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史节目回听 | 06张相文创办中国地学会

文化   2024-08-16 20:30   天津  

#
三连一下,收获更多夏日小美好
#




天津科技史故事

无奋斗不自强
预告
8月7日播出:冯叔捷对科技教育的贡献


今日节目回听



侯福志

天津地方史学者


乡土文学作家、藏书家




06
张相文创办中国地学会
张相文(1867—1933),字蔚西,号南园,一号沌谷。江苏省桃源县吴城乡南园村人。是中国近代地理学教育的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藏书家、教育家。同时还是一位革命家、诗人。在1924年发表的《佛学地理志》中,首次明确提到了秦岭—淮河分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有《初等地理教科书》《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地文学》《最新地质学教科书》《南园从稿》(二十四卷)存世。

张相文

一、地理学启蒙

张相文的《南园丛稿》卷十二《沌谷笔谈》中有一篇自述云:“吾少贫贱,年十一始就乡塾读。读二年,家以分爨不支,命废读。适谢表伯以拜年来吾家,私谓二伯祖曰:‘是儿可惜。若能续读,吾愿以女妻之。’吾家意转,既而二祖姑以还亲为嫌,婚议遂罢,而吾已前入塾复读矣。惟时作辍,执耕作役。役时,每暗挟书册就柳荫无人处,踞地目诵,诵辄能记;或闻他生读,窃听之,亦辄不忘,而书中之关于地理者尤深印入脑。时尚不知有地图也,惟从乡人壁画上推测其所在,虽轮廓不具,亦能具揣其形势。迨弱冠后入学,无锡胡和梅师激赏之,乃就膏火所入(指供学习用的津贴),为吾大购群籍,于是各所想慕未识其名者乃皆得之目睹。胡刻《一统舆图》(胡林翼在湖北巡署任内请邹世诒、晏启镇绘制),亦得之于师处。至是学乃大有进步,然犹为科举所困。甲午以后,始尽焚弃之,专以地理教人,亦深自愧也。是故吾为学无门径,无程序,倾侧汉宋,扰攘中西,冥行探索,泛览无归。晚年更世变,奔走南北,始知人生幻妄,惑业相循,乃于大觉法王得所皈依焉(张相文笃信佛教,多年吃斋)。

上述文字,叙述了这位近代地理学宗师自修地理的过程。他虽然学习的都是旧学,但对新学极为关注。早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争后,正在家乡淮滨书院教书的张相文从传教士办的《万国公报》上,了解到了一些关于战争的情况,乃自购一幅中国地图,向学生讲解当时的战况。张相文因痛惜清政府将宝岛台湾割给日本,开始关心地理。俟后他到苏、常地区的家馆任教,买到一些有地理内容的书籍,其中有上海格致书院出版的《格致汇编》(西方自然科学汇编)和徐家汇天主堂出版的《地理备说》等。从这些书中,他得到不少有关地理的新知识,因而对旧的舆地学感到厌倦。据说,他在大年三十“读《格致汇编》,曾特命工人制电机,以毛皮与玻璃棒相摩擦,以试电之有无,围观者数十人。”

《南园丛稿》 张相文著

二、最早的地理学课本

1899年,张相文在上海南洋公学讲授中国地理,这是他从事地理教育的开始。这期间,他从该校英籍教师那里了解到曾读过的《格致汇编》和《地理备说》等书,译文与原文多有出入。于是,张相文希望自己也能熟悉外文,以便直接阅读原著,学到准确的地理学知识。为此,他一面教地理课,一面从日籍教师栗林孝太郎和藤田丰八学习日文,并与友人合译日本人所著的《中国学术史纲》。后又与友人将孟德斯鸠关于法学著作的日文版译为《万法精理》出版。

初等小学堂学生用*《蒙学中国地理教科书》

1900年,他将地理学讲稿加以整理,编著了两种地理课本:《初等地理教科书》和《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1901年出版)。“此二书为中国地理课本之嚆矢”,而且也首开中国教科书之先声。“教科书”一词为张相文首创。书籍设计考究、绘图逼真、印刷精美。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课本。在《初等地理教科书》,张相文设计了一个名曰“勤学”的小儿,随父亲游历山川城郭、海内海外,小儿见疑启问,其父则随问随答。一问一答,便把地理知识传播给读者了。这种传播形式,多为后来的科普作家所采用。发行之初,用张相文的话说:“岁售巨万,并经管学大臣审定,列入学堂应用书目中。”张相文年谱中说:“两书流行达二百余万部。出于意料之外。海内外谈地理者无不知之。”  张相文的地理教科书,首次把中国分为6大部,这是最早的地理综合区划之一。秦岭—淮河为中国南北分界线这一中国地理最为重要的说法,追根溯源,原来也是张相文首创(见《新撰地文学》)。

