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 题 | 说 葱

文摘   2024-11-16 07:24   吉林  



说 葱


作者:展恩胜



我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走到哪里,只要与人谈起吃,他们首先都会想到,煎饼卷大葱。然,我并不喜欢吃葱。不是不能接受葱的辛辣味,而是从小,母亲不允许。在母亲的眼里,生葱、生蒜是不能直接入口的,不卫生。我婶子吃葱,从地里把葱直接拔出来,用手掌捋几下,洗都不洗,放进嘴里就嚼,那个香甜。我也想尝试,但母亲眼神足够的杀伤力,迫使我缩手,如此,教化成了习惯,多年。
入伍后,北方部队在入冬前最大的一件事——冬储冬藏。萝卜、土豆、大白菜、芥菜疙瘩、大葱等在连队菜窖里分区分层管理,有序排列,不亚于内务评比,观之,震撼,横成列、竖成行,码成垛、堆有形,如果赋予它们生命,一声令下,肯定能同时站立起来。菜窖管理员对冬储菜经管得井井有条,多少斤、多少棵、啥时用、用哪些,温度、湿度,心里都清清楚楚。有老兵到菜窖出“公差”,顺手拿起一棵大葱,正准备入口,菜窖管理员动了粗口,令把葱放下。
婚后,岳父家还有冬储菜的习惯。当时,他们家在楼前空地上还有一个小菜窖,我去过几回。顺着梯子走下去,菜窖里不湿不燥、干干爽爽,土豆、白菜、萝卜、大葱等各得其所,尤其是大葱,去掉了晒黄的叶子,只留下长且粗的葱白,棵棵竖立,码放整齐,小小的菜窖反映了一个普通城市居民朴实的家风,也符合岳父仔细、认真,遇事不愿求人的性格,这些菜足够一家人吃到来年冰雪融化,新菜上市。
中国人吃葱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2300年前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从那时起,葱就被人们当作蔬药兼优的食物。葱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还有祛除膻腥异味、解油解腻、提味增香的作用。葱的药用价值也不小,我国民间用葱来治疗伤风感冒、头痛鼻塞、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小儿蛔虫腹痛、痈疮肿毒等已很普遍。葱叶能利五脏、益头目、清水肿。葱白有解肌发表、利肺通阳、解毒消肿之功,葱汁有散淤血、止疼、解毒之用。
葱还是一个大家族,通常,我们所讲的葱是石蒜科葱属中以嫩叶、假茎、鳞茎为食,且名字中含有“葱”字的草本植物。数千年来,根据形态特征、栽培习性和种植地域等因素,人们命名了冬葱、小葱、四季葱、胡葱、香葱、细香葱、红葱、楼葱、分葱……足有数十种葱类植物。虽然名称纷繁复杂,但在中国长期栽培的主要有4个,即大葱、分葱、细香葱和洋葱。而在野生的种类中,还有广受西北人民喜爱的沙葱。
葱,历经千年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物质载体。《管子》记载:“齐桓公五年北伐,山戎(今河北省北部)出冬葱与戎菽,布子天下。” 齐桓公讨伐山戎时,就把冬葱引到了现在的山东地区。我国古代诗人把年轻女性手指长得漂亮说成是葱根或葱指,如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有名句:“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唐朝白居易:“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宋朝晏殊:“春葱指甲轻拢捻。五彩条垂双袖卷”……葱还用来指代青、绿的颜色,葱翠欲滴、郁郁葱葱、葱蔚洇润等成语均形容草木茂盛、绿意盎然的美景。
“一头青来一头白,胡子还在地里埋”“一家人住两宅,一宅绿一宅白,厨房天天用,家家离不开”等谜语,让人猜的是葱。猪鼻子插大葱——装象(相),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等歇后语耳熟能详。口头禅,你是哪棵葱,不用解释也都明白什么意思。生活中还有拌蒜加葱、装葱卖蒜、旱地拔葱等习惯用语。此外,葱还有聪明伶俐、从一而终的寓意和象征。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清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小品文著作之一,对“葱、蒜、韭”有专门的描述,“葱虽弗食,然亦听作调和”。意思是葱我虽然不吃,但还是听任它用作调料的。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凉拌、入馅、炖菜、煲汤;葱可以做调料,也可以做配菜,东北丰收菜、北京烤鸭、小葱拌豆腐等;葱可以做主菜,葱烧豆腐、葱烧海参、葱烧羊肉、葱炒鸡蛋等,还有葱油拌面、阳春面、葱花饼、葱包烩……新疆大盘鸡、烤包子、手抓饭等也离不开“皮牙子”(洋葱)。葱之所以叫大葱,那是因为在葱的主产地山东,一棵平平常常的葱能长到2米多高,有人说,男孩子如果找山东对象,必须做好心理准备,说不准女友会开玩笑:“你看,你长得还没我家的葱高。”总之,离开了葱,仿佛厨房里没有了灵魂,生活里少了味道……
生活越来越好,房子越住越大,冬储菜的地方却是越来越小。原来,土豆、萝卜成袋子地买,后来,论斤地买,现在是现吃现买;白菜过去是成车往家里拉,后来,只是买够渍酸菜的,再后来,酸菜缸也送了人,想吃酸菜,就去超市,不分冬天还是夏天。过冬了,还是老习惯,不储存点啥,心里空落落的,葱成了我们家雷打不动的必选项目。
冬天,外面雪花纷飞,室内暖风扑面,要做菜了,打开窗户,伸出胳膊,嘶哈之间,拿进棵葱来,放上一会儿,缓缓,葱又恢复了新鲜,真是个好东西。





来源:2024年11月16日《吉林日报·东北风》副刊

制作:孙艺凌

初审:孙艺凌

复审:曾红雨

终审:刘  怀






原创稿件,欢迎转发,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风吹东北,必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二维码”

立即关注,每周推送


吉报副刊
“东北风”作为《吉林日报》文化周刊,多年来领先吉林、声震东北、影响全国,一直广受关注。本公众号将提供本土及异地的深度文化解读。高雅、深沉、清新、隽永。风吹东北,遍地生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