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 2024报道|腔内影像学论坛:革新技术赋能,精准指导冠心病个体化诊疗

学术   2024-11-15 17:31   北京  

腔内影像学技术作为冠心病介入诊疗的"眼睛",其精准性和实时性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关键依据。近年来,随着影像设备和分析技术的革新,腔内影像学在指导个体化治疗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1月7日,第35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腔内影像学论坛——腔内影像学与生理学成功举行。本次论坛围绕冠脉钙化:从微钙化到长期结局、IVUS-ACS和ULTIMATE-DAPT研究解读、生理盐水在冠状动脉OCT成像中的应用、冠脉OCT研究新进展以及OCT中国专家共识更新要点解读,IVUS指导低造影剂PCI,腔内影像学指导冠脉钙化病变,支架失败,易损斑块和PCI并发症的处理等多个角度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1


腔内影像学:热点速递

贵州省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石蓓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鄢华教授以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贾海波教授担任本次论坛的主持人。

首位讲者是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TCT)主任Gary S. Mintz教授,他讲述的内容围绕冠脉钙化:从微钙化到长期结局这一主题展开。他强调了钙化病变作为风险因素对冠脉及非冠脉事件的影响,特别是在PCI治疗中的重要性。介绍了钙化病变的不同形式(如点状钙化、钙化结节等)及其与疾病进展、治疗预后的关系。同时,提到了钙化病变的检测方法,包括IVUS和OCT技术,以及钙化评分在预测PCI治疗失败中的作用。最后,总结了综合管理的策略,包括早期发现、风险评估、生活方式干预和必要的介入治疗。

接下来,来自南京市第一医院的陈绍良教授带来关于IVUS-ACS和ULTIMATE-DAPT研究解读的精彩讲述。重点介绍了ULTIMATE研究,特别是关于ACS和DAPT研究的权威解构。研究聚焦于ACS病人的影像引导治疗,旨在探讨ACS病人是否能从影像引导治疗中获益。研究设计了两个主要研究:IVUS-ACS和ULTIMATE-DAPT,采用序贯设计,旨在评估一年时TVF发生率。研究涉及了大量的ACS病人,严格筛选标准包括肌钙蛋白水平、冠状动脉影像特征等。实验流程复杂,历时四年半,涉及多个国家和中心参与。研究结果表明,在IVUS引导下,ACS病人一年时的TVF发生率显著降低。此外,DAPT研究探讨了PCI术后双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尤其强调了替格瑞洛在降低出血发生率方面的作用。整个研究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特别是在抗血小板治疗指南的制定上。

随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刘斌教授介绍了生理盐水在冠状动脉OCT成像中的应用。其研究旨在探讨生理盐水在冠状动脉OCT成像中的可行性,特别是针对造影剂导致的肾脏损伤问题。研究采用单中心小样本,尝试以生理盐水替代传统造影剂,通过对比试验发现盐水与对比剂在成像清晰度和血管直径判断上无明显差异,特别是在右冠状动脉成像上效果良好。研究还强调了控制注射速度和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针对不同病变部位和患者状况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为临床实践中冠状动脉OCT成像提供了新的选择,特别是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参考。

下一位讲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贾海波教授讲述了冠脉OCT研究的新进展。贾教授介绍的内容涵盖OCT的优势,尤其在复杂病变和高危病变中的应用,以及对支架失败患者的治疗优化。同时,讲述了OCT在ACS管理指南中的重要性,强调其在病变识别和优化治疗策略中的价值。此外,还讨论了对于非阻塞性冠脉病变的研究进展,以及OCT联合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本次论坛的最后一位讲者是贵州省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石蓓教授。她介绍了OCT在指导支架植入优化、识别病变性质、改善手术预判等方面的应用。特别强调了OCT在术前评估病变性质、术中指导复杂病变预判及术后评估中的重要性。同时,探讨了OCT的标准操作流程、图像判读技巧,以及在ACS患者中的应用,包括对钙化积分的评估和支架植入策略的优化。此外,还提到了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使用和术后效果评估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了OCT在危险斑块识别和分层中的应用,以及共识对OCT在中国广泛应用的推动作用。

2


腔内影像指导PCI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医大一院)公永太教授,烟台毓璜顶医院任法新教授以及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崔翰斌教授担任本次论坛的主持人。

首位讲者是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宋雷教授,他对IVUS指导低造影剂PCI进行了介绍。重点讨论了低剂量造影剂甚至零对比PCI的实施方法,包括病人解剖特点的熟悉、利用腔影像学知识以及生理学评价进行干预优化。提及了通过影像学指导减少造影剂使用的案例,强调了术前充分分析影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特定条件下进行介入治疗时需考虑的因素,如严重过敏、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处理策略。此外,还讨论了如何借助特殊标志进行支架定位,以及对于严重钙化病人的处理方式。整体上,内容聚焦于低剂量造影剂介入治疗的技术应用和临床实践策略。

随后,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张明友教授介绍了关于腔内影像学指导冠脉钙化病变的处理策略及器械选择。主要介绍了钙化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与评估的重要性,以及钙化病变对愈后的不利影响。针对钙化病变,讲述了从造影判断到不同分类方式,包括轻、中、重度钙化的区分,并探讨了不同影像学工具如OCT在钙化评价中的应用。此外,还讨论了钙化病变的处理方法,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优化处理,以及振波球囊等工具在钙化处理中的应用。整体而言,内容强调了精准评价和处理钙化病变的重要性,旨在提高临床对钙化病变的处理效果。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王定宇教授,他详细介绍了支架植入治疗中的失败案例及处理策略,涵盖了支架内再狭窄、血栓形成等常见问题。提及了支架膨胀不全、尺寸偏小、脱垂及药物抵抗等因素导致失败的情况。重点讨论了腔内影像学的重要性,尤其是OCT技术对支架失败病例的指导作用。同时,对超敏反应、机械因素等导致的病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策略。强调了优化支架植入的重要性和通过腔内影像学指导技术选择的重要性。整体内容旨在提高支架植入治疗的效果,减少失败案例的发生。

接下来是来自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王金鹏教授,他主要介绍了腔内影像学指导PCI并发症的处理。介绍了PCI并发症的主要类型,包括冠脉相关、器械相关及外周并发症,并特别提到冠脉破裂、穿孔、夹层血肿等紧急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王教授提及了腔内影像学在评估、预测和预防并发症方面的作用,强调了其在指导治疗和避免不良后果中的价值。此外,还介绍了冠脉腔内影像学在临床应用场景中的应用价值,并分享了几个具体病例的处理过程,突显了腔内影像学在预防和处理PCI并发症中的实际应用。

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张明友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腔内影像学指导易损斑块处理的分享。首先介绍了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成就,尽管在降低死亡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仍然很高。接着讨论了腔内影像技术,特别是OCT技术对于识别不稳定斑块的重要性。不稳定斑块的核心内容包括大的脂质池和薄的纤维帽,其破裂可能导致血栓形成。预防不稳定斑块包括强有力的血脂干预和其他药物的发展。最后提出了处理不稳定斑块的策略和未来研究方向,强调了腔内影像手段在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心在线
为全国的心脏医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解答医生临床问题,为基层医生与三甲医院心脏医生之间顺畅沟通搭建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