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要命的松弛感

文摘   生活   2024-08-30 10:41   江西  
(全文共1683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篇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这是词的前言,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特别是“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一句,同行者行为、心境之不同,跃然于字。

苏轼时年虚岁46,放在那个时代,也就是他自称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老夫”年岁了。按现代人的年纪来论,也是妥妥的中年大叔,一身油腻,淋雨之后不说几句“我kao”,就已经是修养了得,哪还有此雅兴即兴来词一首。

人到中年的苏轼,可是活出了中年人该有的松弛感,还不油腻。

好好来读一下这首词,寻找古人的优雅,学点应付当下紧巴巴日子的生存之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接纳与超越

被贬黄州,苏轼从政治明星,一下跌到政治洼地,就是一个被监视居住,还不给提供居所与俸禄的“犯人”,只是囚笼大些——整个黄州可以游走,但不得越界。词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对这种处境的直接回应。在风雨(不仅指自然之风雨)交加的时刻,关键是哪个家伙还自作聪明把伞先给带回去了,大家淋得一身狼狈,斯文不见。

苏轼没有选择逃避或抱怨,而是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接纳这一切。中年人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压力与挑战时,同样需要学会接纳现实,合理解释现实,说服自己,活着就好,不要被外界的纷扰所左右,还能咋的。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超越眼前的困境与艰难,或许还有看到更广阔天空的机会。


■“何妨吟啸且徐行”——乐观与从容

大雨劈头盖脸,你跑还是不跑?绝大多数人肯定跑,不跑你傻啊。有人说,跑啥,前面也在下雨,从空间来说,是这样的,但跑考虑的是时间问题。

最要命的是,苏轼不跑,还吹口哨,好像这雨下得有多快乐似的。

一句“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的是苏轼在逆境中的乐观与从容。他选择以吟咏长啸的方式,悠然自得地行走于风雨之中,多大点事,身都湿了,何不快乐地湿一回。这种态度告诉我们,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至关重要。作为一个中年人,你能跑过年轻人,所以应当学会在困境中寻找乐趣,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意外,只有这样,才能在风雨中稳步前行,不被困难所击倒,我自快乐向天啸。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自信与坚韧

依旧说“跑”的问题,跑得快,除了要年轻,还得有速度,或者有座驾。苏轼啥也没有,装备极其简陋——竹杖一支,芒鞋一双、蓑衣一件。这装备是不是像800多年后,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时的装备?他还觉得这装备加持下的自己,比马跑得还轻快,没啥可怕的,咱终点见。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要命的自信。他自信地认为自己凭借着竹杖和草鞋,就能轻松应对风雨的侵袭,甚至胜过骑马而行。这种自信与坚韧是中年人在逆境中保持松弛感的重要支撑。

中年人有什么,啥都有,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身体还不好。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在面对困难时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同时,也要学会像苏轼一样,拥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只要打不死我,我就“恶心”死你,无论多大的风雨,都能泰然处之。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顺应与释怀

才高十斗,为朝官不容。1071年,苏轼下放杭州任通判,1074年密州太守,1077年徐州太守,1079年湖州太守,在地方干得政绩卓然,朝廷要重用,却遭奸人弹劾,贬到这鸟不拉屎的黄州。

他回首过去的风雨历程,却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面对,既没刮风,也无下雨,天气挺正常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对过去的释怀,也是对未来的顺应。这种释怀与顺应是中年人在经历人生起伏后应有的智慧。得意也好,失意也罢,都如风雨过后,一切归于平静。中年人要学会放下过去的包袱,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一切变化。心中不惧风雨,不盼晴天,则什么天气也难不倒,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从而活出真正的松弛感。拖鞋短裤轻胜裘,粗茶淡饭一碗酒。


当下如果不快乐,快去读读苏东坡。短短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为中年人在逆境中活出松弛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别忘了  ↓↓↓

关注侃点,一起侃点

侃点
■一个教师作家的文字江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