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史节目回听 | 18南京永利铔厂的“天津元素”

文化   2024-09-12 20:30   天津  

#
三连一下,收获更多夏日小美好
#




天津科技史故事

无奋斗不自强
预告
8月23日播出:近代天津的玻璃制造


今日节目回听



张元卿

近代历史研究


学者




18
南京永利铔厂的“天津元素”
南京永利铔厂是民国时期南京的一个化工企业,是今天南京南化集团的前身。永利铔厂是当时天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在南京创办的企业,全称是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工厂虽在南京,却是天津永利公司的分厂,它的选址、建造、员工等都和天津有紧密的关系。我把这种紧密关系称为“天津元素”。

建成后的永利铔厂

一、 毁坏了永利铔厂,就毁灭了半个南京城

永利铔厂的硝酸塔

1949年,解放南京的江北作战中,解放军一个炮兵营负责攻打铔广,正要开炮之际,35军政委何克希转来毛泽东的指示:对付铔广守敌,只能诱至野外歼灭,不能强攻,不能打炮。如果毁坏了永利铔厂,就毁灭了半个南京城。

南京永利铔厂在中国近代化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第一座化肥厂,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化工厂,也是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化工企业,被称为“远东第一大厂”。新中国建立之后,永利铔厂成为南化公司,是新中国化肥工业、硫酸工业的领军企业。

永利铔厂时期商标

1953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毛泽东与工商联代表谈话时高度评价永利铔厂创始人范旭东:“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轻纺工业不能忘了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了范旭东,运输航运业不能忘了卢作孚。”

1937年2月5日,南京铔厂剪彩之日,范旭东乘船来到卸甲甸,看到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庄稼,现在沿江数千米已是硫酸厂建筑,气势恢宏,非常兴奋。他走上铔厂的最高建筑,观看全厂景色,眺望东去长江,心里感慨万千:酸和碱是基础化工的两大支柱,现如今我们都能自行生产了,中国的化工业将就此腾飞! (莫玉《范旭东·中国民族化工业奠基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版,170页)



二、 为何选卸甲甸办永利铔厂

关于永利铔厂的厂址,当时有过四个方案:一是上海租界杨树浦电力厂附近;二是湖南株洲或湘潭;三是南京卸甲甸,就是今天的大厂镇;四是安徽的马鞍山。杨树浦地价太高,且没有发展余地,范旭东不同意。设厂于湖南、马鞍山的提议,受到上海金融界投资者的反对,主要原因是铔厂的设备多数较笨重,运往内地不但耗时伤财,因而也被否决。卸甲甸地区距南京下关码头二十里,是南京水上交通之门户,土质优良,是理想的建厂地址,最终决定在此建厂。

永利铔厂所在图(《科学大众》1947年第3卷第1期)

但具体考察卸甲甸也有曲折。

1934年1月4日,侯德榜给范旭东写信报告考察卸甲甸的情况:“昨日下午三时在浦口车站会见调甫兄,据述马鞍山不出石灰石,该处离江岸尚远,交通不能谓便利,且无铁路交通之可能,本地除有铁矿外,不产何种原料,煤焦到彼亦必较贵,故无设硫酸铔厂之理由。至浦口附近有卸甲甸一小镇颇可为设厂之地,该处地临江,且有相当高度,不至为洪水所淹,但距浦口有十余公里之路,将来敷设岔道耗费略贵耳云云。” 

侯德榜认为的马鞍山的劣势,离江岸尚远,没有铁路交通之可能,煤焦运输受制约,恰恰是卸甲甸的优势,但卸甲甸唯一的缺点是到浦镇没有铁路,以后修建岔道花费大。

同年3月8日,上海大华公司总经理铔厂筹备委员邹秉文给范旭东写信,说昨天在镇江见到了江苏省府主席陈果夫和建设厅沈百先,说明将在六合县卸甲甸建厂,请省府建设厅饬六合县协助购地,又说卸甲甸至浦镇间原有路基希望建厅于最近期间内兴修公路,这两件事陈果夫和沈百先都非常赞成,将来进行可无问题。 


在卸甲甸至浦镇间兴修公路,虽然不能弥补没有铁路的缺憾,但至少能使卸甲甸和浦镇的运输连接起来,不影响以后原料和产品的输送。

3月9日,永利制碱公司致函久大永利沪区联合营业处,经决定把卸甲甸甲甸作为厂厂址,现由总经理请张英甫、李滋敏前赴该处进行购地。
3月10日,永利制碱公司向事业部呈文,说明已派张英甫去卸甲购地,希望事业部和江苏省政府六合县政府沟通,给予协助。

这说明3月8日邹秉文给范旭东的信起了关键作用,范旭东接信后认为卸甲甸和浦镇间的交通制约,能够解决了,虽然只答应建公路,但毕竟有路了,这使得选址卸甲甸的最后顾虑打消了,这才于次日派张英甫等去卸甲甸购地,开启在卸甲甸建造铔厂的序幕。

