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史节目回听 | 12我的父亲梁思礼

文化   2024-08-30 20:30   天津  

#
三连一下,收获更多夏日小美好
#




天津科技史故事

无奋斗不自强
预告
8月15日播出:天津的三位回族医药学名家


今日节目回听



梁璇

梁思礼女儿


梁启超孙女




12
我的父亲梁思礼



2016年4月,清明之后的北京,早晚还未脱尽寒气。每天吃完晚饭,我照例用轮椅推着父亲到客厅看新闻联播。父亲3月底从医院回来,身体一直非常虚弱,肺心病勉强维持在恶化与平稳的边缘。按医生的要求,我们每日几乎全天用氧气机为他供氧,为防止吞咽呛咳引发肺部感染,吃饭、服药都还要用鼻饲管。


这天父亲坐在轮椅上看了一会儿新闻,由于虚弱,他的颈背支撑不住头的重量,身体下滑,头向后仰。我为减轻他的疲劳,就站在轮椅后面用手托住他的头部。父亲继续安静地看新闻,过了一会儿,他略微转头对我说:“你累了吧?”我说:“不累。”他用手肘支撑轮椅扶手,努力试图调整身躯坐直一点,扭头望向北屋,声音微弱地说:“去那边转转吧。”

我推他来到北屋,此时天色已暗,朦胧夜色中已是万家灯火。父亲身体微仰在轮椅上,目光望向窗外,良久不语。我不知道父亲在想什么,就屈膝半蹲,顺着他的目光从窗户望出去:这扇屋顶斜窗正对着父亲以往每天去上班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大楼,此时望过去,映入眼帘的是那楼顶上四个点亮的红色大字——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大楼


父亲此时在想什么?他是否想起了坐在临时借用的466医院简陋的食堂里学习导弹概论、发动机原理、空气动力学……的日子?他是否想起了祖国的地平线上第一次飞起他们亲手制造的导弹时的兴奋?他是否想起了夜以继日的科研攻坚奋战、想起“八年四弹”时期的艰辛苦闷以及排除万难取得成功后的感叹?他是否想到了中国航天来之不易的今日辉煌与人才辈出的光明前景?


1966年“两弹结合”成功后,梁思礼(左二)与聂荣臻(左五)、钱学森(左四)等在发射现场合影。


父亲在90岁左右的几年里,外出参加会议、社会活动的次数少了。为了尽量减少父亲的寂寞感,每逢周末我都要带父母外出活动一下,去公园、去商场、去看电影,然后在外面吃饭。那时候,我时时留心哪里有适合父母口味的餐馆,一经发现就带他们去尝一尝。


每次一起吃饭,父亲都会跟我或我先生、女儿探讨他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国际时事、网络热点、航天大事等,他还会百述不厌地给我们讲他的那些餐桌故事。


梁思礼夫妇


因离家较近,我常带父母去公主坟城乡购物中心。采购一些日用品后就在购物中心7层美食城用餐。在那里,父亲雷打不动地都要点“天津煎饼果子”。吃着煎饼果子,父亲讲的都是他与天津的故事。天津是父亲幼年、少年时代的家乡,在天津意租界西马路25号故居里,父亲度过了与祖父在一起的幸福时光:祖父在写作间歇时抱起蹒跚学步的父亲跟他咿呀对话、把着父亲的手在精美的信笺上,以粗细无常的笔触给大姑写信、教父亲吟诵古诗雅句、指着一张张明信片给父亲讲遥远国度的故事……祖父工作时奋笔疾书的画面、祖父与学生讨论问题的画面、祖父在书房门口迎送客人的画面,祖父被年幼的父亲出人意料的天真言行逗得开怀大笑的画面,都深深印在了父亲的心底——这一切组成了父亲心中最温馨的一幕——天津的家。


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的梁启超饮冰室(现为梁启超纪念馆)


父亲还会讲起天津培植小学里风趣幽默的Mr.Short(小学英文老师)为他打下良好的英文基础;讲起他非常热爱的南开中学和耀华中学,父亲清楚记得南开校门内的大镜子,同学们走到镜前都习惯性地自正衣冠,同时也会想起张伯苓校长关于要摒弃“愚、弱、贫、散、私”的教诲。父亲还会讲在天津的朗朗天空下,他亲眼看见日本飞机俯冲、投弹,炸毁了他心爱的南开。转学耀华后不久,不愿屈服日寇的耀华赵天麟校长又被日本人暗杀。上学路上经过日本宪兵队驻地,听见被行刑者的哀嚎,看见通过关卡的民众在日军明晃晃的刺刀下接受检查,这些痛彻心扉的苦难经历促使父亲更迫切地想尽快增长救国强国的力量。


