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史节目回听 | 07冯叔捷对科技教育的贡献

文化   2024-08-20 20:30   天津  

#
三连一下,收获更多夏日小美好
#




天津科技史故事

无奋斗不自强
预告
8月8日播出:近代水利科学开拓者李书田


今日节目回听



章用秀

天津文史研究学者


藏书家




07
冯叔捷对科技教育的贡献
冯叔捷,名熙敏,生于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天津人,北洋大学教授。他终生致力于科技教育,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对冯先生的一生,著名机械专家、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友总会会长史绍熙先生曾用以下语言对做了精辟的概括:

1910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成绩优秀,名列第一。经清廷学部会试授予翰林学位。先生经历了外辱频繁、丧权辱国的晚清末世。深受列强压迫,深感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乃毅然从新学,矢志理工,以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自民国初年即在北洋大学任教,直至“七七”事变。学校内迁,先生因病未能随校西行,退居林下,不再从事其他工作。于1964年病逝津门,享年79岁。先生一生刻苦治学,勤奋执教,热爱教育,热爱祖国。为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为国家培育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其中腾名社会、致效国家者不可胜数,并多为我国科技领域的开拓者,四化建设的奠基人。

冯叔捷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王华棠先生写下“土木宗匠,北洋良师”八个大字。

冯叔捷出生在天津河东(今河北区)粮店后街的一个高门大户,其宅第与李叔同家仅隔着一条街。冯氏久居津门,诗书继世,世代繁衍,人口众多,是亦商亦官亦文的大家族。他六岁就读于家庭自设书塾,每以成绩优秀获塾师称赞。由于学馆系家庭自设,老师授课不严,授课内容也不外“子曰诗云”。冯叔捷每不满于私馆的学习内容和授课方式。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庚子风云起,江山半壁空,华夏蒙奇辱,万民不聊生”的悲惨情景,在冯叔捷年轻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他脱离家庭私塾,改入学堂从习西学。

天津官立中学堂(铃铛阁中学) 摄影师:枉言

1901年,他与胞兄仲文同时考入天津官立中学堂(铃铛阁中学)。叔捷天资聪颖,又加刻苦攻读,学冠诸生。中学毕业后,1904年又考入北洋大学堂土木土系土木工程学门。在北洋大学读书期间,他对每门功课都认真钻研,穷原竟委,精益求精。学校虽离家不远,往往一个学期也不回家几次。经常在学校图书馆和实验室,潜心研究学习。各门功课均成绩优秀。

1910年(清宣统二年),冯叔捷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学士学位。经清廷掌管教育的学部会试,又得中第一名,朝服觐见皇帝赐进士出身,授予科举时代最清贵的学位——翰林。《大清宣统政纪》载有“引见北洋大学堂毕业学生得首冯熙敏等,均赏给进士出身。冯熙敏授为翰林院编修。”这是清廷重西学后的“洋翰林”。这一年冯叔捷25岁。其后又被授予“国史馆协修”。转年,在留学生学成回国通过朝廷会试时,又派冯叔捷参加主考,授予“钦命辛亥襄校官”之职。当时人称“冯太史”。

北洋大学学生冯叔捷获殿试第一名

那时封建习俗仍未剪除,登门拜见冯太史的络绎不绝。有些名人专为冯叔捷篆刻印章,“庚戌翰林”、“太史公冯”等印文配以优美的赞扬文字的边款。那时大户人家办理丧事,有“祭门”和“点主”两项,规定由武官祭门,文管点主(即在神主上已经用黑墨写好的“主”字的那个点上加点朱墨),一些人便请冯太史做点主官。冯叔捷的二妹霭姝与杨柳青尊美堂石府联姻,正值冯叔捷官授翰林院编修之时。石家认为这是十分荣耀的事,决定乘船前往冯家。船上悬灯结彩,鼓乐齐鸣,还悬挂着写有“翰林院冯”字样的旗帜,极尽一时之盛。

冯叔捷与严复、詹天佑有同样的身份,但他从不提个人经历,更不以清末功名为荣。就连人们最关心的参见小皇上的情况,也得再三询问才说说。至亲乡祠卞家续修家谱来询问他履历时,他只谈北洋大学教授,而不提翰林。

民国成立后,冯叔捷曾投身铁路建设,追随詹天佑修建粤汉铁路,负责汉口至广州长达两千余里的踏勘,继而进行地形测量。后来他曾讲述陆口河水测量的情景,深为学习土木工程者所乐闻。正当工程建设亟待开展之际,因时局不稳,工程停顿。

