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吉林 | 品读六道沟

文摘   2024-10-19 07:00   吉林  


品读六道沟


作者:谭 华

宫立军 摄

时光赶不走我的记忆,无数次神游梦回第二故乡——六道沟。那里没有外面的世界精彩,有的是温情脉脉的土地,岁月磨砺的皱纹,晶莹剔透的灵魂。这么多年在外,乡愁已成为一种思念。那山那水,那静谧的乡村构成的自然风景,深深镌刻在我脑海。

    

上世纪70年代初,我随父母从辽宁东沟移居到海拔780米的高山台地——错草顶子小山村,从少年走向青年。

早春三月,下了火车就赶紧去乘唯一一辆像闷罐一样的大巴车,晃晃悠悠行出临江市区,继而进入崎岖的盘山之路。我第一次见到这些连绵的大山,多弯盘旋,惊心动魄,确有“蜀道之难”。忽上忽下地行驶60多公里,耗时4个多小时,看到了鸭绿江畔的擎天一柱——棒槌峰:石柱凌空巍峨耸,江涛拍岸仍从容。紫气氤氲祥风送,岿然直透傲苍穹。拐过山头便是“鱼米之乡”——六道沟镇所在地,一个镶嵌在山坳里的古村落。老人们的眼神告诉我,这里是“不愿被唤醒的世外桃源”。

据记载,这里在唐渤海时期为渤海古国沿江码头,有那时的冶铜遗址和驮马古道。清初长白山封禁为圣山,开禁后这里人烟渐增形成村落,1892年建屯。这里有夹皮沟城遗址,沟口是龙王庙;有千年老树的神话传说;有抗联红色文化遗迹;有闯关东的历史传承和生活习俗;有独特的上百年冷榨豆油传统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然躬耕的妙美曲线;有原始的运输工具——木爬犁、老牛车,还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文化——踩高跷。

这里是长白山腹地,原始森林密布,四季明显,富饶、绮丽、豁达、包容,一草一木都是那么亲和。

碧水清幽的鸭绿江川流不息,江中鳌花、重唇、细鳞、江鲤等鱼肉质鲜美;山上名贵树种俊秀婀娜,松柏青翠伟岸挺拔;林中黑熊、狍子、野猪、野鸡等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梯田迭皱,诗情画意;林下无污染的野生山菜及各种中药材构成了独特风貌和丰厚价值的生态环境。

远方来客初进六道沟,常会发出“误入桃源里,初怜幽谷深,方知仙子宅,未有世人寻”的感慨。

日久他乡即故乡!六道沟纯朴、热情、大气、友善、温暖,滋养着我这个不谙世事的无知少年。让我享受生命的快乐,获得了情感的升华,收获了亲情的眷顾、友情的帮扶;得到了心智的启迪、良知的熏陶、操守的培育和人生坐标的定位;这里有我人生的起点、成长的足迹、前行的动力和无限的期冀……

   

1975年,我高中毕业后返乡务农。这边放下锄镰,那边背筐上肩;握紧斧镐进山搞副业,举起连枷场院忙;山里的山鸡、野兔是我改善生活的口粮。

春天是生命萌动之美的展现。每天清晨,我学着父辈勤劳朴实的模样,“起三早当一工”,抢种各种农作物。收工的途中钻进林子里随手采撷鲜嫩无污染的山野菜,回家用水焯一下或炒或蘸酱,满足味蕾的回味,令食欲大增。

夏季是浓妆艳抹之美的彰显。绿树阴浓夏日长,满架蔷薇一院香。高山台地空气清新,吸一口甜丝丝的让你舒畅惬意。炊烟与梦幻般的雾霭交织在一起,时浓时淡。村子里,鸡鸣狗吠鹅哏,牛哞羊咩猪哼,偶尔传来女人吆喝孩子的南腔北调……喧嚣过后,仍旧宁静祥和。那自然、质朴、原生态的风景令人满眼风光,当轻风掠过,将我的理想,沿着大山的脉络,吹向远方。

秋天是万物成熟之美,是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那片彩云。何人打翻胭脂红,片片丹枫醉眼瞳,如诗秋韵如画卷,风舞红叶染苍穹。风起苍岚,露浴森林,便有了红黄交织的美丽。槭木枫叶越发红得透亮,红得似火;成片的热情洋溢,独株的则傲然绽放;粗犷亮丽中透着含蓄朴实,野性中具备妩媚秀气。遥望长白山天池已经为雪白头,显得更加伟岸明亮,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金秋,乡亲们收拾庄稼,插空儿也带着背筐、袋子进山搞“利落儿”:捡蘑菇、拾核桃、挖天麻、摘野果……续写着秋韵华章:山清水秀碧云天,曲径通幽醉心间;朝迎旭日沐秋色,深山密林我是仙。

