业批改,每一个环节都能让他们积累宝贵的经验。同时,他们还能学会应对各种教学问题,如学生的学习困难、课堂纪律问题、家长的沟通等。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除了传统的教育实习,还可以开展一些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如教育志愿服务、教学观摩、微格教学等。教育志愿服务可以让学生走进偏远地区或特殊教育学校,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教育支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教学观摩则能让学生有机会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微格教学通过模拟真实课堂,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教学实践,并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反馈和建议,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三) 引入反思性教学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师范院校应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记录教学心得,形成教学反思日志,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在教学反思日志中,学生可以记录下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方法以及最终的效果。比如,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那么就可以思考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还是知识点本身的难度较大。如果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就可以尝试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看是否能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同时,还可以反思自己在课堂管理、师生互动等方面的表现,找出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措施。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学反思研讨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反思和改进。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实践,学生的教学能力将得到持续的提升,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四、打破常规,拥抱新教育时代
师范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但长期以来,师范教育过度聚焦专业知识传授,却忽视了教学能力培养这一关键环节,这一盲点犹如隐藏在暗处的礁石,随时可能让初入教师岗位的毕业生们 “触礁搁浅”。师范院校应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积极采取行动,将教学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核心体系。从课程设置的优化,到实践机会的增加,再到教学评价的完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打磨,力求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教学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发展。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更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创新,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师范教育的美好未来,期待更多优秀的教师在教育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如果你对师范教育有任何想法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为师范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如果你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欢迎扫描二维码加旭东老师为好友,他将运用擞音法帮你解决遇到的问题,让你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不再迷茫,勇敢地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
解锁三量模型:教师教学的秘密武器
走出伊甸园:人类进化的必然抉择
打破传统!声乐新解:让气息随声而动
寒假 10 节擞音法入门课,一键破解声乐疑难杂症
从丑小鸭到天鹅,老师才是关键密码
从光盘到成才:舌尖与讲台的共通智慧
中老年人的专属声乐课,开启你的歌唱人生
声乐教学:以平等之心,育多彩之声
别再鸡蛋里挑骨头,要挑就挑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