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2024报道 | 国际联合论坛(线上):心房颤动临床管理的最新进展

学术   2024-11-17 17:30   北京  


2024年11月4日,备受期待的国际联合论坛——“心房颤动临床管理的最新进展”,于午后14点准时拉开帷幕。作为长城会的璀璨亮点之一,该论坛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心血管领域顶尖学者和专家。


本次论坛有幸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于路教授与Giuseppe Boriani University of Modena and Reggio Emilia的Giuseppe Boriani教授共同担纲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马长生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谢双伦教授参与讨论。


在本场论坛的首位讲者环节,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的左嵩教授。他所带来的演讲题目为《筛查心房颤动:为何?何时?如何筛查?》,深入探讨了心房颤动早期诊断与筛查的重要性。左教授强调,对于预防卒中和血栓栓塞而言,房颤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他详细阐述了通过常规体检、心电图检测以及前沿的新型筛查技术,如人工智能算法,如何能够有效地实现房颤患者的早期识别。左教授特别指出,针对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和那些具有多项卒中风险因素的患者,应当加强房颤的筛查和监测工作。他不仅为同仁们提供了房颤筛查的最新视角,也为心房颤动的临床管理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建议。


在论坛的第二场演讲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来自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的Luigi Di Biase教授。他的演讲主题为《心力衰竭中的心房颤动:何时及如何消融?》,深入剖析了心衰患者中房颤的治疗策略。Di Biase教授指出,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力衰竭患者,消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其症状和生活质量。他详细解释了当前指南对于房颤消融治疗的推荐,特别是在新诊断的心衰诱导性房颤患者中的应用。Di Biase教授强调,早期采取消融治疗策略不仅能够有效减缓房颤的进展和恶化,还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他的见解为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为改善患者预后开辟了新的思路。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于路教授。他的演讲主题为《房颤口服抗凝治疗:如何处理出血及何时规划左心耳封堵?》,深入探讨了房颤治疗中的关键问题。左心耳封堵术作为一种预防房颤相关卒中的治疗手段,已被指南推荐用于特定患者群体,例如存在高出血风险或不宜长期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于教授详细介绍了左心耳封堵术的研究进展,指出其与标准抗凝治疗相比,在有效性上相当,但出血风险更低。他强调,尽管术后患者仍需接受抗凝治疗,但药物剂量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术后采用半剂量抗凝药物是安全的,并且能够有效降低出血风险。对于术后短期抗凝治疗的需求,于教授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考量。他还指出,左心耳封堵术后的患者需接受定期监测和随访,以确保封堵器的稳定性和功能。通过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有效地评估封堵器的效果和患者的康复状况。对于术后出现异常的患者,于教授强调了及时干预和治疗的重要性。最后,于教授展望了左心耳封堵术的未来发展,包括封堵器设计的创新、材料的改进以及手术技术和流程的优化。他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左心耳封堵术将变得更加普遍和高效,为更多房颤患者带来福祉。


最后演讲中,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来自Reggio Emilia的Giuseppe Boriani教授。他的演讲题目为《亚临床心房颤动:有何临床意义?口服抗凝剂有何风险和益处?》。Boriani教授指出,房颤患者面临着中风和血栓栓塞的显著风险,因此需要积极的临床管理。他提到,在中国,尽管口服抗凝药物(如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s)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但许多医生和患者对其接受度仍然较低,更倾向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然而,临床研究已经明确证实了NOACs在预防卒中以及控制出血风险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根据指南推荐,Boriani教授建议使用标准剂量的NOACs(例如利伐沙班),并强调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调整剂量。他提醒,在接受抗凝治疗的过程中,出血风险是房颤患者必须重视的问题。指南推荐使用HAS-BLED评分系统来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对于已经发生出血的患者,Boriani教授强调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评估和管理措施,包括暂停抗凝治疗、进行血液学监测,以及在必要时进行输血或血浆置换。

心在线
为全国的心脏医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解答医生临床问题,为基层医生与三甲医院心脏医生之间顺畅沟通搭建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