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汝于成,实至名归——我与谭先生三十年的学术交往

文化   2024-10-17 20:30   天津  

我和谭汝为先生相识在20世纪90年代,光阴荏苒,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先生见证了我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我的每一次进步、每一点成绩都和先生的指点帮助是分不开的。三十年的学术交往,逐渐对谭先生有了立体而全面的认识。

尚洁与谭汝为

古道热肠的良师益友

初识谭先生时,名不见经传的我,在天后宫工作。由于策划妈祖文化研究与传承的各项活动,须延请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谭先生是研究民俗学的翘楚,自然在被邀之列,但我和先生并不认识,经别人介绍才获取到联系方式。第一次打电话时,难免惴惴不安,担心著名教授、学界领军人物会接受我这个小字辈的邀请吗?出乎意料,先生不仅欣然俯允,还以特有的幽默和热情,顿时使我内心的不安烟消云散。记得一次学术研讨会想请先生出席,但是和先生参加的其他学术会议时间冲突,我倍感遗憾。不料时隔不久,先生竟然给我发来书面发言稿,可见先生对学术研究的执着与热情,以及对晚辈的关心和支持。在编撰《天津市志·妈祖文化志》《津卫妈祖》《说津道卫》等史志、专书的过程中,谭先生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尤其在最后审定中,先生对这几本书都给予极高评价,同时也提出一些中肯的修订意见。在天津城市文化研究实践中,例如各种学术讲座,有关报刊约稿,电台、电视台录制系列节目……只要有机会,他都不遗余力地推荐我们,把中年学者推上前台。随着和先生交往渐多,我在工作中或写作中遇到难题,经常会不分时间、场合向先生请教,即便在深夜,谭先生也总是在电话里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甚至针对某一问题,提供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和先生的交往中,逐渐感受到:谭先生不仅是治学严谨的学者,还是古道热肠的长者、豁达而真诚的智者,一位和蔼可亲、幽默乐观的良师益友。于是,我们开始约饭、小酌(被先生戏称为“酒友”)、雅聚。在近距离接触中,我深刻体会到先生的真性情——“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好友相处就要“一路欢笑一路歌,一路段子一路喝”……这些睿智诙谐的箴言,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不务正业”的学术翘楚

谭先生在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的科目很多,例如汉语修辞学、词汇语义学、诗词美学等,相关著述颇多,如《汉语修辞学指要》《词语修辞与文化》《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诗歌修辞句法与鉴赏》《诗词读赏心解五十讲》等等,可谓语言修辞兼诗词研究的大家,但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至天命之年,谭先生研究将研究转向了城市文化、方言学、民俗学,经过不懈努力,终成大家。晚年变法,学术转型,其难度不言而喻;但先生创造了奇迹,凭借扎实的学术功底,独到的眼光、缜密的思维,只要在新的学术领域拓荒垦种,定然开辟出一片广阔天地,抵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请看谭先生进入新世纪后出版的关于天津城市文化研究的10部专著:《这是天津话》《天津方言与津沽文化》《天津方言文化研究》《天津方言研究与调查》《天津方言词典》《乡音识烟火》《天津话里话天津》《天津地名文化》《天津地名故事》《天津地名文化通论》。在这些专著中,尤以《天津方言词典》《天津地名文化通论》用力最勤,成为这个研究领域高水平的集大成之作。    

谭先生治学严谨且有独到的个性。他不是钻进象牙塔自我封闭的学者,而是走进田野,深入民间,广览博取,爬剔梳理,去伪存真,龙虫并雕。拜读先生著述,毫无象牙塔里的高深晦涩,却能感受到民间文化的烟火气息,可以洞察感受热爱乡梓文化的拳拳之忱。尤其在方言俚语、民俗文化研究的真知灼见和开创性的见解,令人感佩。他主编的《天津方言词典》先后获得2015年度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第十一届天津市优秀图书奖、2015年度天津地方文化学术类优秀图书奖、天津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四项大奖。《天津地名文化通论》对天津地名与城市文化,天津街巷地名、商贸地名、租界地名、类型地名、交通地名、古迹园林地名、区域地名以及天津地名解析、地名保护等方面全方位阐释了天津地名文化,为读者提供系统的天津地名文化知识,为地名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地名文化资源和学术支持。这部近80万字的巨著荣获“天津地方文化研究专著类优秀奖”,可谓实至名归。

尚洁与谭汝为“谈古论‘津’”

老骥伏枥的进取精神    

谭先生虽退休多年,但他的学术研究从未懈怠,近年来反而焕发了学术青春——他的思维和新著犹如“不尽长江滚滚来”,涉及诗词美学、语义学、方言学、地名学等不同领域,并且实现新突破,达到新高度。2017年 1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办、国办〔2017〕5号),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全面部署。由中国文联负责组织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被列入其中重点实施项目。在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张书珍秘书长的感召下,年事已高的谭先生组建团队,带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天津语言类六卷本编委会成员上山下乡,深入民间田野调查,为大系天津语言类六卷本的编写推进,做了很多基础性、建设性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成果。在千头万绪的班务工作中,先生全面规划,指挥有方,并亲力亲为。在统领全局、组织编写工作的同时,他自身也在不断地搜集、研究史料,并亲自撰写,从散见于报刊、杂志、书籍等处的资料,每有新的发现便发给相关各卷编辑组。从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生治学的严谨和勤奋、思维的敏锐、眼光的独到,作为一位年近八旬的学者,这是非常难得的!这种工作的热情和进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赓续和发扬。

今年是谭先生杖朝之年,谨以此文恭祝先生福寿绵长,学术青春永驻。

天津记忆
天津记忆文化遗产保护团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