1913年(民国二年),冯叔捷应聘到北洋大学任教。当时,在校教师多系前任总教习美国人丁家立先生聘请的外籍教授,连体育教师都是外国人。据有的老校友回忆,学校早期的中国教授只有叔捷先生等二人,还有一位教国文的老先生。学校的教务工作,很受洋人牵制。冯叔捷到校后,负责教务工作的王劭廉先生要他担任当时外籍教授缺课的课程。他曾担任过测量学、制图学、投影几何学和予科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课程。后来,又因某外籍教授缺席,又承担了透视几何学的教学任务。

1931 年北洋大学教职员合影(前排:蔡远泽(右6),张润田(右5),施勃理(右4),张玉昆(右3),王季绪(左5),顾元礼(左4);中排:冯叔捷(右7),黎楠(右5),巩广文(右4),刘之祥(右3),魏寿昆(左5),崔通芬(左7);后排:邓曰谟(左7),张文治(左4))

凡他承担的课程,必充分备课,并用英文打字机打字成文。那时教科书是英文原版的,老师用英语讲授,用英文测验。先生准备的教材也要用英文打字交校方复制。对制图课,他喜欢出一些新课题做为课外练习,而且课前自己必先画一遍。对投影几何和透视几何学的课题更在一个题中采用不同位置、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灭点,作出几张图。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吉金标先生1933年秋考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本科。他说:“冯师讲课满口英文,从不讲华语,而且英语非常通畅流利,表达详尽细致,听之毫无生涩勉强之感。”冯叔捷先生授课必提前到校,准时上课。一般下午上课上午到校。上午有课前一天到校。从不缺席缺课,几十年如一日。当时政府对教育事业不够重视,学校经费经常不能按时划拨。校方只得拖欠教工薪水,迟发工资。每值此时,先生必先人后己。有时竟拖欠数月,他也毫无怨言。先生常说:我是为培育人才而教书,不是为薪水才教书。学校确有困难不发薪水我也干。

冯叔捷先生在北洋大学任教几十年,经历了王劭廉、赵天麟、冯熙运、刘仙洲、茅以升、蔡远泽、李书田等各届校长。他始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治学任教,无怨无悔。无论何时,他都积极贯彻“严谨治学”的北洋精神、“实事求是”的北洋校训,在北洋大学,他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和尊敬的老教授。

北洋大学主教学楼

他讲授制图课,能把刻板的死课程讲活,无论是机械制图学、投影几何学,都知其然而入胜。先生曾为予科班讲授教学。他对平面几何,例题几何,解析几何,却有独到之处。每以一条辅助线,一个分析使学生豁然开朗,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北洋大学矿冶系1936年毕业的党刚先生回忆:“1931年,我进北洋大学预科肄业时,熙敏师讲授几何学。对原理的阐述、分析、演算,如数家珍,深入浅出,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是满堂灌),引导我们进一步从事理工科学习的兴趣。冯师精通数学,尤其对几何学有精湛的研究。那时京津教育界、学术界都知道‘冯几何’,因为熙敏师的教授方法十分高超,令人钦慕。”北洋大学水利系主任常锡厚教授曾记起他的同学张寿昌先生在北洋预科毕业后,到比利时刚德大学留学,一位称为当时世界上投影几何学术权威的教授,发现张寿昌在这门功课上造诣很深,就问是谁教的。当他知道叔捷先生授课时,表示非常敬佩。

冯叔捷说:“学工的目的就是振兴工业建设祖国,无实践即无根本,也不能求得真知。”他在学生时代曾利用课余时间,对我国不同树种的木材做出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指标数据,深受他的老师洋教授们的赞扬。
冯叔捷求学时正值我国自行兴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动工修筑。实习时,他看到京张线路之选择、山洞之开凿、桥梁之架设,处处需与山川地形相结合,事事需计算经费开支。因此进一步领悟到实践的重要意义。居庸关山洞为京张路之关键。关沟一带岗峦错杂,山势陡峭。开凿山洞首要测量,而把测量学用于长达数千尺的开山工程,确属首次。冯叔捷回忆詹天佑先生设计的在山前山后用两端并凿之法开山洞时,虽精细测量,反复校核,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工程上下为之担心。当两端并进听到对方开凿之声时,人人欢欣鼓舞。山洞打通,测量无误,则同声称贺。由此更体会到理论与实践之不可分。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 校徽

冯先生教学时,总是在理论讲授之后联系实际。数学、制图等课程也要用例题作业与应用结合。测量学更以实习为主课。北戴河、秦皇岛、八达岭,都是先生带领学生测量实习常去的地方。这些处所有山峦、有曲折、有高下、有水面,地形不甚简单,适合学生测量实习的需要。当学生分组作业时,无论是导线测量、三角网测量,还是抄平测量,都把所学的用于实践,并力求提高本组的测量精度。在导线闭合时,高程核算时,同学们都是聚精会神,期求好成绩。实习后学生们感到收获很大。
测量仪器的校核,测量仪器的修理,也是冯先生教学的重要内容。过去仪器设备远不如现在的先进,仪器中十字线是用蛛丝做的。当十字线断坏时,先生总是亲子动手,取蛛丝分成几分之一的细丝,自己粘制,并指导学生粘制。测量实习成为颇受欢迎的课程锻炼。