此后,出于教学需要和自身兴趣,他又相继编写了《新地文学教科书》和《地质学教科书》。

初等小学堂学生用*《蒙学中国地理教科书》

三、第一本自然地理著作

张相文于1908年,编著中国第一本自然地理著作《地文学》。

《地文学》是张相文的代表作,它的篇幅虽不多,但附有中西对照表15页,彩色地图10余幅,插图80余幅。内容分星界、陆界、气界、水界和生物界5篇。除将土壤内容附于陆界内未单独列一篇外,实际上此书已包括今人所编普通自然地理的全部内容。在此书出版之前,外国一些地理学家编著的自然地理,均限于无机自然界。1894年美国著名自然地理学家戴维斯所著的《自然地理学》,其内容还仅限于陆、水、气三界。直至张相文的《地文学》出版一年后的1909年,西欧著名自然地理学家马东南,方将生物地理列入自然地理学中。张相文认为自然地理学既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宜将“无机自然与有机自然联系起来”,方可加强此学科的科学性。张相文生物界纳入地理学的做法,被专家认为是世界地学史上的创举。



张相文在《地文学》时深有感触地说,“地文学者,地理学之精髓也”,一语道破了自然地理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他又说:“言地理,必济之以地文,其旨趣始深,乃不病于枯寂无味,且与他学科互相关联,如天文学、地质学、动植物学、气象学、物理学、化学,莫不兼容并包,以为裨益人生之功……此地文学所以为最重要之学科也。”他这种见解,为使中国旧地学迈向新地学指出了一条重要途径。正因为这样,《地文学》出版之后,受到热烈欢迎,5年内3次再版,读者视此书视为改革《舆地学》的指南。

清代末期,国内曾见到少数几种由传教士口译的《地文学》中译本,但所举事例,“多详于欧美、日本,于该国反略”,而张相文所著之《地文学》,则“搜罗国内新闻杂志、名人游记以及他本人游踪所至得于耳目所接者,撮其精要,举为例证,悉以该国为宗。其为中国所无或调查未晰而与地文有切要关系者,乃兼及于他国”。《地文学》所举事例,立足于本国,显然反映了张相文的爱国思想。

四、地质学的开拓者

张相文不仅重视研究地理,而且对与地理关系密切的地质学,亦颇重视。他认为中国地域面积虽广大,但多山地、高原。如对其地质情况不了解,则对这些地区面貌的变迁、资源的开发都是困难的。不久,他即以日本横山又次郎的《地质学》为底本,编著四册《最新地质学教科书》,涉及到地质时代的划分、山岳的形成以及岩石的分类等。有些名词术语,与现在的教科书一致。如他将岩石分为3类:火成岩、水成岩、化形岩,这与今人分岩石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基本一致。

张相文的《最新地质学教科书》问世之后,他的老友章太炎曾写信问他:“向闻清主泰山为长白山回脉之说,不知何意。”张相文回答说:“山岳之成,由于横压力之挤逼……成于同一时代者,其纵横之地轴必平行,其倾斜之度数必同向,此自然之理也。东亚之地势,北自白令海峡以南,南至长淮以北,其地轴率皆自东北而西南,如外兴安岭,如完达山、太行山,其方向皆同,长白、泰山居此群山之中,其成立固属同一时代,盖与东海之陷落为同时事也。”他这种见解,虽因他当时还缺乏关于这两处地质构造的具体知识,所说不尽完善,但从当时认识水平来说,他能看到中国东部山脉在构造上和时代上的共同特点,应该说是很可贵的。

20世纪初期,中国地质学亦处在萌芽阶段,留英归国的章鸿钊在张相文创建的“中国地学会”任干事部长,与张相文相处甚善。嗣后,他在张相文的鼓励下,于1922年创建中国第一个“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方广泛开展。显然张相文对萌芽状态地质学的发展,亦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地质学家田光华教授说:“中国地学会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前身。”

中国地学会成立合影照片(1909年9月28日)

五、创立中国地学会

1907年秋,张相文应聘到天津,任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学堂(即北洋高等女学堂)教务长,一年后升任堂长(校长),另在天津北洋师范学堂兼职讲授地理课。

据《天津通志·河北区志》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十七日“北洋高等女学堂成立”,清宣统元年(1909)十月九日《顺天时报》所刊《记天津学界总调查》载,“北洋高等女学堂在窑洼,清光绪三十二年成立。监督即傅增湘,教务长张相文氏。”该学堂共有老师七名、学生一百名,课程有修身、国文、历史、作文、地理、家政,算学,理科、英文、图画、手工、习字、音乐、体操等14门,办学经费由北洋支应局提拨,每年九千八百余两。又据民国初年《天津政俗沿革记》载,“北洋高等女学堂,地址河北西窑洼,职员一十人,教员一十人,学生九十五人,经费一万八百四十七两”。北洋高等女学堂只开办了几年,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停办。后该校园被划归“直隶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成为女师附小的东院。



