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吉林

文摘   2024-08-11 07:21   吉林  

行吟吉林 


美丽钱湾

□穆尼吖



出集安市区,沿303国道向东北行驶6公里,就到了钱湾。

溯溪而上,公路两侧结满果实的李子树,招展身姿,似对走进这里的人们细述钱湾的前世今生。地处鸭绿江河谷位置的钱湾,春风早度,秋霜晚至,沙壤土层深厚,特别适合水果生长。上世纪60年代起,钱湾就是一个以种植果树为主的水果之乡,盛产苹果、梨、李子、杏、葡萄等水果,发展到今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专业村。全村水果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有20多个品种,年产量800多万斤,产值近2000万元。传统的水果种植产业,为现在的钱湾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

车行谷底,河水清冽,青山葱郁,空气中氤氲着果木清香。村民依山而居,梯次排列,白墙、灰瓦,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整齐划一的农舍庭院,抽穗的玉米、豆角探出墙头,门前簇簇月季、芍药争相开放,恍若世外桃源。在党建广场展示板前,驻村干部为我们详细讲解了钱湾的乡村振兴之路,让我们对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小山村心生敬意。依托水果种植优势,钱湾村积极拓宽致富渠道,做起水果采摘和水果深加工的文章,全村先后打造采摘园50多个,开发了水果、煎饼、果干、果宴等系列产品。为了扩大产品影响力,增加收入,钱湾与多家企业、电商合作,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销售水果蜜饯,果农坐在家中卖水果,收入大幅提高,村民干劲十足。

有花有果的钱湾,并不满足水果种植单一发展模式。2014年,村里组织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到丹东桃花岛、凤城大梨树等民宿发展领先的地方考察学习。回来后,大家群策群力,依据钱湾自身条件,将原来的旧村子改造成适合乡村旅游的庭院式休闲民居,推出了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乡野旅游项目。在率先创业村民的带领下,观望中的村民渐渐放开手脚,他们把闲置房屋租借给村集体管理,由村里聘请专业团队设计建造了“梵高”“张大千”“齐白石”等艺术主题精品民宿。村里和通化师范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分院并建立写生基地,老师定期带美术学院学生来钱湾研学写生,也可承接全国各地画家、大专院校学生创作、采风活动。截至目前,全村已发展民宿86家,日接待能力为700人次。2021年,共接待游客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10万元,其中,最多的一户纯利润达8万元,最少的民宿也可以收入几千元。驻村干部骄傲地告诉我们,钱湾村已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被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评定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评定为“全国生态文化村”;被省文旅评为“吉林省十大乡村旅游精品村”,小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时值7月中旬,钱湾花朝节刚刚结束,我们没能看到山花烂漫的美景,却感受到果实即将成熟的幸福。沿山间木质阶梯而上,果树花海间,赫然出现6个风格各异的半山木屋,小木屋内部设施齐全,户外可休闲烧烤。置身山间果园,仰望枝头,青涩的苹果、梨子,水灵的李子、沙果,伸手可摘。最妙的是,夜半,星空,拾级而上,躺在摘星阁的摇椅上,眼里是浩瀚星空,耳边是山风虫鸣,心中栖息诗和远方。

在我们即将离开钱湾时,大巴车带来了一群来这里研学的大学生,他们个个绿衣白裤,朝气蓬勃。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跟随老师到钱湾写生基地搞创作的。山风吹过,大学生们青春洋溢的笑脸,为即将离开美丽钱湾的我们,留下了对美丽山村的期待、祝福。

再见!钱湾!


蓝莓小镇

□张 藩


何为小镇?即居民不多的集中地,比城市小一点。一般在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较偏僻。

概念往往是约定俗成后产生结果。而今有些小镇并非从概念出发,而是从独特产品标新立异,“理者,乃事物恰好处而已”。

“长白山蓝莓小镇”,这名字于我并不陌生,至少,我品尝过这里输出的蓝莓。当我踏入靖宇县三道湖镇,就走进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这里处在东亚季风和东部山地寒温带湿润气候区,冷凉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短、光照适中,加之土壤疏松、土层深厚,通气性好的地块更适宜蓝莓生长。大暑之后,靖宇蓝莓节闪亮登场,大地里,蓝莓在晨光中闪烁着晶莹的光泽,宛若星辰从天而降,洒落在这片富有生机、静谧而瑰丽的土地上,蓝莓科技小院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蓝天和大地之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蓝莓小镇的名字如同一曲优雅的乐章,轻轻拨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弦。三道湖镇种植蓝莓有15年历史。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分明,尤其在夏天,蓝莓树上挂满了饱满的果实,鲜艳而诱人。每当微风拂过,蓝莓树轻轻摇曳,犹如少女在微风中舞动的裙摆,透出一股青春的气息。走进蓝莓产业园,扑面而来的是一阵沁人心脾的果香。这里是科技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农业的典范。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天地里,各种先进的农业技术如雨后春笋,浑然天成地融入这片土地。喷灌系统如同艺术家的画笔,精确地为每一株蓝莓注入生命的水分;育苗的温室大棚排列有序,呵护着蓝莓幼苗茁壮成长。