老校友齐树功(高级工程师)在回忆先生教授测量学时写道,当年冯老师教我们测量,不但在教师中把书本知识讲解清楚,而且在实习中教会如何操作,怎样会出偏差,怎样能得到精确结果,使我们既得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学到实践经验。本人大学刚刚毕业后,在山西整治汾河测量时,能使用有毛病的仪器,测出正确的结果,使水力委员会技术负责人杨技正为之叹服。

当年冯叔捷先生居住过的北洋大学教授住宅

北洋大学土木系1933年毕业的熊正必、杨玉珍回忆:“冯先生教我们测量学,主要是领我们做野外作业。他不仅精于野外作业的理论知识,而且精于测量仪器的结构及其修理技术。例如测镜的十字线偶有损坏,老先生总是亲自动手,利用十分细微的蛛网加以粘补,这是一般教学的先生不屑也不敢于动手处理的。可见冯老先生平时不只是满足于书本知识,而且还注意实际知识,不仅动脑,而且动手。这就大别于学识渊博却不辨五谷的旧知识分子了。”

冯叔捷在北洋任教几十年从不计较教授什么课程,教时多少。既不愿意参与校务行政,也不愿多出头露面,只是一心教学。上方屡请他出任校长,他坚辞不就。冯先生常说:我愿努力教书为国育才,发挥个人所长,而育人乃富国强国之本,并非舍本趋末,何乐而不为之。

天津沦陷期间,日伪当局慕先生之名,多次请他出山,甚至要求挂个名就行,但均遭回绝。冯先生热爱祖国,立志不与敌为伍。他曾多次资助学生川资去内地,当次子光墀由英国留学归来,先生立即支持他携眷去内地参加抗日工作,同时要求在津子女绝不从事伪政府的工作。

冯叔捷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前北洋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九十高龄的茅以升先生亲笔写下“清芳继美”四字

冯叔捷任教多年,为国家培育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其中不乏专家学者、杰出之士,并多为国家建设工作的先驱、科技教育事业的带头人,诚可谓桃李满天下。1986年7月30日在冯叔捷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前北洋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九十高龄的茅以升先生亲笔写下“清芳继美”四个大字,以誉先生的君子之风、高洁之德。王华棠先生写下“土木宗匠,北洋良师”八个大字,李书田先生题写“循循善诱”四个大字。北洋大学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志宏等,或题词,或著文,盛赞这位为祖国科技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教育家。




7月29日开始 

每周一到周五

早间7点首播,晚间19点重播 

FM91.1 AM1386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节目

陆续推出新系列:

“文献里的天津”第六季

节目聚焦《天津科技史》

2024年书香天津·全民阅读系列活动






新专题:天津科技史故事开播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海河之畔的天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

筚路蓝缕、薪火相传,

不断创造着科技领域的新成就,

不断向世界科技前沿发起挑战和冲击,

用他们的科学精神书写属于这座城市的传奇!


本季目录
“天津科技史”即将播出


开篇

访谈:天津同样也是一座“科技之城”

01

李鸿章与西方医疗技术引进

02

热河路24号的妇产医院

03

庚子北仓之战与军事科技

04

北疆博物院与中国古生物研究

05

从蓟县剖面到国家地质公园

06

张相文创办中国地学会

07

冯叔捷对科技教育的贡献

08

近代水利科学开拓者李书田

09

中国染整行业开拓者曹典环

10

张克忠与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

11

武清才子邰光谟的科普活动

12

我的父亲梁思礼

13

天津的三位回族医药学名家

14

“不停电的”法商发电厂

15

中天电机厂与中国通信科技

16

近代天津的收音机工业

17

永利:制碱工业的突破与辉煌

18

南京永利铔厂的“天津元素”

19

近代天津的玻璃制造

20

以技术求质量的寿丰面粉公司


-征稿邮箱-

baoduyu@sina.com


天津师范大学地方文献研究中心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节目





END



《城市记忆》节目组出品

转载须注明来源城市记忆故事
(ID:chengshijiyiradio)

关于城市记忆故事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
    播出频率:FM91.1 AM1386
    播出:每周一到周五 7:00首播、 19:00重播
    手机收听:津云、万视达APP,万视达小程序









天津记忆
天津记忆文化遗产保护团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