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史节目回听 | 13天津的三位回族医药学名家

文化   2024-09-03 20:30   天津  

#
三连一下,收获更多夏日小美好
#




天津科技史故事

无奋斗不自强
预告
8月16日播出:“不停电”的法商发电厂


今日节目回听





本期节目嘉宾:

左:回族文史研究学者  尹忠田(撰写)

右:文史研究学者  曲振明(播讲)




13
天津的三位回族医药学名家

近现代以来,天津回族在医药行业从业者不在少数,其中丁子良、刘秉彝、哈荔田三人,都是出类拔萃的医药学名家,闻名遐迩,时人称颂。



先说丁子良与天津医药研究会。丁子良(1870—1935年),名国瑞,字子良,以字行,号竹园。北京人。回族。清末民初著名中医师,知名报人,时事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他出生在一个驰名京师的中医世家,其祖、父辈多为中医大夫。丁子良的父亲是宗教界人士。丁子良的叔父丁庆三(名德恩),是北京出名的回族中医外科大夫。据戴仙亭、李月春《天津回族简志》记载,丁子良“幼学诗书,聪颖过人。受其叔父影响,青年时代便研习中医,且颇有造诣”。他在天津创办医药研究会、著述医学专著、发明和炮制多种中成药,在天津医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就和奠定了其在天津乃至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


丁子良


1895年春,丁子良来天津行医。他首先来到西北角回族聚居区投靠教亲,很快就在小伙巷内西侧,租到门脸房屋一处,高挂榜书匾额“敬慎医室”,悬壶济世。丁子良专于中医内科、妇科、小儿科。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以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态度,真心实意地治病救人,很快就打开了局面,赢得了口碑。


1906年,丁子良发出创建中医研究会的倡议和启事,在天津《商报》上发表。他说:“中国医学,何由而颓废,曰,不讲而已;夫百工技术,尚待研究而后精,况与民命最有关系之医学乎……然活人之心易得,而活人之术甚不易言……知其难而精研其术,可做活人之资,忽其难而技术不精,转成杀人之具矣!是医者,当以恻隐存心,而尤以精研其术为第一要义,求精之道维何,亦唯设会研究而已……闭门读书,终不如群聚研究之为得也……爰约同志,设会研究,倘诸大君子,热心赞成,不吝教诲,于互相切磋,磨砺几学问,不但岐黄之道统,继续绵长,而此后之亿万病人,将必沾实惠而同登寿域矣,我盼速成,君勿观望。”




丁子良旧居


丁子良的殷殷之情、恳恳之心,溢于言表,跃然纸上。这件事一经传开,不仅在医药界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得到津门各界的关注,还得到知名人士林墨青、刘孟扬、胡玉荪、温子英的大力帮助。丁子良得到社会闻人的支持,办会信心大增。他精心撰写了《创议中医研究会章程》,[7]大项共计十章,小项则有八十一条之多;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有条不紊,切实可行。《章程》公布后,赞同者踊跃参加,报名者争先恐后,一时间人满为患。群贤即至,《章程》以备,研究会的工作顺理成章地开展起来。创办之初,暂借西北角西马路东侧的西阅报社(即西宣讲所,笔者注)为试办地,丁子良被大家投票选举为研究会董事;翌年,在北门西的北马路北侧,租赁妥二层楼房一处,作为研究会的正式地址。研究会的活动内容很丰富,包括医药学术演讲、病例医案研讨、中草药药材辨认,以及施诊治病等方面。


丁子良是近代以来提倡中西医结合的第一人。他在《创议中医研究会章程》第一章“本会宗旨”中讲:“中西医学,互有短长,凡西是而中非者,我取而效法之,中是而西非者,我发明推阐之,表面之名称不同,而理想意旨确相合者,我引证解明之,理想治法与习惯,万难符合者,姑且阙疑以存之。总以讲明医术,有益病人为归宿,不存门户之见。”丁子良言简意赅,寥寥数语,把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方法和目的阐述得清清楚楚、简便易行,这是他多年行医的经验之谈。


丁子良创办《竹园白话报》


丁子良还是近代以来主张医学与药学相结合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他看到“中国医学与药业,隔为二事,最为医学中一大弊端,本会以联络医药二家为宗旨,此后当使医士练习认药制药,而药店中之执事,亦当稍知医学。”正是基于把医学与药学相结合的主张,丁子良在呈禀天津县署各衙门申请批准立案时,把最初创议的“中医研究会”,定名为“天津医药研究会”,递交了《天津医药研究会禀请提学宪及各宪立案禀稿》,使成立研究会得到批准。医学与药学相结合的主张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天津医药研究会创办后活动有声有色。