走在产业园的小径上,仿佛能够听见蓝莓树窃窃私语,那是它们与阳光、雨露、土壤之间的低语。每一颗蓝莓的成长都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蓝莓科技小院让科研项目与蓝莓种植接轨,激发出无限的可能性和创新性。在这里,大学教授、研究生依然细致入微地探索着蓝莓的基因密码。每一次实验,每一次创新,都是对蓝莓深情的告白。

蓝莓科技小院,不仅仅是一个实验室,更是一个梦想的摇篮,年轻的科研人员在试验台前翻阅着厚厚的专业书籍,眼神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他们与蓝莓的交流,不再是简单的种植与收获,而是与自然的一场深刻对话。技术的进步让蓝莓的生长变得更加科学合理,甚至连蓝莓的品种都在不断地更新换代,适应着市场的需求与消费者的口味,更有深加工探索拓展的空间。

雷雨过后,我行走在蓝莓产业园小径上,阳光轻轻洒下,抚慰着每一棵蓝莓树,透过树叶的缝隙,形成了斑驳的光影。如同生命的光阴,徐徐打开,展现出一种惊艳的美丽。蓝莓果实不仅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视觉的盛宴。

时逢暑假,研学孩子们的歌声从蓝莓园传来,蓝莓似乎在呼唤着他们的名字。小镇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蓝莓的气息,蓝莓冰激凌的绵密与蓝莓汁的清新交融,蓝莓酒色正清醇,创造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味觉体验。小镇的居民们,总是微笑着向游人介绍他们的蓝莓,畅谈他们的梦想。他们用心血浇灌着这片土地,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青涩的少年,皆是“蓝莓”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长白山蓝莓小镇的魅力,不仅在于她独特的蓝莓资源与现代的科技手段,更在于她那与生俱来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土地上,蓝莓不仅仅是一种水果,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人们在蓝莓的种植与收获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了农业的魅力与乐趣。

蓝莓科技小院更是为这一切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持,让无数科研成果得以转化为现实。在这里,从传统的种植方法到现代的农业科技,知识的碰撞与创新的火花交织在一起,成为推动靖宇蓝莓产业发展的动力。未来,蓝莓将逐渐进入深加工,这里将会孕育出更多的机遇与希望,成为更多年轻人追逐梦想的舞台。

走出小镇,回头望去,蓝莓树在向我们招手。蓝莓小镇,她是静谧的,也是喧嚣的;她是传统的,更是现代的。在这片风土人情交融的地方,蓝莓以她独有的姿态,谱写着一曲动人的山乡巨变新歌。

蓝莓小镇在我心中,不仅是一处产业园、旅游的胜地,更是一种心灵的归宿。她用蓝莓的甘甜滋润着每一位造访者的心灵,用科技的力量撑起梦想的翅膀。这片古老的黑土地,纳神山圣水之灵气,焕发勃勃的生机!



奇峰林立狼牙坝

□张文卿


有人说,南有石林,北有泥林。您还别说,2015年的盛夏,正赶上国际自然基金协会在乾安大布苏泥林主办的一次大布苏泥林文化品牌战略专家座谈会,刚从海外留学回来的我,在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工作,正好还没能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受有关专家的推荐,首次以科学研究者身份参加了这次盛会。从那时起,我走进了泥林,并被它旷世独立的气质深深吸引了。

泥林,因其处在大布苏湖东岸,又好像锯齿一样,形似狼牙,脉脉相连,贯穿南北,所以被当地人称为“狼牙坝”。说到泥林,就不得不说大布苏湖,因为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大布苏泥林“狼牙坝”位于松嫩平原西部冲积湖积平原最低处,吉林省乾安县境内,距县城35公里处。大布苏湖东岸分布着独特的泥林狼牙坝,属假喀斯特地貌,泥林是在晚更新世断陷盆地上发育而形成的。

