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任务和知识

文摘   2024-10-13 10:41   浙江  

在理解型学习的概念体系中,能力指的是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并且具有使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相应的问题(任务)的习惯和意愿


这里隐藏了几个假设。第一,任何任务的完成,都有值得梳理出来的知识,以及使用这些知识的意愿和习惯,也就是具有相应的那些能力。并且,当我们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知识和相应的能力的时候,很可能是一对多的,也就是一个任务的完成,可能需要多个知识以及相应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做能力图谱分解(知识的层次辅助能力图谱的构建以及其中的问题)。


第二,把任务分解为更细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之后,更容易把那些知识和能力掌握起来,从而更好地解决这个任务,并且还可以迁移(因为那些知识和能力不仅仅可以用来完成这个任务,大量的不同的任务可能背后的知识和能力是相同的)。


第三,把能力和知识、意愿、习惯相联系(由这三者构成)之后,能力本身也更容易形成以及提炼出来。这样我们的能力要比通常的能力的定义来得具体。当然,我们也允许把基础能力组合起来称作某个任务型能力这样的名称。例如,阅读能力,解三角形的能力,就属于这样的组合型任务型能力名称。背后,阅读能力,首先是掌握了字词、关于如何做阅读(例如WHWM分析性阅读)的知识,以及愿意去应用阅读方法的习惯和意愿。


正是基于对能力的这个定义和认知,我们把知识分成了0+5个层次(第零层,经验和体验;第一层,事实性程序性知识;第二层,学科概念知识;第三层,学科大图景;第四层,一般性人类思维;第五层,教和习的方法,见知识的层次,学、教、思考的层次理解型学习的名词解释。原则上,这里还需要一个什么是知识的定义,见知识的三个世界以及人类和AI的学习)。不能说掌握和运用低层次知识的就不叫做能力,只有掌握和运用了高层次能力的叫做能力。前者例如,口算数学题、识字写字量、字写得好看,后者例如把现实世界的对象变成数学结构,运用数学结构来描述现实对象。它们都可以名正言顺的叫做能力,分别是口算能力、识字能力、书写能力、抽象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于是,所谓的从知识教育走到能力教育素养教育,这个说法是完全没道理的,它们都可以叫做能力教育和素养教育。那怎么办?


其实,它们之间的差别不过就是相应的知识的层次。口算识字写字这些任务只需要掌握事实性程序性知识,但是,抽象和数学建模这些任务需要掌握学科典型思维方式这个层次的知识。


于是,一个更好的名称可以是,从低层知识低层能力教育转向高层知识高层能力教育,简称高层能力教育。但是,为了完全和现在的这个能力教育素质教育素养教育区分,我们连前面加“高级”两个字的这个名称都不想用不愿意用。于是,我们发明了自己的名词,称为“人类知识高速公路上以高层知识生成器为目标的理解型学习”。把对高层知识生成器(因为高层知识具有生成相对低层知识的作用,称为生成器)的学习掌握和运用以及运用的习惯和意愿强调出来。


至于那些非得坚持能力教育、素质教育,而且往往把琴棋书画那些附庸风雅的低层次能力当做高层素养高级能力的人和理论,那就等着时代的发展来当做垃圾淘汰吧。当然,我们也可以顺便推动一下它们的被淘汰。


另外,我们的这些概念是具有系统性的,内部具有高度自洽性一致性的。这也是我们科学家来提炼概念和所谓的教育学家提炼概念的不同:能力,就是掌握相应的知识,具有运用这个知识来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愿和习惯,任何任务的背后都对应着相应的已经或者需要梳理出来的知识;而不是说把低层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算能力,只有高层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算能力,更加不是看不到低层知识对应着的能力以及高层能力背后对应着的知识。


概念之间的自洽性,以及外延和内涵的明确性以及内涵和外延之间的自洽性,还有是否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是对一个概念的基本要求。你看,有了我们这个知识的层次的概念,能力的层次也就能够很好地说明白了,接着,还可以用于实际课堂教和学的活动的层次的标注,以及用于指导教材的编撰、习题试题的设计,甚至用于更广义的任务的能力图谱分解(找出来完成这个任务的各个层次的知识,从而帮助其他人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甚至完成类似的用这些各个层次的知识也能够完成的其他任务)。


顺便,一个人可以掌握知识但是不会运用,那不算能力,如果被逼着会运用了可以算能力,如果自己就会愿意去使用甚至具有使用这个知识的习惯那就算真正具有了这个能力。

为了理解而教和学
分享我们在促进理解型学习上的思考和经验,尽可能地用理解型学习取代机械式记忆性学习,并且在实在取代不了的时候(尽管强烈怀疑有这个时候),用理解型学习来帮助机械式学习。为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学习,而不是为了成为搜索引擎、汉字英雄、计算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