1907年秋,丁子良辞去天津医药研究会董事之职,主动宣告退出研究会,不再参加任何会务活动;他转身新闻界,一心一意地创办白话报去了。是年8月,丁子良在津创办《竹园白话报》。丁子良强调以白话立言,这样才能妇孺皆知,通俗易懂。他在《竹园白话报》第26号发表《说白话报的好处》一文,认为“现在开通社会,最宜办小张的白话儿报,或是浅文话报,言论越浅越好”,因为“要说训俗之类,总是白话儿相宜,对社会风俗的病症下药,教妇女小孩,不论粗细人一听就懂”。


丁子良整理自己以往发表的文章,以及部分与他有关的文章,编纂成24集,以《竹园丛话》之名陆续刊行


1912年正月以来,在天津地方流行一种疫情,传染快,治疗难。丁子良应医药研究会的会友约请来到会中,与大家共同会诊研讨医治良方。2月间,在研究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得到控制,丁子良再次告辞出会。5月7日夜间,医药研究会楼下某商铺失火,该会竟遭池鱼之殃,数十人之心血脑力,七八年之擘画经营,被烧得一炬无余。此时丁子良正专心办报,也无力收拾残局,研究会遂告终结。丁子良创办的天津医药研究会,虽然仅仅存在了七年时间,但是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据现有资料表明,天津医药研究会是我国近代以来创建最早的医学团体,在中华医学优秀文化史册上留下了闪光一页。


1935年,丁子良病逝于天津寓所,终年65岁。


图|1919年《益世报》刊登“坤中第一丸”广告 落款 奥界中西制药公司(图片来源:三津文化)


再说刘秉彝与中西制药厂。刘秉彝先生(1872—1940),字德恒,回族,天津人。考其祖籍乃河北省沧县西赵河庄人氏,据《刘氏族谱》所载:“回溯秉彝一支自有清康熙十七年由沧移津,迄秉彝之身已历九世。”是清末民初著名中医师,初悬壶济世,后开设中西大药房,直至建立中西制药厂,成为一位实业家。


天津中西制药厂药品包装


1886年,刘秉彝年仅十四岁就外出谋生。他偶然得到了《雷公药性赋》一书,如获至宝,手不释卷,捧书苦读,用心钻研,遂立志学医、济世活人。于是,刘秉彝遍求中医典籍,勤奋攻读,日积月累,颇有心得。


图片来源:三津文化


1890年,刘秉彝巧遇清廷太医院退职御医马步清大夫,得其赏识收为弟子。刘秉彝从业余学医走上了专业学医的之路,听马大夫讲授医理、传授临床经验,并得到马大夫赠予的《医宗金鉴》、《济阴纲目》、《叶天士医案》、《徐灵胎三十二种》等多种医书,还授其许多宫廷秘方。刘秉彝学习刻苦,医术日精,学业大进。


1900年,刘秉彝在马大夫的悉心教授下,颇得真传,历经十年苦读,终于学有所成,取得行医资格,开始挂牌行医。刘秉彝专于中医内科,又擅长西医外科;中西迥异,内外不同;然而,他一身二任,跨界应诊,在当时的医界是不多见的,较之当代培养社区基层医生走全科大夫之路早了一百多年,堪称凤毛麟角、难能可贵。《天津河北文史》第5辑所载王者师《中西制药厂及其创办人综述》称:“刘行医以济世救人为宗旨,对贫苦患者减收或免收诊费,对无力购药者还无偿舍药,被时人誉为‘仁义郎中’。”


1902年,刘秉彝了解到有一些患者对汤药的煎制和服用存在畏难心理;于是,刘秉彝向有关部门提出销售药品的申请,遂取得经营许可证。他在旧奥租界东浮桥大马路(今属河北区)开设了中西大药房,先后投放市场的中成药有:“坤中第一丸”、“神丹”、“保赤一粒金”、“濯毒洗血净”、“宁坤丹”、“小儿金丹”、“济阴丸”、“宇宙安息香”等,这些中成药服用方便、干净卫生,很受患者欢迎,很快就打开销路、闻名遐迩。



1933年,刘秉彝开设的中西大药房的经营状况日渐发达,产销两旺,一度曾更名为中西制药公司。三十多年来,原有的前店后厂、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已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于是,刘秉彝又在旧意租界大马路(今属河北区)购地建厂,以扩大生产满足市场所需。


1937年,中西制药公司正式定名为中西制药厂。所谓中西制药,只是生产中成药,以中草药药材为原料,以中药西制的工艺,生产出西药的样式、型制,即把中药的汤剂,制成丸、散、膏、丹、饮片之类,即清洁卫生,又便于携带和服用,是中西制药厂的主打产品。从中西大药房到中西制药厂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筚路蓝缕,艰辛倍尝,刘秉彝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刘秉彝因患中风病,不治而逝,终年68岁。其独生子刘霁岚(1895—1977)继承父业,全面接管中西制药厂。


