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 2024报道 | 国际论坛:PCI技术展望

学术   2024-11-13 17:31   北京  


2024年11月4日,第35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在万众期待中盛大开幕。


本次大会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代表积极参与。这场学术盛宴为与会者提供了绝佳的交流机会。在11月4日的日程中,国际联合论坛——PCI技术论坛于12:30准时开启。作为大会的亮点之一,该论坛汇聚了心血管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PCI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


本次论坛由南京市第一医院的陈绍良教授和沙特阿拉伯吉达国王法赫德国防部医院导管实验室的Mirvat Alasnag教授共同主持。讨论环节邀请了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张俊杰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郭宁教授、美国卡尔和埃迪斯·林德研究与教育中心的Timothy Henry教授,以及耶鲁大学医学院和耶鲁-纽黑文医院的Alexandra Lansky教授作为嘉宾。这些教授在心血管病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其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为论坛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与会者通过与专家们的交流,深度参与了这一场充满思想碰撞的学术盛会,共同探讨PCI治疗的前沿话题与未来趋势。


第一位讲者是来自沙特阿拉伯吉达国王法赫德国防部医院导管实验室的Mirvat Alasnag教授,她发表了题为《支架的过去与现在》的演讲。她回顾了可吸收支架的设计初衷——通过减少与永久金属支架相关的不良事件来改善治疗效果。从第一代Absorb到第二代Absorb,再到采用更薄材料的镁基生物可吸收支架,她详细阐述了这些技术的临床研究结果。尽管数据表明可吸收支架在减少靶血管梗死及血运重建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其在吸收过程中的异质性以及在不同血管类型和病变特征中的作用仍存在挑战。此外,镁基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临床数据相对有限,这为临床决策带来一定困难。然而,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如超薄铁基支架)显示了良好的临床结果,不仅能够恢复血管生理功能,还在靶病变治疗中展现出优越性。


本次论坛的第二位讲者是来自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张俊杰教授,他的演讲主题为《冠状动脉内成像技术的飞跃》。张教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如分叉病变和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挑战,并重点介绍了血管成像技术在指导复杂PCI手术中的应用,包括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等先进技术。这些成像技术显著提升了复杂病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精确的治疗指导,从而推动了心血管病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美国大学医学中心的Ahsan Chowdhury教授,他以《超越ISR的药物涂层球囊》为题发表演讲。Chowdhury教授详细探讨了药物涂层球囊在小血管病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优势,包括无异物残留、较低的晚期管腔丢失率和低血栓发生率。此外,他还分析了使用药物涂层球囊的策略,如血管穿刺技巧、药物载体选择和球囊膨胀参数优化。Chowdhury教授的演讲全面展示了药物涂层球囊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发展,为与会者提供了深刻的学术见解及临床实践经验。


本次研讨会的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郭宁教授。她的演讲主题为《血管内成像引导钙化病变PCI》。郭教授系统阐述了针对严重钙化病变的治疗策略,包括爆破技术、旋磨系统和激光等先进手段,同时强调了血管成像技术在评估钙化体积和复杂性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影像学手段对治疗决策至关重要。她还分享了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这些先进技术能显著提高钙化病变的穿通率和支架扩张效果,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本次论坛讨论部分覆盖了可吸收支架技术的当前状况与未来发展趋势,从早期支架的初步介绍延伸至最新一代支架设计的深入探讨。与会者共同强调了可吸收支架技术在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促进血管功能恢复方面的巨大潜力。

心在线
为全国的心脏医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解答医生临床问题,为基层医生与三甲医院心脏医生之间顺畅沟通搭建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