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层次辅助能力图谱的构建以及其中的问题

文摘   2024-06-14 15:52   北京  

我们把知识分成了0+5个层次(第零层,经验和体验;第一层,事实性程序性知识;第二层,学科概念知识;第三层,学科大图景;第四层,一般性人类思维;第五层,教和习的方法)之后,一个应用场景就是构建能力图谱。当然,原则上,构建完了能力图谱以后就是检测和学习,这才是这套概念真正的作用。不过,今天我们只谈能力图谱构建的问题。

按照理解型学习对能力的认知,能力被分解成应用相应的知识来提出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样来提出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意愿。在这里习惯和意愿我们也暂时不管它,忽略它。于是,所谓完成某个任务的能力就要落实到完成这个任务所需要的各个层次的知识上。所谓能力图谱就是要把这样的从任务到各个层次的知识的关系明确出来。

顺便,我特别讨厌把能力和素养当成高于所谓知识的说法。难道会做计算题,睡觉容易入睡,拉屎特别顺畅不是能力和素养吗,只有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才是能力素养吗,只有会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认识世界才是能力和素养吗?我理解那些吹嘘能力和素养,非得把它们提到比知识高的人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区分低层次能力素养和高层次能力素养。那你就直接用“高层能力、高层素养”好了,然后对这些能力和素养做具体化。因此,本质上,能力和素养可以在任何层次,把任何层次的知识用得好,都是能力和素养。只不过,我们在这里,更加希望把学生培养为可以使用高层知识来提出和解决问题的人,以及具有这样的意愿和习惯的人。

于是,一个能力图谱的构建实际上,应该从一个任务集合开始。对这个任务集合做任务到各个层次的知识的分解,保证在分解完之后,如果一个被试对其中每一项知识都掌握都能运用,确实这个被试就能够解决原始的未分解的大任务。

今天,我们来举个例子,以及谈一谈其中的问题。这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图1 “直角三角形的识别”任务的各个层次知识的分解

图1是我们对“直角角形识别”任务做的各个层次知识分解。其中,我们看到为了识别直角三角形,被试需要先能够识别直角,还能够识别三角形,然后读懂直角三角形的定义(这个定义我们在最终任务的时候会给出来,让学生选择是否看懂这个定义)。原则上,如果直角能识别、三角形能识别、定义也读懂了,那就应该能够识别直角三角形。但是,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不可忽略的比例的学生,出现了“直角能识别、三角形能识别、定义也读懂了,但是不能够识别直角三角形”的情形。于是,我们猜测,其实,还藏起来了一个高层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右侧的对概念定义的认知。我们打算把这个认知也明确地去检测一下,再来看看是不是这些都做对了,但是能够识别直角三角形的比例还是不能忽略。当然,也有可能是其实直角和三角形的测量没有做彻底,那我们继续做了更细致的分解。一方面,敬请大家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的结果,一方面,请大家帮我们想一想,在上面这个分解之中,我们可能还缺什么?

图2 “鸡兔同笼问题求解任务的各个层次知识分解

类似地,对于“鸡兔同笼问题求解”的任务,我们也做了到各个层次的知识的分解。后续,我们也将做一些类似的实验,看一看,多大程度上,一个不能完成整体任务的人,我们可以从“其不能完成我们分解出来的知识之一”的角度来解释,以及反过来,多大程度上,其掌握了所有我们分解出来的知识就可以完成整体任务。

如果我们这个从具体任务开始做各层知识分解的路子走得通,那么,未来对于任何职业或者岗位或者任务,只需要先把典型任务的集合定好了,来做这样的分解,对分解出来的结果做网络分析和统计分析,就可以得到这些职业、岗位和任务所需要的各个层次的知识的集合,以及它们的排序,以及相应的学习方式。

这将是学习科学化、能力科学化的重要一步。

为了理解而教和学
分享我们在促进理解型学习上的思考和经验,尽可能地用理解型学习取代机械式记忆性学习,并且在实在取代不了的时候(尽管强烈怀疑有这个时候),用理解型学习来帮助机械式学习。为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学习,而不是为了成为搜索引擎、汉字英雄、计算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