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GPT辅助写作工作流程

文摘   2024-06-04 20:52   北京  

最近在写语文书、数学书和科学书。在这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素材和案例。之前这些素材和案例都是我需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然后辅以搜索引擎,找到这些素材和案例的原文,然后,把原文加工以后,写到书里面。最近,借助大语言模型尤其是GPT,至少,在获得素材和案例的线索上,已经不完全依赖于我的知识积累;其次,在对素材的加工上只要加工方式是明确的,也不完全需要我来手动写;最后,对于我自己或者其他人已经回答过的问题,我经常去问一下GPT,看看我这个答案有没有超越GPT的地方,如果没有说明还不够深入。

举例子来说,我今天在写语文书的时候,需要用明月来表示思乡的古诗词,需要用杨柳来表示离别的古诗词,就靠的是GPT+搜索引擎。我不是古诗词的专家,我知道我需要什么,但是我的脑子里面没有足够的素材。我就问GPT,请你给我二十个“出现了明月这个词的古诗词的例子,最好那里的明月和思乡有联系”(下面的引文是GPT的回答)。然后,我对于每一个答案,自己来判断是不是满足我的要求,如果满足,我去搜索引擎查到原文,通过阅读原文来确定GPT给的信息是正确的,不是幻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使用“明月”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极为常见。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其中的明月多与思乡情感有关:

  1. 李白(唐朝)

  •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张九龄(唐朝)

    •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杜甫(唐朝)

    •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王勃(唐朝)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孟浩然(唐朝)

    •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我昨天写数学书,需要一些WHWM求解数学题的例子。这个WHWM求解数学题的方法是我自己提出来的,因此很难直接让GPT来帮我完成。我就提供GPT我自己之前已经编好的例子,让GPT学习如何来做数学题的WHWM解析。我竟然发现,其解析再经过我的多次提示和教学之后,竟然基本就够用了。具体见之前的帖子WHWM数学解题四问自动化开发成功 。于是,你看,凡是我的数学书里面需要用到WHWM求解数学题的地方我都可以通过我训练的这个小助手来帮我提高效率。

    接着,我每次都会把我写的内容提炼为一个问答的形式。例如,求解数学题的WHWM方法是什么,语文阅读的WHWM方法是什么,或者交代了具体WHWM方法的内涵之后让GPT来找出来类似的说法,或者教会WHWM方法之后特意拷问GPT,为什么这样的方法可以用来求解和解析数学题,做语文阅读。然后,看看GPT检索或者瞎编出来的内容是否跟我自己写的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复。甚至,我连教育学、历史学是研究什么的,为了什么而研究的,都去问GPT。如果我自己的认知不能超越GPT,则就认为我的修养不够。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就继续去修炼,去总结。

    我发现,这样的问问题、做对比、检索和收集检查资料、训练明确任务助手的方式,可以帮我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真的,最近的工作效率比以前提高了很多。感谢GPT。我是不是以后写书和论文的时候都要致谢GPT了?

    为了理解而教和学
    分享我们在促进理解型学习上的思考和经验,尽可能地用理解型学习取代机械式记忆性学习,并且在实在取代不了的时候(尽管强烈怀疑有这个时候),用理解型学习来帮助机械式学习。为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学习,而不是为了成为搜索引擎、汉字英雄、计算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