据《中国地学会新置会所记》(《南园丛稿》卷七)载,“且夫地学会之创始天天津也,迄今十五稔矣。其时当宣统元年应己酉,江安傅沅叔(增湘)提学直隶,宝山袁观澜(袁希涛)佐之,余适主持北洋高等女校,逾年同邑陶卓如(懋立),南通白雅雨(毓昆)亦先后至津执教鞭于女校,余与雅雨又兼各校地理讲席。为斯学师资之难也,于是有结社讲演之议。宣言既出,应者纷来。遂定期于八月十五日,开大会举职员,莅会者自傅君、袁君外,有傅观察彤臣,蔡太守志赓,张校长伯苓,其他各校教员,学生凡百余人。傅、蔡诸公且倡捐经费,而地学会遂以成立。然职员中身以任其事者,惟余与雅雨,至于文字撰述,一惟卓如是赖。三人者日夕聚谋,目营手揣,一若有重任之在身,而莫能或释者。”

 天津官立第一蒙养院

1909年的中秋节,45岁的张相文约请白毓崑、陶懋立、韩怀礼、张伯苓等在北洋高等女学堂附设的河北第一蒙养院内创立中国地学会。据1909年9月29日《大公报》“开会纪闻”载:“十五日(即公元1909年9月28日)下午两点,中国地学会诸同人在河北第一蒙养院内本会事务所召开初次大会,到位者五十余人。会议公推投票决定:(一)总理傅增湘;(二)会长张相文;(三)编辑部长白毓昆……”


张相文所以要成立中国地学会,其出发点还是从爱国主义出发,因目睹当时国弱民穷之现状,心存忧患,亟欲唤起民众,奋发图强,特别是想通过地学知识之传播和爱国思想之宣传,使群众认识世界,认识中国,以求达到强国富民、振兴中华之目的。为达此目的,张相文不抱成见,不拘一家,把各方面志同道合的专家学者,如地质学家、地理学家、水利学家、地图学家、方志学家、舆地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家等等,尽量团结在地学会中,以便形成一个人才荟萃的学术团体。 


中国地学会在前“中国地理学会”建立之前的25年中,它几乎是我国惟一的地理学术团体,因而得到海外很多国家地学团体的重视。中国地学会建立后,很快与国际上的一些地学会建立了联系,开展了正常的学术活动,如1910年元月邀请德国学者德瑞克博士来津作学术演讲等。


中国地学会先后与日、英、德、法、比、荷以及苏联等国的地学团体取得联系,不但互换会刊,而且在1928年应邀派姚士鳌为代表,出席德国柏林地学会成立百年纪念大会。1930年,又应邀派张天泽出席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成立百年纪念大会。 

1950年中国地学会与1934年成立的中国地理学会合并组成新的中国地理学会。

天津.中国地学会纪念碑





7月29日开始 

每周一到周五

早间7点首播,晚间19点重播 

FM91.1 AM1386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节目

陆续推出新系列:

“文献里的天津”第六季

节目聚焦《天津科技史》

2024年书香天津·全民阅读系列活动






新专题:天津科技史故事开播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海河之畔的天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

筚路蓝缕、薪火相传,

不断创造着科技领域的新成就,

不断向世界科技前沿发起挑战和冲击,

用他们的科学精神书写属于这座城市的传奇!


本季目录
“天津科技史”即将播出


开篇

访谈:天津同样也是一座“科技之城”

01

李鸿章与西方医疗技术引进

02

热河路24号的妇产医院

03

庚子北仓之战与军事科技

04

北疆博物院与中国古生物研究

05

从蓟县剖面到国家地质公园

06

张相文创办中国地学会

07

冯叔捷对科技教育的贡献

08

近代水利科学开拓者李书田

09

中国染整行业开拓者曹典环

10

张克忠与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

11

武清才子邰光谟的科普活动

12

我的父亲梁思礼

13

天津的三位回族医药学名家

14

“不停电的”法商发电厂

15

中天电机厂与中国通信科技

16

近代天津的收音机工业

17

永利:制碱工业的突破与辉煌

18

南京永利铔厂的“天津元素”

19

近代天津的玻璃制造

20

以技术求质量的寿丰面粉公司


-征稿邮箱-

baoduyu@sina.com


天津师范大学地方文献研究中心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节目






END



《城市记忆》节目组出品

转载须注明来源城市记忆故事
(ID:chengshijiyiradio)

关于城市记忆故事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
    播出频率:FM91.1 AM1386
    播出:每周一到周五 7:00首播、 19:00重播
    手机收听:津云、万视达APP,万视达小程序












天津记忆
天津记忆文化遗产保护团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