幼年时期的梁思礼


吃着煎饼果子,父亲咀嚼着少年时代的甜酸苦辣。天津是他初识天地的地方,是他积聚人生最初能量的地方,是他开始拥抱世界的地方。


梁思礼在天津梁启超故居


我们也经常去粤菜餐厅就餐。清蒸鱼、乳鸽、烧鹅都是父亲常点的菜。虽然父亲年过五旬才第一次回新会老家,但他对自己的“广东祖籍”有着天然的认同感。他非常喜爱新会老家,他常会给我们讲祖父幼年时的故事;讲凌云塔、小鸟天堂、崖门炮台;讲他跟着三姑五姑第一次还乡寻根的故事……他每次回新会都特别关心那里的发展与进步,从村社、乡亲,到企业、学校,他都惦念着牵挂着。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感到由衷的高兴。


新会故居的一砖一瓦、茶坑村的一草一木都让父亲倍感亲切,因为那是祖父当年生活过的地方。每次来到粤菜餐厅,父亲就会将自己置身于千里之外的祖籍家乡,他这时品味的不是佳肴美馔,而是难以割舍的思念之情。


梁启超位于广东新会会城镇茶坑村故居


如果是去吃西餐,父亲自己的主菜一般是要一份七分熟的牛排。在等上菜时,父亲一般会讲起他留学时的故事。父亲说,他留学时一般没有钱吃正餐,平时也就是吃简单的三明治、热狗和便宜的炸鸡。到留学后期,经济状况好一点了,也只是在大考得到好成绩之后,才会奖励自己一顿“牛排大餐”。他还会讲暑假去餐厅、罐头厂、游泳场打工的故事;讲他住在“学生合作社”时每天除了学习还要自己负责买菜、做饭、打扫、清洗等生活琐事;讲在夏令营与中国学生一起演话剧、辩论的往事;讲他与朋友自驾穿越美国途中的趣事……


父亲青年时代在美国生活了八年,培养出了亲近西餐的肠胃,但是他的心一刻也没离开他的祖国。1941年父亲越洋求学。尽管他是靠祖母省吃俭用攒下的400美金踏上赴美留学之路;尽管在美八年他全靠自己申请奖学金、勤工俭学、申请临时工作维持学习生活;尽管他在美国大学中是一个舍不得花5美分参加学生舞会的穷学生,但他却认为自己是当时中国四万万同胞中万分幸运的人。1947年父亲在写给他国内好友的一封信中说:“在美国几年中,(我)无时无刻不惦念着中国的老百姓,我实在是太侥幸了。中国每十万人中,才有一个我(这样的留学生)。”他认为:“我的机会是这样好,我则更应对没有机会的老百姓多负些责任。”他那时的理想,就是要倾尽全力,联合志同道合的伙伴,以实业救国:“我的目的是提高人民老百姓的生活水准……尽我自己力量,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帮的方式是办工厂……提高工人们的生活水准。增加一般人民的购买力,慢慢的从小做起,也许我一个人不能帮多少。可是有同感的人多了的话,我的力量加入其中,论效力则可观。”为此,他拼命努力学习,用两年加两个暑假的时间学完三年的课程获得学士学位,后来又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但他仍然“感到非常惭愧”,他觉得“各友都在国内吃苦、效劳”,自己未能参与其中,“真是恨不得早日学完,回国(与朋友们)并肩服务”。


1949年9月梁思礼在美国旧金山登船回国


这封信透露出父亲最本真的内心思想,虽然他身在远离战火、安适繁荣的异国,但他依然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老百姓联系在一起,他认为自己比苦难当头、衣食不保的国内百姓幸运百倍,所以自己就需要对老百姓多负些责任。父亲在他之后的生涯中,一直践行着他年轻时代的理想与诺言。


带着满腔热忱,父亲找到了实现理想的广阔天地——中国航天。这片天地与一切促进人类进步的领域一样,充满险滩深壑,但父亲与他的伙伴们认准目标,伴随着一次又一次挫折与失败,勇往直前。1962年,父亲与同事们呵护着他们排除万难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发导弹奔赴靶场。在前一发仿制导弹试射成功的激情鼓舞下,年轻的航天团队心中充满必胜的豪情。父亲将他当时的心情记录在即将出生的我的名字中:梁旋——凯旋的旋。可是,那次发射失败了,本该直入云霄的导弹,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椭圆,摇摇晃晃落回地面,巨大的爆炸声、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将父亲和他同伴们的心,从星空直接击落到万丈深渊。