1935年12月23日,范旭东向行政院提交《为承办硫酸铔厂请迅赐维护呈文》又提到卸甲甸和浦镇的铁路问题:“铔厂与津浦衔接之铁路支线,既荷勘测,尚祈迅赐施工,俾与本厂工程并进。”范旭东还是希望铔厂建设的同时,与外界沟通的铁路运输线能建好。

建设中的永利铔厂

铔厂所用煤焦,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山东南部,由津浦铁路运到距卸甲甸二十五里的浦镇,然后由铔厂自行设法从浦镇运到卸甲甸,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范旭东希望铁道部能修筑由浦镇至卸甲甸的铁路支线,但是直到南京解放为止,这段二十五里的铁路,文件是批准了,但一直没修筑,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建成这条铁路。

为什么范旭东这么纠结这个支线铁路?主要原因固然是着眼于铔厂的原料和产品的运输,但实际上这条铁路不仅关乎原料产品的运输,也关乎铔厂的人员设备和天津永利总部的联系。有了这条铁路,南京和天津的物流就更通畅,天津永利和南京永利的联系就更紧密。也就是说,在选址卸甲甸的问题上,始终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即如何加强南京铔厂和天津总厂的联系,如何发挥天津和津浦铁路的资源来成就南京铔厂。这是南京永利铔厂在选址建造时隐形的“天津元素”。


三、基泰工程司参与永利铔厂建设

永利铔厂建造之处,其码头是交由关颂声设计,就是交关颂声所办的天津基泰工程司设计。后来铔厂的员工宿舍等建筑也是由基泰工程司设计。1934年7月起,基泰工程司进入工地,平整场地,开始建筑大码头,修筑马路,盖厂房、公用房等,永利铔厂的建设序幕由此全面拉开。

建设中的永利铔厂

基泰工程司是当时最大的建筑设计公司,主要合伙人关颂声、朱彬、杨廷宝均为当代著名建筑设计师。1921年永利碱厂的主要厂房南北楼就是由基泰工程司设计的,因此天津基泰工程司和永利公司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合作了。卸甲甸离南京、上海近,那里也有不少建筑师事务所,永利铔厂为何选择基泰工程司呢?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基泰是天津的老合作者,有成功合作的先例;二是基泰那时在南京有事务所,正好就近做永利铔厂。那时在天津基泰成长起来的杨廷宝正在基泰南京事务所,他支持参与了永利铔厂的建筑设计。

基泰工程司给永利铔厂做了很多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所洋房”。五所洋房是五幢西式的砖木结构平房,主要给驻厂专家居住。永利铔厂第一任厂长侯德榜,第二任厂长傅冰芝,以及美国工程师李佐华(Gilmer T.Lee)、美国氮气公司专家白斯脱(W.H.Baxter)都曾居住于此。这是永利铔厂的“指挥中心”。

永利铔厂的平面图,图中左上方四个房,就是“五所洋房”,最初只建造了四所。图中没有标出的永利铔厂厂门,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想来也是基泰的作品,或杨廷宝的作品。


“五所洋房”之一

员工宿舍

1934年9月,码头竣工,9月18日,办公室落成,范旭东请国府要员和社会各界名流来厂参观,并将这一天定为铔厂成立纪念日。此后不断有人来铔厂参观。1937年1月,《文化建设》刊登了一篇署名“椰如”的文章《记卸甲甸永利铔厂》(1937年第3卷第4期),文中称铔厂的马路“大都采用天津的马路名,如到宿舍去的,有一条叫大经路,一条叫大纬路。原来天津是永利的老家,是它的发祥地,所以采取几条路名,以为纪念”。这就是铔厂明的天津元素,基泰工程司则是相对暗的天津元素。今天只有五所洋房这种建筑遗还记录着这里曾有的天津元素。

“五所洋房”之一

四、从塘沽碱厂抽调管理技术骨干支援铔厂

范旭东与侯德榜雕像(南化公司厂史陈列馆)

在兴建南京永利铔厂的过程中,范旭东从塘沽碱厂抽调了大批技术骨干予以支援,永利铔厂一时人才济济,其中“具有大学毕业程度者共 80 余人,其曾经留学国外得有高级工程学位者约 20 人。“该厂容才之多,为国内各厂所仅见”。(见叶建华《东篱菊》,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版,第74页)

当时铔厂的管理人员作如下安排:厂长侯德榜、副厂长傅冰芝,黄汉瑞任效能技师,谢为杰管硝酸,林文彪管设计修改和管道,章怀西管煤气,赵文明管触煤,鲁波管高压机,声达管土建,侯敬思管电器,谢守晋管翻砂,陆献侯管铁工房。这些人员都是天津永利的精英。 