哈荔田


最后说说妇科专家哈荔田。哈荔田先生(1912—1989),著名的中医妇科专家,人称“当代妇科泰斗”,是著名中医学教育家,博士生导师。

哈荔田祖籍河北省保定市。1931年(民国二十年),他考入北平华北国医学院学习。这所学院是当时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创办的,课程设置以中医学科为主,兼以西医基础课。哈荔田在学期间,初步领略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为日后行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哈荔田出身中医世家,少承家学,在中医领域属于“易水学派”。哈荔田胸怀宽广,不被一家一派所束缚;他放开眼量,博采众家之长;在校期间,就注重收集整理名医名家的医方医案手迹,为日后临床乃至著书立说储备了先决条件。哈荔田家学渊源,实为带艺求学,且学习刻苦,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深得施今墨先生赏识及器重,并得到其亲自指教和辅导,故而脑洞大开,学业大进。


哈荔田在查阅古籍


1935年,哈荔田从北平华北国医学院毕业,经政府相关部门考核,取得了行医执照。彼时,哈荔田的父亲哈振冈先生在天津河北区平安街辟有诊室,悬壶济世多年;于是,哈荔田来津投奔乃父,同室行医。初时,哈荔田只是作为助手,做一些誊写医方医案的辅助工作。翌年,哈荔田始得到哈振冈先生的首肯,开始挂牌行医。哈荔田主治内科、妇科 ;在坚守中华传统医学的望、闻、问、切的四步诊法外,还践行中西医相结合。


哈振冈在天津市河北区平安街开设“哈大夫诊疗所”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89辑载有谢文良《回族名医哈荔田》一文。文章说:“哈振冈支持哈荔田走中西结合之路,故应诊伊始,哈荔田便应用听诊器、血压计和喉头镜等简单的医疗器械,对需要x光检查者,就介绍病人到专门诊所去透视、照相。”哈荔田医德高尚,本着治病救人的初心,“贫者送诊,赤贫者酌给药资”,不论贫富患者一视同仁,医患关系十分融洽。


哈荔田夫妇(1957年)提供人:哈荔田次女哈素娥(图片来源:哈氏医学)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医学文化始得到应有的重视、传承与发展。1954年,天津市卫生局领导及陆观虎、赵冀凡等名医出面,邀请哈荔田参加组织中医门诊部的工作。1955年,天津市委决定加强各局领导力量,调哈荔田任天津市公共卫生局副局长,分管中医药方面的工作。他上任后首先在全市开展中医普查工作,提交了成立中医医院的议案,经市领导批准,天津市中医医院成立。


哈荔田


1957年,在哈荔田的积极提议下,天津市中医学校成立。1958年,天津市中医学校改为天津市中医学院,由中专升格为大专,哈荔田出任院长。


天津市立中医医院


1966年,哈荔田两度被抄家,个人藏书和医案资料被毁。1979年,哈荔田恢复正常工作,再度出任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天津市中医学院院长。1989年9月,哈荔田因拔牙诱发心脏病,抢救无效溘然离世,终年77岁。





7月29日开始 

每周一到周五

早间7点首播,晚间19点重播 

FM91.1 AM1386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节目

陆续推出新系列:

“文献里的天津”第六季

节目聚焦《天津科技史》

2024年书香天津·全民阅读系列活动






新专题:天津科技史故事开播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海河之畔的天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

筚路蓝缕、薪火相传,

不断创造着科技领域的新成就,

不断向世界科技前沿发起挑战和冲击,

用他们的科学精神书写属于这座城市的传奇!


本季目录
“天津科技史”即将播出


开篇

访谈:天津同样也是一座“科技之城”

01

李鸿章与西方医疗技术引进

02

热河路24号的妇产医院

03

庚子北仓之战与军事科技

04

北疆博物院与中国古生物研究

05

从蓟县剖面到国家地质公园

06

张相文创办中国地学会

07

冯叔捷对科技教育的贡献

08

近代水利科学开拓者李书田

09

中国染整行业开拓者曹典环

10

张克忠与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

11

武清才子邰光谟的科普活动

12

我的父亲梁思礼

13

天津的三位回族医药学名家

14

“不停电的”法商发电厂

15

中天电机厂与中国通信科技

16

近代天津的收音机工业

17

永利:制碱工业的突破与辉煌

18

南京永利铔厂的“天津元素”

19

近代天津的玻璃制造

20

以技术求质量的寿丰面粉公司


-征稿邮箱-

baoduyu@sina.com


天津师范大学地方文献研究中心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节目






END



《城市记忆》节目组出品

转载须注明来源城市记忆故事
(ID:chengshijiyiradio)

关于城市记忆故事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
    播出频率:FM91.1 AM1386
    播出:每周一到周五 7:00首播、 19:00重播
    手机收听:津云、万视达APP,万视达小程序








天津记忆
天津记忆文化遗产保护团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