对于意志坚定的人而言,失败是不可或缺的好老师。失败激发战胜恐惧的勇气和信念;失败唤醒探索未知的集体灵感。辨清失败的原因并系统性地纠正错误;训练团队的能力,预防可能发生的失败。在无数次跌倒又顽强站起咬牙前行后,父亲和伙伴们才开始在导弹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道路上不断高奏凯歌。


神舟五号发射瞬间


无论是在 “杀血路分析小组”与同事们相互鼓励、日夜奋战送东风二号成功上天,还是带病奔赴靶场,奋战数月让东风五号破云腾空;无论是在上万个零部件中定位到一个螺钉的缺陷从而解决了导弹“翻跟头”的问题,还是在两弹结合第一次发射现场,顶着核弹头亲自为弹上设备做最后的检查……作为第一代航天人,父亲认为他很幸运有机会参与中国航天的初创和历经磨难后成长、腾飞的全过程,他满怀欣喜地和他的同伴们一起将生命投入到中国航天事业中。他们的青春、成长、悲伤、喜悦、困惑、振奋……全都与 “中国航天”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正是这样一群在磨难中顽强不屈的人,为中国航天如今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也将自己转瞬即逝的痕迹留在了继续不断生长的“中国航天”这棵参天大树的主干上。


梁思礼(左二)与同事们在发射基地


我祖父说过:“人生最大的目的,是要向人类全体有所贡献。因为人类全体才是‘自我’的极量,我要发展‘自我’,就须向这条路努力前进。”父亲从他父兄身上继承了这样的人生观。他站在“中国航天”宏大平台上,自始至终都以“让祖国强盛,努力保卫人民和平幸福的生活”作为为最主要的人生目标。这样的目标伴随了父亲虽历经坎坷却一直保持内心充实坦荡的一生。父亲曾说:“从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我回国后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 


西单手帕胡同祖母家是我们曾经居住的另一处家,那是一座四合院,有十多间房子;院子里种着海棠树、枣树、桃树,还有一处葡萄架;前院后院有带顶的连廊相通。正房厢房高大宽敞,院内厨卫俱全。我哥哥就是在此出生并跟随祖母在那里生活到8、9岁。我记得小时候父母会带我们回到西单的家里,与祖母共度周末。在父母都忙于工作时,我和姐姐也会被 “送到婆婆家出差”。文革期间,祖母被人以“保皇派梁启超老婆”的“罪名”扫地出门,财物被抄没、房屋被侵占。文革结束后,国家落实政策,要将当年被强占的祖母居住的房产置换成其他房源退还给我们。当相关部门与父亲沟通时,父亲说他自己在航天部有宿舍,就放弃继承祖母的房产了。


1940年,梁思礼与母亲王桂荃(前)、六姐梁思宁合影


1991年评选中科院学部委员(后改称为院士)时,航天部符合条件的人较多。经过部内评选和中科院评委两次评选后,航天部的六名专家进入了终评行列,父亲在此列中排名第二位。但由于种种原因,学部评选委员会最终只能给航天部五个名额。这样的话,排名靠后的专家将会落选。所有进入终评行列的专家对于航天事业都贡献巨大,有的专家排名靠后,也存在其从事的工作密级过高,难以明确阐述等原因。而且最终将落选的专家年事已高,两年后再申报参评更为困难。部里研究之后,决定说服一位专家退出此次评选,以确保年纪大的专家可以入选。当负责此次评选的部内委员找到父亲商量此事,父亲毫不犹豫地答应退出。


在安适繁荣的和平年代,追名求利的思想很容易俘获人心。每个人追求自己内心中的美好生活都是非常正常的。父亲并非生活在仙境,他也会跟大家一样,有自己的需要与向往。但他从未忘记从青年时代起就深植内心的追求:使国家强盛,使百姓幸福。这一目标是最重要的,其他都随缘,不必苛求。无论是在各种评选中礼让他人,还是主动腾出自家房屋解同事一家四口居住不便之困;无论是放弃继承祖母房产,还是带领全家捐献祖父的全部家书手稿……父亲在一生中的各种选择中,都在无意之间怠慢了“名”“利”。他将时间、精力聚焦在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聚焦在航天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工程上;聚焦在航天信息化战略与方向上;聚焦在用航天科学与技术维护国家长远和平和利益上;聚焦在如何倡导和平利用太空等问题上,追名逐利等事物,他无暇多考虑。他不想受杂愿所累,减损他专注迈向人生目标的心力与热忱。