谢为杰在燕京大学化学系学习期间,于1929年春随系主任威尔逊参观永利制碱厂时,认识了侯德榜,后于1930、1931年暑假在永利碱厂实习,将研究“盐水之加氨提纯法”作为硕士论文,后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被侯德榜录为谢为杰永利公司实习员,并安排他同永利公司的章怀西等到美国有关硝酸厂、硫酸厂等工厂实习。1935年夏,谢为杰回国,到永利公司南京铔厂工作,很快成为技术骨干和侯德榜的得力助手。

从以上经历可看出,天津的学习工作经历是他日后成为永利骨干的基础历练和前缘。当时铔厂的管理技术人员大都具有与谢氏相似的经历。

永利铔厂开始办公(1934年9月18日)

后来永利宁厂的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姜圣阶,1936年毕业于天津河北工业学院机电工程系,被铔厂录用为技术员,后来成为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

又如后来成为永利宁厂土木工程队队长、南化建设公司总工程师等职的黄文化,1934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工学院土木系。

因铔厂的员工有很多北方人,如姜圣阶是黑龙江人,这些北方人初到南方吃不惯大米饭,铔厂专门请了一个北方厨师为他们办小灶。这些北方人中有一位聂春荣,是聂卫平父亲,河北深县人,1934年毕业于天津河北工业学院机电系,后成为铔厂的工程师。从1937年3月1日起,铔厂职员厨房为适合各方口味起见,分成南、北、自治三厨。

永利铔厂时期员工宿舍

而天津永利对铔厂的支援是一直持续的。如1937年1月,邓万严、吴雪庵由塘沽碱厂调至卸甲甸,在统计处任职。此后《海王》杂志“家常琐事”栏目有一则花絮:“邓老师常接到天津来信,独自一个跑到江边细读,有一次被记者发觉,老师作揖打拱,请求不要发表,将来准请记者多喝一杯。所记或即邓万严。这则花絮也可折射出一些天津援铔员工的生活状态。因天津永利碱厂来宁员工中,有的家属还在天津,也有些员工经常过江到南京,行为不慎检点。 

铔厂按照塘沽碱厂办法,建造子弟小学。此外,还设有消费合作社、排球队、篮球队、海王剧团等,这些做法是天津永利一脉相承,是整个“永利团体”的企业文化特色。

1936年12月21日,张伯苓到铔厂参观,侯德榜在欢迎词中称张伯苓为“永利团体过去二十年来精神上的指导者”。这样看来,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精神对永利也是有影响的。

今天的永利铔厂(南化公司)

天津塘沽永利碱厂对南京铔厂的支援,其实不仅仅是管理团队的输出,实际上是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输出,这从《海王》杂志所展示的永利文化就以看出,铔厂和碱厂只是产品不同,管理和文化是一体的。因此,铔厂能有天津元素,本质上是天津永利基因在发挥作用,这种企业基因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本文只是简单梳理了这种基因在南京铔厂的形成及其作用,至于它的变化与消失,因还缺乏足够的材料,现在还不能做进一步的研究。





7月29日开始 

每周一到周五

早间7点首播,晚间19点重播 

FM91.1 AM1386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节目

陆续推出新系列:

“文献里的天津”第六季

节目聚焦《天津科技史》

2024年书香天津·全民阅读系列活动






新专题:天津科技史故事开播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海河之畔的天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

筚路蓝缕、薪火相传,

不断创造着科技领域的新成就,

不断向世界科技前沿发起挑战和冲击,

用他们的科学精神书写属于这座城市的传奇!


本季目录
“天津科技史”即将播出


开篇

访谈:天津同样也是一座“科技之城”

01

李鸿章与西方医疗技术引进

02

热河路24号的妇产医院

03

庚子北仓之战与军事科技

04

北疆博物院与中国古生物研究

05

从蓟县剖面到国家地质公园

06

张相文创办中国地学会

07

冯叔捷对科技教育的贡献

08

近代水利科学开拓者李书田

09

中国染整行业开拓者曹典环

10

张克忠与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

11

武清才子邰光谟的科普活动

12

我的父亲梁思礼

13

天津的三位回族医药学名家

14

“不停电的”法商发电厂

15

中天电机厂与中国通信科技

16

近代天津的收音机工业

17

永利:制碱工业的突破与辉煌

18

南京永利铔厂的“天津元素”

19

近代天津的玻璃制造

20

以技术求质量的寿丰面粉公司


-征稿邮箱-

baoduyu@sina.com


天津师范大学地方文献研究中心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节目






END



《城市记忆》节目组出品

转载须注明来源城市记忆故事
(ID:chengshijiyiradio)

关于城市记忆故事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
    播出频率:FM91.1 AM1386
    播出:每周一到周五 7:00首播、 19:00重播
    手机收听:津云、万视达APP,万视达小程序








天津记忆
天津记忆文化遗产保护团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