六道沟的冬天恬静洁白,阔野皑皑。雪是冬的灵魂,以洁白无瑕的姿态覆盖了世间的繁华与尘埃。在老黑山上俯视台地,那是木刻版画最纯净的景致:皑皑白雪迎风睡,川壑无疆影翠微。踩着“咯吱咯吱”的积雪进入刀斧未入的老林子里,合抱粗的松柏云杉遮天蔽日;裸露的风倒树根彰显未加雕饰的神韵;胡须、眼睫毛、帽子边的头发上都裹满冰霜;孩子们顶着雪花放飞爬犁,传来阵阵天籁之音……这段经历的时光,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

1979年2月,我考入了师范学校。46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唯有那一段岁月既朦胧又真切。回忆那几年的生活经历,我经受了长白山暴风雨雪的洗礼,接受着高山台地的生活挑战和考验,锻炼了意志,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宫立军 摄

   

故乡的发展,是我心中永远不能满足的期待。2000年政府改多弯山道为沿江柏油公路,劈山打洞,遇水架桥。这条新修的通衢大道通直、宽绰,如今车行谷底,路程较盘山老路缩短了11公里,车程仅需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临江,让六道沟父老乡亲走出大山,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驰骋于331国道,可见江水清冽,青山葱郁,空气中氤氲着果木清香。摇下车窗,向“美”而行,鸭绿江两岸大都是山高陡立,沟岔众多,水系发达,林草茂盛,物产丰富,自然景观众多,民族特色鲜明。

下了公路是“村村通”的水泥路,进了屯子,记忆里的泥草房已没了踪影,如今全都是砖瓦房,还有座座小楼。村民依山而居,梯次排列,白墙、红瓦。门前簇簇月季、芍药争相开放,让我对这远离城市喧嚣的小山村心生敬意。

随着山门的打开,我再次走进大山,走进六道沟、宝山村、错草顶子、三道阳岔……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山村声名鹊起,把所有的经历变成岁月,让生存变成阳光而有序的力量。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利用位于331国道线上的便利区位优势,这里以“绿色、有机、生态”为标签的特色产业正成长壮大,将闻名遐迩的“夹皮沟黄烟”发展成品牌;引入的蓝莓、大榛子等已形成了产业链条。

当我以旅游者的身份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感慨。看到有机连接在一起的七道沟瀑布群、错草顶子原生态村、聚宝电站和五道沟国家湿地公园等特色景区景点已建设成型,如亭亭白桦挺起立体新形象。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山村人重情谊,乡亲们得知我的到来,像事前商量了一般,你家杀鸡,他家烹肉。坐在暖暖的火炕上,吃着笨鸡炖榛蘑,再喝一口溜子酒,令我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述说第二故乡,思路开了,文笔也活了,深深的记忆演绎光阴里的故事:那纵纵横横的沟沟岔岔曾让我苦让我累,也让我收获了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那形形色色的花花木木,让我憨痴让我沉醉更催我奋发图强。每每想起这些,不由得让我想用笨拙的笔触把故乡的秀美山色,写在人参娃娃的红肚兜上,写在雨后灵芝、蘑菇的小伞上,写在美人松风姿绰约的裙裾上……

旖旎的六道沟,虽比不上名山大川,但在我眼里,这里有乡情、乡音、乡愁,氤氲着生活的芳香。她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映印在我的脑海;是一支美妙的歌,回荡在我的耳边;更是一首美好的诗,萦绕在我的心间。我突然觉得,年轻时经历的生活磨炼,成熟时变得举重若轻,转换成人生中的温馨、快乐,成为值得品味的力量。

腾飞的六道沟,多措并举,加快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产业兴旺的乡镇建设,早已将尘土飞扬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柏油路,铁瓦木轴的花轱辘车换成了农机四轮子,弯把犁换成了连耕机,碌碡和连枷更换成了脱粒机,石碾子磨米已被电动磨米机取代……山里人灵光,活得通透;山里人倔强,像崖上淌下来的泉水那般清亮;山里人豁达,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近年来,六道沟镇三道阳岔村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火绒沟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夹皮沟村(黄烟)被认定为省级“一烟一品”示范村镇,2022年六道沟镇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镇和“放心消费示范城镇”……

又是一年深秋了,我想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第二故乡,品读“醉美六道沟”的亮丽景色,享受那份宁静与祥和……





来源:2024年10月19日《吉林日报·东北风》副刊

制作:孙艺凌

初审:王小微

复审:曾红雨

终审:刘  怀






原创稿件,欢迎转发,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风吹东北,必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二维码”

立即关注,每周推送


吉报副刊
“东北风”作为《吉林日报》文化周刊,多年来领先吉林、声震东北、影响全国,一直广受关注。本公众号将提供本土及异地的深度文化解读。高雅、深沉、清新、隽永。风吹东北,遍地生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