从水文地质学角度说,泥林狼牙坝地质地貌景观是新构造运动、地层岩性、地下水、风力及地形等多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布苏流域并没有稳定的河流,大布苏湖盆西南角,有一个巨大的缺口,有文献记载那是霍林河古河道,由于霍林河是游荡型河流,现在的霍林河已经改道注入查干湖,故而这个缺口已经没有河水注入了。大布苏湖东岸有4条冲沟,规模较大、季节性很强,形成了泥林地貌;西岸有10条冲沟,冲沟较小,泥林地貌并不明显。所以说泥林是指大布苏湖东岸,不包括西岸。靠近湖岸及湖底有大量的上升泉,泉水汇集形成的溪流以及上升泉成为湖泊的主要补给源。泥林狼牙坝构造主要发育在湖东岸的坡洪积台上,洪积台高程约160米。在地下水潜流的侵蚀作用下,顶部土层塌落,形成了落水洞,随着落水洞的不断垮塌、扩大,相连成片,再加上我国东北部的冻融作用,加剧了潜水渗透破坏程度,于是便形成了大布苏湖东岸“狼牙坝”地貌。

要看清狼牙坝,必须走进谷底。狼牙坝沟壑纵横,层峦起伏,数以万计的泥柱如林,如狼牙交错,连峰接岭,土壁陡峭,形状各异。更有阵阵寒气逼人,大有幽谷深渊之感,稍不注意,就会掉进沟里,仿佛穿越到了2万年前,与巨大的猛犸象遭遇,与披毛犀对峙,再在剑齿虎的威逼下落荒而逃。

泥林是一种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但它也是一种地质灾害现象。加强对泥林保护区潜蚀地貌的研究、查明泥林边坡破坏类型并对潜蚀机理开展深入研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保护泥林地质景观和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从景观角度说,泥林是国内唯一,世界罕见。站在大布苏湖滨东望,泥柱泥锥林立,个个以站立的姿态傲视苍穹,这些鬼斧神工的泥雕,一批批悲壮地倒下去,又一座座拔地而起,不到泥林,你就不懂什么叫狼性的顽强。

从考古的角度说,泥林东北角的“夙”字井,是猛犸象化石出土的地方,经历了亿万年的沧海桑田。曾经的巨象成群,已经变成世界罕见的古化石。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这些动物会在同一个地方生存?

从科研探秘角度说,如今的泥林——大布苏湖汇集了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古细菌学者、古气候学者和水文地质学者在这里考察调研,并已经成为吉林省的科普基地;泥林还吸引着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探秘者,诸如:大布苏湖底的“大酱缸”究竟有多深?湖底打捞出来的怪石究竟是地产的还是洪水搬运来的?大布苏湖可不可能是泥火山的喷发口?是什么原因导致猛犸象突然灭绝?“大钱山”除了大钱还有没有辽金时代的宝藏……一连串的神秘现象吸引着无数的求知者不断探求。不仅如此,吉林大学的科研团队还在大布苏湖流域发现了富锶兼富偏硅酸弱碱稀有矿泉水,这里真是一座宝藏啊!