梁思礼与中国第一批宇航员合影


大约在2012年前后,父亲因肺心病再次入院治疗,主要病症被控制住之后,“肠胃问题”又接踵而至,吃不下饭、营养匮乏的父亲日愈虚弱,连下床行走都感到头晕腿软、举步维艰了。这天我下班回家,母亲忧心忡忡地跟我交流父亲的病况,她希望我能跟父亲谈一谈。父亲住院期间我每晚都会去医院看望他。这天我来到病房,父亲面色憔悴,微笑中带着勉强与苦涩。他跟我谈到这次住院多日,一轮又一轮病痛汹涌而来,让他跌入前所未有的虚弱之中,他告诉我,他担心自己将一病不起,言语中带着对“生命乐章未完成”的惋惜。


2003年9月,梁思礼在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体验航天员训练舱座椅


我坐在父亲床边的椅子上,先跟他复述了医生的诊断意见,说他现在吃不下饭可能与之前施用了多种消炎药有关,随着肺部治疗结束、慢慢增加运动量,肠胃问题应该可以缓解。估计近日父亲常听同样的解释,但“好转”迟迟没有现身,父亲的情绪并未得到拯救。于是,我望着父亲的眼睛对他说:“好吧,就算这次你真的一病不起了,与你小时候想做的事相比,你在航天这几十年成就的事业、你目前得到的大家的尊重,会让你感到遗憾吗?而且航天事业现在也是后继有人,就算你明天或下周就回到公公、婆婆(指祖父祖母)他们身边了,你还有什么需要担心和苦恼的吗?”父亲听罢,眼睛忽然亮了,闪烁出如平常一样明亮和蔼的光,他也看着我的眼睛,说:“有道理……你说得对……”


第二天再去探望时,父亲精神好多了,他高兴地告诉我,他今天胃口好了很多,腿也有劲了,已经可以到病房外走廊里散步了。几天后父亲就病愈出院了。有人说,一个人的简单与天真,映射出的是他内心的坦然与纯净。父亲就是这样简单甚至有些天真的人。他内心坦然,是因为他几十年来坚守初心,已经在中国航天恢弘画卷上书写出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2003年,梁思礼先生回到母校天津市南开中学,与学生们一同参加主题班会,并一起朗诵梁启超先生所作的《少年中国说》。图/东方IC


2016年4月14日上午,我在公司的会议中接到电话被告知父亲突然情况不好,我以最快速度来到父亲的床前,呼喊父亲……父亲已闭上了眼睛。我紧握着父亲的手,一边哭一边在他耳边大声说:“爸爸……你能听见对不对?你真的要去找公公婆婆了……公公婆婆还有二伯伯五姑他们在天上看到你在这里为社会做了这么多贡献,现在你就要去跟他们会合了,他们一定很高兴,对吧?”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父亲的嘴角微微动了一下,似乎是在微笑。



7月29日开始 

每周一到周五

早间7点首播,晚间19点重播 

FM91.1 AM1386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节目

陆续推出新系列:

“文献里的天津”第六季

节目聚焦《天津科技史》

2024年书香天津·全民阅读系列活动






新专题:天津科技史故事开播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海河之畔的天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

筚路蓝缕、薪火相传,

不断创造着科技领域的新成就,

不断向世界科技前沿发起挑战和冲击,

用他们的科学精神书写属于这座城市的传奇!


本季目录
“天津科技史”即将播出


开篇

访谈:天津同样也是一座“科技之城”

01

李鸿章与西方医疗技术引进

02

热河路24号的妇产医院

03

庚子北仓之战与军事科技

04

北疆博物院与中国古生物研究

05

从蓟县剖面到国家地质公园

06

张相文创办中国地学会

07

冯叔捷对科技教育的贡献

08

近代水利科学开拓者李书田

09

中国染整行业开拓者曹典环

10

张克忠与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

11

武清才子邰光谟的科普活动

12

我的父亲梁思礼

13

天津的三位回族医药学名家

14

“不停电的”法商发电厂

15

中天电机厂与中国通信科技

16

近代天津的收音机工业

17

永利:制碱工业的突破与辉煌

18

南京永利铔厂的“天津元素”

19

近代天津的玻璃制造

20

以技术求质量的寿丰面粉公司


-征稿邮箱-

baoduyu@sina.com


天津师范大学地方文献研究中心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节目






END



《城市记忆》节目组出品

转载须注明来源城市记忆故事
(ID:chengshijiyiradio)

关于城市记忆故事
    天津生活广播《城市记忆》
    播出频率:FM91.1 AM1386
    播出:每周一到周五 7:00首播、 19:00重播
    手机收听:津云、万视达APP,万视达小程序








天津记忆
天津记忆文化遗产保护团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