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某大V被夹,疑似与他之前的一则言论有关。
在那则言论中,他表示:女性受教育会导致结婚率和生育率大幅下降。
很快他就发现评论区有大量攻击该观点的人。他继续表示,这个观点乃是学界共识,而生育率与收入的关系反倒没那么强。同时他也认为,女性受教育是好事,能够让女性具有更强的自主选择权,这比生育率重要的多的多——
女性更自由,远比贫穷愚昧但孩子多,要好。
即便如此,他还是被夹了。
这是为啥?他说错了啥?
我第一次听到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率有关的说法,还是将近20年前的《老罗语录》。
还记得当时我大二吧,一天隔壁宿舍的一个同学满脸忍俊不禁地拿了个优盘跑过来让我听听,说可好玩儿了。
我一听,确实很好玩儿。一口气把老罗语录都听完了。其中有一段说的就是生育率。那段语录的本意是批评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他说上面老是宣传只生一个好。受教育程度高的那批人本来就不想生,再一听宣传,去特码的,一个都不生了。
但是很显然,他的这段语录,说的是“受教育程度高的那批人”,没讲是男人还是女人。
如果单从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率来做分析,二者呈负相关曲线,这个结论是没有问题的,有大量的学术研究都能证明这个结论。
但如果把女性单拎出来呢?
是不是女大学生越多,新生儿就越少呀?
其实无论你承认与否,这可能都是一个事实。另外,其实也有大量论文、权威信息都能证明这一点。
比如《人口研究》这份权威期刊,这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人口学杂志,在一篇研究文章《中国女性终身不育水平估计》中有这样一个研究结论:
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终身不育率越高。
好嘛,不只是生育率,纯粹就是一辈子不生。并且绝对权威,文章是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翠玲、庄亚儿、姜玉等合作完成的。该研究中心又是国家卫健委下属的。
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
主要是通过分析2010年和202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微观抽样数据,再计算无活产子女比例来推算女性不同时期的终身不育水平。啥叫“无活产子女”呀?包括了流产、夭折等情况,总之就是没有孩子。
数据显示,2010到2020年十年间,各年龄女性的无活产子女比例都在上升,尤其是20-30岁年轻女性的年龄,上升最为迅猛。
这又是为啥?原因显而易见,20-30岁的女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啊?第一,结束大学学业。第二,找工作。第三,结婚。
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都看得出来吧,其实是找工作,找到工作以后努力工作,争取涨工资,买得起79元眉笔套餐……
就是说,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而言,过去可能主要事项是生孩子,现在不一样了,主要事项是工作。尤其是在大城市里的年轻女性,更是如此。同时还面临着另一个困境,就是恋爱结婚。
大城市的年轻人生活状态大家也都知道,说穿了就是“捡芝麻丢西瓜”“买家找不到卖家”,可选的对象太多了,挑花了眼,结果就是总觉得还有更好的,或者说总觉得自己吃了亏了。
一来二去,婚姻的年龄就推迟了,生孩子的年龄也就推迟了。
还有的人,就在这样的等待与寻找中“耽误”了,一看年龄都35、36岁了,在传统意义上都属于大龄产妇了,再一瞧如今这养孩子带孩子的可怕现状,索性就不生了。
虽然失去了带孩子的烦恼,可是得到了自由自在的快乐呀。
该论文还显示,北京和上海45-49岁女性不育率为11.92%和8.18%;东北三省45-49岁女性的不育率分别为8.59%、7.90%和7.11%。于是——北京、上海、东北三省终身不育率最高。
不过也不必太担心,中国终身不育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远低于美国11%和欧盟国家19%的平均水平。
嗨,咱们普通老百姓担心个啥呢?媒体天天鼓吹说生育率下降了,可你一出门就会发现,哪哪都是小孩子。前阵子说今年幼儿园倒闭,因为招不到学生。我天天接送孩子都车水马龙,“幼儿园招不到孩子”?不存在。
当然了,中国那么大,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动汇集起来看就是一件大事,但是打散在全国各地,可能大家真的也看不出和以前有啥区别。
总之,生育率和受教育程度一定是有关系的,但要单独地看受教育程度尤其是女性受教育程度,可能也还是要谨慎,因为影响因素有很多,不能割裂地看问题。
更让人不爽的应该是这种论调给人的第一反应是把性别与社会问题等同起来了,那女性肯定是不干的,它客观上暗含了这样一个意思:生育率下降,都怪女生都念了大学。
我相信那位大v肯定没这个意思,但别有用心的家伙有没有这种意思那就说不好了。毕竟在《教育学原理》中,可是真的有“通过教育控制人口”这样的凶猛原理呢。