长白山老把头与人参文化

□庄 鹏


中国有个传统,各行各业都讲究有个祖师爷,在采参行业里,祖师爷是老把头孙良。不光是放山(采参)的人尊奉他为老把头,那些狩猎、采药、伐木的人也把他当作山神爷供奉。每年农历三月十六(相传是孙良生日)这天,人们要到山神庙、老把头坟烧香上供,不能到山神庙里、老把头坟前上香的,也要对着大树下的老把头牌位磕头祭拜,祈求老把头保佑自己进山平安。因而,长白山里的放山习俗,处处可见老把头的影子。
“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路上丢了亲兄弟,沿着蝲蛄河往上寻,三天吃了个蝲蝲蛄,不找到兄弟不甘心。”据传,这是孙良留下的绝命诗。相传明末清初时,山东莱阳人孙良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来到长白山里采参,在放山路上结识了伙伴张禄,后来两人失散。孙良没有背着人参回山东,而是沿着今天通化县境内的蝲蛄河寻找张禄,最后精疲力竭,在一块大青石上刻下这首绝命诗。后人被他的故事感动,将他安葬在蝲蛄河畔。今天,通化县快大茂镇湾湾川村的蝲蛄河北岸还有老把头坟遗迹,相传这就是老把头孙良的墓,至今香火不绝。
过去,放山是一件带有神秘色彩的事情。放山人进山要结队而行,在一名把头带领下集体行动,一言一行,禁忌极多。他们把采参当成神灵的恩赐,老把头孙良自然就成了放山人的信仰。
旧时人们进山采参,需要搭个窝棚(俗称压“戗子”)作为临时住处。窝棚东侧的大树下头要搭个“老爷府”,也就是修一座象征性的小庙,多是三块石头搭成。老爷府具有神圣的地位,是放山人的一种寄托所在。即便条件简陋得只能以草茎代香,以树叶代纸,也要祭拜老把头。
放山有诸多山规,基本都和老把头相关。进山找参,人与人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休息时以敲树干(所谓“叫棍儿”)为信号,不能喊话。谁发现了人参都要“喊山”,大呼一声“棒槌”,其他人听到以后要“接山”,问问“什么货”。回答说:“x品叶”(这是根据人参茎叶形态来回答的,有五枝就称为“五品叶”或“五批叶”),其他人要喊“快当快当”。这四句话缺一不可。实际上这是把头防止有人私藏大山货的手段。
另外,发现老山参,要用红线或红头绳系住参茎,怕参跑掉。做饭的人(俗称“端锅的”)不去采参,而是在戗子里等着,还不能睡觉,说是他睡觉山上的人就迷糊,他吃饭山上的人就又饿又累;外出采参的人早晚两顿饭,不能在山上吃饭。据说,这都是老把头留下的规矩。端锅的做好早饭,得采四片树叶搁上一点饭去上供,如果树叶上的饭没了,就是老把头“收供”了,能保佑大伙儿挖到山参,如果多日没“收供”,把头就该领着大伙儿“拎房子”搬家了。
拨拉草找参,行话叫“压山”。压山遇到了蛇,放山人就会很高兴,他们称蛇为“钱串子”,认为这是老把头派来送宝的,他们认为哪儿有蛇,附近准有人参,因为蛇是护宝虫嘛。要是遇到了长红冠子蛇,把头就得从参兜子里拿出香和纸,就地点起香火带着大伙儿给老把头磕头,感谢老把头送宝来了。
一根梃上只发两个小叶的参俗称“二甲子”,放山人如果第一次挖到,也会高兴得立马给老把头烧香磕头。二甲子是小货,为啥这么高兴?因为有的六品叶被野兽或人踩了,可能趴在地下几年都不出头,出头的时候可能每根梃上只长两片叶子,像是二甲子。所以有时候发现的是二甲子,起出头却是六品叶,所以放山人把二甲子称为开山钥匙,是个好兆头。
真挖到了五品叶、六品叶这种大山货,得由把头背着,没等回到戗子就得“叫棍儿”,端锅的得赶快拿出准备好的纸马到老爷府等候。把头把棒槌包子放到老爷府前供好,大伙儿进山以后不洗脸洗手,这时也得先洗洗,然后升纸马、叩头,感谢老把头的恩赐。下山以后还要杀猪祭祀。
所谓棒槌包子,就是放山人挖到参,得用椴树皮或红松皮,里头衬上青苔和参埯子里的土,把参包起来,这就叫打棒槌包子,行话叫“票子”。这些“票子”由放山人的头头——德高望重的把头保管,把“票子”藏起来叫压票子,下山时把藏好的“票子”取出来叫起票子。压票子有难度,要靠把头丰富的经验,一不能让外人发现,二不能让“票子”时间长了受损。起票子也是把头亲自起,起出来以后要供到老爷府前,给老把头烧香磕头,然后参帮才能下山。压票子、起票子这些事情,别人不准偷看,也不准打听,无意间看到了也不准告诉任何人,更不准私自起票子。这些都是山规,过去的放山人都自觉遵守。
山规很多,有大有小。要是谁坐了树墩,那对不起,得向树墩磕仨头,然后罚跪至少一个时辰,大伙儿都得陪着,因为坐的是老把头的饭桌(一说是宝座)。要是端锅的先吃饭先睡觉,这也是大忌。还得供香,香灭前得提前续上,上一次香就得给老把头磕头祷告。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起了黑心私吞山货是最大的忌讳,要是有人把大伙儿的参偷出来跑了,那叫“起黑票子”。如果当时没被发现,那就只能按他的偷盗数额加倍罚粮,并让他到老把头坟或是老把头庙前跪下烧香、磕头、请罪,也就算完了。
有人犯了山规,大伙儿没发现,而他自己良心发现了,自己回到戗子后就主动跪在老爷府前磕头请罪。遇上这种事儿,大伙儿也不会责备他,用不了一会儿,把头就会喊他起来。这种自罚就算完事儿。
种种山规,本质上都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自我约束,不宜简单地视为封建迷信。作为放山人保护神的老把头,更多时候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







来源:2024年8月10日《吉林日报·东北风》副刊

制作:曹 雪 孙艺凌

初审:鲁钟思

复审:曾红雨

终审:刘 怀






原创稿件,欢迎转发,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风吹东北,必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二维码”

立即关注,每周推送





吉报副刊
“东北风”作为《吉林日报》文化周刊,多年来领先吉林、声震东北、影响全国,一直广受关注。本公众号将提供本土及异地的深度文化解读。高雅、深沉、清新、隽永。风吹东北,遍地生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