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江乡杨家岭村,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子。
村中间是缓缓抬升的稻田,两边是矮矮的山岭,一条悠长的村道,随山势徐徐向前。村民的房子,就依偎着右侧山脚一溜排开。没有高门大院,都是农家小院,每户一座不大的房子,多是一二十年前所建,两层的居多,灰墙黛瓦,围墙上嵌一块木质门牌,上书户主姓名和家风家训,让人瞬间感觉到这就是木心笔下的那种“从前慢”。
这里的村民与别的村不同,他们没有把精力放在修房建屋展示家族实力上,他们的心思都铆在发展果业上。岭上果树行行,杨梅、板栗树遍布山岗;山下池塘水波荡漾,粮田稻浪翻滚。
他们的故事得从头说起。1969年12月19日,为支持国家建设新安江水利工程,28户142口人,从浙江淳安登上开往江西的火车,一路风尘仆仆来到永丰县八江乡杨家岭。摆在他们面前赖以维持生计的只有251亩贫瘠的水田和旱地,1000余亩长满灌木荒草的山林,每人264元的移民安置费。
那个年代,家家都没富余,都过得肚皮紧身板弯。靠天天不会照顾你,靠祖上,祖上远在新安江。要改现状,只有靠自力更生。这群独在异乡的移民一代,不等不靠,所有年壮劳力,集体而作,日落而息,春天播种,夏日耕耘,待到秋收,也仅能勉强换来大半年的口粮。
山在那儿沉睡,似乎这1000多亩的山,就是一个累赘。耕不能耕,种不可种。全村人的日子过得清汤寡水,家家户户吃不饱穿不暖,更没有多少钱可用。
1984年,改革春风吹到杨家岭,村党组织决定带领全村乡亲向荒山进发,试着到荒山上淘“金子”去——开荒种果树。杨家岭移民凭着淳安人特有的勤劳、热情,男男女女齐上山,除灌木烧蒿草,再开垄、挖坑、栽苗、施肥,他们在千亩荒山秃岭上种下了板栗、柑橘、杨梅等果树。
等待果实挂满枝头的时候,他们却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寒潮冻害。接着,又逢果树品种开始退化,跟不上老百姓对水果消费的需求。虽然丰产,却不增收。
是时候考虑砍掉果树改种杉木、油松了吗?然而,杨家岭人并没有改变初衷。他们采取补充新品种、高接换种、树下经营等措施,改善品种结构,提高果品的口感。经过40多年的艰苦探寻和试验,1000多亩的荒山如今已经变成了花果山。
杨家岭村的果山上,以杨梅最多。每到成熟季节,层层绿叶成荫,星星红果点缀,真是杨梅的家乡、杨梅的山岭啊!谈起这些,杨家岭果业党支部书记张杜成脸上满是自豪。这是他们几代人奋斗出来的幸福,这是杨家岭人不等不靠、艰苦创业、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书写的幸福华章!
为了实现效益的最大化,2007年成立了杨家岭果业生产合作社,并建立了产业支部。在原有统一果业生产、运输和销售的基础上,产业支部还为果农提供技术指导,引领果园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迈进,带领更多的村民发家致富奔小康。
每当果子成熟季节,各色的车子一辆辆开上杨家岭,大小车子停满村间,游客来来往往,忙着摘果、赏景、拍照。50多年过去,杨家岭可谓是人丁繁茂,果业兴盛,如今村里已有50余户2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全村一年的果业收入三四百万元。
清风徐来,老樟树的叶子沙沙作响,斑驳的光影漏下,洒在树下一只带着鸡崽的母鸡身上。现在的杨家岭村,家家住上了带院子的小楼,基本上每家都有小汽车,淳安移民的日子已经换了新天。
弯弯绕绕的村道,通往各家各户,也通往山上的果园。村头的文化活动中心,图书码放整齐。阅览室里,七八位村民和四五个刚放假的小学生正在安静地阅读。物质生活富足的杨家岭人,也正快步迈上精神生活的高地。新生活在他们这些“移三代”身上,正迅猛地发生着裂变和聚变。
登上果园高处四下张望,丰收时节的斑斓色彩与忙碌场景尽收眼底。一个小村,满山果园,一幅中国农民战地斗天的创业画卷!这里是丰盈的现实,也是可期的未来!
杨岭,正是橙黄橘绿时,到杨家岭摘果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