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之际,爆竹声声送走旧年,春风拂面带来新岁的温暖。除夕夜,是年末的最后一刻,跨过这一夜,便开启了新年新篇章。
除夕介于大寒和立春之间,也就是冬春交替的时刻。在这个时期,厥阴风木之气开始生发,根据中医理论,厥阴风木对应的是肝木,它代表着生发的力量。
随着厥阴风木的升发,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这时候,如果体内有伏藏的邪气,如寒邪、湿邪等,就容易被激发出来,导致人体出现不适或疾病。
因此,在冬春之交的这段时间,强化正气、驱除邪气显得尤为关键。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一个方子,助大家驱散旧年的阴霾,迎来新年新气象。
香苏饮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要功效为理气解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此方“主治四时瘟疫伤寒。”
《寿世保元》也认为本方适用于四时伤寒瘟疫,症见头痛,寒热往来,以及内外两感之症。春季得病,宜用此方。
总结下来就是,香苏散常用于外感风寒、内有气滞之证,临床表现包括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
药物的组成及剂量:香附10 g,紫苏叶10 g,炙甘草3 g,陈皮5 g,研成细末,用葱姜水冲服,每日三次。若
若以食欲不振为主,可加神曲、麦芽以健脾消食;若寒象较重,可加生姜、半夏以温中散寒;
若热象明显,可加黄芩、连翘以清热解毒;若伴有咳嗽痰多,可加桔梗、半夏、茯苓以宣肺化痰;
若腹部胀满明显,可加藿香、厚朴、大腹皮以行气化湿;若兼有胁痛,可加柴胡、枳壳、青皮以疏肝理气;
若气机郁结较重,可加大腹皮、厚朴以行气解郁;若湿邪阻滞明显,可加砂仁、半夏、茯苓、薏苡仁以健脾利湿。
别看香苏散只是简简单单四味药,其作用功效可不简单。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这些症状与典型的
中医认为,津液和气血的升降出入,皆以少阳三焦为通路。卫气的正常运行依赖于肺气的宣发肃降、肝气的疏泄条达以及脾胃的升降转输功能。
平日若气机不畅,一旦感受外邪,便会直接影响肺气的宣发、脾气的运化、肝气的疏泄,导致气机受阻,进而影响津液的运行,形成外感风寒与内在气机郁滞的病机。
因此,香苏散是由疏散风寒与理气化滞两类药物组合而成,起到理气解表之功。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要看看舌苔,若是薄白则为气滞,若是腻苔就要考虑胸脘痞闷是否偏向湿邪阻滞了。
香苏散中最主要的就是紫苏叶,以苏叶为君药,性辛温,归肺、脾两经,它既能解表散邪,又能疏通气机,同时还具有芳香化湿的功效,一药多能。
苏叶的辛温之性,能疏解肺气之郁结,畅通体表毛孔,驱散肌表的寒邪。如此一来,寒邪得以消散,毛孔得以打开,肺卫的津气便能顺利地布散于表,从而缓解寒热无汗等表证。
接着,再用香附疏肝理气,使其气机顺畅,香附味辛苦性甘平,能“通行十二经脉…解六郁而利三焦”,是行气开郁的要药。苏叶与香附相配,增强了调畅气机的作用;香附得苏叶之助,得以上行
当表邪阻塞导致三焦津气失衡,引起气机郁结而造成痞闷,而且气滞了,就会有水分停滞,甚至还会有瘀血产生的可能。因此,此时宜采取理气化湿之法,以调和津气。
苏叶不仅能驱散风寒,还具备健脾化湿的作用,但其化湿功效不强,因此,香苏散中搭配了一味陈皮,其芳香能助化湿、顺气、健脾之效,从而提升苏叶在行气化湿方面的功效。
以上这三味药材共同调理三焦,确保上焦肺气得以正常宣发和降下,中焦脾气得以正常转输,下焦肝气得以正常疏泄,从而使得三焦气机通畅,痞闷之感自然消散。
此外,本方的应用需以姜葱水煎,这一点在诸多论述中常被忽略。姜葱水煎,自古以来在民间就被用来治疗风寒感冒。
香苏饮中使用姜葱,其目的是利用其辛散之风,温和发汗以解表,虽然原文中仅在煎法中提及,但确实为点睛之笔。
最后,再用一味甘草爱来调和药性、舒缓经脉。甘草在方中发挥着缓急止痛的作用,同时照顾到经脉的挛急状态,有助于气血的通调。而且,有甘草在就不会让人过度发汗,可以说甘草具有一种“制动”功能,能够缓和身体的反应。
这就是香苏散,主要功效就是理气解表。此方虽仅含四味药材,却展现了表里兼治、津气经脉并重、兼顾三焦的配伍原则,若是出现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的症状,不妨一试。
在临床应用上,本方以苏叶、香附、陈皮为主,三者均能理气解郁、调和脾胃,因此亦适用于治疗肝胃气滞所致的脘腹疼痛,最好加上苏梗以增强理气宽中之效。
在现代社会,此方常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尤其适用于那些感受风寒且伴有气机郁滞的证候。
岁末年终,感谢大家一路的陪伴,在新的一年,我们继续携手前行,迈向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